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了凡四训
这本书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蕴含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丰富的劝善思想,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修身的智慧。
编辑于2024-04-14 22:59:57《了凡四训》与命运密码
序言
做命运的主人
古今中外名人对了凡四训的赞许及践行
引言
解读了凡和四训的意义
第一训立命之学
1.命运被人算定
三纲八条目/内圣外王
三纲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内圣的功夫,先修身后齐家,再治国平天下做外王的一番事业。
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
能否帮助到别人作为孩子职业选择的依据
余敬礼之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好运霉运,都是平时待人接物的积累
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
发自内心的尊重人、恭敬人,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和福报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袁了凡通过反复验证自己曲折的人生经历,发现自己的命数是被算定的。索性躺平。
2.偶遇贵人
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逆来顺受,消极怠工
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眼神不措动,澹然无求,心如死灰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
妄念即为妄想。不能落到实处的念头,就成为了妄念。
一个人一旦明了念头的起源,就可以在念头升起时察觉到并自省,而力求做念头的主人。这样就不会迷失在无群无尽的念头的世界里,内耗自己。
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做了很大善业之人,干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之人,不会被定数束缚。
3.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命由我做,福自己求。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
命运实际上反映了人的起心动念、人的言行和所产生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一个人的命运轨迹,实际上就是因和果组成的逻辑链条。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没有所谓的救世主或者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掌控你的命运
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佛家五戒,不饮酒不偷盗不邪淫不杀生不诳语。这些都是彻悟的圣人说的话,真实可靠。
4.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所谓“方寸”,就是人的内心,人心不过方寸之地,但是却蕴藏着无尽的宝藏。 只要我们勤于耕耘自己的方寸之地,修善弃恶,内外双得。
不诚无物/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以己昭昭,使人昭昭
心诚就能感应到天地万物
把心专注到一处即为定,定能生慧,则无事不成
表里如一,内外如一。知行合一,知行无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认知体系决定行为体系,行为体系决定结果体系。 只有给出外部世界作用力,才能获得外部世界的反作用力。 通过给予的方式获取,是获取的根本途径。
用什么和世界链接:给予 而非颠倒梦想。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空有地藏,去不能成王
福田心耕。因为没有深耕心田或者挖掘宝藏。真心去求,如理如法的向内求—立志,立长志。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向内求才能回归正道,外求求一世,不如内求求一次。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益于得也。
一个人内在的境界和外在的地位是互相匹配的关系。
只有内在的自由和丰盈,才会有外在的宽容和富足。
一切外部世界都是内部世界的投射,内部世界是外部世界的投影源。
“我”是外部世界的一系列角色,是内部世界的一系列程序。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向内求才能回归正道,外求求一世,不如内求求一次。
反躬自省,不向外求。内圣才能外王,厚德才能外物。 反之德薄而位尊,力小而任重,智小而谋大,必有灾殃。
5.为何科举不顺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
相由心生。一个人内心庄严,会表现在相上。一个人内心猥琐浅薄,他的行为举止就会浅薄。
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
书也不看,事情也不做。终日茫然,浑浑噩噩,面如死灰,混吃等死。
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
待人不耐烦。不能容人。见不得人好。心胸狭隘。
一个人的福气和他的胸襟有很大关系。
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
觉得自己有点小聪明,心直口快。不尊重别人。 不体谅别人的感受。给自己招来恶缘。断送大好前程。
贵人与迟水深流缓,体谅别人,尊重别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 积口德,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6.没有子嗣的六个反思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
嗔是心头火,能烧功德林,修炼宽容之心。
嗔指生气,生闷气,生大气,内心责怪别人,口语埋怨人、事、物等等。
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
仁爱乃是万物生生不息之本,缺乏悲悯心是不能生养的根源。不能舍弃小我,帮助别人
多言耗气
肺经生肾水
不作话唠
喜饮铄精
酗酒
好彻夜长坐,不知葆元御神
熬夜会耗费自己的元神、精气,身体会早衰。
修为和生活习惯
7.财富、子孙背后的秘密
