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学 总论
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病原因子和机体反应功能的相互作用下,患病机体有关部分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都会发生种种改变,这是研究和认识疾病的重要依据。
编辑于2021-07-13 17:26:41总论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正常细胞→耐受有害因子生存→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正常细胞→不能耐受→损伤→可逆性(水肿,脂肪样变,玻璃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积,病理性钙化)/不可逆性(坏死,凋亡)
适应
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改变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 实质上是细胞生长分化受到调整的结果
细胞和组织损伤原因的机制
损伤: 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后→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超微结构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原因
缺氧(最常见),物化生,营养失衡,神经内分泌,免疫因素,遗传缺陷,社会心理
机制
细胞膜的损伤;线粒体损伤;游离钙损伤;活性氧类物质损伤;缺血缺氧的损伤;化学性损伤;遗传变异
细胞可逆性损伤的形态学变化→变性
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后→代谢障碍→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异常蓄积
水肿(胞内水)
机制: 缺血缺氧感染中毒→心肝肾等实质细胞→线粒体受损→ATP↓→钠钾泵功能异常→胞内钠离子聚集+代谢产物蓄积-渗透压增高→水分进入
病理变化: 病毒性肝炎 ①肉眼: 体积↑边缘钝圆,色淡浑浊,包膜紧张,切面外翻 ②镜下: 细胞器肿胀-红染细颗粒状物→基质高度疏松空泡状,出现囊泡微绒毛消失→气球样变
脂肪变(胞内甘油三酯)
机制: ①肝细胞内脂肪酸增多(高质营养不良使脂肪分解,缺氧使乳酸转化,氧化障碍使其分解减少) ②甘油三酯合成增多(饮酒) ③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胞质中(肝,心肌,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
病理变化: 脂肪肝,虎斑心 ①肉眼: 体积↑,色淡黄,切面油腻感 ②镜下: 胞浆内出现脂滴,石蜡切片脂肪溶解呈空泡状核挤向一侧,冷冻切片应用苏丹ⅢⅣ可区分脂肪
①脂肪肝: 慢性淤血→小叶中央区缺氧重;磷中毒→小叶周边带更敏感;严重中毒传染→累及全部肝细胞 ②心肌: 慢性酒精中毒缺氧常累及左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脂肪变心肌呈黄色+正常心肌暗红色→黄红斑纹→虎斑心;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伸入细胞间→心肌脂肪浸润/脂肪心 ③肾小管上皮细胞: 重吸收原尿脂蛋白
玻璃样变(半透明状蛋白质)
机制: 蛋白质合成的先天遗传障碍或折叠后天缺陷→变异→变异胶原蛋白,血浆蛋白和免疫球蛋白蓄积→HE染色呈嗜伊红均质状
病理变化: ①胞内: 均质红染圆形小体;肾小管上皮细胞吞饮小泡重吸收原尿中蛋白质+溶酶体→玻璃样小滴,浆C粗面内质网免疫球蛋白蓄积→Rusell小体,酒精性肝病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变性→Mallory小体 ②纤维结缔组织: 纤维组织老化的表现→胶原蛋白交联变性融合纤维增粗变宽;灰白质韧半透明;见于萎缩机化 ③细小A(硬化): 缓进性HBP和糖尿病的肾脑脾的细小A;蛋白质渗入代谢物质沉积→壁增厚腔狭窄→血压升高缺血;弹性减弱脆性增加→继发扩张破裂出血
淀粉样变(淀粉样蛋白质和黏多糖复合物)
机制: 机体不含相关酶→β-淀粉样蛋白及其前体物质蓄积
病理变化: ①镜下:HE为淡红色均质状→刚果红(橘红色);遇碘棕褐色再加稀硫酸为蓝色 ②局部或全身
粘液样变(间质中黏多糖和蛋白质蓄积)
疏松的间质内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黏液基质中
甲减(黏液性水肿): 透明质酸酶活性抑制→透明质酸的黏液样物质及水分在皮肤及皮下蓄积
病理性色素沉积(内源/外源色素)
①含铁血黄素: 巨噬细胞吞噬降解RBC→铁蛋白微粒聚集体(Fe3+和蛋白质)→金黄色或褐色,普鲁士蓝蓝色→证明RBC破坏和全身或局限性含铁物质的剩余 ②脂褐素(消耗性色素): 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磷脂蛋白质混合物→黄褐色微细颗粒状→器官萎缩时含有大量脂褐素 ③黑色素: ACTH,MSH→酪氨酸氧化经左旋多巴聚合 ④胆红素: 红细胞破坏后→Hb→血红素+珠蛋白→胆绿素→胆红素→黄染
