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少阳病-2本证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编辑于2021-08-03 19:14:301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
小柴胡汤证
1. 原文
①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②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服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而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2. 注释
a. 往来寒热
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患者自觉热时不寒,寒时不热, 寒热交作,发无定时
b. 胸胁苦满
病人苦于胸胁满闷
c. 嘿嘿
心情不爽快的样子
d. 煎
将液体汁状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凡有汁而干谓之煎”
e. 脏腑相连…邪高痛下
肝胆相连皆属木,脾胃相连皆属土,木本克土,木为高,土为下
因此邪在高位的肝胆,必然会影响其下位的脾胃
仲景以此来解释少阳病喜呕的机制
3. 提要
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证治
4. 证候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柴胡八症
5. 病因
①96太阳病邪传入少阳 ②97少阳本经直接受邪: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
6. 病机
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胆火内郁
7. 治法
和解少阳——和枢机,解郁热(解郁结)
8. 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 炙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9. 方义
小柴胡汤共七味药,可分成三组分析
柴胡配黄芩
a. 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疏散少阳经中之邪,又可疏理少阳气郁 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郁火
b. 二药相合:经腑同治,疏清并行,经邪外解,胆热内清; 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因而条畅通利
c. 针对了少阳病容易经腑同病、容易气郁化火的特点,为核心药组
半夏配生姜,两药皆味辛
a. 以其辛散,可助柴胡疏通气郁→针对少阳病易气郁
b. 和胃降逆止呕→针对少阳病胆热犯胃、胃气上逆而喜呕、多呕
c. 化痰、消饮、去水,助三焦水道之畅达→针对少阳病易生痰饮水
参草枣
a. 这三味药可看成半个理中汤,或半个四君子汤; 治疗发热性疾病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用到三个补气的药物?
b. 少阳为小阳,抗邪能力弱,故三药在柴胡引领下,可助少阳祛邪
c. 少阳胆与肝相表里,易内传太阴,故三药补太阴脾气,治中有防
小柴胡汤七味药相辅相成,和枢机、解郁热,达三焦、畅气机, 攻补兼施、寒热同调、温而不燥、寒而不凝; 胆腑清和,则胃能降浊,脾能升清;三焦通达,则水升火降, 气通津布,表里之气皆可调和;实是和解之良剂,为“和剂之祖”
故表里寒热虚实、气血津液阴阳诸病,皆可加减应用。 热病用之可解热;郁证用之可解郁;合补药,扶正以祛邪; 合血药,行气以活血;合生津药,解热以生津; 合利水药,行气以利水;合化痰药,畅气以豁痰; 合温阳药,舒郁以通阳;合养阴药,调气以育阴; 加减得当,男女老幼,外感内伤,皆可应用
由于少阳病多或然之证,故小柴胡汤又有加减之法
若胸中烦而不呕
是热聚胸胁,未犯胃腑; 热聚则不得以甘补,胃气不逆则不必辛散降逆
故去人参+半夏;加栝楼实以除热荡实
若渴
是木火内郁,犯及阳明,胃燥津伤
故去半夏之辛燥;加人参+栝楼根之甘苦清润,以清热生津
若腹中痛
是木郁乘土,脾络不和
故去黄芩之苦寒;加芍药于土中泻木,和络缓急止痛
若胁下痞硬
是邪郁少阳之经,阻遏较重
故去大枣之壅滞;加牡蛎以咸寒软坚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
是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停
故去黄芩之苦寒;加茯苓以利水
若不渴、外有微热
是太阳表证未罢,无里热伤津之象
故去人参之补;加桂枝以解外
若咳者
属水寒犯肺,肺气上逆
