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被讨厌的勇气》的整体内容做一个总结,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哲学著作,适合所有希望改善人际关系、追求幸福并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人阅读。也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编辑于2024-04-15 00:18:00《被讨厌的勇气》--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引言
哲人: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青年:世界是矛盾丛生的一片混沌,根本无幸福可言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原因论:过去决定现在的自己,原因导致结果(弗洛伊德)
目的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制造出某种现象(阿德勒)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阿德勒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历史的意义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愤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可收可放的手段
弗洛伊德说错了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与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指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人是可以改变的,人不受感情支配,人不受过去支配
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阿德勒心理学
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得到的,而应该是自己找出来的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都是想要通过对话来启发人们
你想变成别人吗
想变成别人的原因是自己觉得不幸福,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能“一直这样”,就需要改变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的不幸,皆是你自己“选择”的
一味的执着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
你在人生中某个阶段选择了不幸,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善”,即是有好处的
人们尝尝下定决心“不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用“生活方式”一词来说明性格或秉性
“生活方式”----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赋予意义的方式聚集起来的概念,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自己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的方式
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你自己在不断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因为即使自己对生活各种不满,还是会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加让人安心
想要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是因为自己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如果想要改变你就需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如果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为了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选择只看自己的缺点,厌恶自己,选择满是缺点的自己就是善
想要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成为个人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个人的烦恼(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自卑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自卑感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人喜欢追求优越性,当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自卑感不等于自卑情结
自卑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卑感当成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外部因果律: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自卑情结有时会发展成为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优越情结
优越情结—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在同一平面上即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
所谓的追求卓越性是指自己不断超前迈进,不与任何人竞争,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与理想的自己比较
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拜托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者胜负,那么势必会产生自卑感,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也会随之产生,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世界都看成是敌人
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就会把他人的幸福看做是自己的失败
如果能从竞争的怪圈中出来,并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人际关系中权利斗争与复仇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就是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权利斗争失败就会进入到复仇阶段
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不可以上当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那就步入了权利之争
如果你认为你自己正确的话,那么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试图让对方屈服,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是等同于承认失败
承认错误,退出权利之争,赔礼道歉这些都不是失败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方面的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
自立
与社会和谐相处
支持以上以上行为的心理目标方面:
我有能力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人生课题
工作课题
交友课题
爱的课题
一个个体想要在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机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工作课题:无论什么种类的工作,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交友课题:是指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爱的课题
恋爱关系(红线)
与家人的关系(锁链)
当人能感受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爱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人生谎言(阿德勒):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肯定性的达观)
自我肯定会导致优越情节,也会产生自卑感
自我接纳就是指加入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改变的和不能够改变的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尼布尔祈祷文》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他者信赖:把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如果不敢去信赖他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他者贡献: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自立---我有能力的意识---自我接纳
与社会和谐共处---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就是将焦点聚焦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
工作狂也是缺乏人生和谐的一种生活方式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幸福即贡献感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追求理想就是为了脱离普遍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问题行为也是如此
甘于平凡的勇气 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感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 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舞动人生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就已经足够,并不存在目的地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此时此刻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 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 一个人的力量无穷大,我的力量无穷大 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情感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
把人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做整体论
课题分离十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人机关系的终点就是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想要理解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以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式只关心“我”的自我为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你是共合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哪里就可以得到的,他必须靠积极的参与到共同体的中心去才能够感受到
积极参与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也要思考自己能给这个人人什么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如何实现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的入口)到共同体感觉(人际关系的目标)的发展路线呢?
横向关系(平等关系)纵向关系(上下级的关系)
赏罚教育就营造了一种上下级关系,就营造了一种上级操纵下级的教育
阿德勒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是横向关系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
有鼓励才有勇气
人为什么会去干涉别人呢?其背后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纵向的关系,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的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有价值就有勇气
如何在横向关系中去鼓励他人呢,“谢谢”“我很高兴”“帮了大忙了”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给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只有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如果能够认为自己有价值的话,那个人就能够接纳自己并建立起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
关于共同体感觉问题,必须要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不管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如何体会到自己的价值?首先与他人之间,只要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齐横向关系来
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横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
反过来说如果能够和某人建立起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话,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以此为突破口,所有人际关系都会朝着横向走
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
阿德勒心理学否认寻求他人的认可
要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的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忘记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能改变自己的自只有自己
即使是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孩子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还是一个独立的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解决人际关系具体的方法: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的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想要构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因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比如走在父母铺好的道路上,尽管这里也会有各种不满,但只要还在轨道上了走着不会迷路,但是如果要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那就很有可能迷路,甚至也会面临着”该如何生存这样的课题。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或者将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选择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来的一种人生谎言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的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的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