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笔记的方法 刘少楠刘白光》思维导图
一本关于“如何有效记笔记”的实用工具书,四大系统模块 三大核心方法 两大底层心法,让我们记的笔记想得起,用得上。
编辑于2024-03-07 21:11:53
收集篇 如何做筛选,获取高质量信息
审视自己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解决两大典型挑战
避免信息成瘾
迹象
不停刷新闻、看短视频,生怕漏掉重要信息
大脑本能地渴望获取信息,用来保持进化优势,在捕捉到新信息时分泌多巴胺
大量的信息带来的这种奖励很容易让我们沉迷于虚幻的快乐无法自拔
大脑追求的其实不是信息质量如何,而是“获取信息”这个过程本身
逃离信息茧房
定义
一个人只愿意接受自己熟悉的信息,而看不到其他重要信息
信息茧房不是了解了就能规避的东西,需要你保持高度的觉察
我们的注意力带宽有限,大脑会让我们容易选择性地回忆和搜集有利细节,忽略不利或矛盾的信息,以支持自己的想法或假设
信息茧房的影响之大,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算法推送机制很难避免
三项原则,掌握获取信息的主动权
①不必成为全能专家
主动为你的注意力设置边界,把精力放在应该精进的核心领域
②以具体问题为牵引
不要漫无目的地获取信息,而是要化被动为主动,带着问题去搜集信息
③主动监控,保持质疑
不要被动地默认接受搜集的信息,而是要主动在大脑里增加一道监控程序,对它们保持质疑
设定“触发词”,如“一定”、“肯定”来提醒自己,监控信息
或者设置监控问题:这个经验的完整逻辑是什么?适用场景是什么?
如何寻找优质信息源
做减法,削减你的信息源
削减利用你情绪的信息源
标题党,试图激起你强烈的情绪,获取点击量和“站队”
削减让自己过于舒适的信息源
舒服的内容意味着没有增量信息,会培养某种惰性
识别这种信息,问问自己,这则信息能让我获得什么样的新知或启发?
削减缺乏具体事实的信息源
客观存在,并可以被证实的信息或情况,不受个人感情、偏见或观点的影响
通过观察信息是否包含具体且长期的实践,以及作者的判断是基于上述实践,还是粗暴的主观判断来甄别信息源中是否含有事实
过载的信息侵占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要做的是主动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做加法,增加书本之外的优质信息源
书本信息存在的问题
书本从写到出版需要一定的时间,你想要获得的前沿信息很难在书本上获得
书本上读来的大多数是理论,而理论知识未必符合实际
如何获取书本之外的优质信息
他人作为信源,听实践者言
听实践者讲述事实时,留意他在叙述过程中提及的细节
充满细节的事实信息比宏大的叙事更有启发
听实践者讲述事实时,重点听他如何复盘失败的经历
成功难以复制,但是失败一定是因为某个操作的错误,我们能通过这些经验避免失败,提高自己的成功率
没有见到这些实践者的机会,可以通过浏览他们的一手资料,比如写的文章或接受的访谈,尽量不要看演绎过的信息
把自己作为方法,下场去实践
去现场观察
要到现场去,亲眼确认现物,认真探究现实是什么
投入时间,投入金钱,让自己有“切肤之痛”
做乘法,用多重视角看待信息
考察概念
"向下看”,挖掘“地表以下”的信息,将模糊的概念界定清楚
寻找范式
"向上看”,抽象一层,寻找可迁移的范式
面对优质信息,把握整体,调动已有的认知抽象出其关键要素
顺藤摸瓜
向四周看”,找到与你关注的信息相关联的关键线索
高质量的信息背后,往往还隐藏着更多高质量的线索
心法篇 以我为主,持续不断
以我为主
知识那么多,究竟该积累什么
做笔记最容易忽略但也最难的地方,就是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该用来记什么
自己的地图由自己来标记要走的路,以我为主
以我为主,审视知识
生有涯,知无涯
勇于放弃,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把它聚焦于主业的精进
知识虽好,莫要错配
知识有适配场景,不要盲目遵从外界标准
知行合一,高效学习
结合实践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构建你的提问机器
