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种群、群落 和生态系统
种群
概念: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组成的全部个体
特征
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最基本)
概念
调查方法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迁入迁出
出生死亡
衰退:死亡率>出生率
增长:死亡率<出生率
稳定:死亡率≈出生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空间特征
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类型
集群型
均匀型
随机形
意义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物种繁衍的基本单位
数量变化
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公式法
图案法
种群增长J形曲线
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特点:总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即增长速率不变 增长速率持续增大
种群增长s型曲线
产生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竞争加剧,有敌害
特点
最终趋于稳定 增长速率先增后减到0 增长速率逐渐减少至0
图像
K
意义: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应用: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对野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K/2
意义: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应用
鱼类的捕捞,放养 害虫害兽的防治
总数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
群落
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物种组成(区分群落)
种类(丰富度)
目测估计法(多度等级)
记名计算法
优势种
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分层)
水平结构(镶嵌)
种间关系
捕食:此消彼长(滞后型)
寄生
竞争:你死我活,此消彼长
互利共生:同增共减(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演替
概念: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特点
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 物种组成多少 前期叫缓慢,中期较快,后期停止
类型
初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次生演替
过程阶段
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
一般因素
群落内部因素
环境条件
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
生态系统
范围
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结构
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结构
组成成分
生产者:自养生物
消费者:动物(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寄生)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物质:水,无机盐,空气
能量:光能、热能
生存空间
营养结构
食物链
特点
能量单向流动 生物越低级,数量越多 以生物种群为单位,联系着总群众的不同物种 不会特别长
食物网
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越强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则渠道进行
功能
能量流动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
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
特点:循环往复,全球性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 两者有共同的渠道——食物链,食物网
区别
物质循环:循环往复,全球性封闭,自给自足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不可循环
信息传递
种类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作用
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有利于种群繁衍(种群) 有利于调节种群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内容
子主题
抵抗力稳定性:结构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恢复力稳定性
多样性价值
间接:对生态系统起着重要调节功能
潜在价值:人类尚不清楚的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实用意义,以及非实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