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都是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结晶,它们在战争策略、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于2024-04-19 20:01:14《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生动地再现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这些散文作品采用白描笔法,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深长的韵味,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小升初必读,都整理在这啦。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都是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结晶,它们在战争策略、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区规划品质提升要点思维导图:包含社区界面营造,(全景规划)围墙,花池,口袋公园,入口前场(主、次),人行通道;车行通道;出租车停车、候车;共享单车停放,快递车辆停放、分发等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生动地再现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这些散文作品采用白描笔法,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深长的韵味,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小升初必读,都整理在这啦。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都是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结晶,它们在战争策略、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区规划品质提升要点思维导图:包含社区界面营造,(全景规划)围墙,花池,口袋公园,入口前场(主、次),人行通道;车行通道;出租车停车、候车;共享单车停放,快递车辆停放、分发等等等
三十六计
1.胜战计「敌弱我强」
一.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认为防备得周全更容易使人大意,习以为常的事,就容易失去警觉,秘密隐藏在公开的事务里,并非存在与公开暴露的事务之外,公开暴露的事务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原意是指用各种巧妙的伪装,混淆皇帝的视听,瞒骗他上船,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跟随大队人马安全顺利的度过大海;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的行动。
二.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攻打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想办法分散兵力再进攻;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三.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损卦41」
目标敌人已经明确,但是不确定盟友是谁,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自己不出面也不出力,就可以达到目的,是由易经的损卦推演而出。
计谋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实力而巧妙的利用矛盾的谋略。
四.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想要围困敌兵,不一定要用作战的方式;可以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敌人由强变弱,使“强敌”受损失而使“弱己”有所增益。
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五.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绝柔也。
在敌方处于危机的时候,就要趁机对敌人使用武力而夺取胜利,这就是强者趁势击败处于厄镜之敌的策略
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劫;比喻趁别人紧张危机的时候去捞取好处或趁机害人。
六.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萃卦45」,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人意志混乱,不严整。是水在上,地在下的卦象,利用敌人的不能自我控制而攻取他们。
这个成语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一种策略思想,意为表面上声称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
2.敌战计 「势均力敌」
七.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欺骗,不仅仅以假象告终,而是为了在敌人被假象迷惑后采取真实的手段。小假象发展到大假象,用这些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实的后续手段
是指用假象迷惑敌人,但这又不是完全的假象,因为在假象中夹杂着真实的意图。为了能在假象中掩盖好真实的意图,一方面,假象要做的天衣无缝,另一方面,要让敌人无法掌握真实意图毫无察觉和戒备。
八.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向敌人展示常规的行动,使对方轻视我方,镇定而又不采取措施,自以为心中有把握。这就是异卦相叠的益卦,上挂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意思是风雷激荡,其势愈增。
