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024 专升本 文史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主要包括农耕自然经济。
编辑于2023-12-26 16:52:50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自然经济(单)
(一)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域,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
屈家岭文化兴起于长江中下游,河姆渡文化兴起于钱塘江流域。
(二)三代时期,农耕业已成为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三)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齐国-管仲的“相地二衰征”;
魏国-李悝的“尽地力之教”;
秦国-商鞅的“耕战”政策;
秦汉以后,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更把“重农固本”作为治国的不易之道。
(五)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水平,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也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随着生产力发展,特别是铁质农具和牛耕的普及,农耕区域逐渐向长江流域扩展。
汉晋时期,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
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区域迅速成为京城及边防粮食、布帛的主要供应地。
“苏杭熟,天下足”(宋)和“湖广熟,天下足”(明清)反映了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实;
“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宋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二、农耕民族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一)对立
地理环境恶劣和流徒不定的游牧生活,使游牧民族经常南下劫掠,给中原的农耕民族造成很大威胁。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融合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一方面,游牧民族虽在社会发展水平上处于较低层次,但他们富于流动性,善于吸取从远方带来的异域文化,成为农耕文化的补强剂。
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是农耕文明博取游牧文明的精妙结晶。
“四夷如同一家”,是中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血统融合史的整体趋势。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游牧人,向农耕人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进其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
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中国农耕文明以农耕经济为主体,但并非只有农耕经济一种成分。而是农耕经济和多元化经济成份并存。
中国古代的经济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自然经济占主体,小农经济力量突出。
(二)西汉以前商品经济发达,但汉武帝实行主要的商品国家垄断之后,商品经济失去了它的个性,难以起到解体自然经济的作用。
(三)国家对土地等主要经济成分控制能力很大。
(四)伴随着政治的治乱,经济显示出突出的周期性破坏与复苏的循环。
(五)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四、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唐宋时期,东南沿海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泉州)
内敛型海洋贸易的特点:
1、是一种内敛型的经济,它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的;
2、一方面是服从于政治的需要,夸示海外;
3、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上层统治者对于海外奇珍异宝的需求,与广大民众的生活需求较少发生联系;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一、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单、判)
农耕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最显著标志:土地所有制(单、判)
远古时代:土地属氏族村社共有
夏商周时期: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西周时期:只有土地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西周后期:集体耕作的土地有了公田,私田之分——井田制
殷周时期:土地国有和集体耕作制
西周后期:土地国有制出现某些瓦解的迹象,奴隶制也逐渐出现了瓦解的征兆;
二、东周以降土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
东周以后,国有土地形态走向瓦解,公田变为私田的现象普遍出现;
春秋时期,晋国已有“爰田”即易田换田的现象,是土地买卖的先声;
秦汉以来,个体家庭经济分化为地主和农民两个不同的形态,形成了对立的两个阶级;
在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下地主经济与农民经济的互为盈缩,构成农耕私有经济运作的基本特色;
唐代,国有土地占比重,专制国家对土地私有权保留干预,至唐代中叶逐渐减弱;
唐宋以后,契约制的租佃关系普遍出现,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社会生产日益多样化,个体生产者亦从封建社会前期以粮食为主的经营方式逐渐向多种经营的方向艰难迈进。
东周以后至清代,土地私有化和家庭个体生产经营制,延续了两千多年。
三、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中国古代的商品交换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形式而存在,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
西方封建社会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经济单位是:领主庄园(单)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为了补充农耕经济的不足和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由此,这种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中国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姿态。
就总的趋势而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私有化的深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向。而这种不断进步的商品经济,推动了多元化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更新,对旧的生产体制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量。
四、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农业:农具精巧、培育良种、多种经营、集约耕作、充分利用自然力、铁犁的使用、轮作复种技术的推广、蚕桑和茶叶的发展
(二)手工业:灵巧的工艺品、精美的纺织品、造船业的发达、冶炼业的久盛不衰、炼丹术、四大发明
(三)商业: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货币的大量使用、纸钞的使用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背)
(一)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1、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够成熟的特征,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顺利产生;
2、首先,社会经济过早成熟,即与西欧社会相比,许多到西欧中世纪末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中国却早已出现,古已有之,如土地买卖、货币经济、地租形态;
3、其次,社会经济又不成熟、它为能充分成熟,相反地却加重加大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与坚固性;
(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1、建立在个体家庭经济上的中国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是一种没有民主而缺乏自我更新能力的政体。中国王朝盛衰交替、稳定与战乱互易;
2、王朝更替的周期与社会经济(农耕经济、商品经济)兴衰周期大体同步;
3、人口增长与生产增长的比例失调,对社会经济文化造成周期性破坏;
(三)上层建筑对于经济的钳制和束缚
上层建筑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自我矛盾的政治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又起到严重阻碍作用;
官僚体系双重性格:官僚具有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双重性格;
经济剥削:赋税、徭役、兵役的负担、重农抑商、工商业发展艰难;
意识形态:以农耕经济为核心、有保守、怀古特征、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科技运用不受重视;
政治布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服务于政治需要;商业成为国家财政的附庸;商品对政府的依赖导致商人性格的封建依赖性;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国家政策上的平均主义使落后地区拖住了先进地区的后退,导致先进地区商品经济及新因素发展不起来;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同化力和凝聚力;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1、诸子竞秀、百家争鸣;
8、多姿多彩的区域文化;
5、吸取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9、吸取外域传播进来的优秀文化;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6、启蒙思想得不到营养和发展;
6、科技发明缺乏应有的重视;
9、盲目排斥外族文化;
9、农耕文化缺乏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