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预防校园欺凌的团体干预研究——基于旁观者的干预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预防校园欺凌的团体干预研究——基于旁观者的干预(罗丹、邹丽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健全校园欺凌的预防体系,核心概念,摘要,理论依据,干预课程,此论文的借鉴之处,干预量表,后测结果。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预防校园欺凌的团体干预研究 ——基于旁观者的干预(罗丹、邹丽琼)
摘要
实验设计: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
干预量表:校园欺凌旁观者
干预方案:初中校园欺凌旁观者团体干预(8 次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训练)
形式:心理健康活动课
被试:87 名初一学生
实验结果:实验训练有效提高了初中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的总体水平,其中“注意”“解释”“责任”“干预”维度的得分均显著提高。
核心概念
旁观者:在欺凌行为中既不是欺凌者 也不是受害者的个体。
旁观者的影响与作用: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时,作为旁观者的同伴如果 能够通过保护、安抚、上报教师等形式进行干预,校园欺凌行为可得到 有效制止;如果旁观者同伴在一旁嘲笑、起哄、袖手旁观或假装不知道, 则会助长欺凌行为,让欺凌事件持续发酵,加重受欺凌者的痛苦。
干预量表
Jenkins 和 Nickerson 修订后的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量表
此论文的借鉴之处
团体干预中的角色扮演、曼陀罗绘画、自我陈述等环节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互动活动中感受到校园欺凌给 人们造成的伤害,意识到自己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如果冷漠以待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而促使学生在以后遇到的校园欺凌事件中能够主动成为被欺凌者有力的帮助者、善意的理解者和温暖的陪伴者。(思考: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深度地进行情感卷入,从而增加体验效果,让感悟更深刻,让转化更自然)
后测结果
内容简介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比较:心理健康活动课方案及相关课程提高了校园欺凌旁观者的干预水平
精彩摘抄
干预课程
预防校园欺凌的干预方案主要依据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量表的注意、解释、责任、能力、干预 5 个维度,设计相应的心理活动课
以“生命美丽,因为有你”为主题的校园欺凌旁观者团体干预方案
子主题
干预策略
在团体干预过程中,通过电影赏析、故事重写、角色扮演、自我陈述、重要他人、情境性体验、曼陀罗绘画等形式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团体干预。(思考:此次课题或许可以借鉴多种形式,其中角色扮演、情境性体验等可以考虑。)
理论依据
Latane 和 Darley 提出的旁观者五步干预模型
具体分为 5 个维度:①注意——注意到欺凌事件的发生;②解释——认为校园欺凌事件具有危害性,需要帮助解决;③责任——认为自己有责任干预欺凌;④能力——认为自己有办法、有能力干预欺凌;⑤干预——选择采取干预行动。(思考:课题课程设计的体系,有待思考和挖掘,期待流派和技术的融合。)
标注
健全校园欺凌的预防体系
开设预防校园欺凌校本课程
预防校园欺凌不只是简单的学校教育管理措 施,还要将预防校园欺凌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与心理健康课程或班级班会团队课程进行融合。(思考:正是本课题的融合与搭载之处)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