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一到十一讲内容,包含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夏商周时期: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的演进等。
编辑于2024-01-05 22:04:27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第一讲 概论
四对重大关系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十二个必须
目标原则
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
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民族关系
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战略定位
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定位
基本思路
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必须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法治建设
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
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
各民族共同书写历史
各民族共同创造文化
各民族共同培育精神
“四个与共”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休戚与共
荣辱与共
生死与共
命运与共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原创性与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
基础理论
第二讲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从中华文明看中华民族共同体
如何看待各种“新史观” #内亚视角#征服王朝论#胡汉二元对立#长城以北非中国论#满蒙非中国论
错误史观的障眼法:中华民族=汉族
错误史观的总根源:以己度人 #把帝国裂解为民族国家视为普遍经验
一体为何如此重要?又是如何形成的?
自在→自觉→自主→自强
自信
第三讲 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
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发展的四个阶段
距今8000年左右
萌芽
距今6000年左右
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起源
距今5000年左右
邦国林立,中华文明起源
距今4000年左右
成熟的“王国文明”,中华民族步入形成期
中华文明(史前)特性
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第四讲 夏商周时期: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的演进
一、夏商时期:华夏共同体的孕育(文化核心区)
1、中华文明核心区(夏朝)
a.邦国林立——文化核心区出现
5300前,陆续进入文明阶段 独立发展
3800前后,成熟文明形态 核心与引领者
b.二里头文化——王朝国家出现
核心区形成的表现:相对成熟制度,国家形成
核心区形成的特点: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强势辐射力;天下之中:标志着中华文化核心区的形成
2、“内服”与“外服”(商朝)
a.商朝建立,公元前16世纪,夏朝东面,商人崛起,后期定都安阳殷墟
自然灾害说
去奢就俭说
王室内乱说
b.王畿与四土;内服与外服——商王朝继承并拓展疆域
3、文字与青铜器(商朝)
a.文字:文字的使用范围超越了方言和语言的界限
甲骨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
b.青铜器:礼制的标志
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铜、锡)
二、西周时期:华夏共同体的发展(天下秩序)
a.周初分封制(改朝换代)
背景和过程
具体内容
目的
b.周朝的宗法制(改朝换代)
宗法制
宗法制的核心(改朝换代)
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原因:总结前朝教训
宗法与分封制合一的结构特点:家国同构,天下一家
周天子与同姓诸侯:血亲
周天子与异姓诸侯:姻亲
c.周朝的礼乐制度(等级制度外化)
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
特征
实质
d.从夷夏之辨到夷夏之变(周礼为标准)
周王室:行周礼、尊宗法
分封的诸多兄弟邦国;姻亲邦国行周礼、尊宗法
非周王朝分封国(东夷邦国和部族):不行周礼、不尊宗法
有利于滚雪球,有利于边缘进入核心
e.天下秩序(天命观、天下)
“天命观念”
天下共主
天下一家
“天下”观念的政治视野和理想
三、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共同体的成熟(重建秩序)
a.诸侯争霸与华夏共同体的形成
春秋晚期,华夏观念形成,华夏共同体成熟
b.百家争鸣(重建天下秩序的理论探讨)
背景: 诸侯混战,各国变法图强
主要内容:如何实现大一统
c.大夷之功(重建天下秩序的实践)
第五讲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初步形成(秦汉时期)
一、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体系
蕃属体系与边疆治理
设属邦/属国、置持节领护及羁縻怀柔
和亲、纳质、册封
二、大一统的经济制度体系
车同轨
统一律法
关市不乏
建立西域都护府
三、大一统的社会生活
编户齐民
行同伦
通婚
四、大一统的文化建构
书同文
五、大一统之下的西域
清朝改称西域为新疆
第六讲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乱世表象下的民族交融#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一、政制趋同:中华正统体制的承继
延续秦朝“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
五胡政权主要特点
1.强调自己是中华正统
2.以中国分裂为变态,统一为常态,以统一中国为己任
3.以继承秦汉制度为基础
4.认同自身是炎黄裔胄
二、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
