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心理学(弃车保帅)
这是一个关于学习心理学(弃车保帅)的思维导图,干货满满,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使用!
编辑于2024-01-06 15:47:54学习心理学(弃车保帅)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只有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才能充分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经典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在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因反对行为主义而生,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严格上讲,心理学中并没有建构主义的学派,只是很多认知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相似,故将其称为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价值、理想、情感和潜能等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代表人物
皮亚杰、维果斯基等
基本观点
知识观
学生观
学习观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的情境性
教学观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个体的基本需要分为从低级到高级的七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或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韦纳把归因的维度分为:内部和外部、稳定和不稳定、可控和不可控
怎样促进学生的学习正迁移
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迈克卡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
情境因素
系列位置效应 情境匹配 材料的可理解性和意义
个体因素
先前经验 情绪 神经化学物质
①明确目的有助于记忆; ②活动对记忆的影响; ③理解有助于记忆; ④不同系列位置对记忆的影响 ⑤目的任务; ⑥信息加工的深度; ⑦练习背景与测试背景之间的关系; ⑧识别动作的位置和距离
提高知识记忆效果的方法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②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④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⑤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⑥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学习动机的含义、分类、经典的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分类
(一)内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外在动机)(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划分)
(二)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划分)
(三)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划分)
(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
(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与表征
2.已有知识经验
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5.个体的个性心理特性
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课堂上教师应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力
(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教学方法应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
2、区别对待不同归因倾向的学生
3、把握好教材和考题的难易程度
4、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
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负强化和惩罚都需运用厌恶刺激,两者的区别在于,惩罚是施加厌恶刺激,而负强化是除去厌恶刺激
(1)施行目的不同
(2)实施方式不同
(3)施行的后果不同
焦虑与学习的关系
适度的焦虑有助于学习,但是过度的 特质焦虑就会使得学习者不易维持良好的专注力,甚至出现“脑筋打结”或是 试前“头脑一片空白”的现象
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是呈“倒U形曲线”,焦虑程度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学习效率,中等程度的焦虑学习效率最高
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关系转换学说等经典的迁移理论主要观点
洛克的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理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
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有相同的元素
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
一、关系转换视角。强调了语言作为转换关系的重要载体以及语言中主动建构关系的重要作用。
二、构建关系是这种转换的目的
三、关系的转换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需要理解其特征的多样性
四、转换过程中需要彼此沟通交流,以便更好地发现共同而不是分裂的基础,以及发展新的模式
五、转换关系需要一定的努力和时间,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而且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和困难,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六、有效的转换关系可以消除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分歧和敌对感,构建共同的文化框架,促进语言的发展及人的各种融合
这题不超过10分我直接丢
学习的概念内涵、特征、分类
概念内涵
广义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狭义
特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特征
①学习是变化,是个体产生的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学习的效果和结果。 ②这种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这里的经验就是学习者学习过并且掌握了的内容。 ③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终生。 ④学习是后天的习得活动,而不是本能活动,是个体独立存在于客观世界中通过不断的实践而出现的现象。 ⑤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变化活动,任何其他人不能替代。
分类
按照学习主体,及学习者的不同,一般可以将学习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技能学习、知识学习、行为规范学习)
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从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
①知识和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②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③知识的更新和学习也能够提高人们的能力水平。 ④知识和能力应该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气质、性格、能力、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等基本概念及其特点、分类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特点
(1)直接性:感觉反映出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
(2)个别性:一个感觉器官只对应事物的一个属性。
分类
(1)外部感觉 概念: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内容: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2)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内部感觉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特点
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
分类
(1)空间知觉: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的空间位置和移动速度的反映
注意
注意是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指向的活动往往也是人能意识到的活动
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1.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2.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分类
根据功能分类
1、选择性注意:在多项刺激中选择需要注意的项目
2、持续性注意:注意在某项刺激上保持一定时间
3、分配性注意: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刺激上
根据有无目的分类
1、无意注意:没有意志参与的注意
2、有意注意:有意志参与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同时具备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根据外显性和内隐性分类
