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金刚经阅读
金刚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般若三部经之一。金刚经主要讲述中道实相,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超越生死轮回。
编辑于2024-01-02 08:59:05金刚经笔记
经文背景
波罗蜜
六度(到达彼岸的方法)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
脱离苦海,到达彼岸
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诸佛是彼岸。依般若的指向,在红尘苦海中勤修六度万行,是到达彼岸的根本途径
经名解释
般若的三个层次
文字般若
关照般若
实相般若
金刚经的结构
从结构上说,《金刚经》围绕须菩提的问题,佛陀首先阐述欲发无上菩提心者需先“降伏其心”,以“离相伏心”之道,洗净四相杂念,以便树立正确的佛法知见;然后说明菩萨广行六度时应“无所住心”;最后则详细讲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的平等性,即人人可以成佛。这种结构的逻辑就是依照佛所讲的文字般若,去体悟佛法的实相般若;再依照悟到的实相般若,引导众生进行内心观照;最后,再以观照的结果佐证实相般若。
修行的起点
解决心的问题
“降伏其心”并不是强制禁欲,更不是硬性洗脑,它需要借助引导教育来完成超越一切欲望的智慧飞跃。如何降伏呢?文字般若显示,要把“心”打开,同整个宇宙通达起来,不要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相对狭隘的时空观念。人之所以产生烦恼,是因为人的感官在心中生出许多虚妄的表象,左右了人的见解、行为,所以才有诸多的烦恼。如果能以超越一切的大智慧,识破假相,通达无我,“心”自然就被降伏了。
金刚经提倡的人生观
佛眼中的红尘
佛眼中的红尘世界,不仅是烦恼之地,还是成佛必经的修行场所。佛倡导众生不要被红尘所迷,但又提出:看破红尘的最好办法是勇敢地面对它
《金刚经》又提倡人们入红尘,其中的佛法也主要是针对在世俗红尘中的修行,防止了学佛众生误入“偏执”的歧途。所以,《金刚经》又是一部到红尘中修行的实践守则。
金刚经版本
按照佛说法的顺序,《金刚经》是佛关于“般若”的第九次讲说。佛在四处说法地点讲说“般若”共十六次,后世整理了六百卷佛经。但这些佛经翻译成中文的时间却相差很远,像《金刚经》,早在唐玄奘翻译全部《大般若经》之前,就已经在汉语圈子里流传很久了。
佛法东传,中国文化最终接纳的是大乘佛教,作为大乘根本的《金刚经》自然受到青睐,较早地被引入中土。虽然《金刚经》的翻译可以被追溯到更早,但后人普遍认可公元402年,即十六国时,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经》是第一个中文版本。此后历经南北朝各代,直至隋唐,短短三百年间,至少有六种汉文译本问世。可见这部经典当时在中华大地的流行程度。《金刚经》进入中土的时机很好,适逢魏晋南北朝,谈玄之风日盛
翻译经文的人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古西域龟兹国(今新疆疏勒)人。其父鸠摩罗炎本是印度来的僧人,后被迫还俗,娶了龟兹王的妹妹什婆。有了心爱丈夫的什婆在婚后反而一心向佛,生完第二个儿子后,就带着七岁的鸠摩罗什一同出家修行。年幼的鸠摩罗什天资聪敏,很有慧根,六万多字的《法华经》两天就可以背诵并且领会。为了专心佛法,又跟随母亲游学印度诸国,遍访名师,深究奥义。十二岁时,放弃小乘修行,转而修习大乘佛法。后回到龟兹,继续在周边各地参学、论法,进步很快,不到三十岁,已经名满西域,而且声望很快传到了中原
金刚经的传承
自达摩祖师以来,历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禅宗一脉单传,以《楞伽经》作为传教的法宝。到了五祖弘忍,情况起了变化,他创立“东山法门”,教僧俗各界信众诵读《金刚经》,禅宗从此兴盛起来,以至女皇武则天盛赞:“若论修道,更不过东山法门。”在弘忍传给六祖衣钵的时候,更是精讲《金刚经》,使得六祖惠能大彻大悟,开创了禅宗的新局面。可以说,《金刚经》是禅宗兴盛的思想根源,依据它的思想,佛教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得更加密切了
开场:说法情景
佛陀弟子
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的僧侣团队,是佛的常随弟子,他们离开人世的妻儿、父母、家庭,并不是单纯为了在物质上乞讨于众生,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乞讨一个不生不灭的食粮,而获得彻底解脱,所以他们也被称为成佛比丘。
化缘
