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系统之美
一本可以持续阅读的读书笔记分享。这是一篇关于系统之美的思维导图,介绍了非常详细的系统相关知识,需要的可以收藏!
编辑于2021-07-23 14:37:11系统之美
1.系统的基础
1.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系统构成要件: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
2.关注要素到透视游戏规则
1.通过实际行为推断系统的目标,不能只看表面的言辞或标榜的目标
2.系统的重要目标:确保自我永存。无论是企业发展、动物生存、国家进步等,首要目的是确保自身的存在。
3.每一个系统都可能嵌套着系统,因此目标之中还有目标
4.目标>内在连接>要素,要素被替换,只要系统内在连接和总目标不变,系统也不会变化或缓慢变化。
3.理解系统行为的动态性
存量:系统的基础。在任何时刻都能观察、感知、计数、测量的系统要素。例:金钱、物料、信息、个人口碑、明星粉丝等等。
流量:可指一段时间内改变的状况。可以是流入量、流出量。人类更倾向于关注流入量,而不是流出量。例如:只关心赚了多少,而不关心用了多少。
存量的缓慢变化而产生的时间滞后,让人们有时间去调整、尝试,并根据反馈修订不奏效、不适当的政策。
4.反馈: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当某存量的变化影响到与之相关的流入量或流出量时,反馈回路就形成了
不是所有系统都有反馈回路
5.自动洄游的鱼:调节回路B
保持存量稳定、趋向一个目标进行调节或校正的作用
不管系统存量的初始值怎样,叶不管是高于或低于“目标”状态,调节回路都会引导至目标状态。
对应前端:目标是系统最重要的构件
例如:放射性物质衰变、导弹的自动制导、固定资产折旧、水库的蓄水或放水、身体的自我调节
6.脱缰的野马:增强回路R
不断放大、增强原有的发展态势
强化系统原有的变化态势
系统中的某个要素具有自我繁殖或复制能力,或持续增长时,就能找到推动其增长的增强回路
对于指数级增长来说,存量翻倍所需时间约等于70/增长率
2.系统大观园
所有理论的目标都是将基本要素尽可能减少和简化,而不是考虑完整地呈现真实的体验。 ——爱因斯坦
单存量系统
一个存量、两个相互制衡的调节回路的系统(温度调节器)
在行为与结果的响应之间存在时间延迟
在类似的系统中,流量的散失和补充过程是持续的、动态变化的
每一个调节回路都有转折点,此时其他回路会取代该回路居于主导地位,使存量远离目标且无法自动回到动态平衡状态
反馈回路所传递的信息只能影响未来的行为,不能立即改变系统的当前行为
一个存量、一个增强回路、一个调节回路系统(人口和工业经济)
“主导地位”:当一个回路相对于另外一些回路居于主导地位时,它对系统的行为就会产生更强影响力。虽然系统中经常有好几个相互矛盾的反馈回路在运作,但只有居于主导地位的回路才能决定系统行为。
动态系统分析的目的通常不是预测会发生什么情况,而是探究在各种驱动因素处于不同状况时,可能会发生什么
通过减小流出量的速率或者加大流入量的速率,使存量增长
含有时间延迟的系统(库存)
感知延迟、反应延迟、交货延迟
调节回路上的时间延迟很可能导致系统的振荡(杠杆效应)
改变系统中的延迟可能使系统容易被管理,也可能完全相反
如果不能找到系统延迟在哪、时间多长,我们就不能真正理解系统的动态行为
双存量系统
一个可再生性存量受到另一个不可再生性存量约束的系统(石油经济)
存量约束(不可再生资源)通常以调节回路形式存在,某些条件下,会取代驱动成长的增强回路成为主导型回路,要么是提高流出量,要么减少流入量,从而阻碍系统的成长
当一个变量以指数级形式逼近一项约束或限制时,接近限制的时间会出乎意料的短。资源开采的效率逐年升高,则资源枯竭的时间会越快
有两个可再生性存量系统(渔业、牧业、林业经济)
可再生性资源受限于流量,如果开发速度快于再生速度,资源存量最终可能低于某个关键转折点,即会转变为“不可再生性资源”,逐渐耗尽
1.过度开发,逐渐适应、调整至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并长期保持 2.过度开发,超出均衡状态,之后上下动荡 3.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产业崩溃
对于所有复杂系统来说,判断系统未来行为走势的诀窍在于,了解什么样的系统结构包含哪些可能的行为,以及什么状况或条件可以触发这些行为
3.系统的3大特征
适应力
有适应力的系统可能是经常动态变化的。相反,一致保持恒定的系统恰恰是不具备适应力的
不能只是关注系统的生产率或稳定性,也要重视其适应力,即自我修复或复位的能力,战胜干扰、恢复机能的能力
自组织
系统所具备的使其自身结构更为复杂化的能力,例如:种子发芽、孩子学会讲话
会产生出异质性和不可预测性:系统有可能演变成全新的结构,发展出全新的行为模式