故去参枣之甘补,生姜之辛散;加干姜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降逆
生姜散阳明胃中之水,干姜散太阴肺脾之水
10. 主症和病机
1. 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即往来寒热,时作时休,是风寒侵袭少阳经的表现
少阳为小阳,抗邪之力较弱
少阳受邪,正邪分争,互有进退→邪胜则寒,正胜则热
2. 胸胁苦满、胁下硬满、胸胁满不去、胁下满
皆发生在少阳经脉所过的部位
邪伤少阳经脉,经气不利的表现
3. 嘿嘿
是心中不爽快的一种感觉,心中不爽快,自然神情也会抑郁木然
胆腑气郁,疏泄不利,精神抑郁所致
4. 不欲饮食、不能食
胆腑气郁,导致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减退所致
5. 心烦
少阳郁火循经上扰心神
6. 喜呕、干呕
胃气上逆的表现;少阳病胆火内郁,最易横逆犯胃——脏腑相连…
胆热最易犯胃,导致胃气上逆→呕吐
故《伤寒》常以呕吐来表示少阳病的存在与否
7. 脉沉紧
如100条所说,阴脉弦;阴脉即沉取脉,紧即弦; 脉沉紧和阴脉弦,皆是脉沉弦的意思
少阳气郁,气血内郁而不能外达,故见脉沉; 少阳木气因郁而劲急,致使筋脉拘挛,故见脉弦
11. 或然症和兼证
1. 邪客少阳,经腑不和,三焦不利,其病变可及于表里内外上下, 故少阳病多或然证或兼证
2. 胸中烦而不呕
邪郁胸胁,未犯胃腑
3. 口渴
邪热伤津较重所致
4. 腹中痛
肝胆气郁,横逆犯脾,脾络不和的表现
5. 心下悸、小便不利
少阳三焦失畅,气化不利,水饮内停→进而水气凌心
6. 不渴,身有微热
提示太阳表邪未罢
7. 咳
水饮犯肺,肺气上逆的表现
12. 服药反应及应对
97条“服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提示少阳邪气可传阳明,邪气既然传入阳明,出现了 阳明热伤津液的口渴,那就应当依照治疗阳明病的方法来治疗
13. 去滓再煎
a. 因方中药物 性味有寒温之差、苦甘辛之异,功用又有祛邪与扶正 的不同,煮后去滓再煎,可使诸药气味醇和,寒热同行,攻补并施,作用于同意书记,更好地起到和解作用
b. 《伤寒》中去滓再煎的有7个
96小柴胡汤、103大柴胡汤、147柴桂干姜汤; 149+157+158三泻心汤、161旋覆代赭汤
c. 柴胡剂是和解半表半里之枢机的,泻心剂是和解半上半下之枢机的
d. 其他也有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剂,如黄连汤、乌梅丸、 干姜黄芩黄连汤、麻黄升麻汤;却没有去滓再煎,是因为这些方剂不属于和解剂,药物的作用部位不在同一个枢机点,而是寒热攻补各行其事,就像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一样
14. Tip:柴胡的使用
①解表退热时,宜用北柴胡——15g ②疏肝解郁,条畅枢机时——10g ③升阳举陷时——5-10g ④可用于治疗心肾肺之痰饮水肿病
2小柴胡汤的其他适应证及禁忌
1. 少阳不和兼太阳表证
1. 原文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 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 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蒸蒸而振:蒸蒸,盛也;即寒战盛的样子
2. 提要
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少阳病兼太阳表证+少阳病战汗作解
3. 病因
太阳伤寒或中风,邪传少阳,而太阳邪气未罢
4. 病机
太阳病未罢,邪传少阳
5. 治法
和解少阳
6. 讲解1
1. 太阳伤寒或中风时,邪传少阳,出现了少阳病的小柴胡汤证可用之
2. 小柴胡汤证的临床表现很多,如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沉紧,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主症; 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等或然症
3. 审证原则是“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提示诊断少阳病而使用小柴胡汤,只需抓其中的一两个症状,或一部分症状,而这些症状又能反应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之病机即可用
4. 《伤寒》中凭“续得寒热发作有时者”、“胸满胁痛者”、“胸胁满不去者”、“呕而发热者”,即用小柴胡汤,皆为示范举例
5. 小柴胡汤可以解除太阳表邪的原因: 少阳枢机通利,三焦畅达,津液得布,营卫通达,便可达到身濈然汗出而解的效果;即230条所言“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7. 讲解2
1. 本条又讨论了小柴胡汤误下后,柴胡汤证不罢者的治疗及战汗作解的临床表现
