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贤心经的学习02——惠能入道前
这是一篇关于普贤心经的学习02——惠能入道前的思维导图,《普贤行愿品》是中国大乘佛教的代表经典之一,在中国佛教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编辑于2023-12-30 22:22:10普贤心经的学习02——惠能入道前
修学大概就这么三个阶段
你假如把人天乘的资粮道当作小乘也可以,这就第一个阶段。你如何划分其实不重要,你知道你在哪个阶段就好。就你具备前面所讲的那叫作初入门的道,叫一乘道(第一阶的道)
那么再来是二乘道,就是第二阶的道,就是你开始从观色开始修,一直到空三昧完成,这个叫作实际修法;
第三个,三乘道就是最后入弥勒内院以后的修法,因为它已经在法界,它是法界的净土,进入法界的一个入口处、通道。
这样分三个阶段叫三乘道。你要留意到,传统的定义你要知道,但是你现在在讲什么你要弄清楚,这样你才能成就一切智,你要成就一切智要具备这个东西
这个一切智就是“到达处非处……”就是佛的十种智力,就是一切智。你的一切智在哪里,就这十个,一切智的定义就是佛的十种殊胜智力。
三个阶段
你要记得,前面的资粮道一定非常重要,你可以把那资粮道的具备当作初阶的修法,你可以把它叫作初阶道,
可以;后来从“观色如聚沫”开始,叫作二阶道也可以;
通常用二分法或三分法你比较容易了解,而初阶道其实也有好多个划分法,还有好多个阶段,二阶道也有好多个阶段,三阶道也有好多个阶段。而我们通常三阶道都不跟各位讲,因为初阶道不完成,二阶道你就修不上来,二阶道修不上来哪有三阶道?但是你到了二阶道以后要到三阶道,跟各位讲,你只要二阶道能够到达六十分以上,下辈子我们都还会再见面,都还会再见面,而且是真的修行的见面。那你假如二阶道还没有办法达到六十分以上,就别谈了。通常我们要求的是七十五分,也就是你进入定中境以后,下辈子我们再来那都会很高兴。
那到最后进入入定,从空三昧开始算那叫作三阶道也可以,从初阶、二阶、三阶这样来讲三乘道。
如何理解和上说的这些,可是它的问题不在于通过,在于熟练与运用。六祖惠能的入道前分析
大家都找不到,你当然找不到,因为真的人给你看你不看,你就想要看那看不到的人,你怎么看得到。这就是一个心境的相应,心境的相应。
所以我跟各位讲说修行基本的那个东西,就观五蕴皆空你会观的话,我跟你讲会观是指你真实的做到,那么其它东西大概就转一下就过了。而且“观色如聚沫”这一关能通过,观五蕴皆空就不难。观色如聚沫要完成,就我们每个人来讲,我相信各位你真的前面的资粮具备,观色如聚沫三年就可以完成,观受水上泡大概一个月就可以完成,那么下面“想如热时焰,诸形如芭蕉,心识犹如幻”一支香就可以全部通过,你知道吗,这不难。
但问题是“观色如聚沫”的技术性问题你要学好,所以它需要三年。那这里会通过,蕴三年会完成,处、界、十二缘起,我跟你讲一支香就通通通过了。可是它的问题不在于通过,在于熟练与运用。
你体会得到吗?你有没有看到这些事?在你的生活中,我们也同样遇到这些事。你能不能无住生心?所以禅修叫你置心一处,置心一处最后你就会无住生心,你就入定了。而你没办法,为什么?你都是独头意识,到处冒出来像泉水一样。可乐一倒在杯子里,你看莫名其妙它一直起泡泡,你的思维就跟那个泡泡一样莫名其妙就跑出来。为什么?要无住生心。他(惠能)就真的无住生心,所以他觉得要这个东西,要怎么无住生心?他开始往黄梅走了。