系统通常具有自组织的特性,具有塑造自身结构、生成新结构、学习、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能力。即使是非常复杂的自组织形式,也有可能产生于相对简单的组织规则
层次性
系统和子系统的这种包含和生成关系。在新结构不断产生、复杂性逐渐增加的过程中,自组织系统经常生成一定的层级或层次性
在具有层次性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内部的联系要多于并强于子系统之间的联系
层次性的原本目的是帮助各个子系统更好地做好其工作,不幸的是,系统的层次越高或越低,越容易忘记这个目的
要想让系统高效地运作,层次结构必须很好地平衡整体系统和各个子系统的福利、自由和责任(既要有足够的中央控制,以有效协调整体系统目标的实现,又要让各个子系统有足够的自主权,以维持子系统的活力、功能和自组织)
层次性表明系统是自下而上进化的,上一层级的目的是服务于较低层级的目的的
7.与系统共舞— 系统的15大生存法则
跟上系统的节拍
在你想干预系统之前,首先要观察他是如何运作的
从系统的行为开始,强迫你关注事实,而不是各种理论
把你的心智模式展现在阳光下
你所知道的每一件事,以及任何人知道的任何事,都只是一个模型
把模型拿出来,让他们尽可能的精确,用各种证据对其进行检验,如果没有得到证据支撑,也应该勇于舍弃。
相信、尊重并分享信息
不能歪曲、延迟或隐瞒信息
信息就是权力
谨慎地使用语言,并用系统的概念区丰富语言
清晰、准确地使用语言;想办法扩展我们的语言,以便有效地谈论复杂性
关注重要的,而不只是容易衡量的
到处走动,随时随地检查、确认质量是否达标
为反馈系统指定带有反馈功能的政策
对于动态的、自我调节的反馈系统,不能用静止的、刚性的政策来进行管制
追求整体利益
层级组织存在的目的是服务于最低层,而非最顶层
聆听系统的智慧
帮助并鼓励那些有助于系统自我运行的力量和结构;不要成为一个粗鲁、莽撞、没脑子的干预者;在介入系统之前,关注那些已经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界定系统的职责
如果只是责怪或试图控制外部影响,将容易使人们忽略系统内部职责
增强系统的“内在责任”,意味着在设计系统时,要在决策及其结果之间建立起反馈回路,让决策者直接、快速、强制性地看到行为后果
保持谦逊,做一名学习者
世界如此复杂,我们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你必须随机应变,相机而动。
采取幅度小而稳妥的措施,持续地监控,认真地观察系统方向,并且愿意顺势而为,改变自己的路线
庆祝复杂性
面对现实,世界是混乱不堪的,非线性的、动态变化的
扩展时间的范围
考虑的时间范围越长,生存机会就会越好
在一般情况下,系统中大的和小的、快的和慢的,都是不断结合、分解、再组合的
打破各种清规戒律
仅仅遵从着系统的指引,不要盲从一些专家或教科书,放弃所有规则。
扩大关切的范围
想在一个充满复杂系统的世界中生存,不仅需要扩展时间范围,还要拓宽思考范围,也就是扩大关切范围(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不要降低“善”的标准
现代工业文明正慢慢侵蚀人们的美德表现
不要过度关注坏消息,而对好消息不闻不问,一定要保持客观的标准,不能降低
6.系统之杠杆点— 系统的12大变革方式
数字:包括各种常数和参数
只有找不到其他11个因素时,才能把参数当做杠杆点
缓冲器:比流量力量更大、更稳定的存量
提高缓冲器的容量,通常可以使系统稳定下来。
缓冲器通常是物理实体,不太容易改变
存量-流量结构:实体系统及其交叉节点
物理结构对系统至关重要,但很少是杠杆点,因为改变物理结构不太容易而且见效慢
时间延迟:系统对变化做出反应的速度
放慢系统的增长速度,使技术和价格可以与增长保持一致,具有更大的杠杆作用
调节回路:试图修正外界影响的反馈力量
具有将相关联的存量保持在预定目标值附近的能力
增强回路:驱动收益增长的反馈力量
调节回路是自我修正,增强回路是自我强化
增强回路是系统出现增长、爆发、腐蚀和崩溃的根源
信息流:谁能获得信息的结构
信息流的缺失是系统功能不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恰当的地点、以有效的方式回复缺失的反馈非常重要
系统规则:激励、惩罚和限制条件
当我们努力重塑规则,并且明白这些规则的变化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时,我们才能真正懂得规则的力量
自组织:系统结构增加、变化或进化的力量
鼓励多样性和实验。消除了多样性,无论对社会、文化,都是一场灾难。
目标:系统的目的或功能
推动人们试图控制、消除多样性的动因,正是系统的目标
社会范式:决定系统之所以为系统的心智模式
一些潜在的基本假设以及关于社会现实本质的普遍看法,构成了社会范式,他们是人们普遍相信的,关于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一系列基本假设、规则或信念。