病理性钙化(钙)
机制: 骨和牙齿之外的固态钙盐沉积,钙盐主要是磷酸钙碳酸钙铁和其它矿物质→组织器官变形硬化功障,形成结石
分类: ①营养不良性: 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中→结核血栓AS斑块,瓣膜病变及瘢痕组织 ②转移性: 全身钙磷代谢失调(高血钙)→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D↑,肾衰,骨肿瘤
病理变化: ①肉眼: 细小颗粒团块,触之有沙粒或硬石感 ②镜下: 蓝色颗粒至片块状
不可逆性损伤→细胞死亡
坏死
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基本病变
①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②嗜酸性增强→胞浆红染 ③间质崩解液化
类型
凝固性坏死
①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水解酶较弱→心肝脾肾实质器官,贫血性梗死 ②肉眼(较干燥质灰白灰黄,界清);镜下(微细结构消失组织轮廓尚存,坏死区周围形成充血出血炎症反应带)
干酪样坏死(坏死更为彻底的凝固性坏死)
①含脂质较多→结核的特征性表现,卡介苗,异烟肼 ②肉眼(干酪样淡黄质软细腻);镜下(坏死更为彻底的特殊类型凝固性坏死,组织结构完全崩解→无结构红染颗粒物质)
液化性坏死
①可凝固蛋白质少且水解酶多→细菌真菌引起的脓肿,缺血缺氧引起的脑软化,溶解性坏死 ②镜下(完全消化,局部组织快速溶解)
脂肪坏死(特殊类型的液化性坏死)
①酶解性→急性胰腺炎释放胰酶分解脂肪酸;创伤性→乳房创伤脂肪细胞破裂 ②脂肪坏死释放脂肪酸+钙离子→灰白色钙皂
纤维素样坏死
①抗原抗体复合物→胶原纤维肿胀崩解,免疫球蛋白沉积,血浆纤维蛋白渗出变性→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病,结节性多动脉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HBP和胃溃疡底部小血管)
坏疽
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 ①干性(凝固): 见于A阻塞V回流通畅的四肢末端→干燥皱缩(水分丧失多),黑色(Fe2+和H2S结合形成硫化铁),界清腐败轻 ②湿性(凝固,液化): 与外界相通的内脏(肺肠子宫阑尾胆囊),AV回流均受阻的肢体→水分多,腐败菌易繁殖,肿胀呈蓝绿色,界不清 ③气性: 属于湿性,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产气荚膜杆菌感染→坏死,产生大量气体(捻发感)
结局
①溶解吸收 ②分离排出(糜烂,溃疡,窦道,痿管,空洞) ③机化包裹(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异物血栓脓液,坏死太大则其周围增生的肉芽将其包裹) ④钙化
影响
①生理重要性 ②数量 ③同类细胞再生情况 ④储备代偿能力
凋亡
活体内局部组织中单个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
形态学生物学特征
①细胞皱缩 ②染色质凝聚 ③凋亡小体形成 ④质膜完整→不引起周围炎症反应和增生修复 ⑤生物学特征: 凋亡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存在→活化后诱发凋亡→主要是凋亡蛋白酶和核酸内切酶
机制
信号传递(外源性死亡受体启动通路)→中央调控(内源性线粒体)→结构改变(凋亡蛋白酶进一步激活酶促级联反应)
凋亡与疾病
凋亡不足缺乏→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凋亡过度→神经变性,缺血性损伤,病毒感染细胞
①坏死性凋亡 ②细胞焦亡 ③细胞自噬
凋亡坏死鉴别
细胞老化
特征
①普遍性 ②进行性或不可逆性 ③内因性 ④有害性
形态学
体积↓水分↓细胞器↓细胞细胞核变形扭曲呈囊泡状,脂褐素沉着
机制
①遗传程序学说(端粒和端粒酶学说) ②错误积累学说
损伤的修复
由同种细胞修复→再生
①生理性再生: 原有组织细胞不断老化消耗,由同种细胞不断补充→保持原有结构和功能的再生 ②病理性再生: 细胞组织缺损后发生的再生 再生需要干细胞或前体细胞
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G1(DNA合成前期)-S(DNA合成期)-G2(分裂前期)-M(分裂期)
规律
与功能活动成反比与受伤几率成正比;低等>高等;幼稚>高分化;易受伤和常更新的再生能力强
分为3类
①不稳定细胞(持续分裂细胞): 再生能力强→表皮C,被覆C,间皮C,淋巴造血C;干细胞是必要条件,如表皮的基底C,胃肠道黏膜的隐窝C ②稳定细胞(静止细胞): 具有潜在再生能力G0期→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 ③永久性细胞(非分裂细胞): 无再生能力→神经C(不包括神经纤维),骨骼肌C,心肌C
干细胞及其在再生中的作用
特点
①无限增殖分裂 ②具有处于静止状态的能力 ③缺损细胞标记物 ④非对称分裂→1个变为功能专一的分化细胞,1个保持亲代特征作为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