定义
指的是我们所处的某种做事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不断地提出待解决的问题
特点
首先,提问机器会提出各种与我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其次,提问机器在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我们不断获取新知识
最后,这个机器提出的问题能让我们通过实践去解决、验证,让我们的行动产生价值
设计提问机器
在具体环境中进行实践
主动设计长期而具体的问题
持续不断
持续不断的价值
工具和方法
<
持续修炼基本功,持续记录
如何打造持续不断的系统
设计系统的三要素
控制主观意愿,让自己愿意坚持
不要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
为自己设置上限,让自己每天记录或读书的数量尽量不超过某个值
以最差的状态为参照来设计目标,留出余裕,即使精力不够,也可以因为目标不高而继续坚持
几个方向前进,灵活切换重点
除了核心领域,寻找一些其他感兴趣的方向,持续积累知识,即使一个方向遇到困难,也可以选择攻克其他方向
设计客观环境,让自己容易坚持
我们都是环境的反应器,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与环境强相关
意志力可能是有限的,但环境是我们可以去设计和改变的
根据价值观管理时间,让自己能够坚持
用价值观来规划自己的时间块,而不是在待办清单上堆积更多任务
记录篇 如何记笔记,做好信息预处理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WHY为什么?
必要难度,帮你想起记过的笔记
帮助你在记录时增加必要的“存储难度”,以便你未来遇到问题,更有可能想起(提取)记过的笔记。
提前思考,帮你理解记过的笔记
重要写了什么的结果,而是倒逼思考的过程。
模糊的想法转换成清晰的语句。
HOW怎么做?
①开始吧,记录你自己的想法
时刻一:这个灵感太棒了
无用的灵感,往往能在未来困顿时提供帮助
时刻二:这个信息很有用
较短时间内用上,而不是十年八年后才可能用上
很具体,最好能让你照着步骤做
时刻三:这种感觉真美好
幸福取决于大量连续的小事,通过记录小事,提高幸福水平
②记录有启发的内容
容易陷入的两大误区
为记笔记而记笔记,形式大于目的
形式、工具、格式等都不重要,重要的你受到什么启发
记录之后,缺乏自我提问
问问自己将来能在哪里用
问问自己是否见过或做过类似的事情
③记录反直觉的信息
帮助我们打破思维惯性,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惯常的事物
如何捕捉反直觉的信息
主动逆向思考
用好奇心去挖掘
④记录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情
记录情绪,理解自己
促进对自我的理解
更敏锐地觉察自我,有利于我们理解自身情感模式和环境中的触发因素
帮助保持情绪健康
记录情绪是一种情感的释放
帮助增强决策能力
如何开始记录情绪
3要素
给当日情绪打标签:情绪高、中、低
扼要记录当日行动:相对重要的事记下来
记录情绪波动及原因
记录情绪的两个要点
诚实面对内心,如实记录想法
保持旁观者视角,保持旁观者视角
只记录,不评判
不仅记录情绪,还要记录环境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我们产生某种情绪,多半是受环境影响
把环境记下来,当我们回头分析时,才能观察到更真实的现场,进而找到改善的方向
⑤记录自己的实战经验
为何记录实战经验
解决两个问题
热爱学习却进步有限,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的学习姿势,永远是在实践中学习
实战经验是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依据
努力工作却看不到成长的台阶,不知道如何积累核心能力
把原本看不见的成长变得可视化:道自己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下一步该怎么做
如何记录实战经验
