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理论
这是一篇有关传播理论的思维导图,包含了传播媒介论、传播过程论、传播效果论、传播受众论等内容,需要可收藏。
编辑于2021-07-10 16:52:56传播理论
传播媒介论
媒介的概念
指能够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中介性物质实体
媒介的分类
传统媒介,现代媒介,和新媒介
语言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
亲身媒介和技术媒介
个人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
听觉型媒介,视觉型媒介,视听结合型媒介
麦克卢汉媒介观
个人简介:加拿大传播学家,代表作《机器新娘》《古登堡群英》《媒介即讯息》《理解媒介》
主要理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即讯息 冷媒介和热媒介 地球村
传播过程论
传播线性理论和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时间:1948年发表5w模式
贡献:5w模式开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的先河,构造了传播过程中的诸要素,并确定了相应研究领域,为以后的传播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充当了一个前提和基础的作用
传播要素内容: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
研究领域:控制分析 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评价:1.忽略反馈要素,是单向的 不是双向的 2.没有重视为什么或者是研究动机的问题 3.孤立性:没有涉及传播的复杂性和社会性
香农-韦弗模式
信源—发射器—渠道—接收器—信宿
优点:多了干扰因素,即冗余 缺点:将传播过程看作单向的
伯洛模式(SMCR模式)
传播过程分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受传者
评价:适合用于研究教育传播过程
控制论传播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提出:1954年于《传播是怎样运行的》提出
是以人际传播中的相互作用,双向传播,以及传播者和受传者依存关系为基础
特点:1.不再固定区分受传者和传播者 2.强调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积极的主体,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缺点:把传播双方完全放在对等的关系中
丹斯模式
含义:传播是过程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的传播内容会影响到以后的传播的结构与内容。 突出了传播的动态性质
优点:强调了传播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传播过程不存在机械的起点或者终点,正在进行的传播是过去的延续也会影响未来的传播 传播者更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能存储信息
社会系统模式
不同于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注重内部结构),社会系统模式注重传播条件(外部结构)
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含义: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传播系统与社会中其他系统联系,又有其自身相对独立性
过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评价: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放在社会运行的大框架下去把握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
含义:在l赖利夫妇基础上,1963《大众传播心理学》中根据场论提出大众传播场模式
评价:该模式说明了人类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但没有对各因素的作用强度和影响力大小进行分析
传播效果论
概述
传播效果:指传者发出的信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所引起的受者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以及对社会及文化造成的影响
1.万能效果论—20世纪20~40年代流行,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 2.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60年代,主要对魔弹论的反对,有“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补强效果”“意见领袖” 3.适度效果论—20世纪60~70年代,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 4.强大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沉默的螺旋理论
研究手段:研究过程与时俱进 研究视域不断拓宽 研究方法以实证为主
魔弹论
含义:是最早关于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是第一时期的代表性理论。 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打靶子那样的效果,传者是主动的,接受者是被动的,子弹打出去,受者必击中,传播效果直接明显。
产生原因:1.由大众传媒迅猛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冲击力所致 2.传播媒介被利用的情况达到空前 3.西方流行的生物学理论)刺激-反应论 有关
评价:明显夸大传播的效果,对受众估计不准确(乌合之众),将传播过程看得过于简单(忽略外在因素对其影响)
有限效果论
含义:又称“最低效果法则”,是对魔弹论的一个否定 基本观点是,传播媒介不是威力无比的,也不是无所作为的。大众传播绝非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参与双方的互动行为。
产生原因: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中指出大众传播产生的效果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中介因素发生作用
评价:1.来源实践,有浓厚的实证主义色彩,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揭示了传播过程的复杂性 2.存在局限,有些地方,把人际传播引起的作用强调的有夸大之嫌
使用和满足理论
含义:是关于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的理论,研究媒介和受众的关系。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带给人类的心理有与行为上的效用。是适度效果理论的经典理论之一
评价:1.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之前的传媒研究站在传播者的角度上,此理论站在受众角度上 局限:2.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略了社会环境 3.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 4.脱离了传媒生产过程和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的传媒的社会关系
议程设置理论
核心观点:1.大众媒介不能决定人们的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案例议题来影响人们的注意力,重视程度,影响人们的意见看法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和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 3.接触传媒的多少能影响大众议程和个人议程
理论指出,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是一种“镜子”式的反应
把关人
评价1.对公众议题与媒介议题的相关性不宜绝对化,不应传播者过于自信,轻视受者的需求在传播效果时的作用 2.不要以为夸大议程设置功能
培养理论
内容: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的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大众传媒会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着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主观现实)
评价:1.实证研究 2.大众传媒,拟态现实 3.延缓效果,潜在效果 4.背后的外部因素,社会价值体系看不见的手
知沟理论
含义:大众传播信息传达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社会经济地位,速度不同,两者间鸿沟
与知沟理论相反:上限效果假说,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
评价:1.知识沟可大可小,其间有多种因素 2.因传播出现的知识沟不存粹是知识的差距,也可能态度行为 3.差距不局限于经济地位不同的人,也可能年长者和年幼者等等
沉默的螺旋理论
含义:最早见于德国学者诺依曼 多数,表达,少数,沉默,沉默的更沉默
产生原因:德国大选带来的困惑思考
评价:1.探讨了个人意见在社会舆论形成中的消长情况,人们意识到了大众传播在舆论过程中的作用。 2.局限:忽略了有没有他人的支持,只要有一个支持者可能不会趋同;个人对自己的见解信念的自信程度
传播受众论
大众的概念和特点
受众的概念和特点
传播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个人差异论
霍夫兰于1946年提出,以“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不同的人经历教育环境不同,素质心态不同,面对信息时反应也不同
认为在传播前应该先弄清受众兴趣爱好价值观
社会类型论
受众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
社会关系论
受传者有自己的生活圈,个人间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制约着传播效果
满足需要论
受众不是被动的,实际是受众主动选择自己偏爱的媒介内容和信息。是人在使用媒介,不是媒介使用人
社会参与论
又称受众介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