指不加掩饰的公开做某事,以吸引对手的注意力,从而方便从事某个实际要展开的行动而不被发觉,以达到迷惑对手的目的;
九. 隔岸观火
阳乘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当敌人内部产生争斗,秩序混乱时,我方应该静观其变。敌人穷凶极恶,自相残杀,必将自取灭亡。静静观察敌方内部发生有利于我方的变动,以便顺势而制取。
隔着河看失火,比喻置身事外,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救助,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十.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使敌方充分相信我方,并安然不动,麻木松懈,我方在暗中谋划克敌制胜的方案,经过充分准备后,突然伺机而动,不等敌人察觉便采取应变措施,这就是外表友善,内藏杀机。
十一.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当局势发展到必然有所损失时,应该舍弃细微的、局部的损失而保全大局。
这则成语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忙,后转用来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三十六计中,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类似象棋中的“舍车保帅”战术。
十二.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再微小的疏忽,也必须加以利用;再微小的利益,也要努力争取,把对方的小疏忽变为我方的小胜利。
意思是指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3.攻占计 「我方为攻」
十三.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怀疑就要查实,仔细观察后再决定行动;反复叩实察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查清敌情是发现敌人意图的重要前提。
意思是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藏在草丛里的蛇,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比喻做事不密,致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
十四.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世间有很多看上去很有用处的东西,往往不容易驾驭并为我所用;而很多看上去没什么用途的事物,常常还可以加以利用。利用没有作为的事物,不是我求助于愚昧之人,二十愚昧之人有求于我。
迷信传说人死以后灵魂可能借别人的尸体复活,比喻某种已经消灭或没落的思想、行为、势力等假托别的名义重新出现。
十五.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
等待天然的条件或形势对敌方不利时,我方再去围困敌方。用人为的假象去引诱敌方,使其丧失优势,处处碰壁,寸步难行,而我方出其不意的出击制胜
意思是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岗,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十六.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雷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
如果逼迫敌人,敌人就会拼死反击;如果让敌人逃走,其气势就降低了。所以要紧紧的跟随,而不要太过逼迫,劳累敌人的气力,削弱敌人的斗志,等敌人分散、变弱之后,再一一擒拿。
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十七.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用与对方所期待的现象和类似的假象来引诱他,使对方被蒙蔽,然后趁机袭击对方。
意思是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对方,使其懵懂上当,中己圈套,进而达到目的的一种计谋。
十八.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摧毁敌人最强大的主力,消灭敌人的核心和魁首,才能彻底瓦解敌方的战斗力。用这样的计策对付拥有强龙般力量的敌人,一旦使其群龙无首,即使敌人在旷野作战也会陷入溃败的困境。
原意是指捉坏人要先捉住头头,后比喻形式要抓住要领。
4.混战计 「攻守无序」
十九.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履卦10」
不与敌人的精锐力量硬拼,而要先消除他的势力本源。
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二十.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趁敌人内部混乱,力量柔弱,没有核心主导之机,乱中取利。随卦说,要因势利导,就像人到晚上要睡觉一样。
原意是指先将池子里的水搅浑,使鱼儿在浑浊的水里被呛晕,然后趁机将鱼儿抓起,而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在现代汉语中指先在敌人或者对手内部制造混乱,然后趁其混乱之际,获取利益。
二十一.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保持原有形态,并进一步完善阵势;使友军不起疑心,敌人也不敢轻举妄动。巽卦说,要想隐蔽的转移主力,必须先要迷惑敌人。
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而后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或比喻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十二.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对付弱小敌人或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围困他,将其消灭。剥卦说,不利于去急追或远袭。
