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这是一个关于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思维导图,道德发展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幼儿社会化形成的关键。
编辑于2024-01-04 19:47:44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概述
一、道德教育的含义
(一)道德教育的含义
道德发展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幼儿社会化形成的关键
(二)学前儿童德育的含义
1、幼儿德育是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
2、幼儿德育主要是指幼儿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它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教育者依据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求,培养幼儿掌握具体的浅显的道德要求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未来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
二、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
(一 )德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幼儿期是社会性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德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今天的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的思想和道德素养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将会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国的独生子女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在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却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因此,加强德育,让幼儿健康成长,对幼儿及其家庭,对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人生初期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正是幼儿德育对社会的责任体现。
三、儿童道德诸要素的发展理论
目前对品德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上。
(一)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心理学把人对自己、对他人、各种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认识,以及这类关系在人思维中的反映,统称为社会认知。
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以其发生认识论为基础,通过观察儿童在玩子弹游戏中对规则的遵守,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与智慧的发展具有相互平行的现象。
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0一3岁)。几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 结果所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做出一定的判断。
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3~8岁)。此阶段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 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怀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8~12岁)。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
阶段一: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阶段二:以工具性,相对主义为定向
(2)习俗水平(9~15岁)
阶段三:以好孩子为定向
阶段四:以维护咸严和秩序为定向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阶段五:以社会契约和个人权为定向
阶段六: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有以下特点
第一,发展的阶段是有一定顺序的,每个人达到某一阶段的时间,或早或晚,但这个顺序是不变的。
第二,道德的发展源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源于主体和社会道德情景的相互 作用。
第三,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
第四,逻辑思维的阶段和道德推理的阶段是平行的。
第五,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下,个体的道德发展速度有所不同。研究证明,社会环境和教育虽不能改变发展的顺序,却可以加速或延缓这种发展。
3、李伯黍的道德发展研究
第一,从总体上支持了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观念分阶段逐步演进的理论。尽管在具 体的年龄分期上略有不同,但发展的有序性和分阶段性却是肯定的事实。
第二,在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公正观念和惩罚观念的发展方面,我国儿童从不成熟的判断转入成熟判断的年龄,普遍的早于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资料中的转折年龄,提前的程度不等,大致为1~3年。
第三,关于我国各族儿童道德发展的共同规律。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趋势看,我国各族儿童在公正观念、惩罚观念、公私观念的发展方面都经历着共同的发展历程。
(二)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
弗洛伊德
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
三个动态的组织系统互动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ia)不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而是一种混沌的原始能量,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它相当于弗洛伊德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自我(ego)是一种心理系统,按照“现实”原则行事,在盲目的本能驱动的自我(“我想要我想要的”)与真实的世界(“不行!就是行也得以后再说”)之间的矛盾进行协调。自我是一个谈判仪器——讨价还价,妥协,推迟满足。
超我是人格的象征,是社会道德的代表,是人格的最后形式,而且是最文明的部分。他依据完善的原则来活动,限制本我,指导自我,以实现理想化的自我。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的具体行动。
班杜拉
观察学习对于人格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改变,有十分重大的影响。首先,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的行为,可以获得新的反应方式。其次,通过观察和模仿可以抑制已经习得的反应,也可以解脱对这一行为的意志,即当学习者观察到某一反应受到惩罚时,就会降低他对这一反应的模仿。反之,当学习者看到这一反应受到奖真时,就会消除对模仿这一反应的抑制。最后,观察和模仿可以激励或强化原有的行为点项向和行为模式。 RE
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威斯伯乐在1972年提出,用来指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亲社会行为归属于社会性行为这个大范畴。根据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可以将个体的社会性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类。通常我们所说的攻击性行为就是反社会行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视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中必不可少的行为。广义的亲社会行为是指帮助、安慰、分享、合作、同情等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是我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重要部分
2.是学前儿童融入周围环境的通道
1.促进儿童对自我行为的调节
2.有助于幼儿形成团队合作意识
(三)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
2.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确定助人意图
3.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意图和行为相联系
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五个阶段
亲社会行为水平
快乐主义
以需要为导向
移情导向
社会刻板印象和赞许导向
内化价值观导向
大约年龄
学前期和小学初期
部分学前儿童和小学生
小学生和部分中学生
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年级
部分中学生无小学生
(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类型
1.合作行为
2.分享行为
3.安慰行为
4.助人行为
5.同情心
6.社会公德
(五)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社会认知
2.移情
3.社会学习
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特点
(一)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
(二)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儿童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儿童的品德是作为-个结构而存在的
(四)儿童道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