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3_C第三节 古代图书的生产
出版中级考试_基础_第三章_第三节 古代图书的生产,我国印制书籍大约起于唐,成于五代,盛于两宋,旁及辽、金、西夏,沿袭于元、明、清。但在唐以前,我国书籍的制作方法大概依书籍的制作材料而定,先后有过刀刻、铸造、笔写等不同的方法。
宋代主要诗人出生顺序、出生地、代表作
这是一篇关于出版专业实务(中级)2020版 第十章 第三、四节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其内容为著作权贸易的具体操作、国际出版合作。
这是一篇关于出版专业实务(中级)2020版 第十章第二节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本篇思维导图的内容为著作权贸易的经营管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记一篇有颜又有料的笔记-by babe
伯赞学习技巧
三 章 第三节 古代图书的生产
一、古代的图书
作者与编辑合一、印刷与出版合一、印刷与发行合一
刻书机构
复制机构
出版、发行机构
正式图书必备
有一定符号(文字或图画)所表达的内容
有一定形式的专用载体
有传播各种知识的作用
先秦出现简书,是最早的正式的图书形态
两汉之际,纸的发明和造纸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图书生产的第一次飞跃
汉朝立国之日就动用国家力量收集图书,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图书大集合
隋唐历朝政府数次求书活动,促使中国图书第二次大集合
宋以来,雕版印刷基础上发明的活字印刷,促成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二次飞跃
明代的套版多色印刷是图书日益精美,继雕版、活字印刷之后图书生产的第三次飞跃
《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成为古代图书事业全盛阶段的标志
清代纂修《书库全书》,促使图书第三次大集合
二、古代的刻书业
官刻
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
《九经》最早的官刻本
开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
标志着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宋、明两代都是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
宋代国子监
是中央政府的主要刻书机构
明代国子监
南京监
“十七史”最为著名
北京监
翻刻南监本为主,如《十三经注疏》
明代司礼监的经厂,刻书数量较大
元、清两代国子监则很少刻书
元代秘书监的
兴文署(其刻本最为著名)
艺文监的广成局
太史院的印历局
太医院的广惠局
都曾刻书
清代的武英殿刻书在
康熙
雍正
乾隆
兴盛一时
设 立
书作
刷印作
两作坊
形式特点
财力雄厚
书品比较讲究
字大行疏
开本阔大
纸墨精良
装潢铺陈
内容上
多以正经、正史为主
强调教化功能
五代、两宋的监本底本优良、校勘精湛
明代监本质量不高
南监印书有“大花脸本”
质量不高
经厂刻书校勘不精
但“藩刻本”享有口碑
经 史
私刻
主体多为士人学者,所刻书籍的牌记多刊
自家堂号
宅名
书斋名
多是崇尚学问、推广文化、传播知识
而非赢利
校刻精审,质量较高
私人私宅刻书,始于唐五代时,宋元时期已相当普遍,明清时期大盛,品种数量超官刻,以子部与集部之书为主
私刻书中,大部头丛书的刻印绕具特色
子 集
坊刻
书商是主体
早期印刷品多为坊刻本。唐代普遍,最多为佛经
南宋出现若干著名坊肆
建阳余仁仲的万卷堂
临安陈起的陈宅书籍铺
临安尹家书籍铺
南宋三大坊刻中心
两浙坊刻(杭州、金华)
福建坊刻(建阳)
蜀中坊刻(成都、眉山)
元代主要集中平阳(临汾)、建阳。
建阳仍为书坊聚居之地,刻书最多。刻印医书开始增多。
明初——取消书籍税
建阳
南京
苏州
不少老字号书坊得以发展并长期延续
清代——坊刻业更为兴盛
北京
刻书最多的三个地区
书坊刻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所刻书多为四部经典的名家注本、科举程式用书、医书、各类名家名著的选本、通俗文学读物
市场化
形式上多为小字本、巾箱本、互注本、插图本
“通行本”
史上出版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多出现在以坊刻为代表的民间出版活动中
如书耳的运用
正文、注疏、音义、释文合刊的编排方式
分栏、分版和花版的创新
“绣像”(插图)本的出现
彩色套印和饾版、拱花技术的应用
商人常为谋利而粗制滥造、弄虚作假
福建的“麻沙本”几乎成为“低劣版本”同义词
低劣
反对翻版的观念始于宋代
寺院刻书
寺院也是重要的出版机构
佛教
道教
典籍的刊印是一个重要的出版门类
也刻印一些生活用书、 流行读物
三、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
最初的编辑工作主要是
校勘
多是兼职,无需专人
冯道刻《九经》,令国子祭酒田敏校勘(属总编辑)
坊刻也有校勘,但校之不精
私刻的业主往往是学者
有能力从事编纂、编辑、编选之事
书坊大都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私刻往往延聘专家校勘,保证质量
如:明代涉古阁毛晋刻书
顾广圻“清代校勘第一人”
与出版家黄丕烈合作最多
黄氏最佳的版本+顾氏最佳的校勘
珠联璧合
弥足珍贵
学界称“顾黄”
宋代《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是 最早的有关编辑出版业务工作的条例
书本
字画
注文
音释
句读
脱简
考异
七个条目
《通志·校雠略》对古代编辑工作有所介绍
宋代
藏书主要:国家、私人、书院、寺院
郑樵《校雠略》
《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大型类书
隋唐
纸和雕版印刷普遍使用
图书逐渐由抄本向刊本印刷过渡
魏晋南北朝
帛和纸逐渐代替简书成主要书籍形态
《皇览》
两汉
简书是图书的主要形态
缣帛是辅行的书写材料
刘向父子
20余年
《别录》《七略》
班固将《七略》改编《艺文志》列入《汉书》——史志目录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