弱小的敌军要采取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谋略。如果让敌人得以脱逃,情况就会十分复杂;穷追不舍,一怕他拼命反扑,二怕中敌诱兵之计。
二十三.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睽卦38」
如果发展的形势受到地理等原因的限制和阻碍,就攻击近处的敌人获得利益,越过近敌先去攻取远敌是有害的。火焰向上窜,泽水向下流,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都是如此。
意思是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
二十四.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处在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当敌威胁其屈从时,我方立刻救援,借机把军事实力渗透进去。小国受困,只有空话而无实际救援,是不能取得信任的。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5.并战计 「势均力敌 军备相当 相持不下」
二十五.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频繁的更换友军的阵营,抽掉他们的中间力量,等到他形势将败时,趁机行动,就像拖住了轮子,车辆就无法行驶一样。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二十六.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实力强大的一方向凌驾于实力小的一方之上,就要用警戒的办法去诱导他;有时采取适当的强硬手段会得到应和,在险境中仍然顺利。
表面上是指甲骂乙,但作为军事上的计策,其意义更为深刻;他是作战指挥者用“杀鸡儆猴、敲山震虎”的最有效的暗示手段,以此来慑服部下、树立领导威严。
二十七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宁愿假装不知道,不采取行动,也不要假装知道,轻举妄动。镇静而不泄露机密,要像惊雷一样藏在浓云里,等待发作的时机。
是说在军事上,有时为了以退为进,必得假痴不癫,老成持重,以达后发制人。这就如同云势压住雷动,且不露机巧一样,最后一旦爆发攻击,便出其不意而获胜。
二十八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借给敌人一些方便(即我故意露一些破绽,以引诱敌人深入我方,乘机切断他的后援和前应,最终陷他于死地。
故意露出破绽,给敌人提供方便条件。诱使敌人深入我方阵地,然后切断其前应后援,使其陷入绝境。敌人贪图不应得的利益,必遭祸患。
典故:诸葛亮献计刘琦
二十九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利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军力弱小时,借助其他局面布下有利地阵势,使我方力量看起来充实而强大。就像鸿雁长了羽毛丰满的翅膀一样。
此树本无花,而树则可以有花,剪裁贴之,不细察者不易觉,使花与树交相辉映,而成玲珑全局也。
三十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把握时机插足进去,设法掌握其关键,逐步推进争取主动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指充分利用机会,慢慢由弱变强形成势力,直至最后掌控局面。现常常用来喻指通过某种手段或者方法,改变被动的形势,形成主动掌握的局面;或者指改变事物的次要性,使之成为主要的事物。
6.败战计 「敌强我弱」
三十一.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指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对拥有强大兵力的敌人,应当攻击他的将帅,对拥有智谋的将帅,应当打击他的情绪。将帅被打倒了,士兵都颓废了,他们的士气自然就萎靡不振了。利用敌方的缺点,以己方的优势相攻,自然能够保全自己。
顾名思义,以美女诱人的计谋。
三十二.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本来兵力空虚却故意显示出不加防守的样子,让敌人难以揣摩,疑惑更深;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这一用兵的策略就显得更加奇妙莫测。
指在危机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今多用以比喻毫无实力、虚张声势吓人。
三十三.反间计
疑中生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在敌人的疑阵中布下己方的疑阵,使敌内部自主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
指的是识破对方的阴谋算计,巧妙的利用对方的阴谋诡计进行攻击对方。
三十四.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常人自己不会自己伤害自己,所以一旦受到伤害,必定是真实的;若能以假乱真,令他人信以为真,反间之计就可以实行了。就像欺骗蒙昧无知的幼童一样迷惑敌人,顺势实施自己的计谋。
用伤残自己身体的行为来骗取对方的信任,以便见机行事。
三十五.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敌人兵力强大,我不能和敌人对抗的时候,就要想办法让敌人自相牵制,达到削减其气势的目的;将帅巧妙的运用此计,定能克敌制胜,就如同有上天保佑一样。
来源于三国时代吕布戏貂蝉的典故,意思是一个接一个的计谋。
三十六.走为上
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
眼看敌人已经胜利,我方已经失去战斗能力,现在的处境是:投降、求和、撤退;投降则满盘皆输,求和也等于基本失败,撤退则不算战败,没有失败,养精蓄锐后就有胜利的机会。