人胚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内细胞群→可以分化为成体所有类型的成熟细胞
成体干细胞
存在于各个组织器官中具有自我更新和一定分化潜能的不成熟细胞→可以向本身组织进行分化,也可以进行转分化
作用
骨髓组织
①造血干细胞→体内各种血细胞 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可塑性(多向分化)
脑
神经干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细胞因子的干预,微环境的影响→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
组织再生的机制过程
上皮组织
①被覆上皮: 创缘或底部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组织干细胞分化增殖→向缺损中心迁移→单层→鳞状上皮 ②腺上皮: 腺上皮缺损而基底膜未破坏→完全再生恢复;腺体构造基底膜破坏→难以再生;如只要肝小叶网状支架完整就可以再生
纤维组织
未分化间叶细胞/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前胶原蛋白形成胶原纤维→纤维细胞
软骨和骨组织
①软骨: 起始于软骨膜的增生→软骨母细胞→形成软骨基质,细胞包埋其中→静止的软骨细胞 ②骨再生能力强,骨折后可完全修复
血管
①cap再生(血管形成): 生芽方式完成;蛋白酶分解基底膜→幼芽→细胞索,形成管腔→彼此吻合构成cap网→形成基板网板构成基底膜→改建成熟 ②大血管: 手术吻合;内皮细胞分裂增殖恢复内膜,肌层纤维性修复
肌组织
再生能力很弱
神经组织
①脑及脊髓的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胶质瘢痕 ②外周神经受损而神经细胞仍存活→完全再生;创伤性神经纤维瘤
影响因素
细胞外基质
①胶原蛋白→张力强度 ②弹力蛋白→回缩能力 ③黏附性糖蛋白和整合素(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整合素,基质细胞蛋白,蛋白多糖和透明质酸)
生长因子
PDGF,FGF,EGF,TGF,VEGF,IL-1和TNF
抑素与接触抑制
纤维结缔组织修复→纤维性修复(瘢痕性修复)
肉芽组织
①肉眼: 由新生薄壁的cap+增生的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炎细胞浸润(主要是巨噬细胞)→鲜红颗粒状柔软湿润似鲜嫩肉芽 ②镜下: 实性细胞索和扩张cap对着创面垂直生长,并以小A为轴心在周围形成袢状弯曲的cap网 肌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功能+平滑肌功能
作用: ①抗感染保护创面 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③机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义务
瘢痕组织
肉芽组织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平行或交错分布的胶原纤维束组成(纤维束均质红染玻璃样变);处于收缩状态苍白,质韧缺乏弹性
①有利: 保持完整性;抗拉力强 ②不利: 瘢痕收缩(十二指肠溃疡形成幽门梗阻);瘢痕性粘连;瘢痕增生过度/瘢痕疙瘩(蟹足肿)
形成过程及其机制
肉芽组织→血管生成,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积聚和纤维组织的重建(三少一增多-水分炎细胞cap↓,成纤维细胞变为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纤维性瘢痕
血管生成
①内皮细胞前期细胞或血管母细胞→血管形成 ②既存的成熟血管的内皮细胞→血管生成
纤维化
①成纤维细胞增殖 ②细胞外基质积聚
组织重构
创伤愈合
细胞迁移-细胞外基质重构-细胞增殖
皮肤
基本过程
伤口早期变化(组织坏死血管断裂出血,炎症反应-充血渗出白细胞游走,早期中性粒细胞3天后巨噬细胞为主)→伤口收缩(边缘新生的肌成纤维细胞牵拉引起-缩小创面)→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3d肉芽组织填平伤口,5-6d产生胶原纤维,1m后瘢痕完全形成,肉芽肿无神经无感觉)→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24h内表皮干细胞)
类型
骨折
基本过程
血肿形成(1-2d)→纤维性骨痂(2-3d血肿由肉芽组织取代机化然后纤维化,约1w后形成透明软骨)→骨性骨痂(分化出骨母细胞-类骨组织-钙盐沉积-编织骨/软骨组织-软骨化骨-骨组织)→改建再塑(编织骨-板层骨,骨皮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骨小梁的排列,由成骨破骨细胞协同)
影响因素
①全身: 年龄(儿童>老人);营养(蛋白质,维A);内分泌 ②局部: 感染异物(清创);局部血液循环(提供营养,吸收坏死组织控制感染);神经支配(自主神经损伤影响更明显);电离辐射(破坏细胞,损伤小血管,抑制再生) ③影响骨折的因素: 及时正确复位;及时牢靠固定;功能锻炼保持良好血液供应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含量异常
