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思维导图,让你更快速更方便去了解学习。建议收藏!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赞哦!
编辑于2024-03-30 16:27:19普心第三章:感觉
感觉
感觉的一般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近刺激和远刺激
考夫卡
远刺激:物体的客观属性,不会有很大变化
近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感觉编码
是指将一种能量(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能量(符号系统)
德国:缪勒 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各种感觉神经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在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不承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X)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到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反之则反是
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韦伯定律:K=△I/I(I原刺激量,△I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常数)
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刺激过强或弱,比值都会发生改变
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大,反之则反是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对数定律
德国费希纳: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
对数定律:P=KlgI(I刺激量,P感觉量,K常数,lg对数)
只适中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幂定律
美国斯蒂文斯:数量估计法
幂定律:P=KI的n次方(P感觉大小,I刺激的物理量,K和n常定特征)
信号检测论
影响因素
反应标准
感受性
反应种类
击中(被试正确报告了信号的出现)
漏报(有信号,但被试没有报告)
虚报(没有信号,被试却报告有信号)
正确拒绝(没有信号,被试报告没有)
视觉
视觉刺激
可见波长:380~780mm
视觉的生理机制
眼球
视网膜
第一层(靠近眼底)
视锥细胞
600万个
在视网膜中央凹
昼视器官,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视杆细胞
1.2亿个
视角处最多
夜视器官,昏暗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盲点
中央凹附近
视神经汇集处
对光不敏感的区域
第二层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
第三层神经节细胞
P98
视觉传导机制
第一级:视网膜双极细胞
第二级:神经节细胞 鼻侧束交叉至对侧,与对侧的颞侧束合并
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发出,止于枕叶的纹状区
侧抑制: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动物感觉系统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现象
视觉中枢机制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大脑枕页的纹状区
视觉感受野: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视觉的基本现象
明度
眼睛对光源和物体的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
影响因素:物体照明的强度;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光源的照度越高,反射系数越大,光强与明度并不完全对应)
光源的强度相同,而引起人们的明暗感觉则是不一样的
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视锥视觉(昼视觉)向视杆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较高的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有了明度变化 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白天或夜晚),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颜色
基本特性
色调:取决于光波的波长
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
饱和度: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掺杂灰色的程度)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颜料混合
互补色:每种颜色和与之相加而产生白色和灰色的颜色
三原色:可以产生一切白色和非彩色的三个光谱颜色(最好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色觉缺陷
色弱
色盲
全色盲
局部色盲
红绿色盲男性的患病率高,比率为8%
色觉理论
三色说
英国托马斯•杨
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种特殊成分敏感
赫尔姆霍茨: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只是敏感度不同
不能解释红绿色盲和视觉后像
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四色说
视网膜有三对视素:黑白,红绿,黄蓝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三对视素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
空间特性
视觉对比
明暗
颜色对比
边界突出与马赫带现象
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反之则反是
视敏度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视力)
视敏度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视角越大视力越差,视角越小视力越好
分类
最小可见敏度
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
游标敏度
用游标测定
最小间隔敏度
视觉系统区别物体最小间隔的能力
时间特性
视觉适应
明适应(快)
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感觉阈限上升的过程
暗适应(慢)
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感觉阈限下降的过程
后像
正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
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闪光融合
间歇频率较低的闪光(会有明暗交替的闪烁感),当频率增加出现连续光。如高速转动的电风扇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闪烁临界频率):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
条件:光的亮度等
视觉掩蔽
两个闪光先后出现,上一个影响下一个闪光的觉察
听觉
听觉刺激
人耳能接受的振动频率:16~20000Hz 最敏感:1000~4000Hz
基本特性
音调(频率)
音响(振幅)
音色(波形)
生理机制
构造和功能
外耳(收集)
中耳(扩大)
内耳(接收),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感受器)包含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
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双向表征(左右颞叶同时加工)
基本现象
频率理论
内容:外界的震动引起基底膜相同频率的震动
范围:400Hz一下
提出者:拉瑟福德
缺点:不能解释人耳能听接受1000Hz的声音
共鸣理论
提出者:赫尔姆霍茨
内容:基底膜的纤维长短不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缺点: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P122
行波理论
冯.贝西克
声波传入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耳蜗底部►耳蜗►基底膜的某一部位(停止) 开始►推进(振动幅度增高)►振幅达到最大值
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振动,难以解释500以下的
神经齐射理论
威弗尔
声音频率≤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和声音频率相对应
声音频率提高时,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适用范围:400Hz~5000Hz
声音掩蔽
纯音掩蔽(用一个纯音作为掩蔽音,观察它对不同频率的其他声音的掩蔽)
噪声对纯音的掩蔽
纯音和噪声对语音的掩蔽
其他感觉
皮肤感觉
肤觉
触觉
温觉
痛觉
冷觉
触压觉
人们能够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辨别阈限
温度觉
皮肤表面的温度变化
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
痛觉
嗅觉
由大量嗅觉感受器分别对不同的嗅觉刺激做出反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一对应)
某种特定的气味被某一个嗅觉感受器接受,并产生特定的嗅觉经验
味觉
甜(舌尖)
苦(舌根)
酸(舌中和舌两侧)
咸(舌中舌两侧)
“鲜味”的感觉也叫“味精觉”
内部感觉
动觉(运动觉)
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
运动及肌肉紧张程度
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平衡觉(静觉)
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
内脏感觉(“黑暗”感觉)=机体觉
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
不能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