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唐代著名诗人图谱
这是一个唐代著名诗人图谱的思维导图,非常详细的介绍了初唐(618-712)、盛唐(713-766)、中唐(766-835)、晚唐(836-907)这几个阶段的著名诗人,分别对其生平和代表作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
编辑于2021-08-02 09:01:07西方第一条山脉的考察记录:共记述19座山,17条河流,18处地望,31处矿物,37处植物,33处动物。 居住在华山区域的人们以华山为先祖的鬼魂之陵墓,在此举行最高级别的祭礼,届时要向神供奉牛、羊、猪三牲。 居住在羭山当地居民供奉祭祀自然神(包括天神、山神、动物神)。祭祀礼仪用燎祭。祭祀人要斋戒百日,献上百牺,埋下百瑜,烫酒百樽,在白色的席子上陈列出用精美的彩丝包裹起来的百珪百璧。 其余17座山地区,均用纯色的全羊祭祀。点燃百草成灰末,用白蓆彩丝等缠之。
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如果从泰伯1123年奔吴开始计算,吴国在历史上共存在了650年;如果从吴王寿梦正式称王的公元前585年来计算,吴国只存在了112年。历经25位君主,发展历程值得总结。
本文总结了新近发布实施的《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关于室内环境,包括光环境,通风,热湿环境,声环境的相关要求和注意重点,欢迎大家一起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西方第一条山脉的考察记录:共记述19座山,17条河流,18处地望,31处矿物,37处植物,33处动物。 居住在华山区域的人们以华山为先祖的鬼魂之陵墓,在此举行最高级别的祭礼,届时要向神供奉牛、羊、猪三牲。 居住在羭山当地居民供奉祭祀自然神(包括天神、山神、动物神)。祭祀礼仪用燎祭。祭祀人要斋戒百日,献上百牺,埋下百瑜,烫酒百樽,在白色的席子上陈列出用精美的彩丝包裹起来的百珪百璧。 其余17座山地区,均用纯色的全羊祭祀。点燃百草成灰末,用白蓆彩丝等缠之。
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如果从泰伯1123年奔吴开始计算,吴国在历史上共存在了650年;如果从吴王寿梦正式称王的公元前585年来计算,吴国只存在了112年。历经25位君主,发展历程值得总结。
本文总结了新近发布实施的《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关于室内环境,包括光环境,通风,热湿环境,声环境的相关要求和注意重点,欢迎大家一起学习!
唐代诗人图谱
初唐,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这近一百年的时期。如果以重大历史事件划分的话就是从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开始到第三次玄武门之变(唐玄宗李隆基的夺门,并非李世民的夺门。 盛唐,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至唐代宗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如果以大的历史事件划分的话就是唐玄宗的玄武门之变以后到安史之乱(大致这么划分,安史之乱时期,直到结束之后三两年,诗歌依然繁荣)。这时期是唐朝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 中唐,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如果以历史事件划分,大概是安史之乱以后到宦官干政,即牛李党争时期(唐文宗是宦官拥立的,牛李党争持续时间也很长,不多说)。 晚唐,是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至唐哀宗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就是宦官干政即牛李党争以后。这一段时期,皇帝的权利旁落,节度使逐渐发展壮大,随之而来的是诗歌也走向没落。虽然也有几个不错的诗人,基本上算是回光返照,不复盛唐气象了。
初唐 618-712
陈子昂
诗骨
659年—700年,有争议,汉族 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 父亲 陈元敬,曾中明经科进士 长子:陈光,字孔明,登进士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长孙:陈易辅,明经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字伯玉 别名:陈拾遗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陈子昂今存作品,有诗127首,文110篇
陈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以倡导现实主义文风为主导,从文学的发展规律来看,这无疑给唐代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他的散文深受先秦两汉散文“单行散句”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纵横家风采,同时又借鉴骈体文之优美辞藻和整饬形式,读之亲切自然,朗朗上口,忠君赤子之心蕴含其中。
陈子昂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声讨齐梁文学绮靡文风,召唤新时代刚健文风的重要代表。陈子昂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彻底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作
《修竹篇序》《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丁亥岁云暮》 《感遇诗三十八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贵人难得意》 《上蜀川安危事》《朝入云中郡》《朔风吹海树》《圣人不利己》 《兰若生春夏》《本为贵公子》《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昭王》《苍苍丁零塞》
《白帝城怀古》《送别出塞》《观荆玉篇》《彩树歌》 《度荆门望楚》《谏灵驾人京书》《谏雅州讨生羌书》 《岘山怀古》《春台引》《山水粉图》《鸳鸯篇》
崔融
653~706年,汉族 齐州全节(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籍贯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南) 家世清河崔氏南祖乌水房,父亲:崔县解
字安成
唐朝大臣、文学家,初唐“文章四友”之一
崔融为文华美,当时无出其上者。 凡朝廷大手笔,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
代表作
《洛出宝图颂》《启母庙碑》《朝觐碑》 《则天哀册文》《拟古》《从军行》《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
杜审言
约645年—约708年,汉族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 “诗圣”杜甫的祖父,长子:杜闲 出身京兆杜氏,唐高宗咸亨进士
字必简
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杜甫云:“吾祖诗冠古。”工于五律,对近体诗之形成与发展,颇有贡献。被后人评论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
代表作
《登襄阳城》《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和康五庭芝望月有怀》 《望春亭侍游应诏》《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春日怀归》《赋得妾薄命》《大酺》 《大酺·永昌元年》《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应制》《春日江津游望》 《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宿羽亭侍宴应制》《旅寓安南》《南海乱石山作》 《泛舟送郑卿入京》《杜审言诗集》《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
《代张侍御伤美人》《重九日宴江阴》《守岁侍宴应制》 《都尉山亭》《送高郎中北使》《扈从出长安应制》 《夏日过郑七山斋》《 送和西蕃使》《 经行岚州》《渡湘江》 《晦日宴游》《七夕》《送崔融》《戏赠赵使君美人》 《除夜有怀》《春日京中有怀》《赠崔融二十韵》《赠苏味道》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度石门山》《赠苏绾书记》
寒山
诗僧
生卒年不详,汉族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寓居浙东天台山 严振非认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
字不详 自号“寒山”
唐代白话诗人、大士 唐代著名高僧 与拾得、丰干皆隐栖天台山国清寺, 故称“国清三隐”
与寺僧丰干、拾得为友 寒山为中国唐代少有的几位白话诗人之一,佛教中的白话诗人 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大诗人(胡适评) 在白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的最早传播者是道士,到了宋朝他却被佛家公认为文殊菩萨再世。元代他的诗流传到朝鲜和日本。雍正甚至把他与他的好友拾得封为“和合二圣”,居然成了老百姓礼拜的婚姻神和爱神。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运动中他被封为祖师爷。
代表作
《杳杳寒山道》《桃花》《诗三百三首》《拾遗二首新添》《三字诗六首》
李峤
645~714年,汉族 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
字巨山 别名:李赵公
唐朝时期三次担任宰相,名列文章四友 爵位:赞皇县公→赵国公
先后历仕五朝,趋炎附势,史家评价以贬义居多。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代表作
《杂咏诗》120首《风》《中秋月二首》《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书》《龙》《海》 《汾阴行》《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剑》《马》《桥》《松》《雪》《江》《竹》
卢照邻
约635-约689年,汉族 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范阳卢氏北祖。 师从文学大儒曹宪、经史专家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 起家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迁益州新都县尉。 离职后逗留蜀中,放旷诗酒。后因身染风疾,痛苦不堪,自沉颍水而死。 汉代名臣卢植的十六世孙、后赵名臣卢谌第四子卢偃后裔