A充血(主动)
原因
舒血管兴奋性↑缩血管兴奋性↓→A扩张,血流加快,灌注增多
常见类型
①生理性: 进食运动妊娠 ②病理性: 炎症性充血(致炎因子→神经轴突反射,活性胺类);减压后充血(绷带解开,大量抽取腹水)
病理变化
大(体积增大);红(氧和Hb增多);热(血流快,局部代谢增强)
后果
①短暂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恢复正常 ②有基础疾病(HBP,AS)→出血性脑卒中
V淤血(被动)
原因
①静脉受压→管腔狭窄闭塞→回流障碍;肿瘤/妊娠子宫压迫髂总V/肠嵌顿套叠扭转压迫肠系膜V/肝硬化假小叶压迫小叶下V导致门脉高压
②血栓(下肢深静脉)或瘤栓→静脉阻塞;但存在侧支循环→只有栓塞主干或多条导致淤血
③HBP/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左心衰→肺淤血;呼吸系统疾病导致肺淤血高压→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体循环淤血
病理变化
①大(体积增大) ②紫色(血液淤滞→还原Hb增多,称为发绀) ③冷(血液淤滞散热增加温度下降)
后果
①淤血-流体静压升高,缺氧-通透性升高→水分渗出→淤血性水肿(组织间隙)/积液(胸水腹水心包积液) ②红细胞漏出→淤血性出血→巨噬细胞吞噬RBC形成含铁血黄素细胞 ③长时间慢性淤血→缺氧营养不足代谢产物刺激→细胞萎缩变性死亡,间质纤维增生胶原化→淤血性硬化
重要器官淤血
左心衰→肺淤血
①急性: 肉眼(体积增大暗红色,泡沫状红色血性液体);镜下(壁充血增厚,间隔水肿,腔内有水肿液和出血) ②慢性: 充血更明显,间隔变厚纤维化,腔内大量心衰细胞(含铁血黄素细胞),淤血性硬化→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临床表现→气促发绀呼吸困难,严重肺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心肺衰竭
右心衰→肝淤血
①急性: 肉眼(体积增大暗红色);镜下(中央V肝窦扩张淤血,小叶外围靠近肝A缺氧轻呈脂肪变) ②慢性: 中央淤血暗红色细胞萎缩消失+周边脂肪变呈黄色→红黄相间的槟榔肝;长期淤血→细胞萎缩消失,网状纤维塌陷胶原化,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淤血性肝硬化
缺血
成分溢出
血溢出→出血
病因机制
①破裂性(大): 机械性损伤;血管壁心脏病变(动脉瘤室壁瘤);周围病变侵蚀(结核恶性肿瘤消化性溃疡);门脉高压使食管胃底V曲张破裂;cap破裂(软组织损伤) ②漏出性(小): 通透性增高(内皮C间隙增大,基底膜受损);血管壁损害(缺氧感染中毒);PLT减少或功障(生成减少消耗破坏增加,<5×10^9有出血倾向);凝血因子(产生-肝维K,消耗破坏-肾衰尿毒,DIC,肝素)
诊断皮肤黏膜出血
①血管壁功能异常: 遗传性(HHT,VWD);紫癜;维C/B3;感染中毒代谢障碍 ②血小板异常: 减少(生成↓破坏消耗↑);增多(原发;继发-慢粒);功能(遗传-PLT无力和PLT病,继发) ③凝血障碍: 遗传性;继发性(肝病,尿毒,维生素K);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亢进
病理变化
①内出血: 体腔积血,血肿(局限组织间隙) ②外出血: 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尿血(肉眼,镜下);皮肤黏膜出血(淤点紫癜瘀斑);特征性颜色改变;溶血性黄疸
后果
取决于类型出血量速度部位 ①缓慢少量自行停止并吸收 ②出血性休克(破裂性出血20-25%,广泛漏出性出血);功能障碍(脑内囊出血导致偏瘫,视网膜出血导致失明,缺铁性贫血);死亡(心包积血填塞,脑干出血)
水溢出→水肿/积液
组织间隙内液体增多→水来自细胞(盐中毒)/水来自血管
机制
①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平衡失调(组织液生成>回流) ②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血量↑→cap流体静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生成
有效滤过压=(cap流体静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流体静压)
常见类型
全身,局部见诊断
出现异常物质
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凝血系统-抗凝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平衡打破,凝血>抗凝形成血栓
条件机制
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①正常抗凝: 屏障作用;抗PLT凝集(PGI2,NO,ADP酶);合成抗凝血酶或凝血因子(TM-PC-S灭活5/8,ATⅢ和肝素灭活2/7/9/10/11/12,TFPI灭活8/10);产生t=PA激活纤溶酶原 ②损伤促凝: 激活外源性凝血(TF);辅助PLT黏附(vWF);抑制纤维蛋白溶解(PAIs)
内皮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12启动外源性凝血;释放TF激活7启动内源性凝血