乞食是佛教僧人规定的谋生手段,它是为满足自己身体的基本需求而乞食于人的制度化行为。它的原始意义也很简单,一是为了自己修行方便,不用分心为了生计而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二是为了众生种福方便,出家人主动送上门,居家的信众就不用辛苦地跑去寺庙布施了。所以佛家乞食与乞丐不同,他们讨斋饭的同时也是在教化因缘,因而后来就有了“化缘”一词。
因为乞食成为修行的一部分,所以佛家行乞时很讲究威仪。入城行乞时,穿上最隆重的袈裟,左手持钵,按顺序次第乞食;乞来的食物以维持生命为限,心中不能有贪婪的念头,所以得到食物时不要兴高采烈,得不到也不要垂头丧气。得来食物之后,还要再分配,先要拿一份分给因看守精舍寺庙而没有去化缘的其他比丘,再拿一份分给真正的乞丐穷汉,还要分一份供飨诸道鬼神,最后一份才轮到自己填饱肚皮。
首先,能够破除行乞者的骄慢之心,对于富贵贫贱没有挑选的余地。其次,能够破除乞食者对美味的迷恋。因为行乞得来的食物好坏都有,味道也不同,所以对食物就没法再有更多的要求了。再次,通过没有贵贱之分的乞食,破除众生等级高低的不平等观念。这在印度历史上是很了不起的创举,也是佛教立世的根本。
人如果布施、行善,就像农夫在田里播种,将会收获福慧之果,所以在家的众生供养僧人饭食、积德行善,就是种福田。僧人按时乞食,主动将众生播种福慧的机会送到眼前,这也是布施行善,也是种福田。
日常行为中的六度
佛虽然没有说话,可用他的举止向众人做了身教,将六度修行的法门蕴藏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中,这种不拘一格的教育手段,本身就是发光的佛法,它向众生彰显了“无言胜有言”的教育智慧,这也正是般若修行的主题
佛在穿衣吃饭等日常行为中,任运自然,并不以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知觉为诱惑,安住了直通本质的真心;众比丘、弟子若能从佛的行为中,体悟到色、声、香、味、触一切皆是虚相,就能够不执著这些感官诱惑,从而降伏虚妄,安住真心。
入世与出世
修行首先要“出世”,但却要从“入世”下手。多数人一开始修行只是为了解脱自己,而少有一开始就想着为他人谋福的。但在佛法所指的大道上,想要完成自我解脱,必须先要放下自私的念头,舍弃“小我”。尤其是菩萨道修行,“自度”和“度人”是一件事情,越是利益众生,就越“无我”,也就越接近觉行圆满的佛境界。“入世”不是要堕回放纵声色的状态,而是教大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任何世俗诱惑,都要当成实践佛法的对象。没有“入世”,也就谈不上“出世”,超越一切的大解脱首先要从眼前开始,连吃饭、穿衣都不能摆脱烦恼,那么更谈不上看破生死大事了
禅定
禅定的本质是什么?禅定就是通过静坐冥思的方式让散乱的思绪平定下来,专注于纯明的境界。长期不断地禅定修行,会让心变得纯净明洁,不生虚妄,再进一步,就能够体验到无上般若的本体了
理解禅定有两个关键:一是专注;二是纯明。专注就是让思维集中在纯净唯一的境界上,不散乱,不生发虚妄,也可以叫安住真心;纯明则是专注的境相清晰明了,不混浊,不朦胧。也就是说禅定要有超然物外、清澈宁静的“出世”品质
禅定是渐修的方法,当修持到“八风吹不动”时,就算圆满了。“八风”是指好运、晦气、诋毁、美誉、抬举、讥讽、苦头、快乐八种干扰,如果能够在这些干扰面前岿然不动,凡夫也可以成佛了。
顿悟和渐修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成佛的必由之路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修行层次
罗汉
罗汉是小乘佛法的最高追求,只求独善其身,自己脱离苦海即可。
菩萨
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
佛
佛拥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觉悟,从心性上彻底断除了无明烦恼。
佛教的传播
南传佛教——小乘佛法的流传 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法,又称小乘佛教或称“上座部佛教”,为巴利语系统,由印度南传至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爪哇等国以及中国云南部分地区。
北传佛教——大乘佛法的流传 北传佛教主要传播的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为梵语系统,由印度北传经中亚传至中国汉地,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这里也包括由印度直接传入西藏的藏传佛教。(古印度人认为自己所说的语言,乃是秉承大梵天王所说而来的,故称梵语。)
离开四相
降伏妄心,就要离四相;只有心中不生四相之念,才能安住菩提真心。
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菩萨
