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言语理解与逻辑填空
公考人必看!言语理解与表达是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中的一种考试题型,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本思维导图为大家总结了粉笔网课言语理解与逻辑填空,欢迎使用!
编辑于2019-11-07 12:16:13言语理解与判断
片段阅读
中心理解
提问方式:①这段文字主要/意在/重在/旨在想要说明(叙述、强调)的是……②这段文字的主题/主旨/观点是……③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解题思路:找中心句;无中心句的同义替换
解题技巧:重点词和行文脉络两手抓
重点词
关联词
转折(转折之后是重点)
典型标志词: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其实;实际上;事实上
特殊标志词:殊不知;截然不同;截然相反;全新的研究;一种误解;相对而言
逆向思维
文段特征:很多人认为/大多数人认为/不少人认为/传统观点(别人认为)+转折表述
理论依据:转折前后意思相反(正确选项应该为别人认为的观点反过来)
错误选项特征
①转折前的表述
②无中生有
③背景、例子
④优选相对的表述,绝对的表述慎选
⑤优选明确的表述,不明确的表述不选
⑥选项中出现A与B的差别/区别/差异/不同,文段应为A与B的并列结构(反推思维)
略读句子特征
例子;原因;背景引入
必要条件(对策)
典型格式:只有……才……
对策标志词: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需、亟需+做法 通过/采取……手段/方法/方式/途径/措施 /渠道,才能…… 呼吁/倡导/号召/提醒/建议+做法 前提/基础/保障
最近常考的标志词:负有...义务;....依托;...的关键
文段特征
中心句在句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心句在句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意义/效果
中心句在开头:解决问题(对策)+原因论证/正反论证
反面论证
典型格式: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
具体做法: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
常见的错误选项:假设变为现实的表述
注意:
①文段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能出现在选项中
②对策和意义,效果作用同时出现时,对策更重要
③对策不是万能的。不能选表述不正确或者无法解决文段提出的问题
因果(结果是重点;大多为消极)
典型格式: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标志词: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于是;可见;看来 导致;致使;使得;造成
文段特征
“因此”在句尾:99%是中心句
“因此”在句中:①后为进一步解释说明,“因此”为中心句。 ②后面还有别的关联词,需结合后面的关联词共同分析
提示:文段有两个结论词时,不重要的结论会作为干扰选项
并列
文段特征:①此外;另外;同时;以及:“;” ②层次分明,格式工整 ③无其他标志词
选项特征:
①两方面:和;与;同时
②多方面:许多;一些;多种;一系列
解题要点:全面概括,提取共性。
常见干扰选项:表述片面
主题词
解题要点:
①文段围绕其展开
②多为名词
③一般高频出现
④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
理论要点:正确选项中须包含文段主题词
一个主题词
主题词高频出现
主题词出现一次,主题词一般在中心句中
多个主题词:不但要找“准”,还要找“全”。
干扰选项:范围扩大/缩小;偷换概念
注意:
①缺少主题词是出题人常挖的坑,不能选
②文段若有多个主题词,选项缺一不可
程度词
标志词:更;尤其;正是;特别是;真正;根本;最(突出、核心)...