如实记录,对抗“认知失调”
解释
大脑的保护机制,当两个认知彼此冲突时,会有强烈的内在动机放弃或改变某个认知,使自己的认知重新调和一致。
认为自己是聪明的,即使做了个愚蠢决定也不会承认,而是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尽量详尽记录每一次重大决策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帮助你清晰、客观地分辨出因果,持续迭代自己,一步步积累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⑥精炼核心内容
为何对记录进行精炼
帮你更好地调用记过的笔记
因为足够精炼,相当于把考点标记出来
帮你锻炼决断力与思考能力
掌握阅读主动权,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值得记录的
如何对记录进行精炼
先了解主干,再从中挑选
可以在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反复切换,避免笔记散乱,忽略有用的关键信息
反复删减,减少冗余
删减是促进理解的手段
反复整理,避免臃肿
对于重复的信息,做剔除和精简
对于同类的信息,做归纳总结
对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辨析哪些是本质,哪些是现象
记笔记”不是一次性动作,而是一种需要持续做、反复做的方法
用标签为笔记分类
标签”功能:一般采用“#+关键词”的形式
为什么要用标签为笔记分类
帮你做好归类,在你需要的时候,快速提取某一分类下的所有笔记
帮你实现网状分类,而不仅仅是层级分类,从而提高提取笔记的效率
为一条笔记打多条标签
多个角度查看过往的笔记
可以用“#标签/子标签/孙标签”的格式创建标签
不受文件夹层次结构的限制
实现先记录后分类,更轻松
如何用标签为笔记分类
以精进领域为导向的I.A.P.R法
Inbox(收件箱):用来存放所有临时性的、还未消化的内容,需要定期进行整理分类
Area(领域):用于标记那些做了对别人有帮助,做砸了自己要承担责任的事情
Project(项目):用来标记那些有明确起止时间和目标的事情,主要记录对项目的思考、决策,以及对应的结果
Resource(资源):标记那些自己持续感兴趣,没有固定可能会转化为“领域”的宝贵资源
以辅助决策为导向的分类方法
内功心法:高频使用的知识,需要经过长时间修炼,内化运用
招式套路:低频使用的知识,记录的重点是索引,有需要能回忆起找到内容便可
实战经验:实践中的思考和外界反馈,要客观记录、尽量详实,不被动回顾,永不删除
好用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特征
不是机械照搬的,而是相对主观的
根据自己的主观需求为笔记打标签
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动态生长的
不用急着一次性规划好标签分类体系
一些建议
结合需求,先借鉴再改造
借鉴时,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逻辑
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要借鉴的对象,而不是找名气大或者使用人数最多的方法
理解借鉴方法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照猫画虎
改造时,从实际需求出发
剖析和认识自身需求,慢慢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
梳理标签分类,维护知识网络
制作说明书,设置缓冲区
制作标签说明书,写明自己会用哪几种标签,如何命名,每个标签负责标记哪类信息,不断删减增加,不断迭代
设置一类“缓冲区”标签,先记录在进行分类
定期梳理,维护网络
删除或合并旧标签,控制知识网络的规模及发展方向
添加新标签
寻找标签之间的联系
降低大脑的记忆负担,提升提取笔记的效率
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为什么要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对抗遗忘曲线,帮你想起曾经的笔记
