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
这是一个关于ch5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的思维导图,包含现金资产及管理目的和原则、 现金资产的管理、流动性管理等。
编辑于2024-01-03 11:58:03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
现金资产及管理目的和原则
现金资产
一般意义上理解现金资产是指广义现金资产,即包括现金和准现金 狭义的银行现金资产是指其库存现金
库存现金
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其他款项
存放同业存款
托收中的现金
现金头寸
资金头寸及其构成
商业银行的资金头寸是指商业银行能够运用的资金。 它包括时点头寸和时期头寸两种。 时点头寸是指银行在某一时点上的可用资金, 时期头寸则是指银行在某一时期的可用资金。
根据层次来划分
基础头寸
商业银行库存现金与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之和
可用头寸
商业银行可以动用的全部资金,它包括基础头寸和银行存放同业的存款
支付准备金(备付金)
可贷头寸
商业银行可以用来发放贷款和进行新的投资的资金,是形成银行盈利资产的基础。 可贷头寸=全部可用头寸—规定限额的支付准备金之差
资金头寸的预测
资金头寸需要量=预计的货款增量+应缴存款准备金增量-预计的存款增量 结果为正数,表明银行的贷款规模呈上升趋势,银行需要补充资金头寸;若存款供给量不能相应增加,就需要其他渠道借款筹资。 结果为负数,则情况恰好相反,表明银行还有剩余的资金头寸,可通过其他渠道把富裕的头寸转化为盈利性资产。
现金资产管理的目的
着力于流动性需求的预测与满足,在确保银行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现金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使现金资产达到适度的规模 解决盈利性与安全性的矛盾
现金资产管理的原则
适度存量控制原则 适时流量调节原则 安全性保障原则
现金资产的管理
现金资产是银行全部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部分,可以随时满足客户的提款要求和贷款请求,因而被称为一级准备。 但现金资产基本上是无收益的,因而银行在经营中总是力图在缴足准备金,确保银行流动性的前提下减少现金资产的持有。
库存现金的日常管理
为了保证在必要的流动性前提下,实现更多的盈利,就需要把库存现金压缩到最低程度。
影响因素
现金收支规律、营业网点的多少、后勤保障的条件、与中央银行发行库的距离、交通条件及发行库的规定、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等
库存现金的匡算
匡算库存现金需要量主要应考虑如下两个因素:库存现金周转时间和库存现金支出水平的确定
即期现金支出水平= (前期平均现金支出水平×保险系数)×历史同时期平均发展速度
最适送钞量的测算
银行为占用库存现金和运送钞票所支付的总成本由每年的运钞成本和储存成本两部分构成
现金调拨临界点的确定
现金调拨临界点=平均每天正常支出量×提前时间+保险库存量 保险库存量=(预计每天最大支出—平均每天正常支出)×提前时间
银行保持现金适度量的措施
(1)应实现现金出纳业务的规范化操作;(2)要掌握储蓄现金收支规律;(3)解决压低库存现金的技术性问题;(4)要在压缩现金库存所需增加的成本和所能提高的效益之间进行最优选择;(5)严格库房安全管理措施。
存款准备金的管理
在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法定准备金;二是超额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是按照法定比率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是指在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账户中超出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那部分存款。它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有此消彼长的关系。
满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
滞后准备金计算法
同步准备金计算法
超额准备金的管理(影响需要量的因素)
存款波动
存款(对公存款和储蓄存款)增加,现金增加,银行将现金缴存到央行,超额准备金增加;反之,相反
贷款的发放与收回
取决于对象:对本行开户的企业,本行在央行的存款不发生变化,他行开户的企业,或本行开户企业取得贷款后立即对外支付,减少本行在央行的存款,超额准备金下降
其他因素
中央银行借款的因素
同业往来因素
法定存款准备金因素
信贷资金调拨因素,以及资产出售等
超额准备金的调节方式
(1)同业拆借 。 (2)短期证券回购及商业票据交易。 (3)通过中央银行融资。 (4)商业银行系统内的资金调度。 (5)出售其他资产
同业存款的管理
同业存款的目的
为了支付代理行代办业务的手续费
同行存款需要量的测算
使用代理行的服务数量和项目
越多,存款需要量也越多
代理行的收费标准
标准越高,需要量越大
可投资余额的收益率
收益率较高,需要量越低
流动性管理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的需要,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所持有的资产能够随时得到偿付或者在不损失价值的条件下确有销路,即变现能力。二是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轻易地以较低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是指银行获得资金的负债能力,这是从流量的角看流动性。 因此,银行变现能力和获得资金的负债能力是银行为保持充足的流动性所必须具备的两种能力。
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
流动性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如果银行不能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即使从技术上讲,该银行仍然有清偿力,它也会被关闭。 大多数商业银行面临其资产到期日和负债到期日之间的不匹配——期限不匹配问题。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很少等于偿还负债而流出的现金。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随时准备满足即时的现金需求。 商业银行保持流动性的能力,不仅直接决定着单个商业银行的安危存亡,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都至关重要。
流动性的需求和供给
银行的净流动性头寸(L) = 流入银行的流动性供给-对银行流动性的需求 =(新增存款+非存款服务收入+客户偿还的贷款+银行资产的销售+从货币市场的借款)- (存款提取+己承诺的贷款请求+银行借款的偿还+其他经营费用+向银行股东支付的红利) 当流动性的需求总额超过流动性供给总额时 (即L<0 ),管理层必须为流动性赤字作准备,决定在何时、何地筹集短缺的流动性资金。 当流动性供给总额超过所有的流动性需求时 (即L> 0),管理层必须为如何安排流动性盈余作出决策,决定何时、何地把多余的流动性资金作有利可图的投资,直到需要这些资金来满足未来的流动性需求。
流动性管理
从资产方面看
保持适度流动性的方法就是保持分层次的准备资产。准备资产是指银行所持有的现金资产和短期有价证券
从负债方面看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借入资金的安排来满足现金支付的需要
流动性管理的策略
资产流动性管理(或资产转换)策略——靠资产提供流动性,主要是现金和可售有价证券的形式来储存流动性
借入流动性(负债)管理策略——依赖于借款满足现金需要,借入足够的现金满足所需的流动性需求
平衡的(资产和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一些预期流动性以资产储存,另一些预期流动性以借款支持
流动性头寸管理的准则
流动性需求的预测
资金来源和运用法
资金结构法
改良的资金结构法
流动性指标法
现金头寸比率
流动性证券比率
无风险资产比率
流动资产比率
同业拆借净值率
能力比率
担保证券比率
热钱比率
短期投资对敏感性负债比率
核心存款比率
存款构成比率
交易性存款率
中国的流动性监管指标
存贷比
流动性比例
流动性覆盖率
净稳定资金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