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地球物理地震勘探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地震勘探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地震资料解释,反射波地震勘探技术及流程,基本理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地震勘探
基本理论
应用:石油、天然气、煤田等资源的勘探及地下地质结构的勘查中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主要区别是震源不同。(震源四要素:时间,地点,激发方式,激发能量)
定义(广):通过接收任何形式激发的地震波而达到了解地下地层结构、物性等特征的一种地球物理技术。
分类
按震源激发方式:主动、被动、
地震波的类型:反射波、折射波、面波、透射波
按勘探深度:浅层十几-几百米;中深层几百-几千米;深层几十公里
地震波的激发
震源区的介质特征:弹性和塑性。爆炸震源形成破坏区,塑性带,弹性形变区近似弹性介质。
地震波类型
地震波的传播
体波
纵波(P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一致,速度快;在固、液、气中传播。
横波(S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慢;只在固体中传播。
面波
瑞利波(LR):轨迹在沿波前进的垂直平面内作逆椭圆运动。
勒夫波( LQ ):质点运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在表层里沿水平方向传播。
地震波的接收
反射波地震勘探技术及流程
基本概念
炮检距&道间距&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都沿一条直测线布置,炮点到任意检波点的距离称炮检距x,相邻检波点的距离叫道间距x
时距曲线: 纵坐标表示地震波的旅行时间t,横坐标表示炮检距x。每一条随时间变化的波动曲线是一道地震记录,它反映出一个检波点的振动过程。
反射系数&波阻抗:介质的波阻抗差别是形成反射波的条件
覆盖次数:同一界面被观测追踪的次数;
通用道集
共中心点——在共反射点道集中,各炮点与接收点的中心点叫共中心点(cmp)。
共反射点道集:由不同激发点激发,不同接收点接收来自地下界面同一个反射点的所有记录道的集合叫共反射点道集,该反射点叫做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crp,cdp);
共炮点记录:同一点激发,多道同时接收所获得的记录 csp
反射波地震勘探基本流程
地震观测布设及数据采集
基本要求:测线为直线;垂直构造走向
不同阶段测线布置:线路普查-大剖面;面积普查;面积详查;构造细测
地震处理主要的三个阶段:
预处理:道编辑、球面扩散补偿、噪音衰减
常规处理:静校正-消除地表因素引起的时差;动校正-消除炮检距引起的时差;水平叠加
特殊处理(目标处理):针对不同目的采用的特殊处理手比如高分辨段。
地震资料解释
目的和作用
①将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②根据地震参数及地质、钻井、其它物探资料综合分析,绘制关于地层、岩性和流体检测的成果图③对测区作整体评价并给出结论。
主要概念
同相轴:同一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一条平滑的“同相轴”
反射波的对比追踪:应用地震波基本理论和传播规律等方面知识,分析研究地震资料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识别真正来自地下各反射界面的反射波,并在一条或多条地震剖面上识别属于同一界面的反射波
主要内容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发展情况;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内容
现代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特点
①解释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②解释工作与处理密切配合③构造、地层、岩性和油气全面解释④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程度提高⑤解释工作技术性增强,对解释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随之提高。
主要流程
①构造解释:绘制构造图②地层岩性解释③提交研究成果
二维地震剖面解释方法
主要任务:确定地震标准反射层及其相当的地质层位,给地震层位赋以地质意义,将地震与地质联系起来;搞清地层厚度的变化及其接触关系,了解构造形态及其特征;确定断层的性质、落差及断面的产状。了解基底埋藏深度及沉积厚度;划分构造带。
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 ,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基干测线对比、全区测线对比、复杂剖面解释
对比原则是: 1.强振幅; 2.波形相似性; 3.同相性; 4.时差变化规律的渐变性。
空间(平面)解释、连井资料解释、综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