2. 柴胡汤证,当以和解为治,不可攻下,误下常使病情发生变化; 若下后柴胡证已罢者,有两种可能:一则形成坏病,二则邪传他经;此时就皆不可用柴胡汤了
3. 若下后柴胡证仍在,是其人正气尚旺,未因误下而致病邪内陷。 因邪仍在少阳,故可用小柴胡汤治疗;但病人经过误下,正气受挫,于是服用小柴胡汤后,就出现了战汗作解的表现
4. 战汗作解的过程有三个阶段: 一是蒸蒸而振,即剧烈寒战,是邪气和正气相争的表现; 二是又出现发热,是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表现; 三是汗出热退,是正胜邪却的结果
5. 这三个阶段依次都出现过了,病证就痊愈了。 若只战不热,则是正不胜邪;若寒战、发热之后,没有汗出, 则是正不却邪,这都需继续治疗
8. Tip
应当提醒的是,现代常常采用中西医两套治疗方法,在西医输液过程中,偶尔会有输液反应,其临床表现也是先有寒战,随后发热,之后会有大汗淋漓而导致虚脱,甚至休克而有生命危险。这是需要紧急处理的急症,不可看成是战汗作解
2. 少阳不和兼阳明热郁
1. 原文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2. 提要
小柴胡汤可治疗少阳不和兼阳明热郁
3. 证候
发潮热,小便自调而大便溏,胸胁满不去
4. 病机
少阳不和兼阳明热郁
5. 治法
和解少阳
6. 讲解
1. 本条虽冠以“阳明病”,但条文所列症状有“胸胁满不去”,实为少阳不和兼阳明病
2. 阳明病发潮热
多为腑实已成的表现;热邪和有形之糟粕相结的时候,热邪也必然内收、内敛、内郁,而不弥散;在通常的时间段,发热表现不出来
在日哺前后,阳明阳气旺盛,正邪斗争激烈,于是出现了明显的发热或高热;每日如此,犹如江海的涨潮退潮,发有定时,故称潮热
3. 但阳明腑实,除潮热外,尚有大便硬结、腹满痛、烦躁、谵语等,况阳明病“小便数者,大便当硬”
4. 今虽发潮热,然并无腹满腹痛,况小便自调而大便反溏, 因此,其“发潮热”充其量为阳明热郁所致
5. 阳明之热没有和有形糟粕相结,为什么会导致阳明热郁呢? 从“胸胁满不去”可知,此证还有少阳枢机不利的病证存在
6. 少阳为一身阴阳气血水火之枢机,枢机畅利,则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自调
7. 今少阳枢机不利,因此导致阳明热郁,于是虽然不是阳明燥结,却因阳明热郁于里,不易外发;在通常时间里,发热表现不出来,而在日晡所,阳明阳气旺盛,正邪斗争激烈,故有了发潮热的表现
8. 此种潮热,从少阳论治,与小柴胡汤;待少阳枢机畅利,气机通达,则表里条畅,阳明之郁热亦可得以宣达疏解
7. Tip
本条提示,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发潮热,前述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往来寒热、头痛发热、呕而发热,以后还会讲到小柴胡汤可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作如疟、差后复发热等,可见小柴胡汤解热作用之佳
3. 少阳不和兼阳明不大便
1. 原文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2. 提要
小柴胡汤可治疗少阳不和兼阳明不大便
3. 证候
不大便,胁下硬满,呕逆,苔薄白
4. 病机
少阳不和,三焦失畅
5. 治法
和解少阳,通达三焦
6. 讲解1
1. 本条虽冠以“阳明病”,且有“不大便”,但其“硬满”部位不在阳明所主之腹部,而在少阳所主之胁下;舌苔不见燥热内盛之黄燥,而见津液不化之白苔;更有少阳主症之一的“呕”,说明此证并非阳明腑实,亦非少阳不和兼阳明腑实
2. 其不大便的成因,当为少阳不和,三焦失畅,水津不布,肠道失润
3. 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津布肠润,则大便自然通畅
4. 本条提示,临证见不大便,是否选用承气汤或大柴胡汤攻下,其辨证要点在于舌苔的黄燥与薄白
7. 讲解2
1. 前述小柴胡汤可解表,本条又言可以通便,其为何可以和里解表呢
2.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阐述的即是其和里解表的机制
3. 小柴胡汤有 和解少阳,运转枢机,通达三焦的作用
4. 上焦气机通畅,则水之上源条畅,津液得以布达下行,胃肠得以滋润,里气因和,则大便自调;
5. 上焦又是营卫之气直接向体表布散的场所,上焦气机通畅,则营卫之气得以布达,太阳表气得以调和,在表之邪则可随汗而自解
4. 三阳同病
1. 原文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2. 提要
小柴胡汤可治疗三阳同病
3. 证候
身热恶风,胁下满,手足温而渴,颈项强
4. 病机
三阳同病
5. 治法
和解少阳
6. 主症和病机
1.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
是太阳表邪未罢的表现
2. 手足温而渴
是阳明里热渐炽的特征
阳明和太阴都主四肢,《伤寒》中: 手足温而渴者,属阳明有热;手足自温而无口渴的,属太阴有邪
