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笔试思维导图
这是一个关于1.1-1.3教资笔试的思维导图,包含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等。
编辑于2024-03-25 17:15:531.1 教育学基础知识 (1.2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3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提出教育一次。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许慎《说文解字》第一个将教和育分开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
学习的主体
教育活动
是中介和桥梁
3教育的形态
三结合教育(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
先导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生活性
感染性
言行举止
权威性
针对性
之子莫若父
终身性
社会教育
有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
有专门性,严密性,全面性,系统性,有效性,稳定性等特点
4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教育区别于事物的根本特征)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本质属性的表现
1.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人类有意识地进行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
社会属性
永恒性
人在教育在,人亡教育亡
历史性
不同时期不同特点
体现在教育的时代性
体现在教育的阶级性
教育者培养成阶级的接班人
相对独立性
主要表现
质的规定性
历史继承性
不同的时期相同的特点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与社会发展不完全同步可超前可落后
生产性
潜在的生产力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民族性
5教育的功能
分类依据
作用的对象
个体功能
本体,基本,根本功能
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功能
派生,工具功能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作用的性质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作用的呈现形式
显现功能
隐形功能
可相互转化,显性是预期内的,隐形是预期外的
6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最古老的观点
是错误的,非科学的
宗教
2.生物起源说
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从神话转向科学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
代表人物
本能桑利息
桑代克,利托尔诺,沛西·能
否认教育的目的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
心理访孟禄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孟禄
否认教育的社会性,否认教育是自觉有意识的活动
4.劳动起源说
米凯爱劳动
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求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7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产生
原因
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最根本的原因
条件
劳动的进行是最根本的条件
简答·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以春秋战国为界)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
基本条件: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禽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第三,文字的创造和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教育内容和专门传授知识、技能的社会条件;第四,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夏商与西周,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1. 夏
出现了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
序,校
2. 商
文字和考古出土的实物证明学校出现在商代
大学,小学,瞽宗,庠,序
3. 西周
分科教育的雏形
①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结合的官学体系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中心,礼是道德教育,射御真军事教育,礼乐射御是大艺,书数是小艺)
国学和乡学(国学是上层贵族子弟,乡是郊区,六乡国人子弟)
4. 春秋战国
①私学(春秋兴起,战国繁荣)②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
5. 两汉
官私并举
①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太学最早的教育机构,鸿都门学专门的学校③文翁兴学最早兴办地方教育
太学
6. 隋唐
①隋:科举制(始于隋,兴于唐,废除于清末)②唐:六学二馆,明显的等级性
7. 宋
①朱理理学,②封建社会主要教学内容:四书五经。③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8. 明
历事制度,实行积分法
9. 清
1905年,废除科举制
国外古代教育的发展
古埃及
①宫廷学校(皇子皇孙)②职官学校(培训本部门需求)③文士学校(文字书写计算的)④僧学校侣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印度
佛教教育
教育控制在佛教手中
婆罗门教于教育
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手中
古希腊
雅典教育
崇文教育,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
崇武教育,强调军事体育训练(五项竞技:角力,掷铁饼,投标枪,跳跃,赛跑)
军人脚趾头挑大炮
中世纪欧洲的国家
社会教育
教皇,教会教育。三艺,偏文
骑士教育
国王,世俗教育,七技,偏武,培养封建骑士
为地主阶级统治者服务的
简答·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简答· 3.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简答· 4.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五、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念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是方向和核心,是依据等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
凯兴斯泰,孔德,柏拉图,涂尔干,巴特莱,荀子
个人本位论
罗杰斯,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康德
其他教育目的论
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
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杜威
教育适应学说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提出,教育的目的就在自身
宗教本位论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简答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叫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明确我国教育的社会发展方向
②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③发展人的独立个性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劳动力的全面发展
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①同社会条件联系②人的片面发展由旧社会分工造成的③机器大工业提供基础和可能④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条件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唯一途径
简答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源于自身内在需求。遗传决定论和成熟论都属于内发论
人物
孟子复活为高歌
孟子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佛洛伊德
性本能
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威尔逊
基因复制
高尔顿
优生学
格塞尔
成熟势力学。双生子爬梯实验
外铄论
依靠外在力量。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属于外铄论
人物
外婆寻找落花生在哪儿
荀子
性恶论。化性而起伪
洛克
白板说
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斯金纳
人格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的手段改变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素质-生理前提
遗传素质有可塑性
作用的表现
遗传素质是人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使人的身心发展成为可能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现实基础
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孟母三迁
作用的表现
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环境从总体上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状态
