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衣冠服饰
这是一篇关于衣冠服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履屐屩(juē)靴袜,妇女服饰,便服与戎装,衮服、朝服与公服,冠冕帽帻巾。
编辑于2024-04-02 12:31:59衣冠服饰
冠冕帽帻巾
冠
通天冠
皇帝在朝会时戴
冠前加有金博山(冠前山形装饰,隐含戴冠之人像山一般稳重,遇事镇定如山)
通天冠图片
远游冠
皇帝在非正式场合戴,但皇太子和宗师诸王使用的多
与 通天冠 形制相似,但是冠前没有金博山,《洛神赋图》中曹植戴的便是远游冠
进贤冠
文职官员主要冠饰,冠上梁的数量差别区分等级,五梁进贤冠为皇帝专用,三梁进贤冠三公及封爵者使用,二梁进贤冠诸卿、大夫、尚书、刺史等官员使用,一梁进贤冠朝中低级文职官员使用
进贤冠图片
高山冠
谒者、谒者仆射等官员所戴的冠
与通天冠相似,冠前没有金博山,高度比通天冠低,因为从正面看其体侧立而曲注,所以也名侧注冠
武冠
武职官员和皇帝侍臣所用冠饰,也是皇帝配用杂服的冠饰之一
基本型制为内衬平上帻,上涂漆纱弁(弁(bian)是一种比较稀疏的织物,但是涂漆后会硬挺),因为形状像笼子的外壳,所以也称笼冠
武冠图片
“貂不足,狗尾续”的典故源于武冠,汉魏时期武冠因为用貂尾装饰,所以也称“貂蝉”,西晋司马伦篡位后越级提拔同谋者,一时朝堂之上貂蝉满座,但是由于没有那么多貂可用,就用狗尾代替
法冠
侍御史及廷尉正、监、平等执法官员的冠饰
法冠高五寸,以铁为柱卷,取其不曲挠之意,因为传说古代东北荒有一种叫做獬(xie)豸(zhi)的动物,头上的角可以辨别曲直,当有人相争时,獬豸便利用它的角去顶无礼的人,所以法冠取其形状和寓意,也称獬豸冠
樊哙冠
皇宫殿门卫士所用冠饰
冠高七寸,宽九寸,前后出各四寸,型制似平冕
小冠
东晋末流行冠饰,《宋书》:晋末皆冠小冠,而衣裳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
帽
纱帽
首先流行于南方,南北朝后期在北方政权上层间流行,根据颜色分为白纱帽和乌纱帽,型制变化很多,“或有卷边,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
白纱帽又名高顶帽,主要供皇帝在宴席起居时使用,史料记载皇太子也有着白纱帽的情况,大臣着白纱帽的事例相当少见
乌纱帽唉南朝为氏庶所通用,无贵贱之分;在被炒只应用于政权上层,且佩戴场合有诸多限制
鲜卑帽
由北方少数民族带入中原地区,也称突骑帽、长帽、大头垂裙帽等,其特点是圆顶,与人头部自然曲线大致贴合,帽的前沿位于额头部位,脑后及两侧垂至肩膀
两种型制的鲜卑帽图片
传说鲜卑帽额流行与北周太祖宇文泰有关,宇文泰脖子上长有瘤子,不想人看到便常戴鲜卑帽,他的这一习惯被部下效仿,鲜卑帽在社会上流传下来
合欢帽
在中原地区不是正式服饰,是乡村野老的随意穿着
一种丝织帽子,正中有一道接缝
袷帽
是一种介于帽与巾之间的式样,最初只在军中使用,后来演变为庆吊(庆慰和吊唁,指喜丧之事)时的服饰
袷按照古代皮弁的样式,用缣(jian)、帛等材料制成,不同颜色用于区分贵贱
帻
帻最初是指包裹头发使之不覆盖脸部的头巾,后逐渐发展为一种便帽,称为地位较低不能使用冠者的头饰,例如亭长、武吏等。汉朝以后,帻既可以是低级官吏的头饰,又可以作为冠的组成部分,位高级官员所用,例如高级官员在家具宴会等场合去冠戴帻
帻主要分为介帻和平上帻,介帻顶部为屋顶状,平上帻形如其名,顶部呈平坦状。介帻一般供文官使用,与进贤冠配合使用;平上帻一般供武官使用,与武冠配合使用。
平上帻与武冠图片
介帻与进贤冠图片
巾
起包裹头发的作用,最初不分贵贱,自冠出现后,便沦为士大夫之外庶人所用头饰
东汉末年,巾变为文雅的象征,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士大夫纷纷弃冠戴巾
巾多用葛布制成,据说陶渊明在家常着巾,一日郡太守 来访,正值陶所酿酒熟,陶便取下葛巾滤酒,滤完后再戴在头上
衮服、朝服与公服
汉代以前,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的标准服装为上襦下裳,深衣作为便装而存在
东汉时期,除天子、公卿依旧着衮服和冕服外,其他人以长至脚背的袍服作为朝会服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冕服身衣基本沿袭东汉,一般为上黑下红