推动知识内化,让记过的知识属于你
去肥增瘦,知识结构不断优化
发展新知,知识连接不断增加
影响现实,把笔记里的知识用起来
怎样实现更好的回顾
投入时间:投入固定的时间,确保回顾能持续进行
每次记录时回顾,重要的是熟悉上下文
加深对相关笔记的印象,快速建立起笔记之间的连接
把现在的事实、想法和之前的事实、想法联系在一起,避免孤立、短期地考虑问题
每日回顾或隔日回顾,重要的是持续不断
时长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避免给自己造成太大的压力
重点回顾最近一两天记录的内容
以周或月为单位回顾,重要的是发现连接
回顾的过程比较长,通常要留出至少半天时间,充分思考并根据思考结果对笔记做相应的处理
把不同时间的笔记放在一起看,更容易发现其中的联系
同步思考:重要的不是复诵,而是引发思考
问自己3个问题
这条笔记和我最近遇到的什么问题有关
关于这条笔记,我可以补充什么新实践或新思考
这条笔记和其他哪条笔记有关系(差异、变化、冲突、呼应、互补、联动)
保持互动:与过往的笔记互动,增强回顾效果
增加
对笔记内容进行扩充,增加一些更深入的信息、有价值的思考,或者更丰富的背景资料等
为笔记打上更多标签,使其和其他分类下的笔记建立连接,丰富知识网络
删除
删除过时、不再涉及的领域以及大概率不会再用上的笔记
囤积许久却从没再看的内容
摘抄的金句或名言
部分一次性、过程性内容
对于单条笔记的内容,也可以有选择地删除,只留下对自己最有价值的部分
改写
就是用自己的话对笔记进行改写
应用篇 如何用笔记,增援未来的自己
给“想法”,让你拿来就能用
许多想法都是突然萌发的,而不是在临时想用的时候出现的。
过去记录下来的想法可以为你解决当下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给“线索”,为你提供新方向
当你面对问题无从下手的时候,过去的笔记可以为你提示几种不同的解决思路
给“依据”,让你行动有支撑
当我们对某问题有了初步的解决思路,但不确定要不要据此决策或行动的时候,笔记可以提供事实层面的增援,让我们有据可依。
笔记的核心价值在于增援未来的自己 笔记的最终价值在于应用
前言部分
什么才是记笔记
增援未来的自己——当未来遇到问题时,能借助过往的笔记找到解决问题的某个想法、线索或依据
记笔记的核心
信息“预处理”,而不是盲目收集信息
如何地对信息进行“预处理”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能让信息在你的大脑深处“刮”一道痕,方便你提取时有迹可循
用标签为笔记分类
能让笔记里的知识网络化,方便你由点及面,找到关联知识
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能让你的记忆不断加深、知识不断内化,方便你快速提取
同等重要,需要常做,反复做
用笔记增援自己的关键环节
应用篇
当遇到问题需要增援时,我们可以去记过的笔记里寻求帮助
记录篇
三种方法对信息进行预处理,使笔记处于“待命”状态
收集篇
“找原料”,收集信息,进行初步积累
心法篇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北极星,然后持续不断地前行
应用篇 如何用笔记,增援未来的自己
给“想法”,让你拿来就能用
许多想法都是突然萌发的,而不是在临时想用的时候出现的。
过去记录下来的想法可以为你解决当下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给“线索”,为你提供新方向
当你面对问题无从下手的时候,过去的笔记可以为你提示几种不同的解决思路
给“依据”,让你行动有支撑
当我们对某问题有了初步的解决思路,但不确定要不要据此决策或行动的时候,笔记可以提供事实层面的增援,让我们有据可依。
笔记的核心价值在于增援未来的自己 笔记的最终价值在于应用
记录篇 如何记笔记,做好信息预处理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WHY为什么?
必要难度,帮你想起记过的笔记
帮助你在记录时增加必要的“存储难度”,以便你未来遇到问题,更有可能想起(提取)记过的笔记。
提前思考,帮你理解记过的笔记
重要写了什么的结果,而是倒逼思考的过程。
模糊的想法转换成清晰的语句。
HOW怎么做?
