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年危机(1919-1939)_国际关系研究导论
国际关系经典名著,该书深入地剖析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国际关系格局,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这一时期国际政治动态的视角。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20年危机(1919-1939) 国际关系研究导论
一、国际政治学
(一)学科的起源
国际关系学科兴起标志:1912-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开始关注战争与国际关系
1.政治学的目的与分析:政治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整治行动的形式
2.乌托邦主义的作用
3.现实主义的影响:批判性、愤世嫉俗
理想与现实是政治学的两个方面,成熟的政治思想和良好的政治生活只能存在于理想和现实融合的环境之中
(二)乌托邦与现实
1.自由意志与客观决定论:理想主义者关注的是未来,以创造性的想象建构思维;现实主义者熟知的是过去,以因果关系的方式进行思考
2.理论与实践:乌托邦主义将目的认作唯一有意义的事实,以陈述事实的语气表达愿望式的思想;现实主义力图证明所有理论都根植于实践,但容易陷入决定论。政治学的基础是承认理论和现实的相互依存。
3.知识分子与官员:乌托邦主义既认不清现实,也意识不到他们自己的标准是以何种方式根植于现实的。工人运动使知识分子与政府官员之间的额矛盾凸显。
4.左派和右派
5.伦理与政治: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乌托邦与现实的对立根植于对政治与伦理关系的不同认识。
二、国际危机
(三)乌托邦主义产生的背景
1.乌托邦主义的基础:文艺复兴,个人理性——18世纪,边沁,善,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追求快乐,规避痛苦。穆勒,舆论永远正确——19世纪,批判边沁,威尔逊移植,成为理想主义。
2.被移植的边沁理性主义
3.理性主义与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是第一个是屠宰理想的基础上制定解决国际问题统一标准的大型组织。
4.舆论的神话:威尔逊思维——相信理性的无限力量,相信理性通过人民大众的声音表现出来。国联最强有力的武器是大众的舆论。
5.乌托邦主义遭受的报应:公众的声音既没有影响力,也往往是错误的。
6.分析的难题:国联的失败,19世纪理念的基础崩塌(理想主义),问题的根源在于原则(乌托邦)要么错误、要么不切实际
(四)利益的和谐
1.乌托邦主义的合成理念: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民众为什么遵守规则。
2.自由放任主义的天堂:自由放任主义的目的是消除国家对经济事务的控制。国富论和蒸汽机发明之后,生产、人口和财富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利益和谐论得以存活。 理想主义将民族自决视为世界和平的关键因素。
3.政治领域的达尔文主义:在竞争之下,民族主义显现出邪恶的一面,堕落为帝国主义。 利益和谐论为道德提供了一个理性的基础。从长远来看,社会福祉与个人福祉是一致的,但是在到达最终的利益和谐之前,却是个人之间为生存而展开的争斗。
4.国际利益和谐论:思想混乱——一种观点将创造利益和谐作为整治行动的目标,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利益自然而然地处于和谐状态。 计划经济的基本命题就是利益的自然和谐状态是不存在的。
5.维护和平的共同利益:维持现状或者改变现状才是事实。
6.国际经济利益的和谐:不存在。自由放任主义是经济强者的天堂。国家控制是经济弱者使用的自卫武器。
7.利益的破碎:战后乌托邦主义的基本命题分崩离析,国际政治领域道德理论的彻底崩溃。
(五)现实主义的批判
1.现实主义的基础:马基雅维利——第一,历史是一系列因果关系发展的结果,其发展历程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加以分析和理解,但是不能像很多乌托邦主义认为的那样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第二,理论不能创造实践,但时间可以创造理论。第三,政治不办事由伦理决定的,伦理是由政治决定的。
2.思想的相对性:当代现实主义的重大成就展现了现实主义思想的相对性和实用性。思想取决于思想者的利益和环境。
3.根据目标调整思想
4.国际利益和普世福祉:存在是判断政策和行动的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标准。 在近于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中,普世道德是很难界定的,国家只能在道德与权力中寻找平衡。 国际道德的原则是由英美人通过一个自然和必然的过程确立起来的。