为追求中华正统,归于中华正统,各胡人政权努力学习中华文化,强化自己的中华认同,并极力主张自己为正统而非“胡”
原因
1.政治需要
2.热爱中华文化
3.推动语言、服饰、姓氏、婚姻等方面改革
三、社会转型:农耕社会结构的生成
经济形式和社会构造的变化,不仅强化了中央集权,也导致了胡人族群集团生活习惯的变化
政治制度上——中华王朝化
文化制度上——儒学化
经济形式上——定居农业化
社会组织上——地缘化
第七讲 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 #隋唐五代时期#交融与繁荣#大唐气象#海纳百川#四海同风#无隔华夷
隋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大一统重建
1、政治秩序族群共融
重构了“天下共主”的政治秩序,大一统特征凸显
构建了农牧结合与族群交融的复合型王朝国家
疆域最鼎盛时为永徽之治
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包容力和凝聚力
从“圣人”视角看隋唐:天可汗
2、社会治理胡汉兼容
隋唐统治者实行开放的族群政策
对北朝的政治法律制度持积极态度
唐律借鉴魏律、北齐律等法典的优秀成果
北齐刑罚体系在隋唐定型为五刑基本格局
3、选贤任能胡汉无差
隋唐统治者创建科举制,打破门阀垄断
设立宾贡进士,提供考取科举的门路
唐代选官制度呈现胡汉无差的特征
军队将帅的任命也打破华夷之隔
4、区域治理恩信德化
德化和恩义的怀柔政策是“大一统”实现区域治理的政治原则
朝廷官员的派驻是“大一统”实现区域治理的政治实践
安抚地方豪酋是“大一统”实现区域治理,维持稳定和加强管理的政治保障
二、经济秩序华夷共构
1、经济重心南移
2、天可汗大道开辟
3、丝路贸易兴盛
从“商人”的视角看隋唐:栗特人经商游历记
三、社会文化夷夏混齐
1、夷夏兼爱
从“士人”的视角看隋唐:官员中的少数民族比例,唐诗中的胡汉同风
2、文化鼎盛
3、唐蕃互动
4、安史之乱及其后
四、安史之乱及其后
第八讲 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力的发展 #辽宋夏金时期
一、竞逐“中国”正统
1.“中国”认同:从自称到共称
2.且战且和:共聚“中国”版图
3.典章制度:共尊“中国之制”
二、共享经济之利
1.互鉴“食货之制”:多元经济的互融
2.共享“中国之利”:区域经济的融聚
三、融汇社会生活
1.族群迁徙与社会交融
2.族际通婚与族群交融
3.礼俗嬗变与社会交融
四、融聚“中国”文化
1.“尊孔崇儒”:儒释道的凝聚力
2.汉字影响与文字交融
3.中原特色艺术辐射
第九讲 元朝时期:混一南北和中华民族大统合
一、重建一统
a.统一与再续正统
中国之主 汉式国号:大元 修辽宋金史
b.行政大区制
行省制、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c.语言文字的书写
八思巴文与多语言政务
d.思想教育
礼文习儒与复兴科举
二、胡汉一家
a.交错杂居
北京魏公村、云南通海、福建晋江
b.族际交融
社会上层、探马赤军、汉人外迁
c.文化交融
青花瓷、元曲、元杂剧
三、经济统合 #东西方向上远程贸易的开辟和南北方向上农牧区域的密切融合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内部经济交融的突出特征。
a.驿路体系
b.发行纸币
c.农牧整合
科学技术
《农桑衣食撮要》《农桑辑要》
手工业生产
棉纺织技术——黄道婆
d.天文地理
地球仪——札马鲁丁
第十讲 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稳固壮大(明朝时期)
一、“华夷无间”的大一统新秩序
1、接续大一统
开明民族观——招抚、优待
2、强化边疆治理 #强调“因俗而治”
a.两大疆土管理体制
吸收各族百姓 边疆/内地卫所
b.土司制度鼎盛
因俗而治,土流参治
c.羁縻武职体制扩展
设羁縻都司卫所 朝贡体制与都司卫所体制相结合的产物,同样要求封授的部族定期朝贡以示臣服
3、共御外敌侵扰
二、农商并举的经济形态
1、白银流通与市场统一
白银货币化——将社会各阶层广泛地卷入到市场之中,推动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完善
白银银饰化——苗族盛装
2、封贡互市与茶马贸易
中原与蒙古的“封贡互市”,中原与藏地的“茶马贸易”,是农牧经济互相依存的最好体现。明朝充分利用这一点,以“厚往薄来”的经济手段约束和管控周边族群(政治臣服)。
3、边疆开发与新作物的引入
玉米、番薯
粮食充足——支撑人口的增殖、边疆手工业发展
三、疏通华夷的社会新风貌
1、多向迁移与旅杂居
“开中”,台湾岛,海南岛
2、习俗互通与族群交融
板升——以北迁汉人为主体,间杂大量蒙古百姓而形成的农业定居聚落,人口达十万之众。塞上社会生活因此大为丰富。
口耳相传的故事传说——明英宗“北狩”,奢香夫人,台湾地区流传的“大井取水”“植羌冈山”等传说
四、承古启今的文化格局
1、儒学的边疆推广
2、民族文化的交融发展
唢呐,海盐腔,傩堂戏
宗教、建筑、绘画等多种文化领域——瞿昙寺
典籍——《明实录》、《国榷》、《大明一统志》、《肇域志》
3、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
伊斯兰教中国化,回儒“以儒诠经”;伊斯兰教吸收中华文化,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化趋势
耶稣会士入华与中西文化交流
4、郑和下西洋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十一讲 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
明清鼎革之际的多元化格局
(1)东北地区:清
(2)北部地区:喀尔喀三汗部
(3)西北部地区:卫拉特蒙古及后来的准噶尔汗国
(4)西部天山南路:叶尔羌汗国
(5)青藏高原地区:蒙藏联合政权
一、版图底定与重塑“中国观”
北方蒙古各部以大漠为中心,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
·喀尔喀蒙古:(大漠以北)车臣汗、土谢图汗、三音诺颜、札萨克图汗
·漠南蒙古:(大漠以南)科尔沁、札赉特、明杜尔伯特、巴林、札噜特、奈曼、喀尔喀、茂明安、乌拉特、喀喇沁、乌珠穆沁、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
历史关头的藏传佛教
·“就近投入俄罗斯为便。"
·哲布尊丹巴:“我辈受天朝慈恩最重,若因避兵投入俄罗斯,而俄罗斯素不信佛,俗尚不同,视我辈异言异服,殊非久安之计。莫若携全部内徙,投诚大皇帝,可邀万年之福。'众欣然罗拜。土谢图汗遂请呼图克图率众内附。"
康熙帝三次亲征,历经八年,击败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势力。乾隆二十年(1755) 二月,清廷乘准噶尔部内乱,进军伊犁,俘获其首领。乾隆“西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