魏文帝曹丕
吴王孙权
陈后主陈叔宝
魏晋南北朝
皇帝
皇帝祭祀着装基本沿袭东汉服制,着衮服,但皇帝为表郑重,祭祀时不坐在殿上,而是来到殿前
皇帝朝会及其他重要场合皆穿袍服,祭奠先圣时穿皂(黑色)纱袍,朝会时穿绛(深红色)袍,另外还有被称为杂服的青、赤、黄、白、黑五色纱袍
皇帝拜祭及吊祭大臣时穿单衣
穿袍服时应当内搭领、袖颜色与袍服颜色不同的中衣(介于内衣和外衣之间点的衣服),例如绛纱袍配皂缘中衣,皂纱袍配绛缘中衣
魏晋南北朝帝王衮服
朝廷官员
诸侯王及三公九卿随皇帝祭祀天地时,穿与皇帝形制类似的衮服,只是纹饰和布料有所不同
群臣在朝会时穿五时朝服(五种颜色的朝服),春天穿青色,夏天穿朱色,季夏(六月)穿黄色,秋天穿白色,冬天穿皂色
配饰
笏:官员上朝及参见上司时手中所持用以记事的板,多由竹、木制成,也有用玉、象牙、犀角等制成的
白笔:用以在笏上记事的笔,为取用方便,插于耳侧,只有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簪白笔,其余官员在加内侍卫时才可簪白笔
紫荷:朝服肩部外缀的一个紫色夹囊,一般坠于朝服左肩部
佩剑:除粗豪习武之风盛行的北朝外,官员被禁止佩戴真剑上朝,多使用木剑或解下真剑
北魏
北魏初期在拓跋鲜卑族服饰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南齐书·魏虏传》称: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以来,稍僭华典,胡国风俗,杂相糅乱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裤褶服(上衣下裤)是参加朝会和祭祀的正式服装之一;孝文帝在裤褶服的基础上吸收南朝典制加以改进,但对于习惯南朝服饰的人来说,仍觉不伦不类。曾有人作诗讽刺道:帽上著笼冠,裤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
北魏官员着裤褶服上朝
北魏孝明帝再次对服制进行改革,按照汉晋旧式制定五时朝服的规格样式,服装进一步趋向博大,程度已超南朝,有人赞美道:羽仪服饰,悉如魏法,江表氏庶,竞相模楷,褒衣博带,被及秣陵
便服与戎装
魏晋南北朝的日常服饰与汉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代常见的襜褕(chān yú)和短褐极少出现,裤褶和两裆衫大为流行
襦
襦是汉代人的常用服装,社会各阶层皆可穿,男女皆可穿
襦的形制类似今天的短外衣,常用材料为布,也有富裕人家使用纱、罗等材料制作。一般来说,百姓和清廉官吏穿布襦,氏族上层人物穿丝襦
襦一般絮棉,但也有不絮棉的,称为单襦
襦的领口为对襟直下,左右衣襟不相交,露出里面的中衣
袄
袄与襦的形制比较接近,近似今天的小皮袄,男女皆可穿
北魏前期的袄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袖子比较窄小
衫
衫是自汉代延续下来的服装,社会各阶层皆可穿,是日常服装
魏晋南北朝的衫一般是敞口的,夏季可以散开消暑
两裆衫(也称裲裆)是这一时期新流行的服饰,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类似今天的小背心,只护前胸后背,无领无袖
魏晋南北朝 裲裆
汉代 抱腹
袍
袍自东汉起取代上衣下裳成为朝服,魏晋南北朝时期,寻常百姓也穿袍
东汉时期的袍子非常宽大,魏晋南朝时袍子样式基本沿袭东汉式样,在领、袖、下摆处有缘饰;魏晋北朝对袍做了较大修改,去除了领、袖、下摆处的缘饰并改为圆领、小袖
袍一般有里子,而且内絮丝绵,贫苦人家没有丝绵,则絮以乱麻、旧棉,称为缊(yùn)袍
制袍的材料主要有绢、布、锦等,锦织造费工且价格很高,所以以锦制袍者很少
北周 大臣像
袍服一般为交领
单衣
单衣与袍形状类似,但是单衣只有一层布料,没有里子且不絮丝绵
官员百姓都可以穿单衣
汉代 马王堆 素纱单衣
鞲(gōu)
形制与单衣相似,但是鞲的袖子是直垂下来的,单衣的袖子在肘部有个弧形的悬垂(该悬垂被称为“胡”)
是士大夫日常穿的服装,也是朝廷下级官吏的朝会服装
半袖
半袖也称“半臂”,是一种穿在外面的短袖服装,一般做成对襟形式,是家居便服,见客时很少穿,这种服装在隋唐颇为流行
半臂出图实物图片
男子穿半臂
假钟