字升之 自号幽忧子
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工诗歌骈文,诗以歌行体为最佳
代表作
《长安古意》《曲池荷》《十五夜观灯》《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梅花落》《送二兄入蜀》《失群雁》 《元日述怀》《行路难》《战城南》《赤谷安禅师塔》《病梨树赋》《释疾文》《五悲》《同临津纪明府孤雁》 《卢照邻集》《幽忧子》《刘生》《紫骝马》《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春晚山庄率题》《羁卧山中》 《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 《和吴侍御被使燕然》《早度分水岭》《至陈仓晓晴望京邑》
骆宾王
626年?—687年?,汉族 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 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
字观光 别名:骆临海
唐代大臣、诗人、儒客大家
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一生著作颇丰,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有唐一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 在初唐四杰中,骆宾王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
代表作
《咏鹅》《咏怀》《畴昔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帝京篇》《于易水送人》《送郑少府入辽》 《帝京篇》《畴昔篇》《骆宾王文集》《在狱咏蝉》《在军登城楼》
《至分水戍》《望乡夕泛》 《送费六还蜀》《夏日游目聊作》 《于紫云观赠道士》《久客临海有怀》 《同崔驸马晓初登楼思京》《春夜韦明府宅宴得春字》
刘希夷
约651年-约680年,汉族 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字延之,一作字廷芝
唐代文学家、诗人
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
代表作
《代悲白头翁》《从军行》《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洛川怀古》《晚憩南阳旅馆》《孤松篇》《嵩岳闻笙》《巫山怀古》《故园置酒》《采桑》 《秋日题汝阳潭壁》《谒汉世祖庙》《归山》《代闺人春日》《蜀城怀古》 《江南曲八首》《公子行》《代秦女赠行人》《洛中晴月送殷四入关》《入塞》 《览镜》《晚春》《送友人之新丰》《饯李秀才赴举》《夜集张諲所居》
上官仪
608年-665年,汉族 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父亲上官弘 上官仪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 历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
字游韶 爵位:楚国公
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
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上官仪是初唐著名诗人,他的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形成当时争相模仿的新诗体——上官体。在唐诗发展史上,上承杨师道、李百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 和沈佺期、宋之问。
代表作
《黜梁王忠为庶人诏》《册纪王慎为荆州都督文》《奉和过旧宅应制》《早春桂林殿应诏》《册许圉师左相文》 《册薛孤吴仁右金吾卫大将军文》《安德山池宴集》《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册殷王旭轮文》 《册江王元祥为鄜州刺史文》《奉和颍川公秋夜》《谢都督挽歌》《为李秘书上祖集表》《册殷王旭轮为单于大都督文》 《八咏应制二首》《和太尉戏赠高阳公》《对用刑宽猛策》《册窦元德司元太常伯文》《王昭君》《咏雪应诏》 《劝封禅表》《册周王显为并州都督文》《奉和山夜临秋》《江王太妃挽歌》《为于侍中请赴山陵表》 《册虢王凤为青州刺史文》《故北平公挽歌》《高密长公主挽歌》《为卢岐州请致仕表》《为朝臣贺凉州瑞石表》 《咏画障》《奉和秋日即目应制》《为房州刺史请朝觐表》《为太仆卿刘基请致仕表》《入朝洛堤步月》 《春日》《对求贤策》《为殿中监赵元楷请致仕表》《从驾闾山咏马》
沈佺期
约656年— 约715年,汉族 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
字云卿
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 沈宋 ”
律体开创者,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诗《独不见》曾被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代表作
《独不见》《夜宿七盘岭》
宋之问
约656年—约712年,汉族 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进士 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父亲宋令文 弟弟宋之悌,宋之逊
字延清 别名:少连
唐代诗人
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自然流畅,对律诗定型颇有影响。他的主要功绩和沈佺期一样,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
《度大庾岭》《冬霄引·赠司马承桢》《祭杨盈川文》《龙门应制》《明河篇》《息夫人》《奉和梁王宴龙泓应教得微字》《江南曲》 《渡汉江》《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夏日仙萼亭应制》《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欢字》《奉和圣制闰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麟趾殿侍宴应制》《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幸少林寺应制》《幸岳寺应制》《扈从登封途中作》《扈从登封告成颂》《松山岭应制》《缑山庙》《寿阳王花烛图》
苏味道
648—705年,汉族 赵州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南赵村)人 苏味道出自赵郡苏氏,苏东坡即是苏份的后裔 长子苏某,次子:苏份;三子:苏倜;四子:苏倇
字守真
唐朝宰相、诗人,汉朝并州刺史苏章后代, 宋朝文学家苏轼先祖,时有“苏模棱”之称
苏味道少年时便和赵郡李峤以文辞著名,时称“苏李”,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
代表作
《正月十五夜》《咏虹》《和武三思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之作》《嵩山石淙侍宴应制》 《初春行宫侍宴应制(得天字)》《单于川对雨二首》《咏雾》《使岭南闻崔马二御史并拜台郎》 《咏霜》《咏井》《咏石》《奉和受图温洛应制》《赠封御史入台》 《始背洛城秋郊瞩目奉怀台中诸侍御》《九江口南济北接蕲春南与浔阳岸》
王勃
约656年—约712年,汉族 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 祖父王通,父亲王福畴,次兄王勮
字子安
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王勃擅长五律和五绝,著有《王子安集》等 朝廷最年少的命官,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
代表作
《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乾元殿颂》《江亭夜月送别》《王子安集》《上绛州上官司马书》《乾元殿颂》《别薛华》《秋日别王长史》《羁春》《郊兴》《春思赋》《采莲赋》《游山庙序》 《宸游东岳颂》《上百里昌言疏》《秋日饯别序》《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感兴奉送王少府序》 《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秋夜长》《采莲曲》《寒夜怀友二首》《别薛华》《寻道观》 《铜雀妓二首》《八仙径》《圣泉宴》《易阳早发》《山居晚眺赠王道士》
王绩
山水田园诗人
约589—644,汉族 绛州龙门县人 隋唐大臣,文中子王通的弟弟
字无功,号东皋子 别名:斗酒学士
唐初诗人
后世公认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个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代表作
《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醉后》 《独酌》《过酒家》《自撰墓志铭》
王梵志
生卒年不详,汉族 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 隋炀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
原名梵天 别名被称为通玄学士
唐初白话诗人
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多数作品思想消极,格调不高。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初唐盛行的典雅骈俪诗风有一定冲击作用
代表作
《城外土馒头》《诗二首》《慧心近空心》《吾富有钱时》
杨炯
650年-693年,汉族 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 常山郡公杨初曾孙
字令明 别名:杨盈川
唐朝大臣、文学家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歌。现存诗30余首,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
《从军行》《战城南》《青苔赋》《幽兰赋》《浑天赋》《公卿以下冕服议》 《庭菊赋》《盂兰盆赋》《老人星赋》《广溪峡》《巫峡》《西陵峡》《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刘生》《送临津房少府》《送丰城王少府》
虞世南
558年~638年7月11日,汉族 越州余姚县(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书法师从王羲之的七世孙和尚智永 文章师从著名文学家顾野王
字伯施 别名:虞文懿、虞永兴、虞秘监
南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十八学士”之一
