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教资—教育教育与能力第二章学习指导
这是第二章的思维导图,可以提醒自己回忆知识点,很有用,学习指导技能是指在教学环境中,教师以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为依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创设有利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过程、方法进行指导和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方式。
编辑于2021-07-27 18:42:00学生指导
小学生德育与美育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
认同
内化
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权威阶段(5~8岁)
可逆性阶段(8—10岁)
公正阶段(10—12岁)
启示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0—9岁)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9—15岁)
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启示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
影响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因素
外部因素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风气
同班群体
内部因素
认知失调
态度定势
道德认识
小学生德育的内容(材料分析题)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与法治观念的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小学德育的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小学德育的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劳动
少先队活动
班主任工作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
小学德育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群体约定法
价值辨析法
品德评价法
实际锻炼法
陶冶法
个人修养法
美育
王国维是第一个把美育引进中国,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小学美育的内容
形式教育
理想教育
艺术教育
美育的过程
通过审美感知,形成审美感受,为鉴赏美奠定基础
通过美的鉴赏活动,理解美的本质特征,发展审美判断力
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发展,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原则
形象原则
情感原则
活动原则
差异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美育的方法
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途径
积极挖掘环境的美育功能
充分发挥教师角色的示范作用
美育的功能
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
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
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美发展,具有提高形体美的健康性和艺术性的价值
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技能的形成,具有技术美学的价值
小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单选)
预防传染病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者
小学生心理辅导
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儿童多动综合征
学习困难综合征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儿童厌学症
儿童强迫行为
恐惧症
抑郁症
影响小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强化法
代币奖励法
行为塑造法
示范法
暂时隔离法
自我控制法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法
系统脱敏法
肯定性训练
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认知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
小学生的学习与指导
学习的分类
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言语联想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的学习
智慧技能的学习
认知策略的学习
运动技能的学习
奥苏伯尔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
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和发现学习
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关系,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阿瑟•s.雷伯的学习意识水平分类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我国学者的学习内容分类
知识点学习
技能的学习
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学习
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斯金纳经典条件作用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
罗杰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
启示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分类
认识策略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学习环境管理
社会资源利用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
特定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
有效的监控策略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的种类
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近迁移与远迁移
低通路迁移和高通路迁移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
共同要素说
经验类化说
关系转换说
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型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有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个体身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要求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可“一刀切”)
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
互补性(长善救失)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整体性(全面发展)
小学生身心发展
小学生身体发展
小学生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图式的四个具体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这一阶段另一个显著标志是儿童在9到12个月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这一阶段儿童产生延迟模仿
前运算阶段(2~7岁)
早期的信号功能
自我中心性(中心化)
不可逆运算
不能够推断事实
泛灵论
不合逻辑的推理
不能理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集体的独白
思维的集中化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去自我中心化
可逆性
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多维思维
只能刻板地理解规则,不敢改变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进行类比推理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到达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指导的情况下,记住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还要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学生的个别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
场独立和场依存
沉思型与冲动型
辐合型与发散型
同时型(整体型) 继时型(序列型、系列型)
具体型和抽象型
智力差异
学习风格的个别差异
感觉通道
视觉型学习者
听觉型学习者
动觉型学习者
认知风格
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
反思型与冲动型
整体性与系列性
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心理过程
知
感觉
差别/绝对感受性,差别/绝对感觉阈限区别
绝对:从无到有 差别:从有到变化
感受性:人 感觉阈限:物
知觉
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
晕轮效应
刻板效应
投射效应
对比效应(感觉对比)
记忆
记忆的分类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情景记忆、运动记忆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过程
识记
保持与遗忘
再认或回忆
遗忘的原因
痕迹衰退说
干扰说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动机(压抑)说
同化说
提取失败说
遗忘的规律
先快后慢,先多再少
想象
想象的分类(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和必要的知识经验
对学生进行原型启发
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抓住灵感的能力
幻想
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现可能的幻想称为理想
毫无实现的可能,一般称为空想或妄想
思维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 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问题解决
问题分类
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
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的特征
已有的知识经验
定势与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或者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创造性
创造性的特征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方法)
发散思维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我设计训练
头脑风暴法
注意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情
情绪的分类
大多数学者把喜怒哀惧列为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
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心境
激情
应激
情绪的两极性
在性质上情绪有肯定的积极情绪和否定的消极情绪
在激动性上情绪有激动与平静两级
在强度上,情绪有强、弱两级
在紧张度上,情绪有紧张和轻松两级
情感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意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
动机冲突
双趋式冲突
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
多重趋避式冲突
确定行动目的
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自觉性
果断性
坚持性
自制性
个性心理
倾向性
特征
能力
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黏液质
抑郁质
性格
性格的特征差异
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区别
联系
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认知和理解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
人格(个性)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家庭教养方式)
权威型
放纵型
民主型
人格的结构
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系统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25~60岁)
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69岁以后)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