是一种斗篷(或称披风),因形似钟而得名,北方因为风沙大,斗篷可以抵御风沙,所以在北方穿的比较多
裘
毛皮制成,御寒服装,社会各阶层皆可穿
形制比较宽大的裘被称为氅(chǎng)
裙
被称为裳,与襦搭配穿,裙作为男子服饰在这一时期不像汉朝一般普遍,但仍有很多人将其作为正式服装使用
裤
汉代以前的裤子与现在的裤子不一样,两条裤腿是分开的,裆部并未缝合,所以汉朝跪坐而不垂脚坐
北方游牧民族因为要骑马,所以很早便穿合裆裤
戎服
军中将士所穿的服装,在这一时期主要指裤褶服(上衣下裤),其中裤子主要指满裆裤
裤褶服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样式为左衽、小袖,传入南朝后,部分改为右衽、宽袖,与上衣下裳形制相似,可以作为朝服使用,为便于行动,多在膝盖处用绳扎起,故裤子下方呈喇叭形,类似于今天的喇叭裤
北魏 文武官员着裤褶服上朝
民间百姓身穿裤褶服
铠甲
这一时期的铠甲样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筩(tǒng)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
筩袖铠相传由诸葛亮发明,铠甲形制为:胸背连缀在一起,肩部向下有筩袖,袖口收于肘部以上,筩袖一般由金属或皮革制成
两裆铠与两裆衫大致相似,肩部有两条带子连接胸前和背后两大片,腰部束带
明光铠出现在东汉末期,北朝后期才得到广泛使用,隋唐时期成为应用最广泛的铠甲。明光铠的胸前和后背各有两大片圆形金属护片,在战场上可以反射出耀眼的光
筩袖铠
两裆铠
明光铠
妇女服饰
妇女等级
皇太后、皇后——皇帝嫔妃、诸王(太)妃、诸(长)公主——各级官员夫人
服装
正式场合
祭祀时着深衣(即单衣,无里的袍服),皇太后和皇后皆绀(黑中透红)上皂(黑色)下,其余人全身皂色
亲蚕仪式时穿的衣服被称为蚕衣,皇太后和皇后青上缥(淡青色)下,其余人皆全身青色
一般服装
上身着襦、衫,下身穿长裙是这一时期女子的日常服装。襦、衫一般右衽,女官衣袖一般比较宽大,女侍则一般为窄袖
小袖袄是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妇女的原有服饰,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逐渐与汉族传统服饰相互融合,较少出现
两裆衫原为男子服装,但亦为女子使用
抱腹是汉代妇女的内衣,也被称为抱腰,魏晋南北朝沿用
帔的形状和作用类似今天的披肩
裙是古代妇女最主要的服饰之一,制作材料多种多样。上层贵妇多穿曳地长裙,劳动妇女的裙则要稍短一些
裤褶服(上衣下裤)在这一时期也可用于女子服饰
发式
坠马髻
坠马髻在汉代非常流行,属于一种后髻发,有向后倾的趋势,似坠非坠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坠马髻
灵蛇髻
灵蛇髻是一种古代妇女的发式,为一股或多股头发扭转蟠曲,耸于头顶,形状并不固定。灵蛇髻传说由魏文帝妻甄后发明
《洛神赋图》中的灵蛇髻
撷子髻
撷子髻有大发髻带着小髻的意思,基本形制为先在头顶盘结一个大发髻,在大发髻顶端抽出两股 头发,紧紧系住中间,形成两个发环
梳着撷子髻的陶俑形象
十字髻
鬓发松散遮颊,十字型发型倾斜
出土漆画、壁画中的十字髻
年轻女性好将头发梳成双环,《洛神赋图》和《古帝王图》中有很多梳着双环的侍女
这一时期的妇女除了将头发梳成各种发髻外,当时还流行用假髻,即假发。十字髻很有可能就是假髻
化妆
敷白粉使面部更显白皙,敷红粉令面色红润
使用黄色在脸上化妆的习俗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木兰诗中“对镜贴花黄”即将剪成各种形状的黄花纸贴在脸部作为装饰
“黛,代也,灭去眉毛,以此代其处也”,黛类似今天的眉笔,在这一时期是女子的主要化妆品之一
将唇部染红的化妆手法在这一时期也比较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妇女外,男子化妆亦不在少数,三国魏时期的名士何晏便是一个典型。南朝梁时男子化妆风气更盛,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
首饰
这一时期女子用于装饰的主要首饰有步摇、珰、钿、簪、跳脱(臂钏)、指环等
步摇
步摇在汉代是后妃和公主等人的饰物,魏晋朝时期的适用范围更广泛些