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其称谓的含义,就是大慈大悲,循声救苦,无处不现身。佛经中说,世上所有的男女老少,凡遇到危难,只要诚心称呼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请求救助,观世音菩萨就会听到、见到,并以大无畏的精神,以适当的化身,救你脱离苦难。观音菩萨曾经发愿:“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
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梵名Ksitigarbha。据《地藏十轮经》等记载,他“安忍不动如大地”,故名“地藏”。传说他受佛的嘱托,在释迦佛已经入灭而弥勒佛尚未降生的这段时期度化众生。地藏菩萨度众生的特点: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最艰苦的地方,当然是地狱。所以地藏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菩萨的使命
大乘佛法认为,菩萨在没成佛的时候,仍然是有余涅槃,因为他还要几经生死,不断地投入六道之中去救人度众生。但他的任务是把一切有缘众生都度化到无余涅槃的境界,也就是说度一切众生成佛。只有这个任务完成,菩萨自己才能证入无余涅槃。所以,菩萨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布施
布施统摄六度
菩萨布施,不执著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行布施,不住六尘,方名波罗蜜也。
布施需要不住相,才能福源广大
佛有三身
应身佛是为了度化有缘众生,从如来本体中显现出来的形色身相,通常佛经中说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指的就是应身佛的身相庄严。我们所处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即是应身佛。
报身佛是为应大菩萨们的机缘,在法身佛本体中显现出来,是具足万德庄严的身相,譬如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就是报身佛
法身佛是指佛的本体或本性,即本经中所说的如来,它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上下十方无处不在、没有具体形象的一种永恒存在,自然就没有身相
佛性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清净的佛性,都有佛一样无量的智慧,修行就是要把它们启发出来。启发佛性的手段是要尽可能地缩小自己,放大胸襟,包容一切,尊重万物。不以自己为中心主宰,就是般若智慧;反之,则是作茧自缚。
一念生信心 通往般若的门槛
信心的来源
正信
正信:即所谓真实正确的信仰,不是什么“迷信”“盲信”。正信来源于对高深道理的真正理解,并不因为他是谁说的,这也是“如来”这个词所体现的根本宗旨。
检验正信的三大标准:第一是永久性,第二是普遍性,第三是必然性。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信赖或产生信仰,都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通得过环境的变迁,赢得实践的考查,才能达到新兴的境界。否则,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持戒修福
持戒修福: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对深奥的佛法真心领悟,坚信无疑。持戒修福是达到这个“门槛”的基本条件,须菩提等利根之人都是前世种下过善根的,而普通的钝根之人只要不懈地坚持持戒修福,即使是在佛运衰微的时代,也会有产生正信的那一天。
人人都是未来佛,佛性平等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清净的佛性,都有佛一样无量的智慧,修行就是要把它们启发出来。启发佛性的手段是要尽可能地缩小自己,放大胸襟,包容一切,尊重万物。不以自己为中心主宰,就是般若智慧;反之,则是作茧自缚
佛性是众生与生俱来的品质 佛性是人人本有的品质,佛性就是没有染欲的清净心,也就是人的本性、自性、觉性。按照佛经的描述,不仅人有,动物以及其他有情生命都有佛性。从佛的角度叫作佛性,而从凡夫角度来说应该叫本心。之所以众生不能成佛,是因为他们受了世间的爱欲、妄念等诸多诱惑,因而生起执著之心,污染了本来纯洁的佛性,遭到这些牵连,原本纯洁的心,就变成了种种的分别心,就产生了人我、是非、高低、爱恶等不平等,因而渐渐违背了本性。能够寻回本心,自性清净,就是启发佛性。
佛运消长,佛的历史观
正法时代
如来灭后第一个五百年,是“解脱坚固”时期,也叫“学慧坚固”时期。这个时代佛法兴盛,学佛的诸比丘,在这五百年里,不起杂念,专心悟道成佛,利益众生,得到解脱智慧的人很多。第二个五百年,是“禅定坚固”时期。这五百年间,学佛的诸比丘,虽然解脱悟道的不及上个五百年,但了脱生死、求证永恒涅槃的决心还是很坚定的,所以这个时期的学佛气氛是大家都心无旁骛、深修禅定,因此有成果的修习者众多。
