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6章 认知学习理论之“认知结构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6章 认知学习理论之“认知结构理论”的思维导图,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地建构内部知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并主动地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是一篇关于6章 学龄儿童的心理发展的思维导图,包含学龄儿童的生理发展、 学龄儿童的认知发展、学龄儿童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
这是一篇关于7章 组织中的沟通的思维导图,沟通的目的是让对方理解或接受你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沟通的质量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这是一篇关于6章 组织中的人际关系的思维导图, 从根本上分析,人际关系的状况与发展、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6章 认知学习理论之“认知结构理论”
导言
根据知识经验而学习
着重研究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心理结构的形成、信息加工及信念
学习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可从人们的行为(说话、做事)中推断出来——间接推断
信息的心理加工:心理加工的结构、信息的获得、组织、编码、激活、存储、提取、遗忘
格式塔
完形(顿悟) 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一种完形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托尔曼
符号学习理论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区别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是,他认为学习者不是学会了动作,而是学会了某种意义,形成了认知地图)
学习出现的原因是形成了认知地图
托尔曼及其方位学习实验
托尔曼的潜伏学习实验
布鲁纳
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是 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系统
学习过程包括 知识获得、转化、评价 三个过程
学习的核心内容是 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概念与原理、基本态度、方法)
奥苏伯尔
同化:把新观念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 (重组、修改扩充、深化等)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认知结构(广义):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同化学习理论
有意义言语学习
实质和标准: 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 与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 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避免获得字面意义、惰性知识;建立合理的、有逻辑意义的联系。
条件
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观念;
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类型
1)符号表征学习
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
2)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
概念形成: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由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 (正例和反例) 中独立发现
概念同化: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樱念理解新概念
区别:概念学习与概念名称的学习
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符号代表 (如“狗”或“dog")
同一符号表示的概念可以发生变化 (如“圆”这个符号代表的概念)
3)命题学习
非概括性的命题: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
概括性的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普遍关系(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
命题的学习必须以符号表征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前提
认知同化过程
1)下位学习
新知识类属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已有的、包摄性较广的观念。(两种情况)
派生下位学习:新学习的内容只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一个特例,或者是原先学习过程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旧知识中,原有的概念或命题只是得到证实,本质未变。
相关下位学习:新学习的内容是原先学习过的概念的深入、精确化、修饰或限定。新知识纳入原有概念或命题中,使原有概念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
2)上位学习
学生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新知识是总括性观念。
3)并列结合学习
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不产生类属关系,也不能产生总括关系。
有意义接受学习
1)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即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能产生实质性的联系。
2)接受学习,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
3)通过同化过程来实现,新信息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用原有知识来解释新知识,或以新知识充实、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
影响学习迁移的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1)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
先行组织者
陈述性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
2)原有知识的巩固性
3)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学习者意识到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异同点。 (举例:雷达与回声,可设计比较性组织者)
共同特征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中介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