“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步摇上的饰物各有不同,但形制都相同
珰
珰即今天的耳环,不过这一时期主要悬挂珍珠,妇女佩戴耳环的习俗源于南方少数民族
《释名》: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淫好走,故以此琅珰垂之也,今中国人仿之耳
钿
用金、银等或嵌上珠玉做成花朵形的饰物,插在妇女头上用作装饰
后妃、公主及官员夫人以花钿数量来区别等级高下
簪
簪是男女通用的首饰,男子用来固定头发和冠,女子用来固定头发
钗
钗是女子常用的饰物,常见的有金钗、银钗和铜钗,一般为双股钗
这一时期有一种金爵钗,也称雀钗,是在钗头上做成雀样的花饰,工艺繁复且花费较大。
跳脱
跳脱也称条脱和臂钏、腕钏,是妇女在小臂佩戴的金属饰物,垂手时则落到腕部
指环
指环即今天的戒指,在魏晋时期是妇女经常使用的饰物。本土指环多为金、银指环,国外传入的则多镶嵌有金刚石、青金石等
履屐屩(juē)靴袜
履
履一般供人们在正式场合穿着,例如官员上朝、到官署办公或谒见上司和长辈时。但在一些特殊场合如祭祀和上殿,官员必须脱下履以表尊敬
履多由丝、麻、皮等材料制成,这一时期的履多由锦、织等丝织品制作,有些讲究的还会刺绣,加刺绣的履被称为“文履”
《中华古今注》中描述东晋有凤头履、聚云履、五朵履,南朝宋有重台履,南朝梁有笏头履、分稍履、立凤履、五色云霞履等各种名称,但大部分形制不可考
这一时期人们所穿的履、屐、屩、靴用丝、麻、草、木、皮等材料制成,供人们在不同场合下使用,人在室内时通常不穿履、屐,着袜而行,袜通常以丝、麻、皮等制成,与今日之袜差别较大
舄(xì)
舄是加装木底的屡,舄底很厚,内装木楦(用来填充撑大鞋帽中空部分,使鞋面撑起),木楦中有凹槽,凹槽中可能填有松软之物
南北朝后期,曾将木底该为皮底,隋炀帝后又改回木底
舄一般与冕服搭配使用,其他服装则用履搭配
屐
屐一般用木制成,上面系带与脚相连,底部有突出的部分,被称为足或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屐与近代的木屐非常相似
东汉时期,屐在长江流域和中原地区都比较流行,但是南北割据后,屐主要应用于江南,北方人很少穿屐
据《搜神记》记载男女所穿之屐样式有区别,男人穿方头屐,女人则穿圆头屐,但西晋元康时期,女人所穿的屐也改做方头,男女不再有区别
屐不适合在正式场合穿,在家中及一般朋友往来时,则不分贵贱,多穿木屐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屐是谢灵运发明的“谢公屐”,谢灵运欢游览山水,为了登山方便,便设计了一种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种底部没有突出部分的平底木屐,三国时司马懿曾派2000人穿这种平地木屐清楚地上的蒺藜,为大军开路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特别的木屐,木屐上不系带,而是用丝、麻织成和履一样的鞋面,有些类似今天的半包跟拖鞋,由于穿这种木屐的时候必须要抬脚仰起履角而行,所以这种木屐被称为仰角
屩
屩由麻、草、藤制成,供人们在出行时使用,由于屩走路轻便且价廉易得,所以受到劳动者的青睐
由于屩便于行动且价廉易得,所以被南方政权用作军旅使用的戎服,与裤褶相搭配
粗
粗比屩制作更简单,价格更低廉,可归为屩类
靴
靴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带来中原地区的,历史学家对靴是否由爱胡服的赵灵王引进存在争议,但一致同意靴至少在汉代便已传入中原
靴是用皮革、丝织品或两者镶嵌而成,与今天的中、高筒靴的式样类似
靴被北方政权用作军旅使用的戎服
鞋
鞋在魏晋南北朝是一种可以解开带子的鞋,与近代的鞋类似
袜
袜由丝织品、抹布或皮革制成,这一时期的袜子是由织物剪裁缝制而成的,上有带子,穿时需要将带子系紧
这一时期的人们在室内多穿袜行走,这种习俗后来传入日本,日本沿用至今
人犯错后请罪时,不仅要脱去鞋履,还要褪下袜子,被称为徒跣请罪。父母去世后也要脱去袜子,被称为徒跣奔丧
南方地区因为天气较热,所以不像中原地区在室内穿袜行走,而是一般赤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