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书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代表作
《北堂书钞》《群书治要》《孔子庙堂碑》《破邪论》《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
张若虚
约670年—约730年,汉族 扬州(今江苏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字号不详
唐朝诗人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
代表作
《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
盛唐 713-766
白居易
诗王、诗魔
现实主义诗人
772年-846年 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 生于河南新郑,父亲 白季庚,弟弟 白行简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又号醉吟先生,别名诗王、诗魔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唐诗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
《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白氏长庆集》《池上篇》《观刈麦》《问刘十九》《望月有感》《放言》《买花》《醉吟先生传》《秦中吟》《新乐府》《与元九书》《策林》《寄唐生》《伤唐衢二首》《轻肥》《缭绫》 《不如来饮酒七首》《对酒五首》
岑参
边塞诗人
718年?-769年?,汉族 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 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
别名:岑嘉州
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代表作
《岑嘉州诗集》《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送颜平原》《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北庭作》《行军诗二首》《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招蜀客归》
常建
708年—765年 祖籍邢州(根据墓碑记载) 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生于河南新郑,父亲 白季庚,弟弟 白行简
字少府
唐代诗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 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
代表作
《题破山寺后禅院》《宿王昌龄隐居》《吊王将军墓》《岭猿》《西山》《燕居》《渔浦》《吴故宫》《第三峰》《顾法院》《昭君墓》《落第长安》《赠三侍御》《漳州留别》《泊舟盱眙》《湖中晚驿》《客有自燕》《仙谷遇毛》《塞上曲》《鄂精招王昌龄张债》《古意》《古兴》《张天师草堂》《张山人弹琴》《送李十一尉临溪》《送宇文六》《送李大都护》《送陆擢》《江上琴兴》《空灵山应田叟》《三日寻李九庄》《听琴秋夜赠寇尊师》《白湖寺后溪宿云门》《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海日马镫曲稍次中流作》
储光羲
田园诗人
约706年—763年,汉族 润州延陵人(今江苏金坛)人 祖籍兖州(今属山东)
字号不详,世称储太祝
唐代官员,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后人常将储光羲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擅长五言古诗,作品多表现士大夫的闲适恬静情调;其中以描写田园山水的为优。诗风比较朴实,在表现闲适情趣的同时,也接触到一些农村的现实,生活气息较浓。
代表作
《田家即事》《田家杂兴》《晚霁中园喜赦作》《钓鱼湾》《江南曲四首》《效古》 《述华清宫》《游茅山》《题陆山人楼》《寒夜江口泊舟》《京口送别五四谊》 《关山月》《杂咏五首·石子松》《杂咏五首·架檐藤》《杂咏五首·池边鹤》《杂咏五首·钓鱼湾》《杂咏五首·幽人居》《泛茅山东溪》《野田黄雀行》《游茅山五首》《咏山泉》
戴叔伦
田园诗人
约732——约789 润州金坛(今属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 出生于一个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誉, 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
字幼公(一作次公),号不详
唐代诗人
地方官诗人代表,戴叔伦的诗,体裁形式多样:五言七言,五律七律,古体近体,皆有佳作。题材内容也十分丰富:有反映战乱中社会现实的,有揭露昏暗丑恶世道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慨叹羁旅离愁的,也有描绘田园风光的……而在他的诸多诗篇中,最有价值、最富有社会意义的,还应该说是那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代表作
《女耕田行》《边城曲》《屯田词》《少女生日感怀》
杜甫
诗圣
现实主义诗人
公元712年2月12日~公元770年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别名:杜少陵、杜工部、 杜拾遗、杜草堂、老杜、诗圣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唐诗四大家之一
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 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 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 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 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代表作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江畔独步寻花》《望岳》《登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征》《望月》《题郑县亭子》《兵车行》《客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绝句》《清明》 《饮中八仙歌》《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瘦马行》《夏日叹》《夏夜叹》《登岳阳楼》
高适
边塞诗人
704—765年 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人 初唐时期的名将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字达夫 别名:高常侍
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诗雄浑古朴,厚重深沉,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
代表作
《别董大》《塞上》《蓟门行五首》《燕歌行》《塞下曲》《蓟中作》《铜雀妓》《九曲词三首》《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东平路中遇大水》《古歌行》《行路难二首》《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别韦参军》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送李侍御赴安西》《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东平留赠狄司马》《过卢明府有赠》《效古赠崔二》《钜鹿赠李少府》《封丘作》《营州歌》
顾况
约725年-814年,不可考,汉族 苏州海盐县(今浙江省海盐县)人 提拔白居易
字逋翁,号华阳真逸(隐)
唐朝大臣、诗人、画家、鉴赏家
晚年隐居茅山,炼金拜斗,身轻如羽。卒于家中,享寿九十四岁。工于诗,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先驱。著有《华阳集》二十卷。善画山水,著有《画评》、《文论》等著作 元白乐府先声,顾况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比较有名的画家。
代表作
《洛阳早春》《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公子行》《行路难三首》 《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宿昭应》《宫词》《竹枝曲》 《文论》《戴氏广异记序》《宜城放琴客歌》《弃妇词》《囝》《听角思归》《过山农家》
贺知章
约659年— 约744年,汉族 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 初唐时期的名将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字季真,晚年自号 “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唐代诗人、书法家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
代表作
《咏柳》《回乡偶书二首》《唐禅社首乐章·顺和》《董孝子黯复仇》《句》《唐禅社首乐章·肃和》 《唐禅社首乐章·太和》《唐禅社首乐章·寿和》《唐禅社首乐章·大和》《送人之军》 《唐禅社首乐章·福和》《答朝士》《晓发》《奉和御制春台望》《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 《望人家桃李花》《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题袁氏别业》《相和歌辞·采莲曲》《唐禅社首乐章·雍和》
李白
诗仙
唐诗四大家
701年—762年12月,汉族 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 (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 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别名:李十二、李翰林、李供奉 李拾遗、诗仙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 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代表作