PLT活化: 黏附(vW因子)→释放(αδ,钙离子参与连锁反应过程,ADO是PLT之间强有力的介质)→聚集(钙离子,ADP,TXA2)
2.血流状态异常
血流减慢或产生旋涡→PLT进入边流;凝血酶和凝血因子在局部易达到所需浓度 V比A多4倍→①静脉瓣膜 ②短暂停滞 ③易受压 ④黏性高
3.血液高凝
抗凝↓促凝↑→血液高凝 ①遗传性: Ⅴ突变抵抗蛋白C降解,AT-Ⅲ/蛋白C/S缺乏 ②继发性: 晚期恶性肿瘤(癌C释放促凝因子);DIC;大失血烧伤血液浓缩;妊娠期HBP/高脂血症/AS/吸烟肥胖→PLT增多黏性增加
过程形态
血流经静脉瓣后形成涡流→PLT黏集形成头部(内皮损伤胶原暴露激活PLT释放颗粒黏附)→珊瑚状小梁网罗大量RBC形成体部→局部血液停滞形成尾部
①白色血栓(头部): PLT+少量纤维蛋白;血流快的心瓣膜心腔A内 ②混合血栓(体部): 小梁纤维蛋白网+大量RBC+边缘有中性粒C;附壁血栓/左心房球状血栓 ③红色血栓(尾部): 纤维蛋白网+大量RBC+均匀分布WBC;血流慢的V ④透明血栓: 发生于微循环血管→微血栓,嗜酸性同质性纤维蛋白构成→纤维性血栓;DIC 白色和混合都与血管壁粘连紧密,红色血栓与血管壁无粘连与死后血凝块相似→脱落形成血栓
结局
①软化溶解吸收: 纤溶酶+溶蛋白酶→小的完全吸收,大的脱落造成栓塞 ②机化再通: 肉芽组织取代机化,新生血管长入重建血流 ③钙化: 钙盐沉积→A/V石
影响
有利
避免大出血
不利
①阻塞血管: 未完全阻塞→缺血萎缩;完全阻塞且无侧支循环→梗死,继发感染导致坏疽 ②栓塞: 下肢深静脉或心室心瓣膜的血栓最容易脱落,含有细菌→败血性梗死和脓肿 ③风湿感染性心内膜炎→反复血栓机化→瓣膜增厚变硬卷缩/瓣叶粘连导致狭窄,腱索增粗缩短/瓣膜增厚卷缩导致关闭不全 ④DIC纤维素性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和PLT↓+继发纤溶亢进→广泛性出血
栓塞
在血循中出血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栓子)→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运行途径
①静脉右心腔(下肢深静脉)→肺栓塞 ②主动脉左心腔(左心房附壁血栓)→体循环管径相当的小A(脑脾肾四肢) ③肠系膜等→门静脉→肝内门静脉栓塞 ④交叉性: 静脉右心腔→房室间隔缺损+压力升高→进入左心→体循环栓塞 ⑤逆行性: 腔静脉内血栓→胸腹压升高→逆行往下肝肾髂静脉栓塞
类型和影响
①血栓(最常见): 肺栓塞→中小吸收无影响,大堵塞主干/小数目众多引起猝死;体循环栓塞→上肢侧支循环丰富以及肝脏双重血供较少发生 ②脂肪: 骨折/挫伤烧伤/脂肪肝/非创伤性→最常阻塞脑 ③气体: 空气栓塞(静脉损伤空气进入/妊娠空气进入静脉窦);减压病/氮气栓塞(高压到低压氮气游离) ④羊水: 羊膜破裂胎盘早剥+胎儿阻塞产道内压增高→羊水压入静脉窦→肺小A和cap中(角化鳞状上皮,胎脂胎粪胎毛黏液);机制(过敏性休克,阻塞肺动脉反射性血管痉挛,DIC) ⑤瘤栓,AS胆固醇结晶,寄生虫,异物
梗死
血管阻塞→血流停滞缺氧→梗死
原因条件
①原因: 血栓形成,A栓塞,A痉挛,血管受压闭塞 ②影响因素: 血供特性(肺肝上肢有双重血供或吻合支);缺血敏感程度(大脑>心肌>骨骼肌纤维结缔组织)
病变类型
①血管分布方式→形状: 脾肾肺锥形;肠节段形;心肌地图状 ②心脾肾为凝固性,脑为液化性 ③贫血性(白色),出血性(红色)
贫血性
就是凝固性坏死改变,脾肾心脑等实质器官
出血性
条件: 严重淤血+组织疏松→肺肠
败血性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脱落栓子含有细菌→败血性梗死(细菌炎细胞浸润)和脓肿
影响结局
取决于器官大小部位以及有无细菌
是不可逆性改变,坏死组织溶解吸收/机化包裹钙化
炎症
概述
概念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以血管反应为中心+保留吞噬清除功能
损伤因子造成机体损伤→前哨细胞识别并产生炎症介质→作用于血管产生血管反应,白细胞反应→血浆蛋白和白细胞渗出游走到损伤部位→①稀释中和杀伤清除损伤因子 ②增生修复损伤部位
原因
①物理 ②化学 ③生物最常见→感染 ④组织坏死 ⑤变态反应 ⑥异物
病理变化
变质(损伤)
变性坏死;急性肝炎,乙脑
渗出(抗损伤)
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内容物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渗出液6个意义)
渗出液漏出液的鉴别
增生(修复)
实质间质细胞增生→限制炎症扩散和损伤修复;特异性/非特异性
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局部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全身
①发热: 外源性致热原→产EP细胞→IL-1,TNF→POAH→环氧化酶↑花生四烯酸变为前列腺素E ②末梢白细胞计数增加: IL-1,TNF→WBC↑核左移;细菌-中性粒,寄生虫过敏-嗜酸性,病毒-单核淋巴 ③IL-6→肝脏合成急性反应血浆蛋白↑→血沉↑ ④休克;DIC
意义
有利
①渗出的纤维素和炎性增生→限制扩散 ②渗出的液体补体抗体白细胞→稀释毒素,消灭致炎因子 ③细胞增生损伤修复
危害性
