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章建筑工程设计技术
这是一篇关于第1章建筑工程设计技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5 装配式 建筑 设计 基本 要求,1.4 建筑 结构 设计 构造 基本 要求,1.3 建筑 结构 体系 和 设计 作用,1.2 建筑 构造 设计 的 基本 要求,1.1 建筑 物的 构成 与 设计 要求。
编辑于2024-04-24 11:13:52第1章 建筑工程设计技术
1.1 建筑 物的 构成 与 设计 要求
建筑物分类
民用建筑
1、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2、建设设计防火规范:
3、按规模大小分类:大量性(住宅、学校、商店、医院) 大型性(航空港)
工业建筑
生产车间、辅助车间、动力用房、仓储建筑
农业建筑
建筑物高度
一般建筑高度计算
1、平屋顶:室外设计地面至女儿墙顶点
2、坡屋顶:檐口:按室外设计地坪至屋面檐口或坡面最低点算 屋脊:室外设计地坪至屋脊
3、局部突出屋面用房:面积不超过屋面面积的1/4时,不应计入设计高度。
特殊建筑高度计算
人员正常活动室内净高度不应小于2m (地下室、局部夹层、公共走道、建筑避难区、架空层)
建筑物构成
结构体系
上部结构:墙、柱子、梁、屋顶 下部结构:基础
主要用于承重
维护体系
屋面、外墙、门、窗
设备体系
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供热通风系统
建筑设计程序与要求
程序
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专项设计
要求
建筑室内无聊环境技术要求
1、室内光环境
采光设计的评价指标为:采光系数和室内天然光照度
2、室内声环境
1、昼间6:-22:00不超过70dB;夜间22:00-6:00不超过55dB
2、分户墙两侧的放间和分户楼板上下的房间属于同一类型
3、电梯不得紧邻卧室布置,也不宜紧邻起居室(厅)布置
3、室内热工环境
1、提供墙体阻热:采用复合墙体构造;采用低导热系数的新型墙体材料;采用带有封闭空气间层的复合墙体构造设计
严寒、寒冷地区建筑应采用木窗、塑料窗、铝木复合门窗、铝塑复合门窗、钢塑复合门窗和断热铝合金门窗
2、外墙隔热措施:采用浅色外饰面、通风墙、干挂通风幕墙;墙体外侧轻质材料,内侧重质材料;垂直绿植及淋水;西向墙高蓄热材料与低热传导材料组合的复合墙体构造。
3、优先采用自然通风
4、门窗优选活动式建筑遮阳
建筑隔震减震设计构造要求
抗震设防分类:
甲乙丙丁。丙类:标准设防类
建筑工程的抗震体系的规定
1、结构体系:足够的牢固性和抗震冗余度
2、楼、屋盖:足够的面内刚度和整体性
3、基础:良好的整体性和抗转动能力、避免地震时基础转动和加重建筑震害
4、构件链接:保证节点或锚固件的破坏在构件或连接件破坏的后面
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措施
1、框架梁和框架柱:的潜在塑性铰区采用箍筋加密措施
2、筒体结构:外框架应有足够刚度,确保结构有明显的双重抗侧力体现特征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措施
1、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柱或芯柱,强度等级不低于C25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2、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土楼板或屋面板,应采用有效的拉结措施
3、砌体楼梯间
1、不应采用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8度9度时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梯段
2、楼梯栏板不应采用无筋砖砌体
3、顶层及出屋面的楼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链接, 墙体应设置通长拉结钢筋网片
4、顶层以下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 并与构造柱链接
建筑消能减震措施
1、消能器与支撑、连接件之间宜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或销轴连接,也可采用焊接
2、钢筋混凝土作为消能器的支撑构件时,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3、消能器与主体结构的连接一般分为5种:支撑型、墙型、柱型、门架式和腋撑型
4、消能器与机构连接的构造要求:
预埋件锚筋长度宜大于20倍锚筋直径,且不应小于250mm
剪力墙、支墩沿长度方向全截面箍筋应加密,并配置网状钢筋
子主题
1.2 建筑 构造 设计 的 基本 要求
楼地面
1、建筑内的卫生间、浴室、公共厨房、垃圾间等场所的楼面、地面,开敞式外廊、阳台的楼面应设防水层
2、内保温的建筑,靠近外墙处的楼板应上下两侧均作保温处理
3、应在楼面面层与楼梯之间和与墙接合处加弹性阻尼材料隔绝振动传声
4、幼儿园的建筑中乳儿室、活动室、寝室及音体活动室宜为暖性、弹性地面。幼儿经常出入的通道应为防滑地面。卫生间应采用易清洗、不渗水并防滑的地面。
墙体
墙体防水、防潮
1、砌筑墙体应在室外地面以上、室内地面垫层处设置连续的水平防潮层
2、有防潮要求的室内墙面迎水面应设防潮层, 有防水要求的室内墙面迎水面应采取防水措施
3、有配水点的墙面采取防水措施
散水
1、宽度为600-1000mm;采用无组织排水时,宽度可按檐口线放出200-300mm
2、坡度为3%-5%
3、与外墙之间宜设缝,缝宽20-30mm,缝内应填弹性膨胀防水材料
女儿墙:根部做泛水,高度不小于250mm
非承重墙的要求 (无承重无美感要求)
1、保温隔热
2、隔声、防火、防水、防潮
楼梯(必会)
1、室内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度
2、公共楼梯的梯段最小净宽度按人流股数和每股人流宽度0.55m确定,并不应少于2股人流的宽度
3、公共楼梯休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度不应小于2.00m, 梯段净高不应小于2.20m 4、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不宜小于0.9m 5、公共楼梯每个梯段的踏步级数:2-18级。 踏步前缘宜有防滑措施 6、公共楼梯应至少于单侧设置扶手, 梯段净宽达3股人流的宽度时应两侧设扶手
