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第七章思维导图,介绍了思维的一般概念、表象、概念、推理、问题解决五节的内容,非常的详细和完备,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1-08-02 21:57:41第七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P280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P280
概念
思维(thinking)是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征
(一)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二)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三)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二、思维的种类 P282
(一)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它们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
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三)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分析思维:分析思维就是逻辑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四)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五)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第二节 表象 P284
一、表象 P284
(一)什么是表象
概念
表象(image)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分类
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
视觉表象(母亲的笑脸)
听觉表象(歌曲旋律)
运动表象(舞蹈动作)
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划分
记忆表象: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想象表象:在头脑中对记忆形象进行加工改组后形成的新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人头脑中产生某种事物的表象,就好像直接看到或者听到这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一样。
2、概括性
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抽象性。
3、可操作性
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三)表象的脑机制
表象任务激活的脑区比有知觉任务激活的脑区更多些。表象任务减去知觉任务可以引起两半球许多脑区的激活,如两侧的额叶、顶叶和颞叶等。知觉和表象都引起了枕叶的激活。
(四)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概念 P289
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P289
(一)概念的含义
概念(concept)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
(二)概念的种类
1、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合取概念(conjunctive concept)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毛笔)
析取概念(disjunctive concept)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好人)
关系概念(relative concept)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上下、左右、大小)
2、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自然概念(natural concept)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自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由事物自身的特征决定的。
人工概念(artificial concept)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的制造出的一种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常常可以人为地确定。
二、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P290
定义
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
(一)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赫尔的实验研究
赫尔首次用汉字的偏旁部首作概念,用无意义音节给它们命名,采用配对学习的方法,将汉字与某一无异议音节配对呈现。
布鲁纳的实验研究
布鲁纳的实验研究是通过图片探讨概念形成的过程。
(二)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1、假设检验说
由布鲁纳等人提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2、样例学习说
茹什对假设检验说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即在掌握自然概念时,不是掌握它的一个或者几个本质特征,而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记忆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样例就是概念的存在形式。
三、概念结构的理论 P293
(一)层次网络模型
提出者
柯林斯等人。
内容
概念是以结点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存储,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组成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越高。
特点
层次网络模型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它所概括的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因此对说明概念间的关系还有不足的一面。许多实验证实这种概念结构不一定具有心里的现实性。
(二)激活扩散模型
提出者
柯林斯等人。
内容
各种概念组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网络,连线的长短表示概念联系的紧密程度,激活的强度随着传递距离的增加或者传递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特点
激活扩散模型不仅较好地说明了概念的组织结构,也成功地解释了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语义启动效应。
第四节 推理 P296
概念:推理(reasoning)是指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或者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活动。
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指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
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指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
一、三段论推理 P296
概念
三段论推理(syllogism)是有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推理错误的原因
气氛效应
武德沃斯等人认为,在三段论中,前提所使用的逻辑量词产生了一种气氛,如所有、一些等。
换位理论
查普曼等人认为,人们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中发生的错误不是由气氛效应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错误的解释了前提。
心理模型理论
人们推理的过程就是创建,并且心理模型的过程推理中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对前提的信息加工不充分,或者说受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
二、线性推理 P300
线性推理(linear syllogism)又称关系推理,在这种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三、条件推理 P300
条件推理(conditional reasoning)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
证实倾向(confirmation bias):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伪证他们。
第五节 问题解决 P301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P302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二)问题的种类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界定清晰的问题(well defined problem)是指初始状态(initial state)、目标状态(goalstate)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
界定含糊的问题(ill defined problem)是指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
对抗性问题(adversary problem)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解题活动,还要受对手解题活动的影响。
非对抗性问题(non-adversary problem)是指解决问题时没有对手参与的问题。
3、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语义丰富的问题(semantically rich problem)指解题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的知识。
语义贫乏的问题(semantically impoverished problem)指解题者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
二、问题解决的机制 P304
大脑皮层的额叶对问题解决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大脑半球左侧颞叶和顶—枕叶与问题的解决也有密切的关系。
当左侧颞叶受损伤时,言语听觉记忆出现障碍,因而难以保存问题的条件;顶—枕叶受损伤表现为综合信息的能力受到破坏,特别是空间综合能力。
三、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P305
(一)算法
概念
算法策略(algorithm strategy)是指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优点
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
缺点
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具有很大限制性。
(二)启发法
概念
启发法(heuristic method)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手段—目的分析(mean-end analysis):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2、逆向搜索(backwardsearch):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hill climbing method):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P308
(一)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1、专家与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别
2、专家与新手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
(二)无关信息的影响
(三)问题表征的方式
(四)定势
定势(set)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五)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ation):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六)动机和情绪
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
(七)人际关系
五、创造性和想象 P314
(一)什么是创造性
创造性(creativity)是指人们运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二)创造性的心理成分
1、想象
(1)想象的含义及其功能
含义
想象(imagination)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特点
形象性和新颖性。
功能
预见
补充知识经验
代替
调节生理活动
(2)想象的综合过程
概念
想象是从旧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元素,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
形式
1、黏合
黏合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2、夸张
又称强调,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的新形象。
3、典型化
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3)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产生的想象。
2、有意想象: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流畅性(fluency)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变通性(flexibility)是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
独特性(originality)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辐合思维也是创造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解决问题时,人们必须把发展思维的结果与原有的思维任务相对照,并利用辐合思维从各种不同的方案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3、远距离联想能力
远距离联想(remote association)能力是在彼此相距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
4、与创造性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等对创造性有重要的影响,责任感、勤奋、热情、善于想象、兴趣广泛、独立性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创造性的重要心理成分。
第六节 决策 P309
一、什么是决策 P319
定义
决策是指在几种备选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
分类
确定性决策:在确定的条件下对备选的方案做出选择的过程。
风险决策: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选择的过程。
二、决策的理性观 P319
(一)古典决策理论
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具有完全的理性能力,决策者总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表现
1、知道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
2、能得到所有相关的信息;
3、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无所不知”;
4、深知各方案实施后的结果,并能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价;
5、决策者能够追求最优的方案。
(二)行为决策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的理性是有限的理性。
三、决策过程的研究 P320
卡尼曼等人提出了有关决策的前景理论。研究发现,人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往往是非理性的,而做出决策的偏差是有规律的,人更多的是根据几种启发方式的方法进行判断和决策。
(一)期望效用理论
期望效用理论采用严格的数学方法来说明决策者对效用的偏好问题,而且该理论假设决策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但是后来的许多研究发现,人们的实际决策并非完全遵循期望效用理论的观点。
(二)前景理论
卡尼曼等人提出的决策的前景理论力图描述人们是如何进行决策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
1、代表性启发法:只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受他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程度的影响。
2、易得性启发法:指倾向于根据事件或者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其概率的现象,即根据事件或现象在记忆中是否容易提起到来做判断和决策。
3、锚定和调整启发法:指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作出最初的估计后,以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最初的估计作出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大。这里最初的估计只相当于锚定,以后的调整是在锚定基础上的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