①过度→严重变形坏死 ②增生过度→粘连肥厚 ③渗出过度→颅内压增高脑疝 ④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慢性疾病 ⑤亚炎症→低水平炎症
渗出过程-血管白细胞反应
血管反应
动力学改变
细A短暂收缩(几秒)→细A扩张血流加速(发红发热的原因,轴突反射体液因素)→血流速度减慢(由于血浆渗出浓集瘀滞,白细胞由轴流变为边流利于后续的渗出)
通透性提高
①内皮细胞收缩(较短,cap后小静脉) ②内皮细胞损伤(数小时至数天直至血栓形成,烧伤化脓菌感染) ③穿胞作用增强 ④新生毛细血管高通透性
白细胞反应
①边集滚动(选择素EPL)→②黏附(整合素变为高亲和力)→③白细胞以阿米巴运动游出(趋化因子;24h内中性粒为主-24-48h单核为主)→④游走到受损炎症部位(趋化因子)→⑤白细胞激活(中性粒巨噬吞噬-附着吞入杀伤降解;单核淋巴-免疫作用)
将产物释放到组织间质中→导致组织损伤;①未完全封闭前与外界相通 ②不易吞噬的物质使白细胞过度激活 ③吞噬了损伤溶酶体的物质
炎症介质作用
①血管活性胺→组胺(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5-HT(血小板) ②AA→PG,LT,LX
终止
①损伤因子消除,炎症介质半衰期短降解 ②中性粒细胞半衰期短 ③终止信号(脂氧素,TGF-β,IL-10)
急性炎症(渗出性炎)
病理学类型
浆液性(血浆为主)
①黏膜→鼻卡他性 ②浆膜→结核性胸膜炎引起胸腔积液 ③滑膜→风湿性关节炎引起关节腔积液(类风湿增生为主) ④皮下→烧伤形成水疱 ⑤疏松结缔组织→炎性水肿
纤维素性(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为主)
①假膜(固膜性/浮膜性)→痢疾,白喉 ②浆膜→绒毛心,风湿性心脏病→溶解吸收不全机化导致缩窄性心包炎 ③肺组织→大叶性肺炎→溶解吸收不全机化导致肺肉质变
化脓性(中性粒细胞为主)
脓液(中性粒细胞,细菌,坏死组织,脓细胞,浆液);①表面化脓积脓→浆膜胆囊输卵管 ②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皮肤阑尾肌肉,溶血链球菌产生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的降解作用-弥漫) ③脓肿→皮下疖痈,内脏(金葡菌产生凝血酶层粘连蛋白,坏死液化明显形成脓肿壁-局限)
出血性(RBC为主)
流行性出血热,炭疽,鼠疫,钩端螺旋体病
结局
1.抗损伤>损伤→痊愈
2.损伤=抗损伤→迁延不愈变为慢性炎症
3.损伤>抗损伤→炎症蔓延扩散
①局部蔓延,邻近组织扩散(组织间隙/自然管道) ②淋巴道扩散 ③血行扩散(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脓肿)
慢性炎症(增生性炎)
①病原微生物难以清除长期存在 ②长期暴露在内外源性毒性因子 ③自身免疫病→慢性炎症
一般慢性炎症(非特异性)
纤维结缔组织,血管,实质细胞(腺体等)都增生
浸润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液中单核/组织中巨噬/神经系统中小胶质/肝中kupffer;功能),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肉芽肿性炎
以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物增生+周边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包裹→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肉芽肿)
巨噬细胞→①吞噬异物-异物巨细胞 ②结核-朗汉斯巨细胞 ③吞噬自身组织细胞→心衰细胞(RBC),泡沫细胞,狼疮细胞,阿绍夫小体
病因: ①感染性: 细菌(结核,麻风,伤寒);螺旋体(梅毒);寄生虫(血吸虫) ②异物 ③结节病肉芽肿,风湿病
肉芽肿→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
①肉芽组织: 纤维性修复,主要是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小血管 ②肉芽肿: 特异性慢性炎症,主要是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物增生
免疫性疾病
肿瘤
概念
肿瘤: 机体在致瘤因素作用下→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细胞异常增殖(肿瘤性增殖),常在机体局部形成肿块(除血液)
①良性肿瘤 ②恶性肿瘤
生长
影响生长的因素: ①倍增时间(细胞分裂成2个子代细胞所需的时间) ②生长分数(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比例,G1-S-G2-M) ③生成/死亡比
肿瘤可诱导血管生成
演进: 肿瘤生长过程中侵袭性增加的现象(速度加快,浸润,远处转移) 异质性: 分裂繁殖过程中→基因改变或其它大分子改变→具有各自特性的亚克隆(侵袭性,敏感性不同)→具有筛选作用
扩散转移
局部浸润和直接蔓延
沿组织间隙或神经束衣连续浸润生长破坏邻近组织器官 ①胆管癌→沿胆管上下浸润
淋巴道转移
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最常见;第一个引流的淋巴结称为前哨淋巴结,也可发生跳跃式/逆行性转移 ①外上象限乳腺癌转移至同侧腋窝 ②肺右胃左: 肺癌→右锁骨上淋巴结;胃肠道癌→经胸导管至左锁骨上淋巴结(virchow)
