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乡空间结构
这是一篇关于2024一轮复习城乡空间结构思维导图,介绍了学习目标、思维建构、能力提升等。
编辑于2024-02-22 09:08:48城乡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考情分析
纵观近五年各地区的高考命题内容和趋向,对城市考察属于热门方向,尤其是针对几年来我国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政策,对于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考察也会比较常见。
核心素养分析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和资料综合分析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分布。 地理实践:针对城镇合理布局中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人地协调:通过学习,理解合理规划乡村与城镇的空间结构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重要性,体现人地协调的观点。
思维建构
城乡空间结构
城乡土地利用
土地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建设用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乡村
概念
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
土地利用方式
以农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
作用
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城镇
概念
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土地利用方式
以建设用地为主;居住用地是其最基本的职能
作用
反映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城镇一般特点
①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②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③各类建筑聚集;④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等。
城乡空间结构
乡村空间结构
按土地利用可分为居住区、广义的农业生产区和公共用地区,还有等级较低、规模较小的商业区。
空间形态
密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早作农业地区。村落格局大而紧凑,但村民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村中道路较为弯曲。密集型乡村聚落可分为街道式、团块式和棋盘格式等村落。
分散型乡村聚落是一种呈点状松散布局的村落,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
半聚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的乡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还有一种村落是沿一条陆路或水道交通线排列,但各农户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彼此不连接在一起。
特点
①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②聚落空间形态:多呈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③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城镇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区
形成
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
主要功能区
商业区
商业区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交易和金融流通的中枢。
特点
①城市的核心区②由商业街和各类商场等组成③呈团块状或条状④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CBD
在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大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一中心商务区(简称CBD )。
特点:①高度集中了一个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②城市的核心区域,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咨询等多种功能③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信条件
居住区
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交往、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特点
①分布范围非常广;②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也是城市内部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高级居住区
①居住者多为高收入阶层;②多建设在城市外缘(高处);③房屋面积较大;④有的是独立庭院、环境优美;公共配套设施完善;与文化区联系紧密
低级居住区
①居住者多为低收入阶层;②面积狭小、拥挤密集;③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④与低地、工业区联系紧密;环境较差、配套不完善
工业区
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
特点
①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②有大量的运输需求③沿海、沿河、沿铁路、沿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原因:交通便利,便于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运输)④多位于城市外缘(原因:郊区地租低,降低生产成本,避免对市区环境的污染⑤工业区布局应注意环境问题
概念
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就形成了城市空间结构。
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社会因素、政策、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镇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 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付租能力高低)。
距离市中心远近
交通通达度
模式
同心圆模式
特点
自核心呈同心圈层向外扩展
成因
地租因素
扇形模式
特点
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成因
交通发展
多核心模式
特点
出现不同的新的核心点,且以同样的强度发展起来
成因
地租高低、交通发展、人口增多
城乡一体化
一是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二是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三是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四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城乡区位分析
区位
概念
既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绝对区位:该事物本身的地理位置(位于哪里)
相对区位:该事物与其周围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影响区位的因素或区位条件)。
自然地理因素
气候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地形
①平原地区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节省建设投资)②热带湿热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湿热,高原地区凉爽)③山区的城市一般沿河谷或低地分布。④高寒地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地区。(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河流
①城市用水:沿河设城;②运输:河运起点、干支流交汇、河流入海口;③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水平
水平越高,城市数目越多、规模越大(推进或制约城市发展)
资源(矿产)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产生新兴城市(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或某种矿产资源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发展受影响)
交通
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线形成城市轴线(①不同时代的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影响不同;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对城市产生影响)
政治、宗教、历史、军事、科技与旅游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
(1)平原盆地多、规模大;山地高原落少、规模小。 (2)湿润温暖的地方多、规模大;酷寒酷热或干旱缺水的地方少、规模小。 (3)水源充足、水运方便的地方聚落多,规模大。 (4)趋向于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能力提升
例1
已有近八百年历史的广东省佛山市松塘村,倚岗列建,百巷朝塘,自然环境优美。数百年来该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改革开放后,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许多乡村纷纷向城镇转型,传统民居建筑受到冲击,但松塘村的宗祠家庙和传统民居建筑却得到了保留。2020年8月26日,松塘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下图示意松塘村内部的空间结构。在松塘村的村落内部空间结构中,早期的水塘主要功能有( ) ①养鱼②救火③供水④航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图示信息
该村水塘不连续,且无水系连接,因此推断该村水塘无法进行航运,④错误;
材料信息
松塘村百巷朝塘,水塘可为村民提供饮水,同时兼有养鱼和消防救火的功能,①②③正确。
已有近八百年历史的广东省佛山市松塘村,倚岗列建,百巷朝塘,自然环境优美。数百年来该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改革开放后,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许多乡村纷纷向城镇转型,传统民居建筑受到冲击,但松塘村的宗祠家庙和传统民居建筑却得到了保留。2020年8月26日,松塘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下图示意松塘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传统民居建筑产生冲击的原因是( ) A.人口大量外出务工 B.居住需求日益多样化 C.自然环境遭受破坏 D.乡村人口老龄化加剧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当地居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拆除旧宅,新建大量的现代化住房,住房增加了各类家电、卫浴等,房屋的结构和形式发生了变化,这对传统民居产生了冲击, B选项正确。
该地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并没有大量外出务工, A选项错误。
珠三角地区自然环境与人口老龄化对传统建筑发展影响相对较小,C、D选项错误。故选B。
已有近八百年历史的广东省佛山市松塘村,倚岗列建,百巷朝塘,自然环境优美。数百年来该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改革开放后,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许多乡村纷纷向城镇转型,传统民居建筑受到冲击,但松塘村的宗祠家庙和传统民居建筑却得到了保留。2020年8月26日,松塘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下图示意松塘村内部的空间结构。松塘村的宗祠家庙和传统民居建筑得以保留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道路交通不便 B.人口增长缓慢 C.经济发展落后 D.文化底蕴深厚
从材料可知该村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且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该村的宗祠家庙和传统民居建筑对历史文化传承有着重要意义,且具有较大的旅游价值,因此宗祠家庙和传统民居建筑得以保留;
传统民居保留与交通、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关联度较小, D选项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D
例2
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