像法时代
第三个五百年,叫作“多闻坚固”时期,是说诸比丘在这五百年中,对于持戒、修定兴趣不大,只是推崇博学多闻,热心于典籍经卷和听闻佛法,这种热情持续不退,出现了很多讲法、注经的大法师。第四个五百年,为“塔寺坚固”时期,指诸比丘在此五百年中,禅定修慧的不多,而大多数人更热衷于布施化缘、兴修塔寺,借此来广种福田。
末法时代
末法就是佛法垂末了,末法一万年,从第五个五百年到现在一直还是在末法时代。第五个五百年,是“斗诤坚固”时期。诸比丘于此五百年中,不去持戒修福、增长智慧,就只知道互相攻伐,以自说为优、他说为劣,甚至相互妒忌、互为障碍,出家人在这上面的决心和精力也算得上是“坚固”了。
持戒修福
《楞严经》上讲“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就是指身不作恶才能心思清净。心如止水,清澈澄明,才能产生观照一切的智慧
戒,定,慧
佛法修学总离不开戒、定、慧。不持戒,就会犯下罪业;缺乏定力,就会修道不成;没有智慧,便会愚痴无知。戒就是持戒、守法、守规矩、守世尊在一切经典里面的教训。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定,定就是清净心。有定就有慧,慧就是能辨别是非、善恶;虽能够辨别,但又不起心动念。
布施修福
最平常的修福是布施,即以自己的所有,分施给别人。
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就可能心空境寂,万虑消融,生起清净不染的信心。
不解般若真理,单纯持戒修福是盲目的修行。对般若真理有了正确的认识,持戒修福的时候就不会住相,就会生起清净信心。只要一念生起了清净信心,就能获得那曾经供养、曾经侍候无量诸佛的善根。
大得无所得般若性本空
大乘佛教不仅否定人我,而且也否定法我。五蕴诸法,只是有一个所指的名字,并没有实在性。般若本体是无形无声的“大空”,能够我空、法空、空空,才会见到那真正的如来。一念生起清净信心的人,能够三相并寂,自然就能得到真理的护佑,相应的结果也就是福德无量了
因缘
佛法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就是“由缘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缘)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可能产生而不存在。而一切万有之根源叫作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的真实本体。
般若性空
我空
我空,又作人空。能够去除我执,即是我空。我执就是认为生命中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我”是这个生命的主宰,执著于这个念头,就会生起无数的烦恼。其实“我”的概念是假借色、受、想、行、识聚合而成的虚像,没有自性,也没有本体。认清了这个问题,破除了我执,就是我空。罗汉、声闻、缘觉之圣人,就是破除我执,证悟了我空的境界。
法空
法空就是无法相。色、受、想、行、识五种蕴聚成相之力,就是法。法也是因缘所生,推求起来,幻化偶然,也没有自性,不是本质。所以,以这些因缘法相为根本的话就是法执。菩萨即是破除法执,证悟法空的境界。
空空
空空就是毕竟空。毕竟空也没有自性,它是对有而说空,若不说有时,空亦不可说,所以,它也没有真实性。佛是我空、法空都破除,这念心不住空、不住有,离开二边,常行中道,彻证本心本性,这种空就是本性本空、真空妙有的境界。
空掉了的是假相、是虚相,露出来的就是本性、真理。在这里“有”和“无”是统一的。所以重视“空”,目的在于揭示一切万有都是虚像,不是自性真理。宇宙的本体是实相,万物的本质是性空、毕竟空。所以不允许有任何的执著,一切执著都不符合般若自性本空的原理,有悖于世界的真相。
五韵假合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五蕴
色蕴 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是地、水、火、风四大所造。
受蕴 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
想蕴 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
行蕴 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
识蕴 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圣贤的道路
由凡入圣的阶段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七个阶段,五十二个阶位。十信是凡位,也名外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贤位,即内凡三贤;十地、等觉、妙觉是圣位,妙觉之位即是成佛。
无为法
无为,即无所作为,不要执著,一执著就变成“有为”了。无为法是相对于有为法而言的。
