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思维导图,《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研究的重要著作,对于研究中国文字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于2023-12-23 13:00:21说文解字
文学常识
作者
东汉许慎
地位
划时代的字书
内容
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
收入小篆及”古文“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作为供人查检的字典,《说文》收字全面、系统,不仅包括难懂的字词,而且包括常见的字词,《说文》收正字及重文共10516个,可谓集汉代文字之大成。《说文》也有一些常用字没收,甚至在《说文》的说解中出现的一些字也不见于《说文》的正文。其中有些字没收并非是由于疏忽,例如“刘、由、希、趾、铭、志”等字。
内容
文字演化
传说
仓颉造字说
暗示文字起于夏商之间
秦以前
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只是官书
战国时,为了在政治和学术方面的需要,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但在汉朝时才完整
最早的字书据说是《史瘤篇》
秦以后
字书
汉初将李斯《仓颉篇》,赵高《爱历篇》,胡母敬《博学篇》三篇合为《仓颉篇》,西汉只有史游《急就篇》依然存留,主要是三字一句和七字一句,两句一韵。但没有说解
因为识字越来越重要,秦统一后立小篆为国体,后面又因阶级分化演变出给下级办公人看的“隶书”,到了汉末由椭圆变为扁方,汉隶也成为隶书之标准。
汉初有更简便的草书,草书各自分开后是“章草”;字字连书则是“今草”。隶书方正为“正书”,正书简化为“行书”,再行简化,主要是图便利。
造字
六书
象形字
类似物形的大概
“日”“月”
指事字
用抽象符号来代表无形的事
“上”“刃”
会意字
两字组成
“信”“钱”
形声字
两字组成,一字形,一字声,用处最大
“钱,浅”
转注字
两字或以上的字意思全部或一部相同可互相解释
“考,老”“首,基”
假借字
有音无形的借同音的字,一字数意和四声诞生
“犹豫”“乎”
简介
《說文解字》 (簡稱為《說文》) , 是中國第一部成理論系統、有內在條理、有獨到創見的語言文字學專著。 《說文》博綜篆、籀、古文之體,發明六書之旨,因形見義,分別部居,將9353個漢字(另有重文1613)歸入到540部,據形系聯,以類相從,首創漢字構字部首編排法。
怎麼研讀《說文解字》正文
怎麼讀《說文解字》
1.先讀《說文》原文,不看注。豐富文字形體的知識,從學習《說文》540部首開始(閲讀萬獻初《<說文>學導論》第二章)。注意文字形體的認識與學習。熟悉形聲字的形符與聲符。楷書已看不出會意字的意義,可通過篆書與楷書相比較,瞭解其變化。
2.瞭解《說文》的編排體例。分辨訓釋的方法,編排的方法,文例辭例,怎樣說明這個詞。
3.掌握常用字的訓解,這對于閱讀古書有很大便利。因有些詞義不太好理解,去古已遠。《說文》中保存了很多最早的通用的意義,掌握其中一部分很有用。閱讀《說文》,要掌握字的形體,分析字的結構,掌握常用字義。
《說文》各部的編排次序
1.部的次序。《說文》分部排字受《三倉》、《急就篇》的啟發。
2.部首與部内文字的關係及部里文字的次序·部首一般是部里字的形旁,只有少數是部里字的聲旁。
①專名在前,後列其他。如“山部”、“水部”,均先列山名、水名,後列與山、水有關係的字。②先列實物名,後列其他方面的詞。如“足部”,開頭皆足部的名稱,與走有關的詞列其後。“广部”,“家”、“宅”在前,其他列後面。名詞之外的形容詞、動詞在最後。贰 ·③意義相近的字比次在一起,如“玉部”,“璧”、“瑗”、“璜”、“琮”,意義相近,排在一起。
方法解读