《静夜思》《赠汪伦》《独坐敬亭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 《梦游天姥吟留别》《乌栖曲》《宫中行乐词》《清平调》《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登锦城散花楼》《别匡山》《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 《大鹏遇希有鸟赋》《渡荆门送别》《秋下荆门》《江上望皖公山》《望天门山》《金陵城西月下吟》《杨叛儿》《长干行》《金陵酒肆留别》 《夜下征虏亭》《苏台览古》《越中览古》《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上安州李长史书》 《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夏行》
李绅
悯农诗人
772年—846年,汉族 祖籍亳州谯县古城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出生地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字公垂 谥号“文肃” 别名:短李
唐朝宰相、诗人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李绅长篇叙事诗的成就与影响仅次于元白
代表作
《悯农二首》《乐府新题》《苏州画龙记》《莺莺歌》《华顶》《题北峰黄道士草堂》《题龙宫寺净院四上人》《悲善才》《追昔游诗》《寒松赋》
刘湾
约公元七四九年前后在世,汉族 西蜀人,一作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字灵源
唐代诗人 工诗,天宝进士
禄山之乱,以侍御史居衡阳,与元结相友善。湾所作诗,今存于全唐诗者,仅六首
代表作
《出塞曲(一作刘济诗)》《云南曲》《李陵别苏武》《虹县严孝子墓》《对雨愁闷,寄钱大郎中》《即席赋露中菊》
孟浩然
山水田园派
诗星
689年—740年,汉族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儿子:孟仪甫
字浩然,号孟山人 世称“孟襄阳”
唐朝宰相、诗人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
代表作
《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题鹿门山》《送张子容进士举》《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晚春卧病寄张八》 《长安早春》《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夜归鹿门歌》《经七里滩》《耶溪泛舟》《彭蠡湖中望庐山》 《早寒江上有怀》《晚泊浔阳望庐山》《送王昌龄之岭南》《秦中寄远上人》《岁暮归南山》《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渡浙江问舟中人》《送杜十四之江南》《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清明即事》《田家元日》《秋宵月下有怀》
王湾
生卒年不详 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约712年进士及第
号为德
唐代诗人
文学史家称其诗“气象高远,情景交融”,传为佳作 王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次北固山下》,已被选入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倍受读者喜爱。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
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晚夏马嵬卿叔池亭即事寄京都一二知己》《丽正殿赐宴同勒天前烟年四韵应制》《奉和贺监林月清酌》《晚春诣苏州敬赠武员外》《秋夜寓直即事怀赠萧令公裴侍郎兼通简南省诸友人》
王维
诗佛
山水田园派代表
701年—761年,汉族 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祖籍山西祁县 721年中进士第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别名:王右丞、诗佛
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盛唐山水诗派代表 开创水墨山水画派。王维是中国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传统,还吸纳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醇美,进而将山水田园诗推向了新的高度,所以在中国诗歌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代表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画》《李陵咏》《西施咏》《宿郑州》《凝碧池》《饭覆釜山僧》《鸟鸣涧》《辛夷坞》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送梓州李使君》《送邢桂州》《使至塞上》《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 《出塞作》《陇头吟》《老将行》《夷门歌》《少年行四首》《济上四贤咏》《寓言》《不遇咏》《赵女弹箜篌》 《洛阳女儿行》《竹里馆》《息夫人》《班婕妤》《送别》《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 《相思》《杂诗》《终南山》《积雨辋川庄作》《山居秋暝》《鹿柴》《秋夜曲》《汉江临眺》《终南别业》
王建
765年—830年,汉族 许州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 唐文宗大和四年,去世,时年六十六岁
字仲初 别名:王仲初 王司马
唐朝大臣、诗人
王建擅于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诗作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形象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善于“宫词”,为研究唐代宫廷提供重要材料
代表作
《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十五夜望月》《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宫词》《新嫁娘词》《别杨校书》《唐昌观玉蕊花》 《原上新居十三首》)《初到昭应呈同僚》《调笑令》《江南三台》《宫中三台》 《簇蚕辞》《当窗织》《织锦曲》《促刺词》《去妇》《海人谣》 《辽东行》《渡辽水》《凉州行》《赛神曲》《寄远曲》《镜听词》《精卫词》
《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
王昌龄
边塞诗人
698—757年 出生在山西太原 曾居嵩山学道
字少伯 别名:王少伯、王龙标 王江宁
唐朝时期大臣 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据考证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代表作
《出塞》《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长信秋词》《闺怨》《留别司马太守》《留别武陵袁丞》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巴陵送李十二》《至南陵答皇甫岳》《塞下曲》《春宫曲》 《答武陵姚太守》《送郭司仓》《秋兴》《送任五之桂林》《送柴侍御》《长歌行》《听流人水调子》《采莲曲》《西宫春怨》《青楼曲二首》《送魏二》《浣纱女》《杂兴》《斋心》《独游》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诸官游招隐寺》《宴南亭》
王之涣
边塞诗人
688年—742年,汉族 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 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兄弟四人,他行次居末,父亲王昱
字季凌
唐朝诗人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王之涣是盛唐的边塞诗人之一,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凉州词》和《登鹳雀楼》这两首诗还曾分别被人誉为七绝和五绝的压卷之作
代表作
《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宴词》《送别》《九日送别》
元结
719-772年 原籍河南(今河南洛阳) 后迁鲁山(今河南鲁山县)
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浪士、漫郎、猗玗子
唐代学者,官员
后人对元结评价很高,唐代裴敬把他与陈子昂、苏源明、萧颖士、韩愈并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
代表作
《大唐中兴颂》《丐论》《处规》《出规》《舂陵行》《贼退示官吏》《闵荒诗》《系乐府十二首》 《寱论》《恶圆》《恶曲》《时化》《世化》《自述》《订古》《七不如》《送孟校书往南海》《游石溪示学者》 《石鱼湖上作》《登白云亭》《漫歌八曲·大回中》《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漫歌八曲·将船何处去二首》 《题孟中丞茅阁》《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伤》《别何员外》《石宫四咏》《漫问相里黄州》《补乐歌十首》
元稹
779年—831年,汉化鲜卑族 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父元宽 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 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一说十五)世孙
字微之,别字威明
唐朝大臣、文学家
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同倡新乐府运动,共创“元和体”,世称“元白”。其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李绅。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有《元氏长庆集》传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一百卷。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元稹在诗歌、小说、散文、文学批评等方面都卓有成就,而以诗歌成就最突出。元稹所在的元和诗坛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是唐音渐趋宋调的转型时期。元稹作为这次新变中的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重要诗人之一,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显著的一席。
代表作