血道转移
瘤细胞侵入血管随血流到达远处器官(V薄常见)→肝肺最常见 ①体循环瘤细胞经右心到肺→骨肉瘤的肺转移 ②侵入门静脉的瘤细胞首先发生肝转移→胃肠道癌的肝转移 ③肺内原发或转移瘤侵入肺cap进入肺V→左心→全身转移(脑骨肾肾上腺) ④经椎旁静脉系统骨转移→乳癌,甲癌,前列腺癌
种植性转移
胸腹腔器官的恶性肿瘤侵及器官表面→瘤细胞脱落→播种在其他器官表面 ①胃肠道粘液癌侵及浆膜→种植到大网膜腹腔盆腔器官→如卵巢(富含黏液的印戒细胞癌弥漫性浸润)称为krukenberg瘤
③交界性肿瘤
具有恶变倾向的良性肿瘤
⑤瘤样病变或假肿瘤性病变
不是真性肿瘤,但其临床表现或组织形态类似肿瘤的病变
④副肿瘤综合征
不能用直接蔓延或远处转移直接解释的现象→是由肿瘤的产物(异位激素)或异常免疫反应(交叉免疫)等原因间接引起的
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非内分泌腺肿瘤产生分泌激素或类激素样物质 △注意: 内分泌腺的肿瘤产生激素不属于异位内分泌综合征(嗜铬细胞瘤)→是APUD
形态
大体
①数目: 单发(消化道癌),多发(神经纤维瘤病) ②大小: ②形状: 乳头息肉绒毛,结节分叶,浸润溃疡囊状 ③颜色: 灰白色(纤维组织),黄色(脂肪瘤),红色(血管瘤),黑色(黑色素瘤) ④质地: 与肿瘤细胞与间质的比例有关;与类型有关(脂肪瘤较软) 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良性形成包膜界清,恶性浸润界不清可有假包膜
组织
①实质细胞(肿瘤细胞)→判断分化方向和分类的主要依据 ②间质细胞(结缔组织血管淋巴)→支持营养参与免疫,构成微环境对生长分化迁移具有重要影响
肿瘤分化分级异型性分期
分化分级异型性→评价恶性程度;分期→评价范围播散
异型性(与正常组织的不同程度)
①细胞异型性: 体积增大,多形性(出现瘤巨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质比增高,多形性,核仁明显数量增多,核分裂增多出现异常核分裂-不对称多极性) ②结构异型性: 组织结构空间排列上的差异 很明显的异型性称为间变→间变性肿瘤多为高恶
分化(与正常组织的相似之处)分级
Ⅰ级高分化;Ⅱ中分化;Ⅲ低分化 分化越低异型性越明显等级越高
分期
①T(T1-4,Tis代表原位癌)→原发灶情况 ②N(N1-3)→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 ③M→远处转移
肿瘤的命名
一般原则
①良性→瘤 ②恶性→上皮组织称为癌/间叶组织称为肉瘤
特殊情况
①恶性肿瘤: 尤文氏瘤,淋巴瘤,黑色素瘤,骨髓瘤,精原细胞瘤,无性细胞瘤(尤文氏的淋巴上长了1个黑色的骨髓,有无性的精原细胞) ②母细胞瘤→骨/软骨/肌/是良性;肝/肾/髓/神经/视网膜是恶性 ③葡萄胎是良性
肿瘤的分类
①上皮组织→鳞状细胞,基底细胞,腺上皮细胞,尿路上皮 ②间叶组织→纤维组织,平滑肌,骨骼肌,脂肪,骨和软骨,血管,淋巴管 ③淋巴造血组织→淋巴组织,造血组织 ④神经组织和脑脊膜→胶质细胞,神经细胞,脑脊膜,神经鞘细胞 ⑤其它→黑色素细胞,胎盘滋养叶细胞(葡萄胎/绒癌),生殖细胞(精原细胞瘤/无性细胞瘤),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畸胎瘤)
4位主码代表肿瘤+/0代表良性,/1代表交界性,/2代表原位癌,/3代表恶性
常见肿瘤举例
上皮组织
良性
①乳头状瘤: 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乳头状菜花状绒毛状(有蒂,轴心是血管结缔组织表面覆盖上皮) ②腺瘤: 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癌变几率最高),管状绒毛状腺瘤,囊腺瘤(形成囊腔分泌物蓄积,浆液性/粘液性)
恶性
①鳞癌: 常见于口腔唇食管喉,宫颈阴道阴茎,磷化的支气管膀胱;高分化(癌巢,角化珠,细胞间桥) ②腺癌: 见于腺上皮(胃肠道肺乳腺);癌细胞排列成腺体或腺样结构;乳头状腺癌/囊腺癌/乳头状囊腺癌/粘液癌(胶样癌分泌大量黏液,特殊类型的印戒细胞癌黏液分泌至细胞内) ③基底细胞癌: 老年人头面部;低恶(生长缓慢,浸润但少发生转移,放疗敏感) ④尿路上皮癌: 膀胱输尿管肾盂;乳头/非乳头状;低级别/高级别
间叶组织
良性
①脂肪瘤(最常见): 背肩颈四肢近端皮下组织 ②血管瘤: cap/海绵状/静脉;鲜红色肿块,无被膜浸润性生长但不转移 ③淋巴管瘤: ④平滑肌瘤: 常见于子宫胃肠;梭形细胞构成排列成束状编织状 ⑤软骨瘤: 骨膜软骨瘤/内生性软骨瘤
恶性
①脂肪肉瘤: 位于深部腹膜后,出现脂肪母细胞为特点 ②横纹肌肉瘤: 常见于头颈部泌尿生殖道;儿童多见;由不同分化阶段的横纹肌母细胞组成,高恶预后差转移早 ③平滑肌肉瘤: 中老年人多见 ④血管肉瘤: ⑤纤维肉瘤: 常见于四肢皮下组织;梭形细胞呈鲱鱼骨样排列 ⑥骨肉瘤(最常见骨恶性肿瘤): 多见于青少年,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溶骨为主形成Codman三角/成骨为主形成日光放射状阴影 ⑦软骨肉瘤:
神经外胚叶肿瘤
①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最常见,周围神经系统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常见 ②视网膜母细胞瘤: 特征性F-W菊形团 ③恶性黑色素瘤