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孙子兵法 ——孙武
第一章 计 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军事学研究是国家的大事,它是关乎百姓死活、国家存亡的一个思想领域,不能不深入考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去研究战前形势,一一比较各项战争要素,认真探索敌我双方的胜负概率: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是使百姓与国君同心同德,步调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国君共生共死,不违背国君的任何旨意;天,是指昼夜、阴晴、寒暑、四时等气候、季节方面的自然现象。地,是指战场位置的远与近,地形的险阻、平坦、开阔与狭窄,以及作战区域是否有利于攻守进退。将,是指将领应具备的智慧、威信、仁德、勇敢、严格等五种素质。法,分别指的是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任用、分工、管理,以及军费、军需等方面的军法制度。以上这五个战略要素,没有哪一个将帅没有听说过,然而只有深入研究这些要素才能取胜,不深入研究这些要素就不能取胜。所以要一一比较敌我双方的战略要素,探索彼此胜负的概率,要研究清楚一下问题:哪一方的君主能处理好君、民关系,赢得了民心?哪一方的将帅有才能?哪一方掌握了天时地利?哪一方能贯彻执行军法条规?哪一方装备优越、实力强大?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我根据这些比较就能预测孰胜孰负。如果带兵者听从我的分析判断,他用兵打仗就必然取胜,我就可以留用他;如果不听从我的判断,他用兵打仗就必然失败,我就不用他。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有利的战略决策一经采纳,就要营造一种态势,以有助于对外军事行动。军事态度的营造,要根据己方的有利条件,顺应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军事领域应诡诈多变为原则。所以有能力却装作没有能力;要出兵却装作不出兵;进攻的时间或距离近的,要表现出远,反之亦然;以小利诱惑敌人;扰乱敌人而趁乱战胜它;敌人实力强大就严加防备它;敌人兵强气锐就避开它;敌将性躁易怒就要想法激怒他;以卑辞或佯败迷惑敌人,使其骄傲轻战;敌人休整充分,就想办法使其疲惫;敌人团结和睦,就设法离间它;进攻敌人毫无准备之处,出击敌人毫无意料之地。这是军事家打败敌人的奥秘,无法事先讲明。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还未交战,“庙算”阶段便预测某方取胜,是基于它取胜的条件较多;还未交战,“庙算”阶段便知预测某方不胜,是基于它取胜的条件较少。战略筹划周密就有可能取胜,战略筹划不周密就不可能取胜,更何况根本不作筹划呢!我们依据这些观察,谁胜谁负就会一清二楚。
第二章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孙子曰:用兵的一般规律是,需要动用轻型战车一千乘,重型战车一千乘,十万全副武装的士卒,还要跋涉千里运送军粮。前方、后方军费开支,包括外交费用,制作和维修兵车、弓箭等的材料费用,各种武器装备的保养费用,每天都要为此花费巨额的钱财,经过评估国家有能力承担这些开销,才能让十万大军奔赴战场。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qi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第三章 谋攻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说:用兵的一般规律是:使敌人城邑完整的向我们投降,我们不战而胜,这是上策,攻破敌人的城邑而取得胜利,这是下策;使敌人的一个军完整的向我们投降是上策,击破一个军则为下策;使敌人的一个旅完整的向我们投降是上策,击破一个旅则为下策;使是敌人一个卒完整的向我们投降是上策,击破一个卒则为下策;使敌人的一个伍完整的向我们投降是上策,击破一个伍则为下策;所以,百战百胜不算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fenwe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yin,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入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第四章 形 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说:过去擅长打仗的将帅,首先做到实力强大而不被敌人战胜,其次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不被敌人战胜的关键在于自己不犯错误,能够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敌人是否出错。所以擅长打仗的将帅,能做到不被敌人战胜,却不能使敌人必然被战胜。所以说,若我军实力强大,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若仅凭实力强大而敌人却无隙可乘,就不一定能战胜敌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咿chengzhu。败兵若以zhuchengyi。
胜兵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第五章 势 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
孙子说:凡是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容易的,那是因为组织编制的问题处理得好;凡是指挥大部队如同指挥小部队一样容易的,那是因为通讯手段使用的好;凡是指挥三军,可使部队做到即使遭遇敌人攻击也不会失败的,那是因为奇正战术运用得好;军队进攻的效果,如同石头砸鸡蛋一样,那是因为虚实原则使用得当。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犷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第六章 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孙子说:凡是先到达作战地区而等待敌人的就会安逸,后到达作战地区而仓促应战的就会疲惫。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能使敌人按照我方意愿而自动到达战区,这是因为敌人受到了利益的诱惑;能使敌人按照我方意愿而无法到达战区,这是因为敌人担心会有祸害。所以敌人安逸,能使他疲劳;敌人饱食,能使他饥饿;敌人安静,能使他骚动。向敌人急行军也无法到达的地方行进,快速到达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子主题