①开始吧,记录你自己的想法
时刻一:这个灵感太棒了
无用的灵感,往往能在未来困顿时提供帮助
时刻二:这个信息很有用
较短时间内用上,而不是十年八年后才可能用上
很具体,最好能让你照着步骤做
时刻三:这种感觉真美好
幸福取决于大量连续的小事,通过记录小事,提高幸福水平
②记录有启发的内容
容易陷入的两大误区
为记笔记而记笔记,形式大于目的
形式、工具、格式等都不重要,重要的你受到什么启发
记录之后,缺乏自我提问
问问自己将来能在哪里用
问问自己是否见过或做过类似的事情
③记录反直觉的信息
帮助我们打破思维惯性,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惯常的事物
如何捕捉反直觉的信息
主动逆向思考
用好奇心去挖掘
④记录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情
记录情绪,理解自己
促进对自我的理解
更敏锐地觉察自我,有利于我们理解自身情感模式和环境中的触发因素
帮助保持情绪健康
记录情绪是一种情感的释放
帮助增强决策能力
如何开始记录情绪
3要素
给当日情绪打标签:情绪高、中、低
扼要记录当日行动:相对重要的事记下来
记录情绪波动及原因
记录情绪的两个要点
诚实面对内心,如实记录想法
保持旁观者视角,保持旁观者视角
只记录,不评判
不仅记录情绪,还要记录环境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我们产生某种情绪,多半是受环境影响
把环境记下来,当我们回头分析时,才能观察到更真实的现场,进而找到改善的方向
⑤记录自己的实战经验
为何记录实战经验
解决两个问题
热爱学习却进步有限,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的学习姿势,永远是在实践中学习
实战经验是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依据
努力工作却看不到成长的台阶,不知道如何积累核心能力
把原本看不见的成长变得可视化:道自己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下一步该怎么做
如何记录实战经验
如实记录,对抗“认知失调”
解释
大脑的保护机制,当两个认知彼此冲突时,会有强烈的内在动机放弃或改变某个认知,使自己的认知重新调和一致。
认为自己是聪明的,即使做了个愚蠢决定也不会承认,而是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尽量详尽记录每一次重大决策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帮助你清晰、客观地分辨出因果,持续迭代自己,一步步积累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⑥精炼核心内容
为何对记录进行精炼
帮你更好地调用记过的笔记
因为足够精炼,相当于把考点标记出来
帮你锻炼决断力与思考能力
掌握阅读主动权,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值得记录的
如何对记录进行精炼
先了解主干,再从中挑选
可以在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反复切换,避免笔记散乱,忽略有用的关键信息
反复删减,减少冗余
删减是促进理解的手段
反复整理,避免臃肿
对于重复的信息,做剔除和精简
对于同类的信息,做归纳总结
对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辨析哪些是本质,哪些是现象
记笔记”不是一次性动作,而是一种需要持续做、反复做的方法
用标签为笔记分类
标签”功能:一般采用“#+关键词”的形式
为什么要用标签为笔记分类
帮你做好归类,在你需要的时候,快速提取某一分类下的所有笔记
帮你实现网状分类,而不仅仅是层级分类,从而提高提取笔记的效率
为一条笔记打多条标签
多个角度查看过往的笔记
可以用“#标签/子标签/孙标签”的格式创建标签
不受文件夹层次结构的限制
实现先记录后分类,更轻松
如何用标签为笔记分类
以精进领域为导向的I.A.P.R法
Inbox(收件箱):用来存放所有临时性的、还未消化的内容,需要定期进行整理分类
Area(领域):用于标记那些做了对别人有帮助,做砸了自己要承担责任的事情
Project(项目):用来标记那些有明确起止时间和目标的事情,主要记录对项目的思考、决策,以及对应的结果
Resource(资源):标记那些自己持续感兴趣,没有固定可能会转化为“领域”的宝贵资源
以辅助决策为导向的分类方法
内功心法:高频使用的知识,需要经过长时间修炼,内化运用
招式套路:低频使用的知识,记录的重点是索引,有需要能回忆起找到内容便可
