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思维导图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思维导图,介绍了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认知发展理论、品德发展与教育等。
编辑于2024-04-19 10:27:03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一、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内涵
(一)发展的定义:发展指个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生理和心理上有次序的变化。(身体+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定义
1️⃣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个体发展:人类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直至死亡的过程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3️⃣毕生发展理念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一)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时间因素,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时间性)
2️⃣是有次序的,遵循某些共同模式。(次序性)
3️⃣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阶段性)
4️⃣具有不平衡性,地域差别和个别差异性。(不平衡性)
5️⃣人类心理某些方面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
(二)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1️⃣准备性原则:教育需以个体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2️⃣个体稳定人格形成之前,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3️⃣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是动态的,心理发展即是前提,也是结果。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已有观点
1️⃣单因素论:主张个体的身心发展只由某一种因素决定。
1、遗传决定论
(1)高尔顿:“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决定而来。”《遗传与天才》
(2)霍尔(复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3)证据:聪明老鼠,领养儿童的智商
2、环境决定论
(1)洛克,白板说
(2)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极端环境决定论者
2️⃣二因素论:主张个体的身心发展由某两种因素决定。
1、遗传+环境共同决定(调和论)
(1)伍德沃斯,儿童心理发展=遗传+环境
(2)斯腾
(3)评价:孤立因素
3️⃣多因素论:主张个体的身心发展由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因素决定。
1、相互作用论
(1)皮亚杰,认知起因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成熟,环境和人相互作用。
(二)新观点(五因素交互作用论)
1️⃣个体身心发展受五个因素的影响
遗传、成熟、环境、教育、主体性
2️⃣前四个因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通过主体性发挥作用(内因)
3️⃣五个因素在个体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不同角色
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其人
当代心理学三巨人
皮亚杰
弗洛伊德
巴甫洛夫
(二)两个概念(认知发展+临床法)
1️⃣认知发展
1、定义:指个体在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对实物的认识和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
2、举例
1、拟人化思维
2、爱是什么?
2️⃣临床法
1、定义:指以儿童进行实物操作为主,辅之以口头提问,同时考虑到儿童的事物操作,谈话以及直接观察等多方面的结果,并对这些结果进行严密的数据处理分析,以此来揭示儿童内在的认识过程。
2、举例
1、守恒实验(液体、数量、体积、面积)
2、类包含实验
3、三山实验
4、钟摆实验
(三)皮亚杰的基本发展观
1️⃣建构主义发展观
1、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交互作用实现的。
2、适应:环境变化—有机体改变自身—与环境协调—达到平衡—目的:追求生物体的自我保存与维持。
3、适应的历程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
2️⃣图式
1、定义: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动态的、可变的结构,包括动作结构和运算结构。
2、特点:在同一类活动中,可以从一个情境转移到另一个情境中。换言之,它可以协调同性质的各种活动。
3️⃣同化和顺应
1、同化
(1)定义:环境因素纳入生物有机体已有的图式之中,加强已有的动作,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使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
(2)注意:新事物和原有图式,同质性的,量变
2、顺应
(1)定义:有机体原有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的图式/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使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
(2)注意:异质性的,矛盾的,质变
4️⃣平衡与失衡
1、平衡
(1)定义:平衡是图式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种平衡向另一种平衡过渡的过程。
(四)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阶段特征:使用原始的、遗传性的图式对待外部客体,能逐步协调自己的感知觉和动作活动,但其感知运动不具备运算能力。
2、阶段标志:客体永久性(藏找任务)
2️⃣前运算阶段(3—7岁)
1、阶段特征(动作—表象性思维)
(1)万物有灵,泛灵论
(2)不可逆性
(3)没有守恒概念
(4)自我中心性
eg:三山实验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阶段特征
(1)思维的守恒性
(2)思维的可逆性
(3)具体的逻辑思维
(4)去自我中心性
子主题
子主题
4️⃣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
1、阶段特征
(1)能进行假设演绎思维(钟摆实验)
(2)能进行命题运算思维(假如你是市长)
(3)能进行系统思维(自己做实验)
(五)认知发展阶段的规律
1️⃣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可以具有几个质的差异连续阶段
2️⃣阶段出现的顺序是恒定不变的
3️⃣认知结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
4️⃣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性的,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
(六)人体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经验
4️⃣平衡化
(七)理论的贡献和局限
1️⃣贡献
1、强调了个体内在的内发性和主动性
2、阶段性和普遍性
3、发展速度因人而异
4、对教育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2️⃣局限
1、个体维度/社会文化
2、宏观规律/微观
3、发展先于学习
4、各年龄的发展水平理论与实际不太一致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其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列鲁学派代表人物
(二)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
1️⃣两种心理机能与儿童心理发展
1、低级
(1)感官直接与外界打交道的心理系统,如:感知觉,机械记忆等
(2)起源于自然,生物进化的结果,人和动物共有的
2、高级
(1)以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如随意记忆,语词记忆,抽象逻辑思维,高级情感等。
(2)起源于社会文化,人特有非固有,通过物质工具和精神工具实现
2️⃣认知发展与言语发展密切相关
1、自我中心言语
(1)儿童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协调其思维与活动,促进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2)外部,内部语言
(3)言语的交际机能—言语的自我调节机能
(4)举例:面临困难任务时,蓝笔,红笔,大海
3️⃣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是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
1、社会文化因素
(1)认知发展只有置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
(2)社会环境中的一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既影响成人,也影响儿童。
(3)大文化(中美思维方式)
小文化(山东,宇宙的尽头)
4️⃣最近发展区
1、定义
两种发展水平(现有/未来)
介于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能达到的实际水平,与经导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即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那段差距。
2、价值
(1)教学最佳效果在最近发展区
(2)教学的重要手段:适时辅导学生
(3)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
第三节—品德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对偶故事法
1️⃣定义:根据所要研究的道德主题,设计并编写出一些对偶故事,并对故事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加以严格控制,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孩子讲一下,要求儿童进行道德判断,以此评价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2️⃣类型
过失行为
说谎行为
3️⃣如何操作
设计故事—呈现故事—回答问题—作出评价
4️⃣对偶故事举例
破碎的杯子
桌布上的墨迹
(二)关于品德的基本假设
1️⃣善即公正
eg:“公正是一切德行的总汇”。
2️⃣道德判断的发展与认知发展阶段相平行
3️⃣个体品德起于主体于社会道德环境之间积极的交互作用
4️⃣随年龄增长,个体道德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
他律道德:早期儿童道德判断只关注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
自律道德:早期儿童道德判断既关注行为的客观效果,又关心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是受自身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三)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1️⃣三阶段
无律—他律—自律
2️⃣四阶段
自我中心—权威—可逆—公正(自律)
(四)对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作简要评价
1️⃣贡献
发展了如下规律
1、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呈阶梯式发展
2、这些阶梯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
3、为人们正确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2️⃣局限
低估/高估
1、年幼儿童是否会忽视行为者的意图?
