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思考问题,第三节 城镇化,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编辑于2024-02-04 16:32:09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的定义
城市规划学: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中国,包 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地理学: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且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社会学:城市是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经济学: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 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现代城镇的三个本质特征(城市规划原理 P3)
各国对现代城镇的定义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城镇与村庄的区别(城市规划原理 P3)
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 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要聚居更多的人口; 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村庄; 城镇一般拥有相对于村庄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城镇化
城镇化的含义(城市规划原理 P12)
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 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 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②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 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 二、第三产业。 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 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 为主的空间形态。
城镇化进程的表现(城市规划原理 P12)
①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 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②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 劳动力转向从事高效的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国家和区域创造财富的能力 不断提高。 ③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是城镇化的推动力。
诺瑟姆曲线(城市规划原理 P13)
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 S 型曲线表示。1979 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并提 出了该曲线,因此又被称为“诺瑟姆曲线”。诺瑟姆将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稳定三个阶 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 人口的 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 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 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 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 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和离心型城市化: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虑城市化现象 (2)外延型和飞驰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扩展一直保持着与中心区接壤,连续向外推 进,则是外延 型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的断开、职能保持联系的扩展,则是 飞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和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指城市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 为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指城市功能在地域中发挥效用的 过程,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又称间接城市化。 (4)积极型和消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为积极型城市化;反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称为消极型城市化,也称为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5)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城市经济部门, 随着经济发展 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新兴工 矿业城市的产生。
我国城镇化的历程以及出现的问题(城市规划原理 P14-16)
城镇化历程(建国以来) 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 年) 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 年) 城镇化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8 年) 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 年) 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1993 年—至今) 中国城镇化出现的问题: A.由于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的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在东、中、西部存在 较大的差异。 B.由于特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城镇化水平增加很不稳定,大起大落。 C.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 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 D.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忽视对文化与历史的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规模不匹 配,也是中国城市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之一
思考问题
西方城市化的历程已经进行了近三个世纪,我国的城镇化也在 19 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改 革开放后城镇化速度才逐步加快。可以说,城市化的过程见证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 发展,同时城镇化也推动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那么,城市越大越好吗,城市化率越高越好吗?城市的发展,城镇化是百利无害的吗?
推荐阅读:城市化的暗面 1.城市化的进程导致城市应对弹性下降 社会交往的密集,让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合作增加了,但也增加了人群之间歧视、摩擦与冲突的可能; 经济活动的密集,让交易、竞争与合作变得频繁,但也让经济链条变得脆弱,危机袭来 一损俱损; 人群居住的密集,让同一位置的医院和学校能照顾更多人,但也让这些资源变得抢手, 一旦分配不公会引发更强烈的矛盾。 经济学家的理想主义和谬误之处在于:以为城市化过程的问题,能在发展中自愈。以为城市化带来的收益,可以自发地补偿城市化的成本。
在十三五规划的战略布局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都强调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以人为 核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以往的城镇化有哪些不同,是如何体现的?
突出以人为核心,主要包括人自身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质、社会权益的变化。 ①生产方式上:即产业形式的变化,城镇化不意味着放弃农业,而是将农业纳入到现代 产业链条。除了使农民进入到城镇就业,完成市民化外。让农民就地城镇化,接受现代化的 生产运营方式,也是城镇化的重要方式。 ②生活方式上:是指农村居民进入和融入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过程。户籍制度不是关键 因素,应当建立城市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来衡量。 ③文明素质上: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如果不遵守公共秩序,公共卫生规范,那么人口 密集的效应会对城市的正常运作带来巨大影响。 ④社会权益上:城乡二元体制突出的问题是权益上的不公平、不公正。因此城镇化的关 键在于建立完善一整套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制度体制、机制。
书中提到,“我国以往的城镇化政策,曾经长期将城市规模作为国家城镇化政策的指针, 一度将城乡人口流动视作洪水猛兽,唯恐其对城市发展和稳定造成冲击,因此在很长时间内 都是以限制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规模为政策标准。……尽管如此,我国城镇化的实践并未表现 出与城市发展方针的一致性,相反,却出现了“越控制越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导致了 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不同步,带来了新的城市问题。” 那么,你认为中国城镇化的道路该如何选择呢? 推荐阅读:高铁+城市网络:中国在走一条全新的城镇化道路
推荐阅读:高铁+城市网络:中国在走一条全新的城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