实战经验:实践中的思考和外界反馈,要客观记录、尽量详实,不被动回顾,永不删除
好用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特征
不是机械照搬的,而是相对主观的
根据自己的主观需求为笔记打标签
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动态生长的
不用急着一次性规划好标签分类体系
一些建议
结合需求,先借鉴再改造
借鉴时,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逻辑
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要借鉴的对象,而不是找名气大或者使用人数最多的方法
理解借鉴方法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照猫画虎
改造时,从实际需求出发
剖析和认识自身需求,慢慢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
梳理标签分类,维护知识网络
制作说明书,设置缓冲区
制作标签说明书,写明自己会用哪几种标签,如何命名,每个标签负责标记哪类信息,不断删减增加,不断迭代
设置一类“缓冲区”标签,先记录在进行分类
定期梳理,维护网络
删除或合并旧标签,控制知识网络的规模及发展方向
添加新标签
寻找标签之间的联系
降低大脑的记忆负担,提升提取笔记的效率
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为什么要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对抗遗忘曲线,帮你想起曾经的笔记
推动知识内化,让记过的知识属于你
去肥增瘦,知识结构不断优化
发展新知,知识连接不断增加
影响现实,把笔记里的知识用起来
怎样实现更好的回顾
投入时间:投入固定的时间,确保回顾能持续进行
每次记录时回顾,重要的是熟悉上下文
加深对相关笔记的印象,快速建立起笔记之间的连接
把现在的事实、想法和之前的事实、想法联系在一起,避免孤立、短期地考虑问题
每日回顾或隔日回顾,重要的是持续不断
时长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避免给自己造成太大的压力
重点回顾最近一两天记录的内容
以周或月为单位回顾,重要的是发现连接
回顾的过程比较长,通常要留出至少半天时间,充分思考并根据思考结果对笔记做相应的处理
把不同时间的笔记放在一起看,更容易发现其中的联系
同步思考:重要的不是复诵,而是引发思考
问自己3个问题
这条笔记和我最近遇到的什么问题有关
关于这条笔记,我可以补充什么新实践或新思考
这条笔记和其他哪条笔记有关系(差异、变化、冲突、呼应、互补、联动)
保持互动:与过往的笔记互动,增强回顾效果
增加
对笔记内容进行扩充,增加一些更深入的信息、有价值的思考,或者更丰富的背景资料等
为笔记打上更多标签,使其和其他分类下的笔记建立连接,丰富知识网络
删除
删除过时、不再涉及的领域以及大概率不会再用上的笔记
囤积许久却从没再看的内容
摘抄的金句或名言
部分一次性、过程性内容
对于单条笔记的内容,也可以有选择地删除,只留下对自己最有价值的部分
改写
就是用自己的话对笔记进行改写
记笔记的两大挑战
明明记了很多笔记,却想不起来
即使找到相关笔记,也很难快速应用于待解决的问题
1994年约克夫妇提出必要难度理论
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和提取
结论:存储与提取负相关。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存入得有些吃力,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记录篇 如何记笔记,做好信息预处理
用标签为笔记分类
标签”功能:一般采用“#+关键词”的形式
为什么要用标签为笔记分类
帮你做好归类,在你需要的时候,快速提取某一分类下的所有笔记
帮你实现网状分类,而不仅仅是层级分类,从而提高提取笔记的效率
为一条笔记打多条标签
多个角度查看过往的笔记
可以用“#标签/子标签/孙标签”的格式创建标签
不受文件夹层次结构的限制
实现先记录后分类,更轻松
如何用标签为笔记分类
以精进领域为导向的I.A.P.R法
Inbox(收件箱):用来存放所有临时性的、还未消化的内容,需要定期进行整理分类
Area(领域):用于标记那些做了对别人有帮助,做砸了自己要承担责任的事情
Project(项目):用来标记那些有明确起止时间和目标的事情,主要记录对项目的思考、决策,以及对应的结果
Resource(资源):标记那些自己持续感兴趣,没有固定可能会转化为“领域”的宝贵资源
以辅助决策为导向的分类方法
