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思维导图。该导图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
编辑于2021-07-26 09:38: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总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
唯物论
物质观
物质范畴
恩格斯对物质概念作了初步概括:“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定,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就是物质。
物质与运动
运动的概念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与静止
静止的概念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相互联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将导致形而上学。
夸大运动,否定静止,将导致诡辩论。
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空的概念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时空,物质运动是时空中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空的特点
客观性
不以为人的意志为转移。
绝对性
时空绝对存在。
相对性
当物质运动的速度突破极限时,时空会发生变化。
有限性
具体事物的时空是有限的。
无限性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实践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为什么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意识观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来源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是人类独有的)
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对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是物质,语言的含义是意识)
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作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相互区别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相互联系
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规律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联系。规律和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代表着事物发展过程中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性作用及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内容: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体现: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辩证法 (世界是怎样的?)
两个总观点和总特征 ①普遍联系②永恒发展
联系
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是以区别为前提的)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唯物论
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唯心主义
普遍性
内: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外: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情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物质世界: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个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多样性
类型: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注意: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
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可以加速/延缓事物的发展
条件性
定义: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内容: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抑制的作用
有利条件:支持事物发展
不利条件:制约事物发展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改造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
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区别中看到联系、联系中看到区别
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拓展与点拨
发展
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内涵: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趋势是发展。
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的关系
内涵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
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新事物具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新旧事物的关系:新事物来自于旧事物,是旧事物的改良吸收了旧的优点,否定了旧的缺点,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拥护。
过程的观点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发展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关系上的更替。
方法论意义: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五对范畴 (联系和发展环节上的逻辑)
内容与形式
本质与现象
原因与结果
概念: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的一对范畴。
前后相继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关系:对立统一
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②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于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良性循环、恶性循环
③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因推果,果猜因
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有其因必有其果。× 有因必有果。√
方法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与偶然
概念: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客观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①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②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③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相互联系
①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②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另一过程就可能成为偶然的东西,反之亦然。
方法论
我们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现实与可能
概念:现实和可能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实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可能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联系的内容、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量变质变规律 (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的方向和归宿)
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论)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自由资本主义)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及其趋势(垄断资本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八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