那要往黄梅走,先把妈妈安顿下来再去,这个时候,他一直要怎么无住生心,就锁住了,就这样他置心一处,要怎么无住生心,这就是他的法门。你看不到,你只以为他到了那边就“菩提本无树”,他的技术面就从这里走过去的,而这是他多生累劫以来所积累,从这里来的,他不是没在修,修得还很好。这个关键是你自己要去通达,你自己要去进行,所以前面的资粮一定要具备,这里你才有办法了解。
这个本体要获得很快,可是你假如前面的资粮不具备的话,你这里永远通不过。你不要以为三年一支香就可以过去了,你永远通不过,因为你前面的资粮不够,信不建立,你什么也没有。信为什么没建立?因为你的人格性有问题,你才没有办法信。
那么他有办法吗,在古代里他没有办法转型,没办法转型啊,他还是要做,但是内心生命的感触良多。晴天上山打柴,老虎、野熊、山猪都会跑出来,天雨呢毒蛇会跑出来,对不对,天晴有天晴的风险,天雨有天雨的风险。然后原料有竞争,市场有竞争,这人生怎么好过?他在这无奈中他在想什么?他一生就在那边颠颠扑扑。当有一天从山上背下来,把柴一放,要等着老板出来,那老板就刚好跟人家在那边,应该是早餐店吧,假设啦,他也没有记载它是什么,那客人在那边吟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老板正在那边论道,他一听,恍然大悟。因为他的心里,你看上山一种心、下山一种心,对不对?而且捡柴刚好遇到同行,就同行相忌啊,又是一种心;现在下山来要卖柴火,市场竞争又一种心,他发现他的心一直跟着转。现在“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这件事,让他恍然大悟!
对我们当代的人来说,就是在这煎熬中如何的打转,如何的不打转,就是停止意识形态的思考,转为无所住而生心,那心不是妄心,那心是什么心?
智和智力的差别/本体与用
那么这个“智”跟“智力”有什么不同,你要知道,在翻译的时候,这是同一个人翻译,都是实叉难陀翻译的。“智”是“一切智”,这是智的体、本体,“智力”的力是一种“用”、所以体相用上来讲,它是一种体、用的这种差别。
在《净行品》这边是讲“用”,因为它要讲修行嘛,就要讲“用”啊(所以讲智力)。那么《梵行品》那边讲“智”,是你还要再修学十种“一切智”,还要修学“一切智”的十种内容,因为这是讲“体”(不是讲用),所以就讲“智”,不讲智力,知道吗,这两个东西是一样,一样!但是一个讲体,一个讲用。就跟五根、五力一样,五根是十种本质,你应该具备的条件,要入法界的五个条件叫作五根,就像我们人在世间有六根,但是你要入法界有五根,要留意。这五根的运用叫作五力,所以五根跟五力是同一个东西,但是一个体、一个用。
,“随顺三律仪,演说三解脱,建立三乘道,成就一切智。”
演是实践、证明、说明,演说不是你现在像我坐在这里讲叫演说,这个不算,这没有表演。就是你实践证明,然后告诉行者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我常跟你讲,我已经讲了,我没欠你哦,剩下是你欠我。我已经跟你演说了,那你不做是你欠我的。你放心,我不怕你欠,下辈子你一定还,你非得还不可。那你要好好修学,你的超越跟卓越就会在这里证得。这个是很重要的啊。演说,我已经表演给你了,证明给你了,也跟你说明清楚了,那你就得去做。不怕出身低,建立三乘道,你就从这当中第一阶先弄好。我一直跟你讲,第一阶要先弄好,第二阶不要紧,很快,其实也不过三年半就够了。
要到这个空三昧来,就算笨一点六年也可以完成了。就是说,你刚开始这个地方弄不好,“观色如聚沫”这个东西弄不好,要怎么弄,给你搞个五年,人家三年你五年总可以吧嘛。但是当你心不在这里,你就搞不进来。