癌前病变异位增生和原位癌
遗传性/获得性→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异位增生(轻中重)→原位癌→浸润型癌 上皮内瘤变→低级(轻中度异型增生);高级(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
癌前病变: ①大肠腺瘤(绒毛状,家族性) ②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 ③慢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旋杆菌) ④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生) ⑤皮肤慢性溃疡(长期慢性刺激) ⑥黏膜白斑(长期不愈转变为鳞癌)
原位癌(CIS): 指异型增生的细胞在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上与癌细胞相同,常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生长与增殖的调控
信号转导过程
细胞周期的调控
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
原癌基因活化
原癌基因变为细胞癌基因 ①点突变: Ras(GGC变为GTC→甘氨酸变为缬氨酸→不能水解GTP而一直处于活性状态→持续细胞增殖) ②基因扩增: 基因过度复制→产物过量表达;神经母细胞瘤(N-myc),乳腺癌(HER2) ③染色体重排(转位倒转): 强启动子控制下转录增加过度表达→Burkitt瘤(8号染色体c-myc转移至14号Ig重链导致过度表达); 产生融合嵌合基因编码融合蛋白→白血病的费城染色体(9号abl转位至bcr位点)
抑癌基因功能丧失
抑癌基因纯合性丢失→功能丧失→C转化;启动子过甲基化 ①RB→家族性视网膜母细胞瘤,骨肉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家族/散发)→两次打击假说 ②APC→家族性腺瘤息肉病,结肠癌 ③P53(调节细胞周期转录,DNA损伤所致凋亡)→Li-Fraumeni综合征,多发性癌肉瘤,人类肿瘤50%以上与P53突变有关 ④WT-1→家族性肾母细胞瘤 ⑤NF-1→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 ⑥VHL→肾细胞癌
代谢重编程
Warburg 效应/反巴斯德效应: 在一些代谢旺盛的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中,即使在有氧的条件下,仍然以糖无氧酵解为产生ATP的主要方式
凋亡调节基因功能紊乱
肿瘤的生长取决于增殖/死亡细胞比例;促凋亡分子和抗凋亡分子相互作用;凋亡调节基因功能紊乱→凋亡抵抗→肿瘤形成
无限增殖能力/细胞永生化
一般只有生殖细胞有端粒酶活性大多数体细胞没有;恶性肿瘤有端粒酶活性→端粒不缩短无限增值
持续的血管生成
浸润和转移能力的获得
①癌细胞彼此分离 ②癌细胞与基底膜黏着增加 ③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④癌细胞迁移
免疫监视的逃避
①肿瘤特异性抗原: 肿瘤细胞独有 ②肿瘤相关抗原: 肿瘤细胞正常细胞均有 ③肿瘤胎儿抗原: 在胎儿组织中表达大→AFP见于胎肝细胞和肝细胞癌 ④肿瘤分化抗原: 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都具有的与某个方向的分化有关的抗原→PSA肿瘤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CTL,NK,巨噬
基因组不稳定性
①外源因素或复制错误→DNA损伤→切除修复(核苷酸/碱基) ②DNA修复机制异常→XP
肿瘤微环境
表观遗传调控
①甲基化修饰: 抑癌基因的过甲基化,癌基因的低甲基化,非编码区本来是高甲基化保持染色体稳定性→变为低甲基化稳定性降低 ②组蛋白的甲基化乙酰基化 ③微小RNA表达异常
多步骤过程
多步骤,多基因改变,长时间
环境致瘤因素
①间接致癌物: 肝脏代谢后致癌 ②直接致癌物
化学
① 石油煤焦油中多环芳烃,3,4-苯并芘主要致癌成分→肺癌 ②银染橡胶中芳香胺,乙萘胺联苯胺→膀胱癌 ③食物中亚硝酸盐→胃肠道癌 ④霉变食物中(花生玉米谷类)中黄曲霉素B1可使P53突变失活→肝细胞癌
物理
①UV→DNA相邻2个嘧啶形成二聚体→修复障碍→XP ②电离辐射→皮肤癌,白血病
生物(主要是病毒)
①HPV16,18→E6E7蛋白与RB P53结合抑制其功能→宫颈癌←HSV反复感染 ②EBV→B淋巴细胞多克隆性增殖+其它突变→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 ③HBV→肝细胞癌 ④血吸虫→慢性炎症→结肠癌;华支睾吸虫→肝癌 ⑤ATL→HTLV-1 ⑥幽门螺旋杆菌→慢性胃炎胃溃疡
肿瘤与遗传
显性
家族性RB/腺瘤性息肉/肾透明细胞癌;神经纤维瘤病
隐性
XP,Bloom综合征(先天性cap扩张性红斑及发育障碍),Fanconi贫血(白血病),Li-Fraumeni综合征(P53基因异常)
环境和营养性疾病
遗传疾病和儿童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