1、外显性注意:能被观察到的注意,如转头看向某物
2、内隐性注意:不能被观察到的注意,如在某事上集中精神
记忆
记忆(memory)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特性:易变性、不可见性、无穷性
1.易变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对知识、经验、事件、物品等的记忆并不是原封不动的,其中的一些内容、形式或形象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一些原有经验在新经验的不断充实中逐渐丰富、完善和更新
2.不可见性:记忆是不可见与非直观的,只要人们不肯将记在脑中的内容转录,以说、写或其他方式复制出来,别人就无法得到它
3.无穷性:每个正常人的记忆潜力都无穷大,达尼尔达宁形象地描述说,我们的记忆力活像套娃,卸下一个,里头还有一个
分类
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图尔文
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人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指人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点: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1)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分类
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
形象思维,它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根据内容
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法
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
分析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结论。
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特点
(1)形象性: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
(2)新颖性:想象中出现的形象是新的,它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的结果
分类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①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②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在有意想象中,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需要
需要是个体的身心需求在头脑中的反应是个体感觉到身心处于某种缺失状态而力求弥补的心理倾向
特点:指向性;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可变性;社会制约性
分类
(1)一种是根据需要的起源划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前者是生命体存在、维持和种系延续必须满足的需要。后者是与他人或社会直接关联的需要
(2)第二种分类是根据需要指向的对象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前者是个体对物质对象的需要,包括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等。后者是个体对精神文化生活及其产品的需要。包括对知识、审美、价值、爱等的需要
动机
动机是个体采取行动的直接动力,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
特点:多变性、个别差异性
分类
(1)根据动机起源分为: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2)根据对象性质分为:物质性动机,精神性动机;
(3)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分为:短暂性动机(近景性动机),长远性动机(远景性动机);
(4)根据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分为:无意识动机,有意识动机;
(5)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分为:主导性动机,辅助性动机;
(6)根据动机的起因分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
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特点: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和外倾性与内倾性。
分类
(1)根据动机起源分为: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2)根据对象性质分为:物质性动机,精神性动机;
(3)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分为:短暂性动机(近景性动机),长远性动机(远景性动机);
(4)根据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分为:无意识动机,有意识动机;
(5)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分为:主导性动机,辅助性动机;
(6)根据动机的起因分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
性格
性格(character)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分类:多血质型、胆汁质型、粘液质型和抑郁质型
1.胆汁质的人通常是有冲动性和竞争力的人,他们喜欢冒险和挑战,喜欢掌控局面。他们有着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往往可以在压力下表现出色。然而,由于过于自信和自大,他们可能会忽略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并且容易变得好斗和傲慢。
2.多血质的人通常是活泼、开朗和外向的人,他们喜欢社交和交朋友。他们有着很高的情绪感受能力,并且容易激动和兴奋。他们往往具有很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在各种环境中脱颖而出。然而,由于他们常常过于放松和缺乏耐心,他们可能会感到压力过大,导致注意力分散和精力不足。
3.粘液质的人通常是沉静、耐心和谨慎的人,他们喜欢稳定和平静的环境。他们非常注重细节和规律,喜欢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他们往往有着很高的耐性和毅力,可以在困难的情况下保持冷静和理智。然而,由于他们太过保守和谨慎,他们可能会错失一些机会和冒险。
4.抑郁质的人通常是安静、内向和敏感的人,他们喜欢独处和思考。他们往往非常聪明和有才华,但可能会过于敏感和孤独。他们往往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和文学素养,可以表现出深度和情感。然而,由于他们常常感到消沉和无助,他们可能会感到无所作为和无望。
情绪
定义:是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体验和感受。
特点:主观性,短暂性,多元性,可调节性;
分类
(1)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弥散性的情绪状态,谓知心情。
(2)激情是描述与心境相对应的另一种情绪状态,它具有强烈、短暂、爆发性的特点。
(3)应激是当个体突然意识到自己出生于似乎无法应对的危险时所体验到的紧张状态。狂喜,暴露,悲哀,恐惧四种典型的应激状态。
情感
定义: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分类
(1)道德感是个体依据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意图或言行时所产生的稳定的主观体验。
(2)理智感是个体进行认知活动和认知评价时所产生的主管情感体验。
(3)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感受、创造、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
能力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分类
一般能力
1.一般能力是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特殊能力
2.特殊能力指完成某项专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画家的色彩分辨力,音乐家的音色分辨力等
知识学习
即知识的掌握,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占有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认知结构。
分类
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①符号学习,又称代表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②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③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其复杂程度高于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和符号学习为前提。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
①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②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③并列组合学习(又称为并列结合学习):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组合学习。
技能学习
以掌握某种技能、技巧为目的的学习。
特点:循序性,严格性,反复性,坚持性
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2 分/题*20 题=40 分) 二、辨析题【要求进行对错判断并说明理由】(4 分/题*3 题=12 分) 三、简答题(6 分/题*4 题=24 分) 四、材料分析题(10 分/题*1 题=10 分) 五、论述题(14 分/题*1 题=1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