凡是在范式层面干预或推动变革的人,都产生了巨大杠杆效应,从根本上改变了系统。
超越范式
摆脱任何范式的控制,保持灵活性,意识到没有范式才是“真实”
如果对如何达成目标没有任何想法,仔细观察大自然的运作,倾听宇宙之声
谦卑的“空”
杠杆点所处的层次越高,作用也就越大,系统抵制变化的力量也就越强
看似无为,却可能是最为根本性的、战略性的、有效的杠杆点;看似疯狂,放下一切,却能优雅地与系统共舞。
5.系统之危与机— 8大陷阱与对策
要想使系统不再出人意料,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提高对复杂性挑战的理解、尊重和利用能力
政策阻力:治标不治本
政策阻力:来自于系统中各个参与者的有限理性。一般来说,目标与实际状况之间的差异越大,行动的压力或强度越大
当各个子系统的目标不同或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变革的阻力。在具有政策阻力的系统中,多个参与者有不同的目标。任何一方增强的努力,将导致其他所有人的努力也得到加强
定义:当系统中多个参与者有不同的目标,从而将系统存量往不同方向拉时,结果就是政策阻力。任何新政策,尤其是当他恰好管用时,都会让存量远离其他参与者的目标,因而会产生额外的抵抗,其结果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但每个人都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去维持
对策:1.放弃压制或实现单方面的目标。 2.化阻力为动力,将所有参与者召集起来,用先前用于维持政策阻力的精力,区寻找如何实现所有人的目标,实现皆大欢喜,或者重新定义一个更大、更重要的总体目标,齐心协力去实现。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资源的消耗与资源的使用者数量增长之间的反馈缺失,或者时间延迟太长
定义:当存在一种公共资源时,每个使用者都可以从政治资源的使用中直接获利,用得越多,收益也越大,但是过度使用的成本却需要所有人来分担。因此,资源的整体状况和单个参与者对资源的使用之间的反馈关联非常弱,结果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及耗竭,最终每个人都没有资源可用。
对策:对使用者教育和劝诫(通过道德压力,使参与者对共同资源的使用低于承载限度),让他们理解滥用资源的后果。同时,恢复或增强资源的状况及其使用之间的弱反馈连接,有两类做法:一是将资源私有化,让每个使用者都可以直接感受到对自己那一份资源滥用的后果;二是对那些无法分割和私有化的资源,要对所有使用者进行监管。
目标侵蚀(温水煮青蛙)
目标侵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感知到的系统状态越差,期望就越低;期望越低,与现状的差距就越小,从而采取更少的修正行为;而修正行为越少,系统的状态也就越差。
定义:绩效标准受过去绩效的影响,尤其是当人们对过去的绩效评价偏负面,也就是过去关注坏消息时,将启动一个恶性循环,使得目标和系统的绩效水平不断下滑。
对策:保持一个绝对的细小标准。更好的状况是,将绩效标准设定为过去的最佳水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并以此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绩效。系统结构没有变化,但由于运转方式不同,便能成为一个良性循环,做的越来越好。
竞争升级
富者愈富:竞争排斥
从系统上看,市场竞争的本质是消除市场竞争
定义:如果在系统中,竞争中的赢家会持续地强化其进一步获胜的手段,这就形成了一个增强回路。如果这一回路不受限制地运转下去,赢家最终会通吃,输家则被消灭。
1.多元化:允许在竞争中落败的一方可以退出,开启另一场新的博弈。 2.反垄断法:严格限制赢家所战友的最大份额比例。 3.修正竞赛规则:限制最强的一些参与者的优势,或对处于劣势的参与者给予特别的关照,增强竞争力(如:施舍、馈赠、赋税调节等) 4.对获胜者给予多样化奖励,避免在下一轮竞争中争夺同一有限的资源,或产生偏差。
转嫁负担:上瘾
将负担转嫁给干预者可能是一件好事,但是,干预也可能变成一个系统陷阱
不要以英雄式的接管开始,而是从提出一系列问题开始。找到根本解。
规避规则
采取一些迂回或变通措施,虽然在名义上遵守或不违反规则的条文要求,但在本质上规避了系统规则的原本意图。一旦失去控制,系统将具有强大的破坏性。
并非违背规则,只是遵守了规则的“表象”
定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任何规则都可能会有漏洞或例外情况,因而也存在规避规则的机会。也就是说,虽然一些行为在表面上遵守或未违背规则,但实质上却不符合规则的本意,甚至扭曲了系统。
