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心理学
山香幼儿园教师招聘,幼儿心理学思维导图,总结了学前心理学概述、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等。
编辑于2024-02-26 14:36:37学前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概述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心理的概念
人的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布洛卡——失语症 ②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③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它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像镜子一样的反应现实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从出生到入小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0~6岁)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个体高级心理活动的发生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变化过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生理发展
认知发展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学前心理学的产生
幼儿心理学之父/创始人——普莱尔《儿童心理》
中国儿童心理学之父——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实事求是
发展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研究者必须遵循职业道德 ①科学性=正确性②不伤害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重点
活动性原则【补充】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最基本、最常用
特点:自然状态/比较自然/真实/第一手资料/隐蔽
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
运用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2021莒县简答】
观察前观察者要做好准备
观察时(观察看)尽量使幼儿保持自然,状态
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
优缺点
优点
处于自然状态,心理活动和表现比较自然真实,有利于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 【补充】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的手段
缺点
无法控制刺激变量,是的观察者处于被动状态. 【补充】 不适宜于对内部核心问题、事物内部联系及较为隐蔽的事物进行研究。 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适用于大样本研究,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受影响。
实验法
应用最广、贡献最大、最科学、唯一揭示因果关系的方法
①实验室实验法:操作自变量 ②自然实验法:自然状态下
测验法
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优点
比较简便,能够在短时间内粗略的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状况
调查法
当面访问
询问家长
书面调查
问卷
问卷法
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
与幼儿谈话
作品分析法/产品分析法
幼儿作品(手工、图画)
重点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内涵【一典本】
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
不易变化 古今相同或相似 每个幼儿相同或相似
可变性
受社会和教育条件影响会发生变化 古今不同 每个幼儿不同
儿童期年龄阶段及我国常用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
①婴儿期(0~1岁)②先学前期(1~3岁)③幼儿期(3~6岁)
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
发展与发育
①发展: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②发育: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
转折期和危险期
①转折期:心理发展两阶段之间,短时期内急剧变化 ②危险期/危机期:心理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
关键期或印刻期
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一旦错过,难以弥补
敏感期或最佳期
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一旦错过,发展比较缓慢
最近发展区
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重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婴儿期年龄特征(0~1岁)
出生到满月(0~1个月)
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反射(无条件发射)
吸吮反射
眨眼反射
怀抱反射
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抓住达尔文的手✋】
巴宾斯基反射【斯基的脚🦶】
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惊罗】
击剑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
迈步反射
游泳反射
巴布金反射【金欠】
蜷缩反射
心理发生的标志——条件反射的出现
无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的基础
第一个条件反射——对吃奶姿势的再认
认识世界的开始
感知觉的发生、视听觉的集中
顺序:味、嗅、听、视、痛
视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2~3周出现
注意的出现表明儿童对外界刺激做出选择性的反应
新生儿喜欢听柔和的声音,优美的乐声,喜欢听人的声音,特别是妈妈的声音,提高音调的说话声
人际交往的开端
新生儿与人的交往主要通过情绪情感和表情来实现
生儿是天生有情的
笑:生理性微笑→自发性微笑(1~2周)→诱发性微笑(3~5周)→有差别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
满月到半岁(1~6个月)
①视听觉迅速发展
②手眼动作协调/视触协调
4~5个月:抓住所看见的东西
有意动作发生的标志
③主动招人
哭、3个月之后笑出声
④开始认生/怕生/怯生
5~6个月
3~6个月
依恋形成的标志
分离焦虑
半岁到周岁(6~12个月)
①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坐(6)爬(8)站(10)走(12))
②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五指分工——最重要
双手配合、摆弄物体、重复连锁动作(6~8月)
6~8个月开始,兴趣中心从自身动作转移到动作的对象
③言语开始萌芽
9~12个月学话萌发阶段
④依恋关系发展
6~7月
陌生情境实验——母婴分离——艾斯沃斯
分离焦虑
先学前期年龄特征(1~3岁)
动作的发展
身体动作
婴幼儿不能站立的原因有
手的动作
2岁使用工具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神奇的两岁
语言的形成
思维的萌芽
2岁
自我意识的萌芽
想象发生/萌芽
1.5~2岁
独立性的出现
2~3岁
1~3岁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
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 【简答】
幼儿初期(3~4岁)的心理特点 小班
最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目标扩大