5.现实主义对利益和谐论的批判:权力是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国家之间的利益和谐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冲突才是国际关系的实质和事实。
6.现实主义对国际主义的批判:普世原则根本就不是原则,而是在特定时期、根据对国家毅力的特定解读而制定的国家政策的下意识反应。
(六)现实主义的局限性
彻底的现实主义排除了四要素:终极目标、感召力、道德判断的权利和行动的依据。
三、政治、权力和道德
(七)政治的实质
政治就是要处理有组织的永久和半永久全体成员的行为。政治行动的基础必须是道德和权利的协调平衡。
(八)国际政治中的权力
弱国为国际政治进程中不起重要作用,只有追随大国。
权力对比变化导致国家间关系变化(或认知变化)。权力是政府不可或缺的工具,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府意味着权力的国际化。 任何政府的有效通知都依赖于他的权力基础。
国际领域的政治权力可以分为三类:
1.军事力量:是公认的政治价值标准,是国家生活中的核心因素,不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本身是一种目的。战争本身并不是为扩展,而是为扩大军事力量。
2.经济力量
自给自足
使用积极手段在国外获取权力和影响力
资本出口
控制国外市场
3.舆论:作为政策工具的宣传
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是实施国家政策的一面幌子
宣传中的事实与道德:舆论是由地位和利益决定的。
支配舆论的决定权力在两个方面受到制约:人们必然澳仔一定程度上尊重事实;受到人性中固有的乌托邦思想的制约
国际中存在超越国际利益的价值观念,即国际道德
(九)国际政治中的道德
什么才算是理想的国际道德?
国际道德的特质: 国家的义务不能等同于任何一个或者诸多个人的义务。国家的义务才是国际道德的内容。
国际道德理论: 现实主义者——没有任何道德标准对国家有约束力。 乌托邦主义者——国家与个人需要遵守相同的义务。
普通人对国际道德的认识: 存在对国家有约束作用的国际道德,不得造成其他人不必要的死亡或者痛苦。 一方面认为国家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不期望国家采取的道德行为等同于他们自己或者相互之间作为个人采取的道德行为。
个人道德和国家道德之间的差异: 1.国家以及团体人,没有细腻情感。团体人的义务更多地受到自我利益的限制。 2.普通人不会要求团体人表现出某些道德行为。 3.国际爱被认为是有权实施保护自我生存的实体,国家的自我生存超越道德义务。 4.如何设定一个国家组成的社会,并据此来确立国际道德的基础?
是否存在一个国家社会:存在国际社会,但是国家道德义务不成分。
1.平等原则:一个共同体中的平等原则很难界定。 2.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国际共同体的另外一个主要缺点是它不能使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个理念: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 国际道德秩序必须建立在某种霸权之上。
四、法律与变革
(十)法律的基础
国际法的性质:因为缺少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所以印发了乌托邦和现实主义的分歧。 乌托邦认为法律术语道德范畴,而现实主义则认为法律是权力的工具
自然主义者的法律观:道德范畴
现实主义的法律观:法律和现实完全分离,法律是强制性的,也可以是不道德的。法律之所有由约束力,是因为存在强制人们遵守法律的权威机构。 法律:代表了社会利益,有权威机构。
法律是政治社会创造的:法律的最高权威源自政治。
(十一)条约神圣不可侵犯
条约的法律效力和道德效力
被迫签订的条约:1.条约是具有道德污点的。2.不平等条约,内容不符合缔约国现有权力对比。3.所有条约本质上都是权力的工具。
(十二)国际争端的司法解决
可以诉诸于不可诉诸司法解决的争端
用仲裁解决一切:不可行
司法程序不适用于“政治性争端”
(十三)和平变革
怎样在国内政治中不断通过革命的方式实现必要的、有益的变革,怎样在国际政治中不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这样的变革?
权力。 并且权力部分地决定了我们的道德观。 道德也起到一定作用
五、结论
(十四)国际新秩序的前景
1.国家是否会作为权力单位继续存在? 是的。如果不是“国家”,也必然是作为政治权利的聚焦点。
2.国际新秩序中的权力:不可或缺
3.国际新秩序中的道德:任何国际秩序的先决条件都是高度的普遍认可。道德是由权力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