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六经辨证的本质
伤寒传习录概论下,总结了知识体系构建、分类系统、 疾病模型、 六级系统树、答疑问等。
"痞证调理有妙方,虚实寒热各不同!" 痞证分为实痞、虚痞、瘤痞等,多因湿阻气机或木克土所致。虚者用茯苓甘草汤,脾虚便秘可加大黄实痞可选保和丸或加减达原饮。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类方,呕甚加生姜,利甚重甘草。湿痞常用藿朴夏芩汤或四逆散,配合厚朴、砂仁等行气化湿。核心药如草果、槟榔、苍术祛湿,薏苡仁60g利水,枳术丸消积。辨证需分缓急,灵活选用七生散、甘草泻心汤等方。
探索手八门疗法的奥秘,从六经到八门,掌握时空与身心的和谐。手八门疗法以六合治为根,八门如枝行,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巧妙结合,调理身体根本。刺法快速进针,留针15-30分钟,行针以拍打针柄为主,精准刺激神经分布,如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等。从合谷到虎撑,每个穴位都蕴含着治疗疾病的秘密。
黄帝内经双语,《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中医六经辨证的本质
知识体系构建
1
文化背景
东方文明
理:逻辑
规律
气:一元论
动力
象:定性研究
表现
数:定量研究
量变
思维模式
理
逻辑思维
话语体系
技术细节
2
顶层架构:理——象
底层逻辑:象——理
3
常见辨证体系
六经辨证(6)
最难最复杂
动态的,全局观
辨证论治
静态的,横截面
脏腑辨证(5)
卫气营血(4)
三焦辨证(3)
八纲辨证(2)
4
学习中医的困难
西医逻辑思维
亚里士多德
中医象思维
老子
悟性:灵感思维
三大心学--开智慧
《素问·八正神明论》
昭然独明:神明
慧然独悟:明理
俱视独见:取象
举例:肝衰竭感染二次打击
瘀胆,脉搏80,数脉
舌白腻苔,黄,热伏。
肺脓肿
黄苔
分类系统
1伤寒论辨证分类
阳经病、阴经病(二分类)2
三阴、三阳(三分类)6
在经、在腑(脏)(二分类)12
代表证(形气神)36
结合一些特殊情况(如少阴有心与肾,肾病有夹饮不夹饮),主要证型约50个。
2阶元系统
1阴阳
2六经病
3在经在腑
4代表证
5形气神病
混沌体系
分类体系
4分类学(象--理的桥梁)
1分解:六经
排除无关要素,提炼必要要素
2类别:在经在腑
合并同类项:聚类,将事物按照属性(规律,理)建立类别、归类
3归类
追求一致化,使得某个要素在类别的集合体中得以集中(比如太阳集合体与表证),集中的目的是使得各种类别达到纯粹化。分类本质上是提炼(从象到理)、筛选并选择
5混沌系统
概念
生活概念
初步抽象
上火
内涵、外延不清晰
科学概念
本质规律
哲学概念
思辨
中医混沌
概念:定义(内涵、外延)
不清晰,混沌系统
穷必及肾、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怪病多痰、久病多瘀、一气周流
判断
推理
伤寒论写作特点
病脉证治
逻辑语言(理)与描述语言(象)混用
举例:阳明经证
象:大热、大渴、脉洪大
理:气虚(表虚)外感化热,白虎加人参汤
病与证:太阳病表血证化热转阳明病经证
分类标准意义
主要性:主证
次要性:次证
或然性:或然证
必然性:独证
反应根本病机,具有诊断
标型学
标型(标准类型)
(象)证
(病),透过现象看本质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辨**病脉证论治5
综合判断
独特特征
疾病模型
西医:对因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
太阳病: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水液代谢紊乱与凝血
少阳病:继发细菌感染,边缘系统功能紊乱
阳明病:炎症反应,大肠功能紊乱
太阴病: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
少阴病:肾功能异常,内分泌紊乱(下丘-垂体-肾上腺)
厥阴病:休克,边缘系统功能紊乱
六级系统树
系统树:阶元系统,类别之间有序联结
类别:本质区别
有序:本质联系
答疑问
推荐书籍:医学史、逻辑学
西医的理论,中医的手段
提高灵性思维:三大心学
打破知识障碍
身心
伤寒传习录概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