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非语言交际手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这是一篇关于非语言交际手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交际研究应予以充分重视,做到"纯语言"研究和"活语言"研究同步发展。 2、对外汉语教师应自觉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意识地,适度地使用非语言交际手段,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言传"身教",提高教学效率。,四,三 以体态语为例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非语言交际手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1、人类交际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形式 ,这两种形式相辅相成 ,构成人类交际不可分割的整体。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自觉地运用非语言交际手段 ,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 3、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一部分 ,在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及文化教学中可以起到常规语言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定义
1、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Malandro et al,1989:5) 2、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或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有目的地发出,由接收者有意识的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Burgonand Saine,1978,见 Malandre,1989) 3、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地生成,也可以由环境造就(Samovar al,1981:156) 4、语言行为之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分类
1、体态语(Body language) 2、副语言(Paralanguage) 3、客体语(0bject language) 4、环境语(Environmentallanguage)
1、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基本姿态(姿势和身势)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亲吻和拥抱,微笑、体触、女士优先的礼节动作等),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如头部动作、面部动作、目光交流、臂部动作,手部动作,腿部动作等) 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2、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话轮转换(turn二taking)和各种非语义声音。 3、客体语(0bject language)。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的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4、环境语(Environmental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建筑设计等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表示等等。
特点
1、遗传性 2、全人类性 3、真实性 4、立体性 5、民族性
1.遗传性。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非语言则不同,人类的一部分表情如喜、怒、哀、乐、惊、恐等,还有部分动作如吸吮等是与生俱来的。 2.全人类性。这一特点是与它的遗传性紧密相连的。人类先天遗传的那一部分非语言因素是基本相似的,人类生来就有一种用四肢五官的情态互相沟通情感的本能。 3.真实性。非语言传达出的信息比语言更为真实。当人们说违心的话时,神态却可以把真实的思想流露出来。 4.立体性。语言具有直线性,话语要一个词一个词的说出来;而非语言就不同了,说话的口吻,面部的表情,肢体的动作等可以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5.民族性。非语言交际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文化特征,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使用的非语言交际系统也绝不是统一的。
二
理论
1、伯德惠斯特尔曾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作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左右。 2、萨莫瓦则更为肯定,他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是言语行为,其他的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 3、艾帕尔 . 拉别思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结论:课堂上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行为中绝不是孤立的; 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交际体系。
作用
1、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也往往正是由于和语言行为或其他非语言行为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因而脱离语言行为或其他的非语言行为,孤立地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语言行为常难以奏效。 2、脱离非语言交际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也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目的。
关系
积极地利用非语言交际进行教学,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学习的心理机制原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以体态语为例谈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使用
1、非语言交际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文化特征,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使用的非语言交际系统也绝不是统一的。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使用非语言交际手段教学,也是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体态语在不同的民族中都客观地存在着。
汉语教师在向外国学生传授汉语言知识,汉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汉民族体态语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而学会运用汉民族体态语进行交际,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与沟通的障碍,避免文化冲突。
有助于加深对汉文化的完整了解,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对具有民族特色的非语言交际手段的掌握,可以直接影响对一种语言的理解。
四
语音
教授拼音、纠正音调、展示舌位图
简便易行,形象直观,外国学生易于模仿掌握
词汇
汉语词汇中有大量带有体态特征的词语 在讲词语的理性意义的同时辅以体态语的动作
1、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示词语的含义,使学生易于掌握,学生本人借助模仿,掌握词语的体态动作特征,将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领悟。 2、如果学生能在实际交际中恰当地运用这些体态语辅助语言表达,其汉语可能显得更为"地道”。
语法
将抽象的语法理论尽可能多的通过 体态语转换成直观的演示和感受
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把语言的交际功能和、 非语言交际功能有机结合
1、地道的,能充分体现汉民族文化特征的"活语言"。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非语言交际手段,"察言观色",了解学生的情绪和反应推测授课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可以加强师生的感情交流,增强感召力,影响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交际研究应予以充分重视,做到"纯语言"研究和"活语言"研究同步发展。 2、对外汉语教师应自觉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意识地,适度地使用非语言交际手段,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言传"身教",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