第七章 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孙子说:大凡用兵打仗的规律是,将领从国君那儿接受命令,聚合民众,组成军队,此后一直到两军军门相对,遥相宿营,即将开始会战,这一期间没有什么鱼与两军个争先机之利更困难的了,两军各争先机之利的难点,在于如何把看似迂回的路线变得近直,把患害转成便利。所以要故意走迂回的道路,并以小利引诱敌人,比敌人晚出发,却比敌人早到达会战地点,这才是懂得了将迂回路线变得近直的奥秘。
第八章 九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孙子说:大凡用兵打仗的规律是,将领从国君那儿接受命令,聚合民众,组成军队。在“圮地“不要宿营,在”衢地“不要结交诸侯,在”绝地“不要停留,在”围地“要巧施计谋,在”死地“要拼死战斗,有的道路不要经过,有的军队不要攻击,有的城池,不要攻打,有的地方不要争夺,国君有的命令不必接受。
第九章 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地: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孙子说:概括说来在不同地形条件下指挥部队与观察敌情要遵守的原则是:行军经过山地,要靠近山谷;驻扎时要选择向阳的高低;与地势高的敌人作战,我军不可采用仰攻,这是在山地指挥部队时要掌握的原则。我军渡过河流后,一定要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宿营;敌军渡水来进攻,不要在水上与敌人迎战,要等敌人渡过一半再出击,这才有利;要想与敌人决战,不要贴靠水边抗击敌人;我军要处于江河的上游,不要驻扎在江河的下游,这是在水边指挥部队时要掌握的原则。部队经过盐碱沼泽地带,应迅速离开,不要停留;如果与敌人在盐碱沼泽地带交战,必须依滂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指挥部队时要掌握的原则。在平原地带应选择平坦之地安营扎寨,部队的右面和背面为高地,前为低地后为高地,这是在平原地带指挥部队时要掌握的原则。以上四种“处军”原则的好处,是黄帝战胜四帝的原则所在。
第十章 地形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之、爱、险、远六中。我军可以前往,敌军可以过来,这样的地形叫做引号,同在通行地带,应先占据地势高、向阳的地方,有利于保持粮道的畅通,这样对敌作战才有利。可以前往,难以返回,这样的地形叫做挂在挂形地带,敌人如果没有防备,可以出击战胜它引号敌人,如果有防备出击就不会获胜,难以返回,是不利的。我军出击而不能获利,敌军出击也不能获利,这样的地形叫做只在执行地带,敌人计时使用小利诱惑我,我军也不要触及引号,用引兵假装撤退,让敌人触及一半后再出去,这才有利在爱情地带,我军应先占据用中兵守住隘口一带敌人,如果敌人先占据,碍口被敌人重兵守住,就不要与敌人作战,敌人如果没有完全守住碍口就可与之一街站在显形地带,我军先占据必须驻扎在地势高、向阳的地方以等待敌人,如果敌人先占据应该撤军离开,不要雨滴接站在远行地带敌我,双方势均力敌难以像滴挑战与敌作战,怎么不理。以上6:00 ,是利用地形的关键,这是将军的重大责任,不可不认真研究。
第十一章 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孙子说:根据用兵的法则,军事地理可分为如下九种类型:上帝、青帝、征地、浇地、取缔、种地、是的、为地、死地、。。诸侯在本国土地上作战,叫做上帝进入敌国困境不深的,叫做青帝我方得到有利的,敌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征地我方可以前往敌人,也可以到来的地区,叫做浇地同几个诸侯国的土地接壤,先到达就可以得到多国援助的,叫做取缔进入敌国的纵深地带,经过敌人程亦几点很多的,叫做中的凡是在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以通行的地带行军,叫做启迪入口狭窄,归路迂回,敌人用少量兵力就可以击败我军众多兵力的,叫做圩堤速战就能生存,不诉战就会灭亡的,叫做死地,所以在上帝不要作战在青帝,不要停留在征地,不要进攻在浇地,不要让不对首尾不接,在取缔要广交外援,在中的要攫取粮草,在市里要快速通过,在圩堤要谋划突围,在死地要拼死战斗。
第十二章 火攻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孙子说,一般说来火攻的方式有五种意识,烧杀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世焚烧敌军的资中,四是焚烧敌军的物资仓库,武士焚烧敌军的量到与运输设施。运用火攻必须条件具备,火攻器材平常必须准备好。放火要选好甜食和日子。有利于火攻的甜食指的是天气干燥,有利于火攻的日子指的是月亮运行,经过鸡、B、一、整四星位置的时候,凡是月亮运行到这四个新的位置时,就是起风的日子。
第十三章 用间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之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孙子说,凡是发动10万人的军队出征千里之外百姓的花费国家的开支加起来每天都要耗费千斤钱方后方动荡不安一路上疲于运输物资无法从事正常农耕生产的民众多达70万家敌我,双方对峙,数年,目的是为了争得最终的胜利,如果吝啬绝路和金钱不愿重用间谍,最后因不了解敌情而打败仗这种将领是极其不仁的他们不配当军队的将领,也不配成为君主的斧。作者更不可能成为胜利的主宰者。所以贤明的君主和将领之所以一发兵就战胜敌人,成就的工业超过一般人就在于,他们事先已探明敌情,若要事先探明敌情就不可使用求神问卜的迷信手段来获取不可用,类似于其他事物的方法来获取不可用推荐日月星辰运行位置的方法来获取一定要去治于人取之于了解敌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