“一曰”,用於解釋多義詞,釋義後再說一個別的意思。如:“昌, 美言也,一曰日光也。”
“讀若”,為漢代經師給字注音的術語,大部分“讀若”是談注音,也有少數聯繋字義,主體是注音。“瑁,讀若眉”也有“讀與某同”,作用同“讀若”,也是注音。“讀如”,以假借居多。
“省聲”,《說文》對會意與諧聲有分別,有的諧聲字很特別。“進,登也,從,省聲。”“詧,察省聲。”“盖,從羊,照省聲。”此字完全從四點來推測,不一定對。有的說“從某,某聲”也可以,不必說“省聲”。如:“睎,望也,從目,稀聲。”
“闕”,《說文》有四十七個字注“闕”義,有的是不知字形而闕,有的是義闕,有的是音闕,關於這個問題,有《說文闕義箋》、《說文闕義考》。清人認為可能是許書原有,傳抄而闕了。古書傳抄中有缺漏的,但《說文》之“闕”不都是抄闕的。有的則比較能肯定是傳抄中闕了。
“引經”,清人很多講《說文》引經的。《說文》引《詩》,有的跟今毛詩一樣,有的是韓詩。所引《儀禮》,多今文經的。《說文》前後引經的字也有不同的。楊鳳仙認為《說文)引經的目的要是證字義。(參考楊鳳仙觀點,也可談談個人看法)
《說文》解說文字的條例
1.先釋義,再釋形,後釋音。·“吏,治人者也。從一,從史,史亦聲。”
2.注解的句讀問題。一般句讀比較清楚,篆文之下,解釋字義。
3.解釋字義的體例。古人給字加訓釋,有三種訓釋方法,形訓、義訓、聲訓。
传承与利用
传承
唐代:孔穎達《五經正義》、賈公彥的《周禮注疏》和顏師古《漢書注》都大量稱引《說文》,唐代興起字樣之學,《說文》成為正字標準。唐代李陽冰勘正《說文》,南唐徐鍇作了《說文解字系傳》,世稱“小徐”本,這部著作開了全面注釋整理《說文解字》的先河。
北宋初:徐鉉奉詔校勘整理《說文》,成《說文校定本》三十卷,世稱“大徐”本。大、小徐本的相繼問世,標誌“說文學”的誕生。
清代乾嘉學起,由小學而經學成為治經者共識,《說文》被尊為群經之鈐鍵,通經者必由《說文》問途,於是興起《說文》研究的高潮。段、桂、王、朱四大家之作相繼誕生,三錢氏(錢大昕、錢大昭、錢玷)、鈕樹玉、姚文田、嚴可均、顧廣圻等等或抉其凡例,或啟滯發隱,稽核異同,留下不朽之作。由小徐至清末,《說文》學之作多達四五百種。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結束了封建統治,經學原則上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革命給西學敞開了大門,西方語言學理論如潮水般湧進中國,章炳麟在這種形勢下,宣導漢語言文字學,使得漢語言文字學學科在西學東漸過程中誕生,《說文》作為一部漢語言文字學著作,又成為這門學科的經典,其後,黃侃等一批學人繼往開來,以大師的氣魄和風範,把這一學科推向前進,到20世紀末,取得成果之多,已達山海之勢。
清代研治《說文》的“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王筠《說文句讀》、《說文釋例》桂馥《說文義證》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利用
1.人們把漢代河流跟六朝酈道元《水經注》進行比較,發生了哪些變化發現河流的歷史變遷。水和人麼生活的關係等。如跟水有關的形容詞
2.同義詞是殊途同歸的(文言單音節詞為主)。某些詞沿著各自的方向演變,在某一個點上形成一個交叉,構成了同義詞系統。《說文》以義類聚:名詞、動詞、形容詞。
3.形聲字最早的聲符都是有意義的(語源意義) ,形聲字聲符揭示其事類、類別意義。
4.方言里面湮沒的一些古字古義常常是一些古老的字。
5.《說文》是識讀甲骨文、金文的橋樑。
6.篆字構形的筆意反映的古代意識形態。凝聚著古人的智慧結晶,可以看出古人很多的思維觀念和方式等。
版本
