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导图笔记
普通心理学第九章讲述了动机的一般概念、动机的种类、动机的理论、工作动机与组织行为,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记忆!
编辑于2021-08-27 00:49:10第九章 动机
第一节 动机的一般概念 P368
一、动机的含义与功能 P368
含义
动机(motivation)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功能
(一)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他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二)指向功能
动机不一样,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三)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
二、动机与需要 P370
(一)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的含义
需要(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是动机产生的基础。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本质区别,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2、需要的种类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也称生物学需要,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嗣后等。这些需要主要由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状态所引起,队友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意义。
社会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交往、成就、社会赞许、求知等。这些需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的作用。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
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以占有某些精神产品而得到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的等级结构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于爱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是人最基本的、天生的、与生俱来的需要。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三、动机与目标 P375
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
(一)目标的含义
目标(goal)是个体努力要达到的具体成绩标准和结果,是个体期望的未来状态。
勒温指出,具有真正效价目标会促使个体产生趋近行为;个体与目标的心理距离越近,目标的动机力量就越大。
(二)目标的类型
1、明确的目标和模糊的目标
2、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3、不同难度的目标
(三)目标的动机机制
目标的动机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努力程度、坚持性水平和任务策略的运用。在个人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目标水平越高,个体的任务坚持性越强。
四、动机与行为效率 P376
(一)动机与行为
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个体的活动往往不是受单一动机的驱使,而是由其他的动机体系所推动的。
(二)动机与工作效率
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完成。
五、动机与价值观 P378
价值观(values)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导向或调节作用。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和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
理想是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六、动机与意志 P379
意志(will)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意志行为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意志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只有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体现意志的力量。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 P380
动机的分类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2、原始的动机与习得的动机
原始的动机:与生俱来的动机,是以人的本能需要为基础的。
习得的动机:后天获得的各种动机,即经过学习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动机。
3、有意识的动机与无意识的动机
有意识的动机: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动机是什么,也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追求什么样的目标。
无意识的动机:无意识的或没有清楚意识到的动机。
4、外在的动机和内在的动机
外在动机:指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
内在动机: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一、生理性动机 P380
(一)饥饿
1、饥饿与体内平衡:饥饿是由于体内缺乏食物或营养引起的一种心理不平衡状态。
2、饥饿与体内化学物质:饥饿感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低血糖。
3、饥饿与下丘脑:下丘脑中存在饥饿中枢和厌食中枢。
4、进食偏好
5、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是一种自己有意节食,造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以厌食为特征的进食障碍。
(二)性
1、激素与性行为:人类的性驱力是由荷尔蒙等激素的刺激引起的。
2、外部刺激与性行为:当人们看到、听到或读到色情材料时就会出现性唤起。
3、想象的刺激与性行为
二、社会性动机 P384
(一)兴趣
概念
兴趣(interest)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分类
直接兴趣: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所引起的。
间接兴趣: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所引起的。
个体兴趣:指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
情境兴趣:指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持续时间较短,是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
品质
兴趣的广度,指兴趣的范围大小;
兴趣的中心,指对某个特定领域的事物形成更浓厚更强烈的兴趣,它能推动人们较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
兴趣的稳定性,指对事物具有持续、稳定的兴趣。
兴趣的效能,指兴趣能积极推动人的活动,提高活动的效能。
(二)成就动机
概念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人们希望从事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作用
成就动机的高低影响到人们所取得的成绩。
成就动机的高低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
成就动机和权力动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权利动机
概念
权利动机(power motive)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分类
个人化权利动机:寻求权利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或利益。
社会化权利动机:寻求权利的目的是为了他人。
(四)交往动机
概念
交往动机(affiliation motive)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
(五)学习动机
概念
学习动机(motivation of learn)表现为对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第三节 动机的理论 P389
一、本能理论 P389
代表人物
麦独孤
理论内容
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应用
本能论在一些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一个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另一个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批判
本能论不能确切的解释行为的原因,本能论列举的许多本能行为是在学习、经验及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二、驱力理论 P391
驱力理论
代表人物
武德沃斯
理论内容
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驱力减少理论
代表人物
赫尔
理论内容
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有些驱力来自内部刺激,不需要习得,称为原始驱力;有些驱力来自外部刺激,是通过学习得到的,称为获得性驱力。
驱力(D)、习惯强度(H)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P):P=DxH
应用
赫尔的理论适用于解释生物的机能。
批判
驱力减少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行为,如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通宵达旦地工作,因为这种行为中,人的驱力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
三、唤醒理论 P392
代表人物
赫布和柏林等人
理论内容
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讲,个体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因为它能引起最佳的唤醒水平。
三个原理
第一个原理: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刺激水平和偏好之间的关系是一条倒U型曲线。
第二个原理: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
第三个原理:个人经验影响偏好。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与复杂的刺激。经验也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组织刺激。
四、诱因理论 P393
代表人物
赫尔
理论内容
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复杂的事件和情境,凡是人们希望得到的、有吸引力的刺激都可能成为诱因。
增加了诱因动机(K):P=DxHxK
分类
积极诱因:有吸引力的刺激物。
消极诱因:个体回避的刺激物。
五、动机的认知理论 P394
(一)期待价值理论
代表人物
托尔曼
理论内容
达到目标的期待是行为的决定因素。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
(二)动机的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
韦纳
理论内容
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为归因。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三维归因模式: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
(三)自我决定理论
代表人物
德西
理论内容
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设计经验选择的人类技能品质,它组成内在的动机。
自我决定行为基于对人们需要的认识,其特点是设计和选择行为。而非自我决定行为没有真正的选择,它受外在刺激的控制,因而是无动机的。
(四)自我功效论
代表人物
班杜拉
理论内容
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
(五)成就目标理论
代表人物
尼科尔斯和德韦克
理论内容
掌握目标(mastery goals):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恰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略等。
成绩目标(performance goals):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有时容易退缩。
六、逆转理论 P398
代表人物
阿普特尔
理论内容
人们的心理需要是对立的,概括起来有四队相反的状态:目的—超越目的、顺从—逆反、控制—同情、自我中心—他人取向,进而有不同的动机模式。每对动机状态都是按相反方向对应排列的,在当前任务中每队动机的两种状态中只有一种能被激活。
第四节 工作动机与组织行为 P399
一、工作动机及其结构 P399
(一)工作动机
定义
工作动机是指一系列激发与工作绩效相关的行为,并决定这些行为的形式、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内部力量。
功能
产生某种行为所需的内在力量;
为人的行动指引方向;
使人持久地从事某一行为。
(二)工作动机的结构
内部动机:指由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趣味性等使个体产生的工作欲望。
外部动机:指工作以外的因素,如报酬等所导致个体的工作愿望。
二、组织行为 P400
组织行为主要研究工作环境和管理方式如何影响员工的动机、满意度和生产率。
(一)动机的激发
(二)提高满意度
(三)良好的管理
1、开发人力资源
2、设定具体的、有挑战性的目标
3、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4、选择适当的领导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