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
“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天(自然法则或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根据每个人所做的善恶业和本性来对待人们, 给予相应的果报,并没有额外添加任何东西。这句话强调了因果报应的观念。
即如生子,有百施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 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孔子的后代人丁兴旺。传到现在已80多代。受整个社会的尊重。
8、了凡的第二次生命
人生的两次生命:肉身的生命以及智慧的开启—慧命。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义理之身”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生命和道德品质的可变性,即使肉身无法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心性和思维可以通过自我改变和提升而实现重生。这种重生涉及到改正过去的错误、培养正面的品质,如慈悲、喜舍等,从而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9.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碰到天灾可以积极想办法避免或者减少危害的损失,而人祸是自己找的,那就百分百没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一个人要永远懂得命运背后的道理,自己按照命运的逻辑因果去做。力行善事,多积阴德,福报就会越来越大。
扩充德行,力行善事,多积阴德。
阳德是别人知道你做的好事,政府给了奖状奖金,号召社会向你学习。 阴德是别人不知道自己做的好事,但只要做了,老天一定会来奖励你。
10.《易经》的秘密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经是给正人君子做人生的指导。 种下善因,得到善果
父母的修为是会影响子孙后代的
11.了凡的过人之处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懂得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是因为浅知浅觉,错知错觉甚或只是认同并未践行,做不到了凡的知行合一。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计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上天有好生之德。上天和历代圣贤愿意帮助乐善好施、真心为国为民的人。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自助者天助/心诚则灵
当你自己有强烈的动机时,别人就会帮你。首先要自助自救。自己不动弹,等别人是不可能的。
12.立命之学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 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命,精神有所寄托。立命,是指在人生中明确自己的使命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的过程。 立命就是明白了天道之后,顺应天道做事,从而改变和创造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自己。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无论收成理想不理想,无论贫富还是通达,无论生或者是死,都能够坦然自若,参悟人生的贫富、贵贱、生死, 也就是参悟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坚守道心,常养人生慧命,就是真正的立命。
何为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便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面对外界人事物,不是没有起心动念,不是不动心,而是不为外物所累。 身心自在,心无挂碍。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六根(也即六门眼耳鼻舌声意)恰恰是普通人滋生烦恼的途径。六识通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出六门,看了,听了,闻了,尝了,身体接触到了,心灵感受到了,但是仅此而已。没有产生六识,没有分别心,没有停留、回味。
13.“了凡”与“成圣”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名号由学海改为了凡,发愿之后要成圣。 在修行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知行合一。
人的心念就是人的命运。心念变了,行为就变了,命运就变了。 人人心中拥有无尽宝藏,了凡在走向成圣的路上。
14.身在公门好修行
了凡效仿赵阅道每天上香对天地祖宗诉说自己做的事,做真诚的复盘
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身为公职人员,一行抵万善或万恶。
15.了凡的命运发生变化
天难谌,命靡常。
命由我做福自己求。
即命当容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做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做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第二训改过之法
1.春秋时期的“算命方式”
2.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
3.改过者,第二要发畏心
4.改过者,第三要发勇心
5.每一个孩子都有优点
6.改正错误的三种方法
7.过有千端,唯心所造
8.挂碍,就会有痛苦
9.过由心造,亦由心改
10.最上治心,当下清净
11.命运改变后的美好“征兆”
12.人生走下坡路的表现
第三训积善之方
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2.为善必先穷理
3.善有真假
4.善有端曲
5.善有阴阳
6.善有是非
7.善有偏正
8.善有半满
9.善有大小
10.善有难易
11.改变命运人人可行
12.仅仅善良就可以吗?
第四训谦德之效
1.谦卦:“六爻皆吉”
2.嘚瑟是倒霉的前奏
3.乾卦的人生哲学
4.学国学更要谦卑
5.永远清醒,常怀忧患之思,才能永葆活力
6.志无力,天下无可成之事
小结
附录一原文
附录二袁了凡居士传
我的学术和文化传播之路
认知行为结果
内在和外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