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不稳定,易冲动
爱模仿
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
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先做后想 边做边想 思维很具体 正面教育
【行理情仿】/【初直爱情】
幼儿中期(4~5岁)的心理特点 中班
活泼好动,爱玩、会玩
思维具体形象性
开始接受任务
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泼具受阻】/【游任象玩】
幼儿晚期(5~6岁)的心理特点 大班
好学、好问
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个性初具雏形
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认性好抽】/【好象方形】
3~6岁是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重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基本特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简答】
从简单到复杂
从不齐全到齐全
从缺到全
少→多→全
感知觉、情感(出生)→记忆(2周)→注意(2~3周)→行走、学话(1岁) →思维、想象、言语(2岁)→自我意识(2~3岁)
从笼统到分化
笼统
开心、不开心
分化
情绪:喜怒哀乐
手从一把抓→五指分工/大动作→精细动作
从具体到抽象
思维、言语
eg:苹果🍎→水果 知道我有一个苹果,再给我一个苹果,我一共2个苹果→1+1=2
从被动到主动
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注意、想象、记忆等从无意到有意
从无条件反射到条件反射
从受生理制约发展到主动调节
从零乱到成体系
从不稳定到稳定
eg:破涕为笑
【单体动乱】重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方向性
先A后B
顺序性
从A到B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
固定方向/不可逆/不可跨越/依次经历:①坐爬站走②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
关键词:从……到……/由……及……/循序渐进/杂施儿不逊/欲速则不达 /拔苗助长/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盈科而后进
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
阶段性
年龄阶段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期、3~6岁主要特征……为主
符合:针对性/最近发展区
违背:一刀切,一锅煮/幼儿园小学化/中学教育成人化
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均衡性
前提:同一个人
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违背:狼孩
抓关键期、高速发展期【敏感期、最佳期】/当其可之谓时/适时而教/时过然后学,虽勤苦则难成
eg: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同一时间发展不平衡/发展呈波浪式/同一方面有快慢、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晚
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人与人不同 不同个体之间
eg: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补充】高速度
时间短,变化大
eg:小孩儿一天一个样儿
【补充】互补性
身心互补
eg:身残志坚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客观因素
生物
遗传素质
(1)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生理成熟
(1)生理成熟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
(2)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的前提
(3)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生理成熟是学习技能的前提
社会
环境
(1)使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早期隔离或剥夺实验
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
(2)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
(3)微观的社会环境(家庭生活与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
教育
主观因素
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发展的内部原因
内部矛盾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
难点
学前儿童动作和语言的发展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动作(由整体到分化)
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近远规律)
从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大小规律)
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
难点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
反射动作阶段(0~4个月)
最初动作阶段(4个月~2岁)
坐、爬、站、走
基础动作阶段(2~7岁)
专门化动作阶段(7~14岁)
走、跑、跳、投、钻、攀、平衡
学前儿童基础动作的发展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难点
言语和语言概念
①语言:交际工具;社会现象 ②言语: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心理现象
言语的作用
言语的符号固着功能
言语的概括功能
言语的交流功能
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语言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儿童语言的发生
言语准备阶段(0~1岁)
言语发音准备
言语理解的准备
言语真正发生的阶段(1~3岁)
不完整句阶段(1~2岁)
单词句阶段(1~1.5岁)
双词句/电报句阶段(1.5~2岁)
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
难点
幼儿语言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口语的发展
语音的发展
词汇的发展
词汇量增加,内容变化大
词类范围日益扩大
实词掌握顺序:名词——动词——形容词
使用频率顺序:代词——动词——名词
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
初步掌握语法
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
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
书面言语掌握的可能性
难点
在实践中提高学前儿童的言语能力
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学前儿童交往的机会
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学前儿童的一日活动之中
教师良好的言语榜样
注重个别教育
学前儿童的言语与活动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
①指向性②集中性
分类
①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 ②有意注意: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③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功能【选保节】
①选择功能(最基本) ②保持/维持功能 ③调节和监督功能(最重要)
注意的外部表象/表现
①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②无关运动停止(静静地看③呼吸运动的变化(屏息现象)
