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书法课《临帖九讲》
这本书是面向书法爱好者的一部书法临帖指导普及图书。怎么临帖?选什么帖?用什么笔什么纸?什么是取法乎上?什么是章法?为什么要临帖?
编辑于2024-01-19 21:57:26这是一篇关于八星系列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八星数字磁场表,二、拓展篇。现代数字能量学将八星分为四凶星(六煞、祸害、五鬼、绝命)与四吉星,通过数字磁场解析性格、财运、健康等生命维度。
这是一篇关于数字心理学人物特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号:孤独的领路人,2号:遇见另一个你,3号:冒险家,“破坏教主“,4号:无处安放的灵魂,5号:自由,给人生一个出口,6号:肩膀上的人生使命,7号:天生的“质疑家”,8号:最具企业家潜质,9号:给梦想一个落脚的根。
这是一篇关于生命数字奥秘(统计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关键项1988年12月5日,星座数,命运数,先天生日数,天赋数,空缺数,连线的秘密,限制数,流年数,吸引数字能量法,九宫图,1~9原始意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八星系列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八星数字磁场表,二、拓展篇。现代数字能量学将八星分为四凶星(六煞、祸害、五鬼、绝命)与四吉星,通过数字磁场解析性格、财运、健康等生命维度。
这是一篇关于数字心理学人物特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号:孤独的领路人,2号:遇见另一个你,3号:冒险家,“破坏教主“,4号:无处安放的灵魂,5号:自由,给人生一个出口,6号:肩膀上的人生使命,7号:天生的“质疑家”,8号:最具企业家潜质,9号:给梦想一个落脚的根。
这是一篇关于生命数字奥秘(统计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关键项1988年12月5日,星座数,命运数,先天生日数,天赋数,空缺数,连线的秘密,限制数,流年数,吸引数字能量法,九宫图,1~9原始意义。
《临帖九讲》
一、为什么要临帖
临与摹的区别
临摹古今差异:
古意:
临,是对照范本写
摹,是用另一张纸覆盖在原贴上,先钩写字的轮廓,而后填墨
今意:
“临摹”合用,成为“临”的指代
使用两种方法的效果不同
临:容易得到古人的笔意、笔法
摹:得到字形准确
在字形精准上面,初学者“临”不如“摹”;从长远来看,书法的提升,临的方法要强于摹,摹容易形成“描画”的习惯
因此,学习书法,一般还是主张临,不主张摹,摹适合作为辅助手段
临贴,是为获取“创造美感的手法”
书法学习,须取法乎上。取法乎上,并不等于取法乎“古”。
“临帖”不只是要学习画平竖直,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范本的“上”之所在——如何体现笔情墨趣,虚实相生,意境神采。
初学者,畏惧书法之法 熟习者,浑然不觉有法,忘法而舞 临习古帖:即是学习美感法则,学习古人怎样戴着镣铐跳舞。
应用临帖过程本身即是身心愉悦过程
首先,临帖并不是主体完全受制于客体的被动过程,它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其次,临古可以涵养自我心性
清人周星莲说的:“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换发。”
临帖的过程,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本身就能给临帖者带来愉悦。 临帖一开始是眼高手低,点画、结构、形质与范本不像,模仿不到位,对自己有诸多不满与懊恼。逐渐地,经历越来越多次的临习,手上渐熟,心中所期待的美感,逐渐地能在自己笔下得到实现,心与手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小。 眼中所观,心中所想,笔能跟得上,到这时,模仿的乐趣就日有所增。
二、临帖的“形”与“神”
临帖前的问题:
临帖要临些什么
要临的很像吗?
临帖要“有我”吗?