大乘佛法有六种无为法,并非只有六种佛法,而是根据我空、法空,从法性本质上所区分的六种成就法的因缘。这六种法都是出世离尘所用,但从虚空到真如出离的程度不同,只有真如无为的法性是真正彻底的无为之法
财布施和法布施
财施的功德虽然很大,但与法布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别,法布施的功德更加圆满,更不可思议。如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以传播这部《金刚经》来作为法布施,功德更是大得无法衡量。
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七宝
大乘《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在佛教典籍里,七宝一般指珍贵稀有的宝物,也指代财富
大千世界
须弥山、日月、四大部洲以及天界是一个小世界,这样的一千个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这样一千个小千世界算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
佛父佛母
般若是佛母,是必需;方便是佛父,是关键。两者在《金刚经》中完美结合,一切诸佛才皆从此经出
佛说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就像说世间孩子来源于母亲一样,所以《金刚经》也被称为诸佛之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金刚经》的本质是文字般若,所包含的般若性空智慧,是成佛的根本。般若智慧实质上是大乘佛教所倡导的特殊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它要彻底地超越世俗的经验,否定或摆脱世俗的认识,从而认定尘世的感知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有把握“般若性空”之理,才能抛弃世俗的妄见妄念、妄想执著,才能证悟无上正等正觉。
般若空性是成佛的必需,但并不决定生出佛境,而方便才是决定性的一方。由方便与般若空性结合而产生的,才是佛
理解后的真信仰
小乘四圣果修行当中的舍与得
佛陀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佛法,依此五种法门,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渡至涅槃彼岸。此五种佛法分别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其中人、天二乘为世间佛法,是由凡入圣的初级佛法;而声闻、缘觉、菩萨三种佛法是出世之法,指超出三界、永离生死之究竟学问
成佛之法
世间佛法(由凡入圣的初级佛法)
人乘
天乘
出世之法(超出三界的出世之法)
声闻乘
声闻乘又称小乘,以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为乘,揭示人生成灭规律的真相,运载众生超越三界,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罗汉。声闻乘中因为根器与因缘的不同,修行者先后可以得到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四中果位
须陀洹
须陀洹意为“入流”,即初入圣人之流。凡夫流转生死,无穷无际,不能脱离,所以才叫凡夫。圣人已经解脱生死,所以才叫圣人。佛教所讲的圣人是能了生脱死,出三界,才能叫作圣人。
但是初果还未出三界,初果只是把三界以内的见思二惑的见惑断掉了而已。即是说,刚刚踏入社会,在学问上、观念上都没有问题,但要在实践当中学习的还有很多。得初果的修行者,只是明白了不住色、声、香、味、触的道理,真要是遇到了色、声、香、味、触的虚相,还是会忍不住执恋其中。由于这个原因,起码要经历七番生死,才能真正了脱生死。
斯陀含果
斯陀含,翻译为“一来”,即修到此果位者,人间九品思惑断了六品,剩下三品,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经历一番生死,便彻底断了思惑,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之苦了。见惑易断,思惑难了,二果所断的是思维意识上的执著,不仅知道不能被五尘所迷,在遇到诱惑的时候,心中要真正不起贪爱妄念
阿那含果
阿那含,翻译为“无还”或者“不来”,是说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断尽了欲界的见、思惑,已拥有了“无我”的智慧。他没有欲界烦恼,不可能再来欲界受生死,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所以叫作不来。虽然叫作不来,但究其根本并没有来与不来的分别。
阿罗汉果