3~6岁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无意注意占优势
无意注意诱因:①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 ②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①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 ②对活动目的,计划.要求、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③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 ④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 ⑤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重点
幼儿注意的品质
①注意的广度(范围):同时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②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时间的长短 ③注意的转移:主动调换注意对象 ④注意的分配:同时关注不同类事物(一边……一边……)
重点
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
注意分散的原因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 ①连续进行单调活动 ②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 ③无关刺激的干扰 ④注意转移的能力差 ⑤无注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没有灵活并用. ⑥目的要求不明确
防止幼儿注意分散
①提出具体的要求、明确目的. ②排除外来干扰,创造安静的环境 ③适当控制玩具的数量 ④使活动富有趣味性 ⑤结合幼儿表现采取讲故事、树立榜样的方法. ⑥有意注意不宜时间过长 ⑦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并严格遵守.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的概念
概念
①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知觉: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视觉、听觉、触觉;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
重点
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目的性逐渐增强、时间逐渐延长、细致性逐渐增加、概括性逐渐增强、方法逐渐形成
感知觉规律及其运用
⑴感觉:①感觉的适应②感觉后像③感觉的对比④联觉⑤感觉的补偿 ⑵知觉:①选择性②理解性③整体性④恒常性
难点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概念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①识记②保持③再认或回忆/再现或重现 信息加工的步骤①编码②存储③提取或检索
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①概念:保持在记忆中客观事物的形象 ②特征:形象性、概括性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①运动记忆②情绪记忆③形象记忆④语词记忆
根据记忆的保持时间: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③长时记忆
根据记忆的意志性和目的性: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根据记忆的理解程度: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重点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趋势
①胎儿的听觉记忆②新生儿记忆的表现③婴儿记忆的表现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①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②记忆容量的增加 ③记忆内容的变化 ④记忆的意识性与记忆策略的形成
重点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②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③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④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难点
记忆的保持、遗忘及遗忘规律
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②先快后慢,呈负加速
幼儿记忆力的培养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记忆的积极性 ②通过各种感官参与识记 ③教授幼儿运用记忆的方法和策略 ④引导幼儿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 ⑤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⑥选择最佳的记忆时间
重点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概述
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关系
情绪:原始的、低级的,与生理性需求是否满足相联系;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
情感:后继的、高级的,与社会需求是否满足相联系;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分类
情绪
①心境:微弱、持久、弥散性 ②激情:爆发式、猛烈、短暂 ③应激:高度紧张、突发事件
情感
①道德感:用道德标准评价 ②理智感:认知活动—求知欲、好奇心 ③美感:审美标准
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①动机作用②组织作用③信号作用④感染作用
情绪情感的产生与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
情绪的发生
原始情绪的分类:怕、怒、爱(华生)
基本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哭
笑
①自发性的笑②诱发性的笑
恐惧
①本能的恐惧(出生) ②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4个月) ③怕生(6个月) ④预测性的恐惧(2岁左右)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情绪的社会化
①情绪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②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③情绪表述的社会化
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①与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 ②深刻化
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②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③情绪从外显到内隐
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
易冲动性:来势强烈
不稳定性:容易变化
外露性:表露在外
易受感染:受他人情绪影响
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
道德感
①小班:指向个别行为 ②中班:关心他人的行为(告状) ③大班:进一步发展和复杂
理智感:5岁左右明显发展起来
美感
情绪的培养
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成人情绪自控的示范
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①正面肯定和鼓励 ②耐心倾听幼儿说话 ③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帮助幼儿控制情绪
①转移注意法. ②冷处理法/冷却法(暂时置之不理) ③消退法(多次冷却) ④宣泄法.
