导图社区 2021CPA审计第八章风险应对思维导图
2021CPA审计 第八章风险应对,根据斯尔金鑫松老师的课程制作,必备复习资料分享,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提高复习效率,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这是一篇关于2021CPA审计-第四章 审计抽样方法的思维导图,根据斯尔教育金鑫松老师的课程制作。可供参考
2021CPA审计风险评估思维导图。该导图介绍了风险识别和评估概述、风险评估程序、项目组内部讨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CPA战略风险管理、战略实施
substantive procedures
初级会计实务第一章
会计科目
增值税法思维导图
第六章 合同的保全
固定资产
初级会计实务第二章:存货
初级会计实务思维导图
应收及预付款项
第八章 风险应对★★★
本章的学习框架都是:含义/要求-性质(是什么?啥样的?)-时间-范围(多还是少?)
一、 总体应对
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1. 总体应对措施
(1) 保持职业怀疑
(2) 分派更有经验或具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派能手)
(3) 更多监督
(4) 在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融入更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出其不意)
(5) 对整体修改:性质:实施实质性程序;时间:期末非其中;范围:多
坑:控制测试×
2. 增加审计程序不可预见性的方法
思路
出其不意:改性质、改时间、改范围
坑:常规的、必要的、不可替代的审计程序无法增加不可预见性
对CPA要求
事先沟通要求实施具有不可预见性的审计程序;可以在签约时明确提出这一要求
3. 总体应对措施对拟实施进一步程序总体方案的影响
总体审计方案
实质性方案:实质性程序
综合性方案:实质性程序+控制测试
决策
报表层高风险→倾向实质性程序
二、 进一步审计程序
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含义与要求
无论选择实质性方案还是综合性方案,都应当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
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考虑因素
(1) 风险的重要性
(2) 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3) 认定的特征
(4) 采用特定控制的性质(人工?自动化?)
(5) 是否拟获取审计证据,以确定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
性质
是什么?啥样的?
在应对评估的风险时,合理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是最重要的
目的:实施控制测试→内控有效性;实质性程序→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
类型:询问、检查、观察、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
如果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拟利用被审计单位信息生成的信息,应当就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获取审计证据
时间
何时实施?
考虑因素
1. 控制环境
薄弱→期末
2. 何时能得到相关信息
3. 错报风险的性质
4. 审计证据适用的期间或时点
5. 编制财务报表的时间
范围
程序多做一点还是少做一点?
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越低→越严→多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越高→多
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
三、 控制测试
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的审计程序
应当从下列几个方面获取控制是否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
(1) 控制在所有审计期间的相关时点是如何运行的
(2) 控制是否的到一贯执行
(3) 控制由谁或以何种方式运行
了解内控VS控制测试
了解内控:设计如何?是否得到执行?用穿行测试,抽取少量交易进行检查或观察某几个时点
设计OK执行OK→预期有效
控制测试:是否有效?用重新执行,抽取足够数量...多个不同时点
要求
1. 预期有效
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运行有效
控制的设计合理且得到执行
2. 仅实质性程序不足
仅实质性程序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高度自动化处理时,审计证据依赖信息系统的相关控制
只要满足其一,应当实施控制测试
程序的类型: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
询问本身不足以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需要与其他程序结合使用
1. 特定控制的性质
2. 考虑测试与认定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控制
3. 考虑自动化应用控制
应用控制有效=-一般控制有效+应用控制得以执行
双重目的的实现
控制测试+细节测试
实质性程序结果对控制测试结果的影响
1. 实质性程序未发现认定存在错报→不能说明控制测试有效
2. ...发现...→考虑控制运用有效性的影响
3. ...发现被审计单位没有识别出的重大错报→关注内控缺陷
期中测试→积极作用
期中运行有效的审计证据√→拟利用→剩余期间重大变化的→补充证据
考虑剩余期间的补充证据
1. 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越高→越多
2. 期中测试的特定控制,以及自期中测试后发生重大变化
——
3. 期中获取控制运行有效性证据的充分程度
越高→越少
4. 剩余期间长度
越长→越多
5. 拟减少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对控制的信赖程度)
6. 控制环境强弱
越强→越少
对自动化控制的考虑
测试一般控制有效
应用控制的执行在期中测试中已经测过了
考虑以前审计获取的证据
旨在减轻“特别风险”(反舞弊)?
是→不应利用→本年测
否→(询问、观察、检查)本年变化?
无变化→每3年至少测一次
有变化→适用?
对测试间隔期间的考虑
1. 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有效性
长→长
2. 控制特征(人工?自动化?)产生的风险
稳定性差→间隔短
3. 信息技术一般控制的有效性
4. 影响内控的重大人事变动
不利人事变动→间隔短
5. 环境变化而特定控制缺乏相应变化导致的风险
6. 重大错报风险和对控制的拟信赖程度
越信赖越测→间隔短
范围(测试次数)
1. 对控制的信赖程度
越信赖→多
2. 控制执行的频率
频繁→多
3. 拟信赖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时间长度
4. 控制的预期偏差
搞→多/过高可能无效
5. 测试与认定相关的其他控制 获取的证据的范围
多→少
6. 拟获取的有关认定层次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要求高→多
四、 实质性程序
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都应当对所有重大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程序
针对特别风险
细节测试
含义:对认定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
程序:检查、询问、观察、函证、重新计算
适用性:认定的测试,尤其对存在或发生、准计分认定的测试
测试方向
逆查:由账到证→测试高估→存在或发生认定
根据账面查凭证、实物
顺查:由证到账→测试低估→完整性认定
会计人员做账顺序:取得实物、凭证,再做账
实质性分析程序
含义:研究数据之间的关系,识别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
程序:分析程序
适用性:一段时期内存在可预期关系的大量交易
考虑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
权衡审计资源的耗费和审计效率,考虑因素6点
1. 控制环境和其他相关控制
弱→期末
2. 所需信息在期中之后的课获得性
3. 实施审计程序的目的
4.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高→期末
5. 特定类别交易或账户余额以及相关认定的性质
6. 在剩余期间,能否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或将与控制测试结合,降低期末存在错报而未被发现的风险
将期中审计证据合理性延长至期末
方法:实施进一步实质性程序or实质性程序+控制测试
特别风险;期末或接近期末实施实质性程序
对本期只有很弱的证据效力或没有证据效力,不足以应对本期的重大错报风险
高→多
2. 实施控制测试的结果
有效→则可以减少样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