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
人接受环境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
教育-主导因素
简答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简答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处理好教育遗传素质,遗传因素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因。把潜在的转为现实状态的。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二、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中国:一本书+孔孟荀墨道法, 西方:苏的美婆, 柏的理想国游戏, 亚的政治灵魂百科首寻自然, 昆的模拟练演说
培根归纳首提出 夸的独立与大泛, 班级百科首循自然五法 卢梭自然爱弥儿 康德首次讲教育 齐心发展结双德 洛克白板话绅士 巴特普教传规范两心三基四阶段
中国:蔡元培独立改五育 杨贤江中国编大纲 晏阳初平民重乡村 陈鹤琴活做中国人 陶行知生活教学做合一 国外:宾塞课程预备说 实验教育两个伊 杜威民主实用一三五 凯的教育学得第一 马卡连柯编诗集
姆有掌握目标 纳来发现结构 瓦根找范例 高度一般赞发展巴班最优化 全面和谐活司机
1.中国的教育的教育思想(萌芽阶段)
中国的
孔子《论语》
教育对象
主张有教无类,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平等性
教育目的
培养君子和政治家
教育内容
继承六艺,变成六经
教育原则和方法
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学思结合。学习四个基本&环节学思习行
教育作用
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
《论语》中的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性原则
有教无类-全面教育
朱熹:夫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因材施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巩固性原则
力行而近乎仁-知行统一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疏导性原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示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感体验
孟子
性善论,明人伦,大丈夫人格
荀子
性恶论,化性而起伪(改变邪恶本性做出努力)
闻见知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墨家
①兼爱非攻,和平思想
注重文史知识,罗辑思维,实用知识
②人性素丝说:环境对人的影响
言谈是非三条标准
亲知闻知说知,说知最重要
道家
绝圣弃智〈弃智慧聪明,归还天真纯朴〉和愚民,绝学无忧〈弃知识学问就没有忧患与烦恼〉
法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学记》
人类历史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主要思想
教育功能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政治的关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育的个体功能
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相结合
豫时孙摩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启发诱导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式教学
长善救失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不躐等
幼者听之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循序渐进
尊师重道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教学相长
事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西方的
苏格拉底
西方最早启发式教学
产婆术和苏格拉底法
四步: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
柏拉图
《理想国》
“寓学习于游戏”最早倡导者
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政治学》和《论灵魂》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著作
模仿,理论,练习
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培根
①首次提出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②归纳法第一人
2.夸美纽斯
①1632《大教学论》标志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教育学之父
③泛智教育,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④教育遵循自然
⑤教育原则:直观,系统,量力,巩固,自觉性
3.卢梭
①《爱弥儿》阐述自然主义(亚里士多德最早,卢梭理论化)
4.康德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第一人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5.裴斯泰洛奇
①西方教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化主张
②全面和谐发展
③教育与生产活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④《林哈德》和《葛笃德》
6.洛克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在家庭中进行〉
7.赫尔巴特
①1806.《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
②心理学和伦理学
③明了〈清楚〉,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小明联系小方
④教育性教学〈德+智〉
⑤现代教育学之父
⑥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中国的
蔡元培
毛泽东说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五育并举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教育,主张美育代宗教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教育独立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晏阳初
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
三大方式:家校社教育
陈鹤琴
活教育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创立中国第一个幼儿研究中心-南京鼓楼幼儿园
陶行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②千家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国外的
斯宾塞
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实科教育
梅伊曼和拉伊
实验教学
克鲁普斯卡娅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杜威
《民主主义教育》
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推断,验证假设
凯洛夫
《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和平行主义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
发展性教学理念:高难度,高速度
2.布鲁纳
强调学科结构
倡导发现学习
3.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理论
4.苏霍姆林斯基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活的教育
5.布卢姆
掌握学习理论
教学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6.巴班斯基
过程最优化理论
宗教权威至高无上
六、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概念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2.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前制度化
始于人类早期,是实体化教育,教育形态趋于定型
制度化
指正规教育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我国制度化兴起的标志:废科举,兴学堂
非制度化
教育不在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重在理念的转变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制 两轨互不相通,互不衔接
一轨:自上而下
精英教育
一轨:自下而上
为劳动人民,职业教育
单轨制
美国
小学-中学-大学
利于教育的普及
分支制
20世纪苏联
共同基础教育,后再分流
简答 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始于废科举,兴学堂
四种制度
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
颁布没实施
癸卯学制
①日本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男女不同校,轻视女子
④首次将师范教育纳入学制⑤全国正式实施
壬子癸丑学制
①男女同校②学堂改学校
③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
美国
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制度
从层次结构看
包括学前,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四个层次
从类别结构看
分为基础,职业技术,高等,成人继续,特殊教育五类
从形态上看
我国是从单轨制到分支制
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最本质特征),普及性,免费性,公共性,基础性
最基本的三个特征: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