这五个选一个,观色就从观身开始,能观者谁,所观者何,如何观?就这几个问题。怎么观?就这几个你要去弄清楚。这不是问啊。观身,身是色嘛。对不对,我不要它观香蕉,哎呀,越看越熟了,越来越香了……我观身总可以吧?身如聚沫嘛。昨天好好的,怎么一觉醒来我就扭到闪到?昨天好好的,怎么一觉起来就感冒、打喷嚏、流鼻水,为什么?色如聚沫。昨天好好的,今天他往生了,怎么搞的?这是观身。
你去观身,证明如聚沫,这个时候你一定会有一个地方叫作毛骨悚然,那你就差不多证得了。你假如没有那种感觉,不会有、不曾有过那种感觉,那不算。一想到那个,哇哟,不寒而栗,那你就叫证得了,而且这要多少年,你要一再一再地几乎守着。
这个叫质,素质好,这个就有办法做事。你们要懂得,真的是要修行自己要看重自己。 我相信各位很耐着性子呆在这里,从无到现在都有了,这个功德是很大的,那你就应该好好的置心一处。
随顺三律仪这个部分大概三、五年,然后一直到你要进入定中境,这个阶段估计六年就可以完成,六年!你现在把日期记下来,你从今天开始做,六年后你会成就。然后你会再开始摸索,从定中境一直到转识成智,六年;然后进入“演说三解脱”,大概三年就可以了,因为到这个时候你已经成熟;十二年加三年,十五年以后就是建立三乘道,你可以入法界了。
交给你做的,躲在棉被里打个手电筒,也要把工作做完。作息规定你睡觉,你就睡觉,不要爬起来,你说“我还没做完,我一定要做完才睡”你就在棉被里头做。叫你上床就上床,你说……都是理由,什么理由嘛。叫你睡觉就睡觉,我还没做完,到棉被里去做!偷看小说你都会躲在棉被里看,做事情怎么不能躲在棉被里做,你不想做嘛!这个乐,信、敬、乐,遵守规矩,这个是一定的。
!在这忙碌当中,你能够用、会用那破破碎碎的时间,用正念来填满你生命空间的人,你就可以闭关。
精进/什么是资粮道不足,有体会吗?
所以修行不是没作用,你一定要从生活中去先改变你自己,不要以为说我一直精进就好,没有用啊,你那个精进都是顽固,不是真的精进。精进是要从你生活中去改变你自己,记得这一点,从生活中先改变你自己。因为你的人格性到底健全没?独立没?成熟没?然后你的善思惟用心有没有培养出来?都要从生活中来。假如不能的话,你根本就不可能,不可能。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处,我希望各位掌握好,这个不是说这个东西怎么样,真的技术性的东西不难,但是你这些资粮没有的话,技术性你走不上去。你只要知道你为什么老遇到挫折,这样就好,就是你的资粮道不足嘛,资粮道足不会有问题,你知道吗?
上中下品戒/演说三解脱/建立三乘道
这个从三律仪来讲,别解脱戒叫下品戒;你要是能够进入定中,自然就会符合戒律的标准,这个叫作中品戒;当你在定内、定外,都能行菩萨道而不犯规矩,很自然地与众生相处很自在,这个叫作上品戒,就是道共戒,是这三个部分。
别解脱戒只是基础的,你作意持戒的部分,它的目的是在净化,在清理身语意业
第二个呢,演说三解脱,因为你做不到第一个标准,所以三解脱你就不用说,三解脱就是三三昧,演说不是用讲的,现在的演说是你用现代的名词解释,演说的演是表演,做给你看,说这个就是叫作空三昧,要领在哪里?你也会照着做到那个目标,那这个就叫作演说空三昧。然后告诉你无相三昧是怎么修的,并且修给你看,这叫演,然后再把要领点出来,这个叫说。
这个不叫演说,没有表演那,而表演就表演三三昧,表演入定,定中的境界讲给你听,那这样就叫演说。那我告诉你,真的演说你也不懂,因为你看不到他的表演,你看不到,看不到就没有演,他说的你就不会相信,所以你有可能很认真,看似在这里听经,其实你在找别地方的资料,你哪有听,你根本没在听!