内功心法:高频使用的知识,需要经过长时间修炼,内化运用
招式套路:低频使用的知识,记录的重点是索引,有需要能回忆起找到内容便可
实战经验:实践中的思考和外界反馈,要客观记录、尽量详实,不被动回顾,永不删除
好用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特征
不是机械照搬的,而是相对主观的
根据自己的主观需求为笔记打标签
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动态生长的
不用急着一次性规划好标签分类体系
一些建议
结合需求,先借鉴再改造
借鉴时,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逻辑
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要借鉴的对象,而不是找名气大或者使用人数最多的方法
理解借鉴方法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照猫画虎
改造时,从实际需求出发
剖析和认识自身需求,慢慢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
梳理标签分类,维护知识网络
制作说明书,设置缓冲区
制作标签说明书,写明自己会用哪几种标签,如何命名,每个标签负责标记哪类信息,不断删减增加,不断迭代
设置一类“缓冲区”标签,先记录在进行分类
定期梳理,维护网络
删除或合并旧标签,控制知识网络的规模及发展方向
添加新标签
寻找标签之间的联系
降低大脑的记忆负担,提升提取笔记的效率
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为什么要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对抗遗忘曲线,帮你想起曾经的笔记
推动知识内化,让记过的知识属于你
去肥增瘦,知识结构不断优化
发展新知,知识连接不断增加
影响现实,把笔记里的知识用起来
怎样实现更好的回顾
投入时间:投入固定的时间,确保回顾能持续进行
每次记录时回顾,重要的是熟悉上下文
加深对相关笔记的印象,快速建立起笔记之间的连接
把现在的事实、想法和之前的事实、想法联系在一起,避免孤立、短期地考虑问题
每日回顾或隔日回顾,重要的是持续不断
时长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避免给自己造成太大的压力
重点回顾最近一两天记录的内容
以周或月为单位回顾,重要的是发现连接
回顾的过程比较长,通常要留出至少半天时间,充分思考并根据思考结果对笔记做相应的处理
把不同时间的笔记放在一起看,更容易发现其中的联系
同步思考:重要的不是复诵,而是引发思考
问自己3个问题
这条笔记和我最近遇到的什么问题有关
关于这条笔记,我可以补充什么新实践或新思考
这条笔记和其他哪条笔记有关系(差异、变化、冲突、呼应、互补、联动)
保持互动:与过往的笔记互动,增强回顾效果
增加
对笔记内容进行扩充,增加一些更深入的信息、有价值的思考,或者更丰富的背景资料等
为笔记打上更多标签,使其和其他分类下的笔记建立连接,丰富知识网络
删除
删除过时、不再涉及的领域以及大概率不会再用上的笔记
囤积许久却从没再看的内容
摘抄的金句或名言
部分一次性、过程性内容
对于单条笔记的内容,也可以有选择地删除,只留下对自己最有价值的部分
改写
就是用自己的话对笔记进行改写
收集篇 如何做筛选,获取高质量信息
审视自己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解决两大典型挑战
避免信息成瘾
迹象
不停刷新闻、看短视频,生怕漏掉重要信息
大脑本能地渴望获取信息,用来保持进化优势,在捕捉到新信息时分泌多巴胺
大量的信息带来的这种奖励很容易让我们沉迷于虚幻的快乐无法自拔
大脑追求的其实不是信息质量如何,而是“获取信息”这个过程本身
逃离信息茧房
定义
一个人只愿意接受自己熟悉的信息,而看不到其他重要信息
信息茧房不是了解了就能规避的东西,需要你保持高度的觉察
我们的注意力带宽有限,大脑会让我们容易选择性地回忆和搜集有利细节,忽略不利或矛盾的信息,以支持自己的想法或假设
信息茧房的影响之大,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算法推送机制很难避免
三项原则,掌握获取信息的主动权
①不必成为全能专家
主动为你的注意力设置边界,把精力放在应该精进的核心领域
②以具体问题为牵引
不要漫无目的地获取信息,而是要化被动为主动,带着问题去搜集信息
③主动监控,保持质疑
不要被动地默认接受搜集的信息,而是要主动在大脑里增加一道监控程序,对它们保持质疑
设定“触发词”,如“一定”、“肯定”来提醒自己,监控信息
或者设置监控问题:这个经验的完整逻辑是什么?适用场景是什么?