阿罗汉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时候,听闻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只听闻一句佛法就觉悟,故称为声闻。阿罗汉是声闻乘的最高果位。由于已断烦恼和证得涅槃,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故阿罗汉也称为无学圣人。阿罗汉烦恼已断,不再来受生死,已经达到涅槃的境界,他们三界内烦恼固然已断,但无明惑还没有消尽,所以还不是究竟无余的涅槃。无名之惑断尽,就是成佛了。
缘觉乘
菩萨乘
三界六道
三界
欲界
色界
无色界
六道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人
三界和六道所指的范围是相同的,三界是按照境界的不同区分的,六道是按照众生种类或者说叫业力或者叫果报的不同区分的。
“色界”与“无色界”的众生均属于天人道
须菩提的果位
三惑(修行的障碍)
见思惑是凡夫解脱的障碍,在三惑中最粗重。声闻乘能够断此惑,凡夫断了此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罗汉果位之后,学做菩萨化度众生的障碍,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
无明惑亦称根本无明,是菩萨成佛的最后障碍,在三惑中是最轻微的,断尽即成佛。
无诤三昧
冲突、对立、不和平就是诤。诤有见诤和爱诤,见诤是因为各自执著自己的观点而发生冲突,爱诤则是物质、情感等切身利益的冲突,这都是人类最大的烦恼。出家修道之人没有爱诤,但是有见诤,大家在一起,我说《金刚经》是经中之王,他说真正的经王是《法华经》,观点一下子就发生了冲突,为了一个虚名开始争执,这就是见诤了。
诤的根源
不和,佛典称之为诤。诤,见于语言文字,见于行动,而实际深刻地存于内心。诤又分为见诤和爱诤。这二者是五蕴假合的产物,“受”产生爱诤,“想”产生见诤,所以称受和想为“诤根”
庄严净土
庄严净土
佛经中庄严一方面指代菩萨眼中的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穷尽;另一方面指诸佛净土的最无上庄严。净土,是指圣人所住的国土,因这种国土没有烦恼、欲望的垢染,所以叫作净土
但真正的庄严净土没有一个可以具体描述的样子,因为所有的相都是因缘假合,是不真实的存在。要是凭空想象出一个样子来,说那就是庄严佛土,那就没有庄严可言了。因为庄严是绝对的清净,绝对的空,绝对不是能想象的。其实佛住在每个人的本性之中,心地清净无垢即是佛土。因此,真正的庄严净土是心空,一念不生的清净之心才是净土。
佛法中的“净土”,是在佛、菩萨、声闻(缘觉)三乘圣贤清净的身口意三业感召之下的神圣庄严的国土;而与之相对的“秽土”则是在凡俗众生所造烦恼恶业感召之下的五浊恶世。净土可分为五乘共土、三乘共土和大乘不共土。
心无所住而生清净
清净心
同样,菩萨入凡尘度众生,也是心越清净,智慧和神通就越增长,一定不要掉进色、声、香、味、触、法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修行的层次全在心地“清净”的程度。
佛讲的清净心,就是无执著的心;有执著即被染污,心无执著才能清净。清净心人人都有,生来就是清净无垢,离一切之妄念染污,所以也叫自性清净心。以清净心修佛法,才能得般若实相,也即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因此,清净心是般若之本。
般若智慧所见,宇宙间的一切万象万法,由各种因缘假合而生,由各种因缘流转而变化,由各种因缘瓦解而熄灭。人处在这样的宇宙之中,若能保持清净纯明的本心,不迷恋色、声、香、味、触、法的假合之相,那万事万物的生灭幻化之理同样也会尽收眼底。
六尘和六根
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
六根
佛学中说,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六根接触六尘,和合而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
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心在佛法的意义
《金刚经》主要是讲怎样通过修行“自性清净心”,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道理。心在佛法里有肉团心、识心、思量心、缘虑心、清净心、佛心六种意义。
修果不住果
须弥山
须弥山,是古代印度神话里的名山,后来成为佛教世界的中心神山。相传这座山山顶上住着帝释天,四面的山腰处分别为四天王天,四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的四周有四大部洲,而中国在佛教世界中所处的地域,属于南赡部洲。
真正的如来法身是清净无相的存在,所以即使得到了须弥山王一般的大报身也不要抱住不放,如若不然,你那个大报身就不是大报身了,你所证的清净法身就有问题了
福德的再次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