《元氏长庆集》《莺莺传》《乐府古题序》《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序》《叙诗寄乐天书》《上令相公诗启》《杜君墓志铭》《白氏长庆集序》《遣悲怀三首》《连昌宫词》《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菊花》 《离思五首》《红芍药》《李娃行》《梦井》《寄赠薛涛》《赠刘采春》《山枇杷》《所思二首》《白衣裳二首》 《酬许五康佐(次用本韵)》《夜池》《送致用》《离思五首》《一至七言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晚春》《宿石矶》 《夜别筵》《和裴校书鹭鸶飞》《兔丝》《梁州梦》《靖安穷居》《竹部(石首县界)》《夜坐》《织妇词》《鱼中素》 《咏廿四气诗》《斑竹(得之湘流)》
张说yuè
667-730年,汉族 范阳方城(今河北省固安县)人 西晋司空张华后裔,出生地洛阳
字道济、说之 别名:张燕公
唐朝宰相,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
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成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代表作
《舞马词(六首)》《咏镜》《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幽州夜饮》《岳州看黄叶》《唐享太庙乐章-永和三首》《唐享太庙乐章-大和舞》《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赋得树字》《咏瓢》《邺都引》《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五君咏》
张九龄
673年~740年,汉族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祖父:张子胄,父亲:张宏愈,好友:皇甫冉
字子寿,号博物
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
代表作
《西江夜行》《望月怀远》《题画山水障》《晚霁登王六东阁》《感遇诗十二首》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咏燕》《赋得自君之出矣》《答陆澧》《曲江集》 《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叙怀二首》
张渭
生卒年不详,汉族 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 743年登进士第
字正言
唐代诗人
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
代表作
《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题长安壁主人》《代北州老翁荅》
张籍
约766年 — 约830年,汉族 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祖父:张子胄,父亲:张宏愈,好友:皇甫冉
字文昌 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唐代诗人
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而后李绅、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
代表作
《秋思》《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野老歌》《张司业集》《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上韩昌黎书》《没藩故人》 《伤歌行(元和中,杨凭贬临贺尉)》《永嘉行》《宴客词》《各东西》《古钗叹》《求仙行》《沙堤行,呈裴相公》《牧童词》《别离曲》 《猛虎行》《筑城词》《送远曲》《寄衣曲》《白纻歌》《寄远曲》《行路难》
祖咏
699~746年,汉族 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724年进士及第
字、号均不详
唐代诗人
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友善,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他的山水诗具有语言简洁、合蕴深厚的特点。他的诗以赠答酬和、羁旅行役、山水田园之作为主,一般都写得工稳妥贴,但却缺乏较深刻的思想和较鲜明的艺术特色。从大致的倾向上看,他的一些诗已经接近“大历十才子”的诗风。
代表作
《终南望余雪》《望蓟门》《七夕》《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陆浑水亭》《家园夜坐寄郭微》《送丘为下第》《古意二首》《渡淮河寄平一》《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夕次圃田店》《田家即事》《扈从御宿池》《赠苗发员外》 《答王维留宿》《长乐驿留别卢象裴总》《送刘高邮棁使入都》《宴吴王宅》《观华岳》《泗上冯使君南楼作》 《苏氏别业》《汝坟别业》《过郑曲》《宿陈留李少府揆厅》《题韩少府水亭》《题远公经台》《中峰居喜见苗发》 《江南旅情》《泊扬子津》《晚泊金陵水亭》《酬汴州李别驾赠》《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寄王长史》《别怨》
中唐 766-835
韩愈
768年-824年12月25日,汉族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其父韩仲卿,兄长韩会,族兄韩弇
字退之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别名:韩吏部、韩文公。
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倡导古文运动,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 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的作品非常多,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代表作
杂文 《进学解》《师说》《杂说》《获麟解》 传记文 《毛颖传》《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 其他 《论佛骨表》《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论淮西事宜状》 《读墨子》《讳辩》《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送董邵南序》 《原道》《原性》《与崔群书》《与孟东野书》《答崔立之书》《题李生壁》
祭文 《祭河南张员外文》《祭十二郎文》 序文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 史学 《顺宗实录》5卷
诗 《答张十一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 《题驿梁》《归彭城》《龊龊》《县斋有怀》《县斋有怀》《答张彻》 《晚雨》《盆池五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宿龙宫滩》《郴口又赠二首》《龙移》《岳阳楼别窦司直》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南山》《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山石》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吉中孚
(约公元七八六年前后在世) 约生于公元740年,约卒于公元798年,汉族 鄱阳(今江西鄱阳县)初为道士,后还俗。
字子猷、号不详
大历十才子之一,工诗歌
与卢纶、钱起等齐名
代表作
《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
贾岛
诗奴
苦吟诗人
779年—843年 汉族,河北道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 堂弟法名叫无可
字阆(làng)仙,一作浪仙 自号“碣石山人” 别名:贾瘦岛、贾神仙、诗奴、贾长江
唐代诗人,人称“诗奴”
与孟郊齐名,后人以“郊寒岛瘦”喻其诗之风格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 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
代表作
《长江集》《诗格》《忆江上吴处士》《病蝉》《唐诗纪事》《题李凝幽居》 《寻隐者不遇》《下第》《病鹘吟》《代旧将》《逢旧识》《剑客》 《天津桥南山中各题一句》《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双鱼谣》《哭柏岩禅师》 《送沈秀才下第东归》《延寿里精舍寓居》《送陈商》《哭孟郊》《赠李文通》 《赠李金州》《寄钱庶子》《寄武功姚主簿》《岐下送友人归襄阳》《寄韩潮州愈》《寄韩湘》《宿慈恩寺郁公房》《慈恩寺上座院》《酬慈恩寺文郁上人》《赠翰林》
《宿姚少府北斋》《酬姚少府》《重酬姚少府》《送无可上人》 《送李余及第归蜀》《送韩湘》《黄子陂上韩吏部》《夏夜登南楼》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寄顾非熊》《酬鄠县李廓少府见寄》 《送朱可久归越中》《再投李益常侍》《病蝉》《青门里作》 《送裴校书》、《送僧》、《原上草》、《咏怀》
李端
743年-782年,父亲:李震,大理丞。 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汉族,其子李虞仲 北齐文宣皇后李祖娥堂弟李孝贞六世孙
字正已,自号“衡岳幽人”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与卢纶、钱起等齐名
代表作
《听筝》《闺情》《拜新月》《晚次巴陵》《晚游东田寄司空曙》《宿洞庭》 《送魏广下第归扬州宁亲》、《赠郭驸马》《游终南山因寄苏奉礼士尊师苗员外》 《长安书事寄卢纶》《戏赠韩判官绅卿》《题山中别业》《“钱”韵诗》 《下第上薛侍郎》《奉和王元二相避暑怀杜太尉》《咏驸马都尉郭暧》 《宿荐福寺有怀故园因寄元校书》《边头作》《胡腾儿》《晓发瓜州》
李贺
诗鬼
浪漫主义诗人
790~816年 汉族,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 祖籍陇西郡,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 父亲李晋肃,其父表兄杜甫
字长吉,世称“李昌谷”
唐代著名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后世称李昌谷。开创“长吉体”诗歌,浪漫主义诗人 四字真言,鬼、泣、血、死,故被称为"诗鬼"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代表作
《秦王饮酒》《高轩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神弦曲》 《金铜仙人辞汉歌》《昌谷集》《秋来》《巫山高》《雁门太守行》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马诗》 《汉唐姬饮酒歌》《雁门太守行》《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 《出城》《仁和里杂叙皇甫湜》《李凭箜篌引》《老夫采玉歌》 《吕将军歌》《感讽六首》《摩多楼子》《开愁歌华下作》