今天所能看到的《說文》最早版本,無過於唐人寫本。——為木部殘本,一為口部殘簡。木部殘本為清同治二年莫友芝得之於安徽,共六紙,存一百八十八篆,將近全書五十分之一。兩紙合縫處有紹興小印,卷末有米友仁鑒定跋語。以篆法及内容觀之,確是唐人寫本。莫氏于同治三年即依原本摹寫,並著《箋異》一卷,刻板行世。口部殘簡,為日本人所藏,存六行、十二篆。見日本京都《東方學報》第十冊第一分《說文展觀餘錄》中。木部殘本每行二篆,口部殘簡則每行三篆。二本同作烏絲欄,說解分為二三行書于篆文之下。唐本舊式,蓋即如此。
编著体例
编排体例
《說文》首創部首編排法,《說文》的540部是構形部首,是依類象形的結晶。
编排原则
許慎對五百四十部先後順序的排列貫徹了“據形系聯”的原則,第十四篇有所突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排列到一起,是“以類相從”,按事類的相同狀況排列在一起,後者是對前者原則的必要補充。據聲繫聯:比如句,拘、筍、鉤,按照“據形系聯”,本應分別歸入手、竹、金三部,而許慎卻收入“句”部。
说解体例
《說文》的說解體例包括釋義、釋形和注意這樣三個方面,大致是義、形、音的次序進行的。
1. 釋義《說文》說解字義有義訓、有聲訓,還有義界。
(1)義訓是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作為訓釋詞的一種訓釋方式。例如:·《一上·示部》:“榛 ,福也。”·《一上·示部》: “禎 ,祥也。”·《一上·示部》: “祥 ,福也。”
(2) 聲訓是是用聲音相同而意義相通的字作為訓釋字的一種訓釋方式。例如:·《一上·一部》:“不,顛也。至高無上。”(大徐本,頁7) 甲骨文作
(3) 義界是用下定義、描寫、對舉、嵌入等方法來表述詞義內容的一種訓釋方式。義訓式的義界又分三個小類:定義式義界、比況式義界、嵌入式義界。
A.定義式義界·詞義解說總的方式是:主訓詞+義值差。主訓詞是指義界中與被訓釋詞同義的詞,義值差則是鞏固進詞義中去的具體的經驗的内容。
B .比況式義界·即選擇一個形似的比喻物來代替主訓詞同時闡述被訓詞與比喻詞之間的差異來代替一般的義值差。
C.嵌入式義界 ·是有義值差而無主訓詞的義界。往往是把被訓釋詞嵌入到義界中,使它替代主訓詞。
2.釋形《说文解字》说解字形的理论基础是六书。以六书分析文字是《说文》的主干。许慎将书中所收正篆九千三百五十三字,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共一万零五百一十六字,一一按六书进行说解。
(1)標明象形的術語 《說文》以“象形”、“象X之形”或“象XX”來標明獨體象形字。例如:《三下·爪部》: “爪, 丮也。覆手曰爪。象形。
2. 標明指事的術語 《說文》對指事字的分析或者直接以“指事”二字標明,或以“從X,象XX之形”,或以“象XXXX之形”“從X,X在XX”標識。例如:叁·《一上·上 部》:“ ,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平 ,底也,指事。”
3 .標明會意的術語 《說文》標明會意的術語有三類:一類是從XX,一類是從X從X。再就是“從X在X上”。例如:《三上·部》:“,罡口也,從四口。”(大徐本,頁49)
4 . 標明形聲的術語《說文》標明形聲的術語有三種
(1) 從X,X聲。例如:《四上·羊部》:“美,進善也。從羊久聲。文王居姜裡,在湯陰。”
(2) 從X從X,X亦聲。 口 《三上·言部》:“韶 告也。從言從召,召亦聲。”
( 3 ) 從X,X省聲。□《三上·言部》: 管,言微(王筠《說文句讀》以為當作微言)親詧也。從言察省聲。”
3.釋音 □ 《說文》的注音體例主要是採取“讀若”這一方式。又有“讀若X”,“讀若XX(之)X”,“讀若X同”等三種格式。
1.“讀若X”。例如: 《一上·王部》:“王雀,石之似玉者,從王、隹聲。讀若維。”
2.“讀若XX(之)X”,有引經注音和引常言俗語注音兩種。例如:《二上·走部》 :“藏,走也。從走,聲tì聲。讀若《詩》威儀秩秩。”
3.“讀若(與)X同”此為以同音字注音之例。讀若X同,從字面意思看,就是要讀得與某字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