如何寻找优质信息源
做减法,削减你的信息源
削减利用你情绪的信息源
标题党,试图激起你强烈的情绪,获取点击量和“站队”
削减让自己过于舒适的信息源
舒服的内容意味着没有增量信息,会培养某种惰性
识别这种信息,问问自己,这则信息能让我获得什么样的新知或启发?
削减缺乏具体事实的信息源
客观存在,并可以被证实的信息或情况,不受个人感情、偏见或观点的影响
通过观察信息是否包含具体且长期的实践,以及作者的判断是基于上述实践,还是粗暴的主观判断来甄别信息源中是否含有事实
过载的信息侵占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要做的是主动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做加法,增加书本之外的优质信息源
书本信息存在的问题
书本从写到出版需要一定的时间,你想要获得的前沿信息很难在书本上获得
书本上读来的大多数是理论,而理论知识未必符合实际
如何获取书本之外的优质信息
他人作为信源,听实践者言
听实践者讲述事实时,留意他在叙述过程中提及的细节
充满细节的事实信息比宏大的叙事更有启发
听实践者讲述事实时,重点听他如何复盘失败的经历
成功难以复制,但是失败一定是因为某个操作的错误,我们能通过这些经验避免失败,提高自己的成功率
没有见到这些实践者的机会,可以通过浏览他们的一手资料,比如写的文章或接受的访谈,尽量不要看演绎过的信息
把自己作为方法,下场去实践
去现场观察
要到现场去,亲眼确认现物,认真探究现实是什么
投入时间,投入金钱,让自己有“切肤之痛”
做乘法,用多重视角看待信息
考察概念
"向下看”,挖掘“地表以下”的信息,将模糊的概念界定清楚
寻找范式
"向上看”,抽象一层,寻找可迁移的范式
面对优质信息,把握整体,调动已有的认知抽象出其关键要素
顺藤摸瓜
向四周看”,找到与你关注的信息相关联的关键线索
高质量的信息背后,往往还隐藏着更多高质量的线索
听那些真正实践过的人们,讲述他们所经历的事实
获得信息的大小不在于信息本身,而是取决于获取信息的人拥有多少看待信息的视角
心法篇 以我为主,持续不断
以我为主
知识那么多,究竟该积累什么
做笔记最容易忽略但也最难的地方,就是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该用来记什么
自己的地图由自己来标记要走的路,以我为主
以我为主,审视知识
生有涯,知无涯
勇于放弃,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把它聚焦于主业的精进
知识虽好,莫要错配
知识有适配场景,不要盲目遵从外界标准
知行合一,高效学习
结合实践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构建你的提问机器
定义
指的是我们所处的某种做事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不断地提出待解决的问题
特点
首先,提问机器会提出各种与我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其次,提问机器在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我们不断获取新知识
最后,这个机器提出的问题能让我们通过实践去解决、验证,让我们的行动产生价值
设计提问机器
在具体环境中进行实践
主动设计长期而具体的问题
持续不断
持续不断的价值
工具和方法
<
持续修炼基本功,持续记录
如何打造持续不断的系统
设计系统的三要素
控制主观意愿,让自己愿意坚持
不要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
为自己设置上限,让自己每天记录或读书的数量尽量不超过某个值
以最差的状态为参照来设计目标,留出余裕,即使精力不够,也可以因为目标不高而继续坚持
几个方向前进,灵活切换重点
除了核心领域,寻找一些其他感兴趣的方向,持续积累知识,即使一个方向遇到困难,也可以选择攻克其他方向
设计客观环境,让自己容易坚持
我们都是环境的反应器,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与环境强相关
意志力可能是有限的,但环境是我们可以去设计和改变的
根据价值观管理时间,让自己能够坚持
用价值观来规划自己的时间块,而不是在待办清单上堆积更多任务
规划时间块
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以三十分钟或者一小时为单位划分为一块一块
在不同的时间块,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安排具体的事情,获得相应的产出
聚焦自己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