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这是一篇关于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的思维导图,层层递进,条例清晰,把知识点梳理成框架图,一目了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第二章 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2.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与内涵
2.1.1 定义
目前常见的CAI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软件-合适教学平台,利用现有课件
开展相应教师培训
信息化基本技能培训
学科素养、学科教学论、教育技术理论培训
教师熟练后,通过信息检索,师生交流的多手段实施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内部整合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其他隐形课程有机结合
(作者)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课程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重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变革传统课程教学结构
逐步递进关系 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
2.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构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
新型建构主义理论
2.要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注重教学系统四要素的地位和作用
3.要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法
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
4.要建设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
对于因特网已有的共享资源,可以“拿来主义”,但不可商用
5.要创建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各学科课程教学模式
2.3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2.3.1 提出
2.3.2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内涵
1.基本内涵: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2.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概念
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与第一章相同)
①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②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③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实施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基本思路-变革课堂教学结构
2.4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根本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
2.4.1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
教师:灌输者、主宰→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建构知识意义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品格培养者
学生:灌输对象、被动接受器→信息加工主体、知识主动建构者
教学内容(教材):知识唯一来源→教材为主,数字化资源相配合
教学媒体:教的直观演示教具→能“教”又促“学”
2.4.2 实施能有效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教学模式(以翻转课堂为例)
1.翻转课堂起源、概念
课前在家里观看教师的讲解视频,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或实验)
2.翻转课堂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应用区域和受众扩展,使翻转课堂进入北美乃至全球教师视野
2007年前,主要障碍:制作视频,可汗学院出现,提供免费优质教学视频
第二阶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拓展MOOC 16年名词解释
慕课(MOOC)的崛起使翻转课堂课前实施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发生改变
慕课特点:强调交流、互动与反馈;倡导建立在线学习社区
慕课通过教学视频穿插提问、随堂测试、专题讨论,....加强了....
特点即优势(从课前xxxx到发展成为“在线开放学习”与“课堂面授”方式混合
增加学习沉浸感和全程参与感
翻转课堂与慕课结合
3.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代表性观点)
(1)能体现混合式学习(B-learning)的优势
(2)更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知识传授过程(浅层认知)在教室外,知识内化(深层认知)在教室内,利于沟通交流、学生认知发展
(3)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4)能促进教学资源的利用与研发
一课时细化为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微视频”讲解,并练习巩固
总结:翻转课堂同时关注四要素力图实现四要素地位与作用的改变---本质特征: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补充:跨越式教学
2.5常见误区分析
2.5.1在技术世界里迷航
1.对技术的抵触与盲目依赖并存
抵触新技术、认为课程融合无法实现/投入太大缺乏师资/盲目追求复杂技术
2.以课件而不是教学过程设计为核心
制作课件时不考虑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特点,盲目追求趣味性和艺术性
忽视如何将多媒体课件有效运用到教学,以更好满足教学需要
在设计和开发课件时常忽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
总结:过分关注课件设计而忽略教学过程设计,本末倒置
3.追求高新技术,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
4.信息技术使用泛化
为了技术而技术,本可实物却动画,过于依赖课件等设备,喧宾夺主
2.5.2 错误理解学生的主题地位
1.将主体地位绝对化
学生(尤其中小学生)一般还不具备完全自主学习能力....
2.片面地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意识
信息能力
信息道德
信息≠知识
3.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多信息、大容量的“轰击”下疲于奔命,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被挤占
4.无效的协作
2.5.3 未能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身份
教学情境创设者
教学过程指导者
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
协作学习的组织者
意义建构的促进者
1.教学情境创设的多媒体化
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内容
3.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5.4资源建设和认知上的偏差
1.重视硬件资源建设,忽视软件资源建设
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人力资源、学生资源等
3.重视助“教”资源的建设,忽视助“学”资源的建设
4.教学资源建设缺乏组织领导、总体规划和分工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