《勉爱行》《感讽五首》、《京城》、《嘲少年》《荣华乐》 《申胡子觱篥歌》《听颖师弹琴歌》《猛虎行》《公出无门》 《宫娃歌》《堂堂》《黄家洞》《赠陈商》《送沈亚之歌》 《野歌》《致酒行》《南山田中行》《浩歌》《春坊正字剑子歌》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罗浮山人与葛篇》《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马诗二十三首》《美人梳头歌》《苏小小墓》
《仙人》《昆仑使者》《苦昼短》《官街鼓》 《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刺曹操》《上之回》 《秦宫诗》《牡丹种曲》《梁台古愁》 《贵公子夜阑曲》《夜饮朝眠曲》《南园十三首》
李益
边塞诗人
(约公元750年—约公元830年),汉族 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 大历四年(769年)进士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字君虞
唐代诗人,唐代最长寿的诗人之一 唐代最长寿诗人为贺知章,享年八十五岁 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
李益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 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
代表作
《塞下曲三首》《江南曲》《北从军征》《夜上受降城闻笛》《游子吟》 《华山南岳》《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从军有苦乐行》《饮马歌》 《祝殇辞》《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野田行》《古别离》《五城道中》 《写情》《夜上西城》《受降》、《春夜闻笛》《喜见外弟又言别》 《同崔邠登鹳雀楼》《夜发军中》《汉宫少年行》《城傍少年》《莲塘驿》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杂曲》《登长城》《送辽阳使还军》《轻薄篇》 《赋得早燕送别》《秋晚溪中寄怀大理齐司直》《溪中月下寄杨子尉封亮》 《春晚赋得馀花落》《闻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置酒行》 《校书郎杨凝往年以古镜贶别今追赠以诗》《长社窦明府宅夜送王屋道士常究子》
《观回军三韵》《华山南庙》《城西竹园送裴佶王达》 《喜邢校书远至对雨同赋远晚饭阮返五韵》《罢镜》 《月下喜邢校书至自洛》《北至太原》《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 《华阴东泉同张处士诣藏律师兼简县内同官因寄齐中书》 《答郭黄中孤云首章见赠》《合源溪期张计不至》《竹溪》 《送诸暨王主簿之任》《罢秩后入华山采茯苓逢道者》 《自朔方还与郑式瞻崔称郑子周岑赞同会法云寺三门避暑》
刘长卿
山水田园派
出生日期说法多种(约718—725年间) 逝世日期说法多种(约786-790年间) 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祖籍宣城, 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少居嵩山读书,后移家来鄱阳最久 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唐德宗建中年间, 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字文房,别名:刘文房、刘随州 自称“五言长城”
唐代诗人 大历诗风的代表,工于诗,擅长五言诗
今人称前有沈、宋、王、杜 后有钱、郎、刘、李 与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
代表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 《刘随州集》
刘禹锡
诗豪
772年~842年,汉族 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 自称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父亲刘绪,七代祖刘亮,北魏冀州刺史、散骑常侍
字梦得 别名:刘宾客、刘中山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代表作
《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望洞庭》 《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西塞山怀古》 《石头城》《蜀先主庙》《秋词》《浪淘沙词九首》 《学阮公体三首》《始闻秋风》《秋声赋》《平权衡赋》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山阳城赋》《伤往赋》《楚望赋》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
《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医书《传信方》
柳宗元
773年—819年11月28日 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祖上“柳下惠”父亲“柳镇” 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
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 又称“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 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韩愈,欧阳修, 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 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他和韩愈是同时代的大文学家,也是一位倡导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
代表作
《溪居》《江雪》《渔翁》
《永州八记》《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天说》
卢纶
739年—799年,河中蒲县(今山西蒲县)人,汉族 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 是北魏济州刺史、光禄大夫卢尚之的后人
字允言 别名:卢户部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社交家
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 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代表作
《塞下曲》六首《村南逢病叟》《晚次鄂州》 《送李端》《腊日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
《落第后归终南别业》 《纶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 《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
孟郊
诗囚
苦吟诗人
751年-814年 汉族,湖州武康人(一说洛阳人)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 曾任溧阳县尉,父亲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县尉, 家中清贫,孟郊从小生性孤僻,很少与人往来。 青年时代隐居于河南嵩山
字东野 别名:贞曜先生
唐代著名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郊、贾岛都是韩愈的诗友,孟郊比贾岛大28岁,是贾岛的前辈诗人
代表作
《游子吟》《结爱》《杏殇》《罪松》《自惜》 《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 《织妇辞》《寒地百姓吟》《自叹·愁与发相形》 《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 《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
《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 《秋怀》《叹命》《老恨》《赠剑客李园联句》 《赠韩郎中愈》《赠道月上人》《赠城郭道士》 《赠别殷山人说易后归幽墅》赠别崔纯亮 《赠竟陵卢使君虔别》《至孝义渡寄郑军事唐二十五》
《孟东野诗集》
苗发
约唐玄宗天宝末年间前后在世(约公元七五年前后在世), 潞州壶关人,汉族 初为乐平令,授兵部员外郎,迁驾部员外郎。 仕终都官郎中。发常与当时名士酬答,但诗篇传世颇少。
字号不详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 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代表作
《送司空曙之苏州》 《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孙父曾牧此州,因寄家)》
钱起
722?—780年 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 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曾孙钱珝
字仲文,别名:钱考功
唐代诗人,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
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 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钱起当时诗名很盛,其诗多为赠别应酬,流连光景、粉饰太平之作,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然其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为大历诗风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
《湘灵鼓瑟》《过温逸人旧居》《田园雨后赠邻人》 《蓝溪休沐,寄赵八给事》《过鸣皋隐者》 《送杨彘隐》《晚归蓝田旧居》《寄袁州李嘉祐员外》
《送僧归日本》《谷口书斋寄杨补阙》《归雁》 《暮春归故山草堂》《赠阙下裴舍人》 《蓝田溪与渔者宿》《裴迪书斋望月》《衔鱼翠鸟》
司空曙
720年-790年 广平(今河北永年)人,汉族,曙为卢纶表兄 大历年间进士。韦皋为剑南节度使,曾召致幕府。 累官左拾遗,终水部郎中。