子主题
当我跟你讲说,我在定中演说,你知道吗?你会说:哪有在定中,你只是一张嘴开开阖阖而已,哪有在定中呢?入定应该是坐在那里动都不动,像木刻人像一样的,那两个就是在定中,都不动啊,那你一直都在蠕动着,哪叫在定中啊?因为你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我说:你喜欢听死人讲的、不喜欢听活人讲的,所以你演说根本就做不到,更不要说三三昧是什么了,你千万要留意这一点。这已经层次很高了,从行者来讲,他能演;从学者来讲,你看不到,这是个麻烦事啊!
第三个建立三乘道,华严不是讲五教吗?这里怎么讲三乘呢?这个五教跟三乘是一样的。这个三乘基本上讲的是小乘,三乘,大乘,或者叫作渐教、顿教、圆教,它的大概划分,我们也讲过很多遍了。
第一个是资粮道,叫作渐教。资粮道的意思就是把整个过程要跟你讲一遍。 第二个是顿教,顿教就是行法,要去修行。在修行的时候是不谈位阶的,因为你的程度到哪里,显现出来的就是那个位阶,但是你的位阶高下是在渐教那个时候讲的。
第三个圆教是讲成就的。 所以你要从这个地方看,因此华严经里,华严宗就产生了三生说,所谓:今生不克,三生必圆。今生为什么不克呢?今生就是渐教,就是见闻生,第二身叫作解行生,第三身叫作证成生。那为什么今生不克呢?今生你到底在哪里?是从渐教讲的,渐教通达以后你就会行,渐教不通你行不起来。当然,这里头从众生根器来讲有很多种,大概我们划分就是这三个阶段,那么在做教导,指导大众来修学是按照这三个层面讲,这就叫建立三乘道。
每一宗、每一派、每个道场,他的教导基本上从佛跟法身大士的教导来讲,它都是一致的,法界中没有例外,离开这个范围的就不是佛法,所以叫做建立三乘道。各宗各派仍有不同,归元无二路就一路涅槃门。手法有高下、教法有不同,那三个阶段是一样的、是一样的。
这个是经典上讲的,不是论,论是来诠释经典的。你要留意到,经典是佛语,行法是佛行,行与语是一致的,要把那个意思表达出来,那要祖师的意来作表达。所以你要是直接能从行而会意,就不用讲了,留意到这个地方讲的,所以祖师建立道场制度的时候,是完全这样有依的。
庙跟法不一样的,法是三乘道,在演说三解脱,行者要随顺三律仪,你要这样才能成就一切智。经文上讲得很清楚,你看得懂吗?
佛的十种殊圣智力
事实上十个当中你几乎每一个都有、都有,不会没有,没有的不会坐在这里,那问题是你没有信心,跟你说有,你也说有吗?真的吗?师父随口说说的,有十种殊胜之力,我还会坐在这里吗?要不然你坐哪里?坐在桌子上,是吗?坐在椅子上,表示你都在六十分以下,会进到这边来坐的,你也不可能零分,十个当中,大概都一两分、两三分、五六分,就是这样子。
现在跟你讲一个,你自己去检验看看,你的定位有没有?然后定位以后的工作怎么样?这是很重要的。大概你说有,我有定位──我在禅观,我在密法,我在经教,或者我在经营管理上,那你的定位明确,一分。那下面,你就永远没有办法上去了,因为你有定位而没有实践,没有实践就没了,你占着那一分,那你就会很痛苦,因为那等于站在门坎上,进也进不来、去也去不了,因为你也舍不得离开,进也进不来。你就已经站在那里,可是又不愿意进来,关键就在于你根本看不清楚,你进到这里来要做什么?“一切智”对你来讲只有三个字而已,就叫作一切智,一切智是什么你不知道,你换个名词就叫作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菩提树的心叫菩提心,是吗?