教会幼儿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①行为反思法 ②想象法 ③自我说服法.
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
①成人要善于发现与辨别孩子的情绪 ②从幼儿的情绪表现来分析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 ③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 ④注意孩子积极情感的引导,让积极情感成为幼儿情感的主旋律,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性发展概述
概念
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内容
①亲子关系②同伴关系③性别角色④亲社会行为⑤攻击性行为
意义
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发展的基础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的概念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狭义:依恋
亲子关系的类型
①民主型②专制型③放任型
依恋的概念
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依恋的发展阶段
①无分化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的阶段)
②低分化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反应的阶段)认出,怕生
③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至2.5岁)(特殊情感联结阶段)优变形成式
④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5岁以后)(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依恋的类型
回避型:母亲在与不在无所谓
安全型:母亲离开时苦恼不安,回来时开心
反抗型:母亲离开时极度反抗,回来时矛盾挣扎
影响依恋的因素
①教养方式②儿童的气质特点③家庭的因素
培养依恋的措施
①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②尽量避免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③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④父母对孩子所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做出反应
同伴关系
概念和特点
概念: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特点:平等、互惠
类型
受欢迎型:喜欢与人交往、行为方式友好
①胆汁质或多血质②攻击性行为少或无③能力强,受到老师表扬 ④穿着漂亮⑤乐于合作、分享⑥讲卫生、爱干净⑦热情大方积极
被拒绝型/被排斥型:喜欢交往、行为方式不友好
被忽视型:不喜欢交往、被忽视和冷落
一般型:既不主动友好也不消极敌对
功能
给予安全感和归属感
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
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
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
影响因素
版本一
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幼儿自身的特征
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父母的鼓励
教师的影响
版本二
①幼儿自身特征(气质、性格) ②家长因素(亲子关系) ③教师(教师评价) ④社会因素(社区氛围、大众传媒)
问题儿童
被忽视型幼儿
被排斥型幼儿
帮助儿童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策略
教会儿童合作,增强儿童的自信感 教会儿童游戏,提高儿童的参与度 教会儿童接纳,融洽儿童的同伴关系 教会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的概念
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角色概念的获得
性别认同: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认识(2~3岁)
性别稳定性: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3~4岁)
性别恒常性:对人的性别不因为其外表和活动的(5~7岁)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性别角色的概念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生物因素对幼儿性别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父母的对性别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大众媒体的强化
教学环境
模仿与扮演游戏
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社会性行为概述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发展阶段和特点: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影响因素:①社会生活环境②日常的生活环境③移情(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
发展特点:①不存在性别差异②指向同伴③同性和异性伙伴次数存在年龄差异④合作行为最为常见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①移情训练②角色扮演法③榜样示范法④善用精神奖励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特点:4岁最多,之后逐渐减少
幼儿期:①攻击性行为频繁 ②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③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④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影响因素:①父母的惩罚 ②大众传播媒介(榜样) ③强化 ④挫折(直接原因)
控制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个性概述
概念
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结构
广义的个性
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最活跃的成分
个性心理特征
①气质(最稳定,无好坏之分,最早出现)②性格(核心,有好坏之分)③能力(影响效率)
自我意识
①自我认识②自我评价③自我调控
控制系统
心里过程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知情意相思】
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
①注意②激情③心境
狭义的个性
个性的调控系统
以自我意识为核心(最重要)
个性倾向性
①需要(基础/源泉/动力/最积极的因素)②动机③兴趣④世界观(最高层次)
个性心理特征
①气质②性格③能力
基本特征
独特性;独一无二
整体性:方方面面的整合
稳定性:不易改变
社会性:受社会环境影响
积极能动性:积极地反映、适应或改造客观现实
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0~1岁)基本的信任与不信任(希望)
(1~3岁)自主感与羞愧感(意志)
(3~6岁)主动感与内疚感(目标)