理论要点:程度词所在的语句通常为重点
行文脉络
理论要点: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点
中心句特征:观点;对策;结论;评价
分述句特征:
①举例子
②调查报告;数据资料
③正反论证
④原因解释
⑤并列分述
常见五类
总-分:
中心句+举例子
中心句+数据论证
中心句+正反论证
中心句+原因解释
中心句+解释说明
中心句+并列分述
分-总
有标志词:这/这些
无标志词:分述句中内在逻辑关系
分-总-分:话题引入+中心句+解释说明/意义效果
总-分-总
分-分:并列结构
干扰选项
分述句内容,非重点不能选
无中生有
其他技巧
①识别不明确选项
①否定表述(直接说“行”,“不行”不选)
②对比择优思想:若A可以回答B的问题,则A更明确(优选确定的选项,次选不明确的选项)
②反推法
正确答案是“如何”,文段应为具体举措
正确答案为“区别/差异”,文段应为并列
正确答案为“原因”,文段结构为因果
正确答案为“对策”,文段是对策或问题
正确答案为“意义”,文段可能表扬你
正确答案为“危害”,文段可能批评你
细节判断
提问方式
以下对文段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
符合/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文段中可以得到/推出的是
错误选项类型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
替换
混搭
偷换概念
将来时:将要、以后、立刻、趋势
完成时:已、已经、了、完成
进行时:正在、在……中、着
绝对表述(相对绝对法)
绝对标志词:一定、全部、完全、所有、均、永远、任何、取代、主导、唯一、只要…就…、不论…都…等
相对标志词:可能、大概、或许、也许、一般、尽量、往往、容易、之一等
比较项:A优于/大于/小于B、A比B要
并列偷换:文段A同时B 选项A为主、以B为重
细节主旨化:优选契合主旨的选项
语句表达
语句排序
提问方式:将下列句子重新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
解题要点(从选项入手)
①对比选项,确定首句
②确定捆绑集团/确定顺序/确定尾句
③验证
㈠确定首句
首句特征
⒈提出观点
⒉下定义
⒊背景引入
非首句特征
⒈关联词的后部分
⒉指代词,指代不明确
㈡确定捆绑集团
指代词捆绑:
这、那、他、其、此等确定与前一句的关系;
这些;他们(确定与前一句捆绑,前一句应出现多个对象)
关联词捆绑:
⒈配套出现,确定捆绑
⒉单个出现,分析句义
①转折前后,语义相反
②并列前后,语义相近(此外、同样)或相反(相反、反之)
㈢确定顺序
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
观点+解释说明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
A和B,先A后B
㈣确定尾句
因此、所以、看来、这……引导的总结性尾句
对策
完美尾句:结论词+对策
语句填空题
识别题型: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横线在结尾:
⒈总结全文
⒉提出对策
⒊注意尾句中的分句:优先考虑与前面分句的衔接,保证前后话题一致
横线在开头:需概括全文的中心内容
横线在中间:
⒈注意上下文间的联系(过渡句)
⒉把握主题词,保证与文段中心话题一致
接语选择
提问方式:接下来最有可能/不可能讲述的是……
解题要点:重点关注最后一句话
干扰选项:前文出现过的内容
注意:选项要依托全文中心话题,不能无中生有
逻辑填空
词的辨析
词义侧重
拆字组词:用不一样的字,单独组词
整体搭配:用整个词进行搭配
固定搭配
搭配一个词:瞻前顾后找搭配
搭配多个词:需与并列多个词都搭配恰当(一搭多)
常见固定搭配:扶植势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刻画得入木三分;表达得淋漓尽致;先入为主的偏见;密不可分的关系;千丝万缕的联系
热词积累:创新驱动;凝聚共识;释放改革红利;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新常态;规避风险;顺应时代/潮流;释放活力
程度轻重:与文段程度保持一致
感情色彩:与文段感情色彩一致
语境分析
关联关系
转折
转折前后语意相反
标志词:但是;可是;然而;不过;却;
递进
语义相近,前后语义前轻后重
标志词:而且;更;甚至;
并列
理论要点:同义并列,前后语义相近;反义并列,前后语义相反
标志词:
同义并列:顿号;逗号;分号
反义并列:不是…而是…;是…不是…;相反;反之
注意
相同句式表并列
三并列:三方面的并列,语义应不同(白、富、美)
对应关系
解释类对应
标志词:是;就是;即;无异于;无疑是;比如;例如;(:);(-)
双引号的用法:
⒈感情色彩的变化
⒉形象化表达-搭配范围的变化
⒊重点强调-上下文对应
重点语句对应
重点词:主题词;指代词;形象化表达
重点句:完整语句(一般选词填空中一个完整的语句是解题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