字文初 一作文明;号不详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 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代表作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喜外弟卢纶见宿》《贼平后送人北归》 《送郑明府贬岭南》《江村即事》《峡口送友人》《遇谷口道士》 《送乔广下第归淮南》《送流人》《新柳》《别卢秦卿》
韦应物
山水田园派
生卒年不详,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韦应物约生于该年前后 约贞元七年(791年)初,韦应物在苏州去世 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父亲韦銮 出任栎阳县令,迁比部郎中,加朝散大夫。 外放治理滁州、江州刺史,检校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字义博,别名: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
唐朝官员、诗人
后人每以王(王维)孟(孟浩然)韦柳(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韦应物诗歌风格自成一派,在大历时期显得尤为特殊。总体说来,韦应物上追先秦风雅之源,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寄托手法和雅正中和精神;下承盛唐王、孟之绪,继承了王维、孟浩然诗歌的气度胸怀、意境风格以及某些写作技法。
代表作
《沣上精舍答赵氏外生伉》《寄酬李博士永宁主簿叔厅见待》 《酬卢嵩秋夜见寄五韵》《淮上遇洛阳李主簿》《游琅琊山寺》 《答东林道士》《赠王侍御》《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夜偶诗客操公作》 《西郊期涤武不至,书示》《秋景诣琅琊精舍》《山行积雨归途始霁》 《出还》《往富平伤怀》《感梦》《伤逝》《送终》《夏日》 《登蒲塘驿沿路见泉谷村墅忽想京师旧居追怀昔年》
《韦江州集》 《韦苏州诗集》 《韦苏州集》
《与卢陟同游永定寺北池僧斋》《往云门郊居途经回流作》《义演法师西斋》《慈恩寺南池秋荷咏》《永定寺喜辟强夜至》《善福寺阁》《滁州西涧》《园亭览物》《乌引雏》《燕衔泥》《鸢夺巢》《夏冰歌》《赠旧识》 《答令狐侍郎》《送云阳邹儒立少府奉还京师》 《善福精舍示诸生》《对芳树》《悲纨扇》
夏侯审
(约公元七七九年前后在世),里居、字号、 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末前后在世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试“军谋越众”科及第。 授校书郎,又为参军。仕终侍御史。初于华山下购买田园为别业, 水木幽闲,云烟浩渺。晚年即退居其中。审吟诗颇多,但传世甚少。
字号不详
唐代诗人,工诗歌,大历十才子之一
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 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李嘉佑曾称其“袖中多丽句”(《送夏侯审参军游江东》)
代表作
《咏被中绣鞋》
姚合
苦吟诗人
777-843年 汉族,陕州(今河南陕县)人, 宰相姚崇曾侄孙,元和十一年(816)登进士第,授武功主簿。 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事中等职,终秘书监。 曾祖父是姚元景,其祖父是姚算,其父是姚閈
字大凝 世称姚武功
中国唐代杰出诗人
苦吟诗派代表,与贾岛并称“姚贾” 其诗派称“武功体”
代表作
《穷边词二首》《闲居遣怀》 《武功县诗》《寄默然上人》
《姚少监诗集》《极玄集》
晚唐 836-907
杜牧
803年-约852年 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
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 别名:杜樊川、小杜、杜十三
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文学家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 杜牧诗中俊爽的风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在晚唐是杰出的,在整个唐代诗坛中是独创的。杜牧的古诗在中晚唐诗坛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他的这一类诗作,和以“俊爽”见称的律、绝佳作,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三个主要方面。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亦有很高成就,一向享有盛誉。杜牧的律诗,其数量相当可观,他的律诗在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成就也很高,尤其是七律。“拗峭”是杜牧律诗的特点。“杜牧在继承韩愈所领导的古文运动优良传统的同时,又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代表作
《过华清宫绝句》《清明》《赤壁》《泊秦淮》《山行》《秋夕》《江南春》《书怀》 《题乌江亭》《寄扬州韩绰判官》《赠别(其一)》《遣怀》《过勤政楼》 《念昔游三首》《沈下贤》《长安秋望》《齐安郡后池》《题齐安城楼》《初冬夜饮》《屏风》《屏风绝句》《秋浦途中》《题桃花夫人庙》《叹花》《金谷园》《鹭鸶》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题木兰庙》《读韩杜集》《兵部尚书席上作》 《送隐者一绝》《南陵道中》《有感》《怅别》《紫薇花》《七夕》《登乐游原》
《早雁》《九日齐山登高》《润州二首(其一) 《梅》《题扬州禅智寺》《村行》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感怀诗》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登九峰楼寄张祜》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送国棋王逢》 《商山麻涧》《题武关》 《卢秀才将出王屋,高步名场,江南相逢赠别》 《送刘三复郎中赴阙》《羊栏浦夜陪宴会》 《送杜顗赴润州幕》《河湟》《旅宿》
《阿房宫赋》《罪言》《守论》 《原十六卫》《李贺集序》 《上安州崔相公书》《答庄充书》 《上周相公书》《战论》 《上李太尉论边事启》《上昭仪刘司徒书》 《上司徒李相公论用兵书》《注孙子序》 《唐故岂府巡官裴君墓志铭》 《礼部尚书崔公行状》《黄州刺史谢上表》
杜荀鹤
约846—约904,汉族 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
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
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自称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
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擅长于宫词。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 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擅长于宫词。著有《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
代表作
《春宫怨》《杜荀鹤文集》《乱后出山逢高员外》《乱后山中作》《送人游江南》《雪》《题江寺禅和》 《秋日怀九华旧居》《乱后逢村叟》《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叙吟》《投长沙裴侍郎》《闽中秋思》 《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山中寡妇》《秋日闲居寄先达》《题瓦棺寺真上人院矮桧》《冬末同友人泛游湘》 《郊居即事投李给事》《山居自遣》《寄从叔》《山中寄友人》《投李大夫》《再经胡城县》《蚕妇》《田翁》
段成式
803-863年 汉族,山西汾阳人 出生地邹平(今属山东滨州市邹平县) 其父为唐朝宰相段文昌,忘年交周繇
字柯古
唐朝著名志怪小说家,诗人 唐藏书家、文学家
在唐代中国诗坛上,段成式、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齐名。段成式信佛读经,饮酒赋诗唱和,以解其忧,超脱世俗。他的博闻在唐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段成式和当时的诗人杜牧、温庭筠、李商隐、李群玉、周繇等结为朋友,往来密切。在诗坛上,他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号称“三十六”(段、李、温均排行十六,故称)。段成式在当时文名颇著,与著名诗人李商隐、温庭筠号称“三才”,但其诗歌艺术成就远逊于温、李。
代表作
《酉阳杂俎》《汉宫词二首》《醉中吟》《折杨柳七首》《猿》《游长安诸寺联句一八首》《戏高侍御七首》《题石泉兰若》《题商山庙》《题僧壁》《题谷隐兰若三首》《桃源僧舍看花》《送僧二首》《送穆郎中赴阙》《柔卿解籍戏呈飞卿三首》《怯酒赠周繇》《牛尊师宅看牡丹》《哭李群玉》《哭房处士》《句》 《寄温飞卿笺纸》《寄》《河出荣光》《和周繇见嘲》《和张希复咏宣律和尚袈裟》《和徐商贺卢员外赐绯》《观山灯献徐尚书》《观棋》《呈轮上人》《嘲元中丞》
韩偓 wò
844年-923年,汉族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翰林学士韩仪之弟,889年进士及第 姨父李商隐
字致光,号致尧 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
晚唐大臣、诗人 晚唐五代诗人
“南安四贤”之一,信仰道教,擅写宫词,多写艳情,词藻华丽,人称“香奁体”。 韩偓才华横溢,是晚唐著名诗人,被尊为“一代诗宗”。现实主义乃是韩偓诗作的主流
代表作
《玉山樵人集》《韩内翰别集》《香奁集》《咏荔枝》《夏日》《惜花》《醉著》《野塘》 《自沙县抵尤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花时与钱尊师同醉因成二十字》 《赠孙仁本尊师》《赠吴颠尊师》《赠易卜崔江处士》《赠湖南李思齐处士》《半醉》《惜春·》 《及第过堂日作》《过汉口》《曲江夜思》《午寝梦江外兄弟(一作午梦曲江兄弟)》《夜坐》 《归紫阁下》《伤春》《夜船》《残花》《秋村》《三月》
李商隐
约813年~约858年,汉族 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 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父李嗣 837年进士及第
字义山 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别名:李义山
晚唐著名诗人 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 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故能自成一家
代表作