电梯 (新增)
1、高层公共和高层非住宅居住建筑的电梯不应少于2台
2、建筑内设电梯时,应设置至少1台无障碍电梯
3、电梯井道和机房与安静用房贴邻布置时,应采取隔振、隔声措施
4、电梯机房应采取隔热、通风、防尘等措施
防火门、防火窗、防火卷帘
1、防火门、防火窗划分为甲、乙、丙三级
2、防火门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门,关闭后内外两侧都能手动开启
3、疏散走道、楼梯间和前室的防火门,具有自行关闭功能
4、常开防火门,发生火灾时具有自行关闭和信号反馈功能
5、设在变形缝处的防火门,应设在楼层较多的一侧,门开启后门扇不应跨越变形缝
6、设在疏散走道上的防火卷帘应在两侧设启闭装置,并应具有自动、手动和机械控制的功能。
建筑装饰装修构造要求
1、室内装修不得遮挡消防设施标志、疏散指示标志及安全出口,并不得影响消防设施和疏散通道的正常使用
2、吊顶的装修构造及施工要求
吊杆长度超过1.5m,应设置反支撑或钢制转换层
吊点距主龙骨端部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龙骨在短向跨度上适当起拱
重型灯具、电扇、风道及其他重型设备严禁安装在吊顶工程的龙骨上
3、厨房、卫生间、地下室墙面必须使用耐水腻子
变形缝
1、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
2、变形缝不应穿过:卫生间、盥洗室和浴室等用水的房间,也不应穿过配电间等严禁有漏水的房间
3、变形缝选用原则
根据防火要求选配阻火带
对防水要求较高的楼地面除可设置止水带外,还可以选用在铝合金基座上装有止水胶条的产品
对防止噪声要求较高的楼地面,可以选用带有橡胶嵌条的产品
同一工程,内墙与顶棚应尽量选用同一产品,地面与墙面应选用宽度相同的产品
1.5 装配式 建筑 设计 基本 要求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基本要求
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概念
最重要的,提高质量、缩短工期、节约能源、减少消耗、清洁生产等优点
2、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
宜设置地下室,地下室宜采用现浇混凝土 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宜采用现浇混凝 框架结构首层柱宜采用现浇会凝土,顶层宜采用现浇混凝土
3、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应沿两个方向布置剪力墙
预制剪力墙宜采用一字形,也可采用L形、T形、U形
预制剪力墙底部接缝宜设置在楼面标高处,并符合规定
接缝高度20mm 接缝采用灌浆料填实 接缝处后浇混凝土上表面设置粗糙面
装配式装饰装修设计基本要求
集成设计宜选用通用化部品进行多样组合 有限确定功能复杂、空间狭小、管线集中
1.4 建筑 结构 设计 构造 基本 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构造基本要求
1、混凝土结构体系设计规定
不应采用混凝土结构构件与砌体结构构件混合承重 应采用双向抗侧力结构
高层建筑抗震设防为9度: 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和连体结构
2、构件最小截面尺寸
3、结构混凝土最低强度
4、受拉钢筋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00mm
砌体结构设计构造基本要求
1、填充墙的构造设计要求
宜选用轻质块材料
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5
墙厚不应小于90mm
2、填充墙砌体与梁、柱或混凝土墙体结合的截面处,宜在粉刷前设置钢丝网片400mm,沿界面缝两侧各延伸200mm
3、圈梁构造要求
宜连续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形成封闭状
圈梁宽度不应小于190mm,高度不应小于120mm,配筋不应小于4Æ1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钢结构设计构造基本要求
1、建筑钢结构常用的结构体系
单层刚结构:可以采用框架、支撑结构 多高层刚结构:框架、支撑结构、框架-支撑、框架-剪力墙板、筒体结构、巨型结构
2、刚结构防腐蚀
防腐蚀涂料 锌、铝等金属保护层 阴极保护措施 耐候钢
1.3 建筑 结构 体系 和 设计 作用
结构的功能要求 (可靠性)必会
安全性
爆炸、撞击、罕见地震等偶然事件和人为失误时,能保持整体稳固性
火灾时,结构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保持承载力和整体稳固性
适用性
变形、裂缝
耐久性
预计的使用年限,混凝土老化、腐蚀,钢筋锈蚀
结构设计工作年限
梁的位移计算
构件的跨度:影响因素最大
混凝土结构环境类别
引气剂防混凝土腐蚀
混凝土构件最低强度等级和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
1、混凝土构件最低强度
2条必须同时满足才能降低强度等级
预应力混凝土楼板不低于C30
其他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不低于C40
2、混凝土构件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
直接接触土体浇筑的构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70mm(如:无垫层的基础大底板)
处于流动水中或受水中的泥沙冲刷的构件,保护层厚度宜增加10-20mm(江河胡海)
预制构件的保护层厚度可比规定减少5mm
常用结构体系
混合结构(6层)®框架结构(15层)®剪力墙结构(180m)®筒体结构(300m)
侧向刚度由小到大
工程结构设计要求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涉及到人身安全以及结构安全的极限状态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涉及结构或结构单元的正常使用功能、人员舒适性、建筑外观的极限状态
作用(荷载)的分类
1、直接作用: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偶然作用
2、间接作用:温度作用、混凝土收缩、徐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