(6~12岁)勤奋感与自卑感(能力、胜任)
(12~18岁)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诚实、忠诚)
(18~25岁)亲密感与孤独(爱)
(25~65岁)生育与自我关注(关心)
(65岁以后)自我调整与绝望(智慧贤明)
气质和性格
气质
概念: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特性: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类型及其行为特征: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直率、刚强、易感情用事、冲动,鲁莽昌失、刚腹自用(猪八戒、张飞、李逵)
多血质:见异思迁、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坚持性差,易放弃(孙悟空、王熙凤)
黏液质:自制力强、稳重、灵活性差、踏实、沉着冷静、缺乏生气、默守陈规、守旧、按部就班(沙僧、林冲)
抑郁质: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快懦,孤独、行动缓慢、社恐、第六感强(唐僧、林黛玉)
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的特点:相对稳定、有一定变化、无所谓好坏
气质的培养及教育适宜性
要了解学前儿童的气质特征
不要轻易对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下结论
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不足之处
针对学前儿童气质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
克服气质偏见,秉持因材施教原则
不同气质类型的教育方式
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人格品质。
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性格
概念: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的结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①活泼好动②好奇好问③喜欢交往④独立性不断发展⑤易受暗示,模仿性强 ⑥坚持性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⑦易冲动,自制力差,同时自制力不断发展
能力
概念
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
类型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一般趋势
智力发展迅速;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模仿能力发展较快;创造能力开始萌芽
认识能力发展,并出现有意性:操作能力发展最早
社交能力逐渐显现;身体运动能力不断发展;语言能力发展迅速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①言语—语言智力②音乐—节奏智力③逻辑—数理智力④视觉—空间智力 ⑤身体—动觉智力⑥自知—自省智力⑦交往—交流智力⑧自然观察智力⑨存在智力
基本观点:①每位个体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 ②每位个体的智力都呈现出独特的表现方式 ③智力发展的核心是提高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环境与教育会影响和制约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 ⑤重视从多维度看待个体的智力问题
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①智力发展迅速②特殊能力有所表现③模仿能力发展较快 ④创造力开始萌芽⑤认识能力发展,并出现有意性⑥操作能力发展最早 ⑦社交能力逐渐显现⑧身体运动能力不断发展⑨语言能力发展迅速
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
⑴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①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②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0~1岁) ③模仿能力(基础)和认识能力(前提)迅速发展④特殊能力和创造能力萌芽 ⑵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⑶出现了主导能力(优势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毕竟明显的类型差异 ⑷智力发展迅速
自我意识
概念
对自己存在的察觉
自我发展阶段
①生理自我(3岁)②社会自我(少年)③心理自我(核心)
自我意识的特点
①分离感(初级阶段)②稳定的统一性(最终目的)
类型/结构
①自我认识②自我体验③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阶段
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不认识自己
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人
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掌握代名词“我”
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以后):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方面逐渐发展
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评价:①依从性→独立性②个别方面→多方面③外部行为→内心品质; ④主观情绪性→初步客观⑤只有评价没有依据→有依据
自我体验:①初步的内心体验→较强烈的内心体验②受暗示性的体验→独立的体验
自我控制:①受他人控制一自己控制②不会自我控制→使用控制策略③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其他汇总
版本一:自我意识的核心:自我评价 版本二:自我意识的核心: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自我评价的关键期(3~4岁) 自我控制的关键期(4~5岁) 独立性/自制力/坚持性的关键期(4~5岁)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意志概述
意志与意志行动的概念
意志: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意志支配下的行动
意志行动的特征
明确自觉的目的性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二者都喜欢,择其一
双避冲突:二者都厌恶,择其一
趋避冲突:一个目标,好恶兼备多重
趋避冲突:多个目标,好恶兼备
意志的品质【自制坚果】
独立性:自己有能力做出决定
坚持性:坚持不懈
果断性:及时、坚决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自制力:善于控制自我
意志的发展
意志行动的萌芽
随着言语和随意动作的掌握形成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行动目的的发展
行动动机的发展
行动过程中坚持性的发展
自制力的发展
意志的培养
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
鼓励和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启发自我锻炼
鼓励孩子做好每一件事
通过实践锻炼孩子的意志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帮助孩子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