《李义山诗集》《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与陶进士书》《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嫦娥》《燕台》《河阳》《河内》《有感二首》《重有感》《韩碑》《随师东》 《富平少侯》《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柳枝五首》《无题》15首《昨日》《日射》《为有》《一片》《有感二首》《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北齐二首》《茂陵》《咏史》《隋宫二首》《马嵬二首》《贾生》《瑶池》《随师东》《安定城楼》《酬别令狐补阙》《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见寄》 《梦令狐学士》《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东还》《春雨》《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夕阳楼》《房中曲》《寄令狐学士》《燕台诗》 《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夜雨寄北》《正月崇让宅》《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樊南甲集》《樊南乙集》《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李群玉
808-862年,汉族 唐代澧州人
字文山
唐代诗人
与齐己、胡曾被列为唐代湖南三诗人
代表作
《石渚》《湖寺清明夜遣怀》《乌夜号》《升仙操》《雨夜呈长官》《小弟艎南游近书来》《赠方处士》《秋怨》《感春》《山中秋夕》《将游罗浮登广陵楞伽台别羽客》《卢溪道中》《湖中古愁三首》《别狄佩(梁公玄孙,旅于南国)》《古镜》《我思何所在》《送萧绾之桂林(时群玉游豫章)》《感兴四首》《将之吴越留别坐中文酒诸侣》《大云池泛舟》《送友人之峡》《登宜春醉宿景星寺寄郑判官兼简空上人》《江楼独酌怀从叔》《登章华楼》《骢马》《赠方处士兼以写别》《湘西寺霁夜》《伤思》《送郑京昭之云安》《送处士自番禺东游便归苏台别业》《法华微上人盛话金山境胜,旧游在目,吟成此篇》《洞庭入澧江寄巴丘故人》《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洞庭驿楼雪夜宴集,奉赠前湘州张员外》《送郑子宽弃官东游便归女几》《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宿鸟远峡化台遇风雨》《岳阳春晚》《汉阳春晚》《将之京国赠薛员外》《赠回雪》《饭僧》《别尹炼师》《湘中别成威闍黎》《将离澧浦置酒野屿奉怀沈正字昆弟三人联登高第》
陆龟蒙
?—约881年,汉族 出生地长洲(今江苏苏州)
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
唐代诗人、农学家
陆龟蒙与皮日休齐名,人称“皮陆”。其诗求博奥险怪,七绝较爽利。写景咏物为多,亦有愤慨世事、忧念生民之作。文胜于诗,小品文写闲情别致,自成一家。从陆龟蒙现存六百余首诗作来看,奇峭与平淡是其两种主要风格。
代表作
《杂讽九首》《送董少卿游茅山》《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村夜二篇》《四舍赋》《登高文》《耒耜经》《吴兴实录》《小名录》《庭前》 《甫里先生文集》《笠泽丛书》《松陵集》《筑城词》《郁李花赋》《丁隐君歌》《记稻鼠》《小鸡山樵人歌》《自怜赋》《散人歌》《和古杉三十韵》 《和馆娃宫怀古韵》《南阳广文欲于荆襄卜居,袭美有赠,代酬次韵》《自遣诗三十首》《新秋杂题六首》《归路》《村中晚望》《樵家》《樵子》
罗隐
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汉族 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 史称“十上不第”
原名罗横,字昭谏 别名:罗给事 自号江东生
唐代文学家
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为世人所推崇,与另外两个同族才子被合称为“三罗”,即罗隐、罗虬、罗邺。《两同书》在论述修身治世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进步性。其富有辩证色彩的言论,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有人将罗隐与前辈诗人温庭筠、李商隐合称“三オ子”,说他们三人先后受知于宰相令狐绹。罗隐在唐末五代诗名很大。其诗语言精警通俗,有些诗句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名言。罗隐的讽刺散文有很高成就。
代表作
《谗书》《两同书》《甲乙集》《湘南应用集序》《投前夏口韦尚书启》《投蕲州裴员外》《送蕲州裴员外》《说天鸡》《汉武山呼》《三闾大夫意》《叙二狂生》《梅先生碑》《雪》《鹦鹉》《筹笔驿》《赠妓云英》《西京崇德里居》《蜂》《黄河》《焚书坑》《曲江春感》《送章碣赴举》《皇陂》《汴河》《投所思》《寄杨秘书》《经张舍人旧居》《自遣》《杏花》《雒城作》《寄郑补阙》《秋日有寄姑苏曹使君》《西施》《鹭鸶》《牡丹花》《筹笔驿怀古》 《姑苏城南湖陪曹使君游》
《荆巫》《越妇言》《英雄之言》《汉武山呼》《救夏商二帝》《辨害》《说天鸡》 《吴宫遗事》《丹商非不肖》《刻严陵钓台》
聂夷中
生於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884?,汉族 唐河南人,871年中进士
字坦之
唐代诗人
夷中尤贫苦,精古诗。聂夷中诗,有古直悲凉之气,但皆窃美于人。
代表作
《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住京寄同志》《起夜来》《古别离》 《公子行二首》《公子家》《杂兴》《行路难》《大垂手》《空城雀》《乌夜啼》《长安道》 《胡无人行》《燕台二首》《古兴》《劝酒二首》《饮酒乐》《过比干墓》《游子行》 《赠农》《访嵩阳道士不遇》《题贾氏林泉》《送友人归江南》《秋夕》《哭刘驾博士》
皮日休
约838—约883年,汉族 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867年进士及第
字袭美,逸少 号鹿门子、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
晚唐诗人、文学家
皮日休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皮日休的诗文兼有奇朴二态,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被鲁迅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代表作
《皮日休集》《皮子文薮》《皮氏鹿门家钞》《忧赋》《河桥赋》《霍山赋》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桃花赋》《九讽》《十原》《鹿门隐书》
司空图
837~907年,汉族 河中虞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 869年擢进士上第
字表圣,自号知非子 又号耐辱居士
晚唐诗人、诗论家
大唐最后一个隐士,公元908年绝食而死。《二十四诗品》的重要性和远大影响还体现在后人对它的摹仿上,历代产生了许多续作,并已经不限于诗歌理论的范围。《诗品》在开创文艺批评形式方面有广泛影响。
代表作
《二十四诗品》《司空表圣诗集》《漫书五首》《与李生论诗书》《与极浦书》《与王驾评诗书》《题柳柳州集后序》《秋思》 《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 《狂题》 《偶书》 《河湟有感》
韦庄
花间派
约公元836年-公元910年,汉族 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 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 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字端己 别名:秦妇吟秀才
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
韦庄工诗,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浣花词》。 另有《菩萨蛮》五首为宋词奠基之作。《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花间派重要词人;劝王建称帝,定前蜀开国制度。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郑方坤把他与韩偓、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
代表作
《秦妇吟》《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金陵图》《忆昔》《送日本国僧敬龙归》《章台夜思》《台城》《登汉高庙闲眺》《题裴端公郊居》《杂体联锦》《赠渔翁》《春愁》《寄湖州舍弟》《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李氏小池亭十二韵》《庭前桃》《抚盈歌》《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上春词》《访含弘山僧不遇留题精舍》《登咸阳县楼望雨》《耒阳县浮山神庙》《绥州作》《东阳赠别》《鄜州留别张员外》《放榜日作》《过渼陂怀旧》《夏口行寄婺州诸弟》《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与小女》《宿泊孟津寄三堂友人》《早秋夜作》《家叔南游却归因献贺》《喻东军》《浣花集》《浣花词》
《菩萨蛮五首》(《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沉醉》)《江城子·恩重娇多情易伤》《诉衷情·烛烬香残帘半卷》《诉衷情·碧沼红芳烟雨静》《女冠子·昨夜夜半》《女冠子·四月十七》《谒金门·春漏促》《更漏子·钟鼓寒》《谒金门·空相忆》《谒金门·春雨足》《天仙子·怅望前回梦里期》
温庭筠
花间派
约812年~约866年,汉族 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 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
字飞卿,原名岐 别名:温岐、温庭云、温廷筠、温八叉、温八吟
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文笔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都排行十六,故合称“三十六体”。其诗今存三百多首。
代表作
《烧歌》《边笳曲》《嘲春风》《湘宫人歌》《侠客行》《故城曲》《西洲曲》《黄昙子歌》《莲浦谣》《堂堂曲》《塞寒行》《汉皇迎春词》《舞衣曲》《拂舞词》《懊恼曲》《春江花月夜词》《罩鱼歌》《初秋寄友人》《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春野行》《碧磵驿晓思》《芙蓉》《商山早行》《敕勒歌塞北》《题造微禅师院》《咏晓》《西游书怀》《春日野行》 《送李亿东归》《地肺山春日》《题贺知章故居叠韵作》《光风亭夜宴妓有醉殴者》《苏小小歌》《会昌丙寅丰岁歌》《莲花》 《蔡中郎坟》《咸阳值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