你也知道这个不应该,但是你又讲不出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追求一切智的心,一切智就是佛的这十种力、十种智,它这里是讲力,不是讲十种智。这十种殊胜智力,这个智慧能起作用,那个作用叫力。
我说你有一分,是指前半分,你那一分智不起作用,假如那一分能够到达后半分,就是那一分智有,又能够起作用的话,那你就开始启动了、开始启动。
真的让他做了,他累得要死说,怎么都这样子啊?这叫什么,叫你的德行跟资粮不足,你不能影响别人,所以你会畏缩在前半分那个地方,你没有办法走到这一分的后半段,这一分的后半段是指,我的智慧虽然很少只有一分而已,但是这一分能起作用的,只要它一起作用,你就会一直成长的,但是你不起作用。
那想说要把这一群怎么样教到他能写?哎,这一会我们就看到,真的是上上之才诞生了。那能有这种人,不是没有啊!他虽然智慧很少,但是他能起用,并不是说他很了不起,但是他能起用啊!
了达诸法空,而常求妙法,不与烦恼合,而亦不尽漏。 广知出离道,而以度众生,于此得无畏,不舍修诸行。
这两偈要跟各位谈的,这都是因地在做果地事。你要知道,因为我们果已经立了,现在讲因地你要怎么做。
那身体不好就不要修行,把身体弄好再修啊。所以你这些资粮都不够,都不行。那教你怎么样让你专注的部分,你又不屑:“我只要禅修就好,我只要专注就好。”问题是你没办法专注。所以在教你如何专注的时候,你又瞧不起它,那都小儿科,你自己呢你做不到。
叫你置心一处在风门,能不能置心在别处,这个就已经完蛋了。叫你从观色如聚沫开始,你说我能不能观受,受是苦,因为我病苦我从这里下手,这个叫去死好了。没有用。真正修行你一定要看重那个点在哪里,所以“了达诸法空”是一个总结。
为什么禅观是生命学
“无明缘行”是因为你有行,五蕴中的行蕴的行。无明是因为你的行蕴一动,它就进去了,所以透过行蕴才到达识。佛陀的禅定是很不可思议的,你非想非非想处定还没有办法去了解到这里。
识缘名色,名色是物质,六入是物质结构。当物质跟物质结构相遇的时候,产生的物理现象,物理现象在哪里?在哪里发生的?眼睛看到东西,那请问在哪里产生物理现象?耳朵听到声音,耳朵是物质结构,声尘是物质,那请问你物理现象在哪里产生?在身体外面的话,就跟生命无关,一定在身体里面产生“想”
“想”就是根的当体记忆,它在右脑,右脑copy过去左脑就产生识,从右脑copy到左脑就叫“行”:行蕴。所以当物质跟物质结构相遇产生物理现象的时候是在右脑,生命就到了。
所以人类几亿年几百万年来,他活着都是在右脑里,所以你会说他没有文明。那文明从哪里开始?从右脑copy到左脑来的时候——行,“行”一动,无明就进来了。有没有,五蕴是这样运作的。
这样因果是否就开始伴随而来,那说的过去事久远之前的事,是在另一个时空维度中的事吗,这个时空维度还是有一个这样生命入住的阶段,从纵向时间上看是这样的,对应的个体生命也是这样的一个发展的过程
那么它跟你讲说,生命是这样子产生进入身体开始起作用,这个就后天性的生命。那(名色、六入、触)这个地方就是先天性的生命,在这个地方产生了。现在问题是,它产生以后,你的爱跟识直接联合了,然后就变成意识界,而没有在现象界里。
那么从名色到六入当中,其实就已经产生微细的五蕴运作了,这每一个都有它的五蕴运作。到这个地方(触→受)的五蕴运作,是要细微的五蕴运作,所以这是第二种识。
这里(爱→取→有)的也产生五蕴运作,这叫第三种识。
这里(生→老死→无明)所产生的叫第四种识的五蕴运作。那你就可以知道你是哪一种人。四种识当中,越往后走的人就越接近畜生,越往前走的人就越能修行。所以在第三种识我们叫修养,第二种识叫修行,第二种识要回到第一种识,第一种识就可以叫萨婆若海。
它不是用讲的,诸法空是你用做的,用做的。怎么观空,要从内心定开始,真正能起观已经到定中境了,这整个过程是很重要,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