对策:设计或重新设计规则,从规避规则的行为中获得创造性的反馈,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规则的本来目的。
目标错位
如果目标定义不当,不能测量应该被测量的东西,不能真实地反映系统的状态,那么系统不可能产生期望的结果。
与规避规则相反,追求错误目标、陶醉于错误的指标是系统扭曲的另一个特征。
定义:系统行为对于反馈回路的目标特别敏感。如果目标定义不准确或不完整,即使系统忠实地执行所有运作规则,其产出的结果却不一定是人们真正想要的。
对策:恰当地设定目标及指标,以反映系统真正的福利。一定要特别小心,不要将努力与结果混淆,否则系统将只产出特定的努力,而不是你期望的结果。
4.系统之奇— 系统的6大障碍
1.我们认为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东西都只是一个模型。 2.我们的模型通常是与现实世界高度一致的。 3.我们的模型仍远远达不到能完整描绘世界的程度
别被表象所迷惑
事件只是一个更为巨大的复杂系统中为人可见的一部分,但往往不是最主要的
系统的行为就是它的表现或绩效水平随事件变化的趋势,有可能增长、停滞、衰退、振荡、随即或进化
当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第一件事是寻找数据,了解系统的历史情况及行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
系统结构是各种存量、流量和反馈回路的相互关联与作用。结构决定了系统可能存在哪些行为(系统结构是行为的根源,而系统行为体现为随事件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系统思考需要反复审视结构和行为,将二者联系起来,理解事件、行为以及结构之间的关系
系统结构才是系统行为与事件产生和演进的根源所在
在非线性的世界里,不要用线性的思维模式
世界上到处都是非线性关系
系统中很多关系是非线性的,它们的相对优势变化与存量的变化是不成比例的。反馈系统中的非线性关系导致不同回路之间主导地位的转换,也相应地引起系统行为的复杂变化
恰当地划定边界
所谓的边界,只是人为的区分,是人们出于观察、思考、理解、表达、交流等方面需要,而在心理上设定的或社会上一般公认的虚拟边界
系统最大的复杂性确实出现于边界上。恰恰是边界上的无序、混杂,成为了多样化和创造力的根源所在
如果我们试着去理解某一件事,就必须将其简化,这就意味着设定边界
在系统中,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划定的边界,而是根据我们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去划定。边界划定不当,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影响
看清各种限制因素
任何成长都存在限制,有些限制是自发的;有些则是系统施加的。从根本上讲,关键不是追求持续成长,而是选择在哪些因素的限制下维持生存
没有任何物质实体可以永远成长
系统运作中,当一种因素的制约被解除了,成长就开始启动,而成长本身会改变各种限制因素之间的强弱对比,因此,相对最为稀缺的一种因素开始逐渐发挥作用
无所不在的时间延迟
系统中,时间延迟比比皆是。一项延迟是否显著取决于你试图理解的频率处于哪一档
改变延迟的长短可以彻底地改变系统行为,同时,延迟也常常作为敏感政策杠杆点
时间延迟决定了系统的反应速度有多快,达到目标的准确性,以及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当在反馈回路中存在较长的时间延迟时,具备一定的预见性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预见性,等到一个问题已经很明显了才采取行动,将会错过解决问题的重要时机
有限理性
现实:人们倾向于理性地从自己短期最大利益出发,但每个人的行为汇集起来的结果却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
人们会基于其掌握的信息制定理性的决策,但是由于人们掌握的信息通常是有限的、不完整的,尤其是对于系统中相隔较远或不熟悉的部分,由此导致他们的决策往往并非整体最优
只要系统的结构设计得精致,仍然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出合适的反馈,维持着适当的功能
事件
结构
行为
分 析 的 层 次 结 构
系统图,不管繁简如何,都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复杂或简化程度来看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