临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出帖”
怎样理解书法的“形”与“神”
“形”,字形,形质 “神”,神采
学习书法,神与形是核心问题,也是临帖的核心问题
范本之形神与临本之形神
范本(作者)的形与神
临本(作者)的形与神
学习初期:最大可能“无我”,不有意强化或凸显自我
纵向看临帖过程中的形、神之变化发展
无我
自然流露自我
变化由我
不像
像
大体像
不像
形神兼得之法——把握大感觉,点画求其似
误区:临帖时总盯着一些点画细节,却忽略了整体的艺术感觉,忽略了一幅作品整个的神采
抓大感觉,即是把握书法临帖的大方向
三、临的是“动作”
“临帖”的认识误区
有的人虽然临了很多帖,但不在意像不像,自由不羁地临,其实是“未入帖”。
着眼“过程”,即运笔的书写动作与过程 所谓结果,就是书写完成后的作品。
“永字八法”记录的是“动作”
“用笔千古不易”与“碑帖有别”
碑属于帖的二次创作,古人屡屡强调“读帖”
临帖的自由度
人之性情
允许“自由度”
笔法的“变种有定”——如锥画沙
笔时刻立于纸上
刚劲有力
沉着痛快,疾涩相间
四、金石碑版,怎么临
金石碑版为何成为学书范本
清代前
侧重墨迹,帖学
清代初期
独尊赵董,取法范本的面越来越窄
清乾嘉时期
崇尚“金石气”,有异于帖学中的“书卷气”
临习金石碑版的困难
米芾曾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相对于墨迹,碑刻不像墨迹,能够清晰辨出行笔全过程,需要临习者更多的想象力。
“金石气”——碑版金石学习者的主要审美追求
金石碑版,各有临法
追求“气力雄浑”
追求“静穆纯一”
追求“苍茫生涩”
追求“刀感”
草意为之
没有“逸笔草草”,篆就不能生出隶,隶也就不可能生出楷、行、草来。
追求“生拙”
勿故意求“拙”
“碑法”与“帖法”之异同
笔与纸张
汉代与北魏注重笔锋
狼毫笔
笔锋太健、太锐利
狼毫笔小
熟宣、半生半熟
清代
生宣
易晕化
羊毫
生宣上无法快速运行
生宣纸表现不出小字笔法的精致入微
佳作
篆、隶、楷的“正书”为多,其次是行书,草书极少
大字佳作多,小字佳作少
笔法
行笔速度
贴学更趋于疾——快
碑学更趋于涩——慢
笔锋变化
帖多碑少
虚实
帖为虚灵
碑为雄健厚实
五、结构之要
问题:
笔画怎么组构才能产生富有美感的字形
结构有什么法则可循
学书者在临帖的过程中,该如何理解与把握结构的法则
结字因时相传
结字因朝代时代不同而不同
西周金文:长、方、扁、圆、菱形
秦李斯小篆:整齐竖长方形、纵势为主
汉代,隶书走向成熟,字势以横势为主,字形多扁或方
三国魏时期:钟繇的楷书为例,带有浓厚隶书笔意,结构也是偏变扁阔,间杂正方形、竖长方形
东晋:王羲之楷书,则从趋于扁阔变为趋于正方,间杂竖长方形; 王献之楷书,则书长方形的字势多。这个时期字形多变,逐渐整饬化
唐代:整饬极致
结字因书体不同而不同
结字因人不同而不同
结字因个人心性不同而不同
结字基本原理——八面拱心
书法讲究笔势
从“八面拱心”到“八面离心”
篆、隶、楷这类静态的书体,每一个字的重心大体都在同一位置
不是非得位置均等
行、草,“贵偏而得中”——“活中宫”
临帖的目标——形成间架结构的新协调
接受“偏差”,逐渐把握“和谐感”
六、关于“集古字”
“集古字”的由来
概念来自“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曾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一日不书便觉思涩”
物依稀为贵
“集古字”法的实质
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欧阳询:取其险峻
褚遂良:取其字势
王羲之:八面用锋
王献之:潇洒纵逸
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先专精,再广博,集众人之长,免受一家之拘
“集古字”之难
专一
广大
脱化
克服审美惰性
最大功力走进去,最大勇气走出来
“集古字”方法具有普适性
集古字+个人心性——形成个人风格
七、如何把握章法
整饬之美
汉隶
唐楷
不齐之齐
阴阳观念与章法布置
八、怎样读帖
问题:
有些学书者日日临池,而且本本字帖都是大家经典,勤奋超乎寻常,但是进步不大,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在读帖上所花时间与精力太少
读得出,才能临得出
得渔而非鱼:获得自我书法创作的有效手法
怎样读帖
抓大感觉
排除其他一切,纯粹地用自己的直觉区面对,抓范本的艺术感
微观形质
用笔方面
顺逆:起笔、收笔的笔锋是顺还是逆
方向:笔锋行走的方向
提按:笔锋的提按变化
速度:行笔速度的快慢变化
转折:转,折,转中有折,折中有转
松紧:手、笔和纸之间的触抵感觉有松有紧
结构方面
读结构的总体感觉与特点
读单字的字势、字心
观察空白
章法、墨法
读范本之外的相关“信息”
他人评论
范本作者的其他作品
作者的生平及时代
在比较中读帖
横向比较
同时代不同名家楷书
纵向比较
多时代作品
临本与原本比较
思考与悟
九、临帖的境界
从“无古无我”到“有古有我”
书写状态:从“拘谨”到“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