2、年幼儿童是否会尊重所有规则和成人权威?
3、父母是否会阻碍儿童的道德发展?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其人
提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美国当代最著名的道德发展心理学家
(二)科尔伯格对皮亚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
1、运用心理发展解释品德发展
2、继承道德发展的阶段性
3、都使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品德发展
2️⃣发展
1、具体方法:对偶故事—两难故事
2、阶段划分:四阶段—三水平六阶段
3、特色1:品德非有无、归类、发展
4、特色2:引入“习俗”
(三)关于品德发展的基本假设
1️⃣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律—自律;
2️⃣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道德判断的自律发展有直接影响;
3️⃣道德发展的阶段水平或类型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四)道德两难故事法
1️⃣定义
研究儿童品德发展的经典方法
根据所要研究的道德主题,设计并编写出一些包含价值内容的两难故事,
2️⃣举例
海因咨偷药
3️⃣九条理论标准
1、自由
4、建构性
7、规定性
2、互相尊重
5、层次性
8、普遍性
3、可逆性
6、内在性
9、选择
4️⃣评价
1、贡献
(1)开放性
(2)区分了道德判断的内容vs道德判断的形式/结构
(3)计分方法详尽
2、局限
(1)评分复杂
(2)个别谈话,费时,费力,不适用于团体测验
(3)“开放型问题”,评分标准难以掌控
(五)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三水平六阶段论) eg:电车难题+天桥难题(1vs5)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1、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避免惩罚
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合乎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9~16)
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他人喜欢或赞赏
4、维护权威秩序道德定向阶段—遵循法律权威
3️⃣后习俗水平(16之后)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法律是可商定的契约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公正、平等、道义
(六)贡献
1️⃣形成了研究品德发展的重要模式
2️⃣揭示了人类品德发展的两大模式(他律—自律;循序渐进)
3️⃣让人清楚看到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七)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质疑
1️⃣公正Vs关爱
1、只研究了道德领域中的公正问题,忽视了其他问题
2、关爱问题
3、吉列根
4、豪猪和鼹鼠的故事
5、三大主题:公正、关爱、宽恕
2️⃣禁令Vs亲社会
1、只研究了禁令取药的道德推理,没有研究亲社会道德两难情景的道德推理。
2、艾森伯格
3、5个阶段
(1)享乐主义
(2)需要取向
(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
(4)移情推理
(5)深度内化推理
3️⃣言语Vs纸笔
1、只是通过研究言语反应考察道德发展水平
2、代表人物
(1)莱斯特:确定问题测验(DIT),纸笔形式的团体测验;四个阶段:解释道德情境、作出道德判断、进行道德抉择、实践道德行为;新科尔伯格理论
(2)吉布斯:社会道德反应测验
(3)林德:道德判断测验
4️⃣一般Vs特殊
1、只研究了道德发展的一般性问题,没有考虑道德发展的特殊性。
2、哈桑,梅:个体不会用前后一致的普遍方式思考道德。
3、道德思维是情景相对性的吗?
5️⃣普遍有效?
1、没有澄清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是否可以被看作是具有严格顺序的;或者是否可以被看作是渐进的?
2、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阶段六的存在
3、很少有人能达到阶段五;阶段六是伴随着阶段五产生的吗;阶段六后是否还存在阶段七、八
6️⃣习俗Vs道德
1、将“习俗”与“道德”等同
2、习俗等于道德?
3、道德是习俗,到习俗不一定是道德。eg:用筷子吃饭;女人穿裙子
4、新课尔伯格学派主张将道德和习俗分开,有助于克服泛道德主义倾向。
5、如何正确看待道德与习俗的关系?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一)其人
1️⃣当代最著名的新精神分析学派学者之一,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
2️⃣新精神分析学派,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反对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悲观主义,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学的重要价值与乐观主义精神,代表人物:弗洛姆、沙利文、埃里克森、霍妮。
3️⃣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不同:
异常者Vs健康者
早期决定论Vs人格发展论
本我的性冲动Vs社会性的自我成长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如何理解这一理论
顺序性
危机
循环
人的本性
(三)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1️⃣发展过程危机重重,自我成长不易;
2️⃣教育既可能是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是发展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