阳明有热,伤津较重,故见口渴; 太阴有邪,多为阴邪,伤阳为主,伤阴液不明显,故无口渴
3. 胁下满
少阳受邪,经气不利所致
4. 颈项强
是三阳经气不利的表现
太阳经脉行于后项部,少阳、阳明经脉行于颈部的两侧; 颈项拘紧不柔和,属三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
5. 可见将本证诊断为三阳同病,是恰当的
7. 讲解
1. 三阳同病从少阳入手治疗而用小柴胡汤的原因:
2. 太阳之邪应从汗解,但因为有少阳病的存在,禁用汗法; 阳明之邪当从里清,但因为有少阳病的存在,禁用下法; 故汗下皆不宜,只宜治从少阳,采用和解
3. 而少阳主枢,内调阳明,外达太阳,枢机运转,则内外通达; 使太阳之邪从外而解,阳明之热从里而消,则…身濈然汗出而解
8. 鉴别
阳明病篇提到三阳同病,阳明热盛,治用白虎汤清热为主;是因该条所述证候,没有太阳表证+少阳不和的症状,所以可用清法治疗
本条有明显的少阳枢机不利的临床特征,故必须从和解少阳入手
5. 阳微结证
1. 原文
①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②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③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 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阳微结:三阳气机轻度郁结于里,而致便秘
纯阴结:少阴阳虚,津液内凝,而致便秘,且无兼夹证
2. 提要
阳微结的证治+其与纯阴结的鉴别
3. 病机
阳微结:阳热气机轻度郁结于里
纯阴结:少阴阳虚,津液内凝
4. 治法
阳微结:和解少阳
纯阴结:温肾散寒(大黄附子汤可参)
5. 阳微结
阳微结的证候
①但头汗出
少阳三焦热郁的表现
三焦热郁,热邪不得外越而身无汗,但是头为诸阳之会,阳热上蒸,则可以见到头部汗出
②微恶寒
是表证尚在的特征
③手足冷
为阳郁于里而不达四末所致
④脉沉紧而细
是阳郁于里,气血运行失畅,脉道不利的表现
⑤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
是邪结胸胁,枢机不利,胃气失和,津液不下,肠道失润的表现
阳微结的病机
①本证为阳热郁结于里,故谓“阳结”,又由于和阳明里实燥结之证相比较,热结尚浅而微,且表证未解,故谓“阳微结”
②其总的病机不外枢机不利,气血运行失畅,既有表证,又有里证,故曰“必有表,复有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阳微结的治法
①应当采用和解之法,主用小柴胡汤
②服用小柴胡汤后可使三焦阳气通畅,上下内外气机条达,则表里诸证悉除
③假如里气尚未调和,病人身体尚不爽快,治当微通其便,即所谓“得屎而解”
6. 阳微结和纯阴结的鉴别
阳微结
证候
a. “必有表,复有里也”
b. 既有表证之微恶寒、发热,又有里证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
c. 有头汗出,为枢机不利,郁热上蒸所致
病机
a. “半在里半在外”为少阳枢机不利,阳热郁于里,气血运行失畅
b. 属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微结;性质为阳热
纯阴结
证候
a. “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
b. 纯阴结则没有表证,纯系里虚寒证,当见无热恶寒,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结滞;其大便结滞的病机应是阳虚津凝所致
c. 由少阴阳虚,阴寒内凝所致,故一般无汗; 若少阴病见冷汗自出或额上生汗者,则为少阴阳不摄阴或阳气外亡之危候,与少阴“纯阴结”之证不同
病机
a. 为少阴阳虚,阴寒内凝所致
b. 属少阴阳气不足,阴寒微结;性质为阴寒
7. 但头汗出
《伤寒》中出现“但头汗出”,分别见于148、111、134、136
148条为少阳阳微结证
为少阳枢机不利,三焦热郁,热邪不得外越则身无汗,郁热上蒸则“但头汗出”
111条为太阳中风误火疗
误用火劫发汗后,火毒内攻,气血阴阳俱虚竭
津液虚损,故虽为火邪蒸迫,已是汗出无源,不能布达全身,故见“但头汗出,剂颈而还”
134条是太阳表证误下,湿热郁蒸发黄证
湿热互结,热欲外越而为汗,因受黏腻滞着之湿邪的牵制,而不得外越,故“身无汗”
但头为诸阳之会,阳热上蒸,故“但头汗出,剂颈而还”
136条为水热互结的大结胸证
水热互结于胸胁,热邪不得外越,而见身无汗; 阳热上蒸,而见“但头微汗出”
阳明热郁胸膈证;少阳热郁兼脾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也有“但头汗出”,显然也是热郁所致
综上所述,但头汗出的病机是两种: ①热郁于内而不得外越,而郁热上蒸 ②津亏有热,而作汗无源
6. 少阳兼里虚时的治疗
1. 原文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2. 提要
少阴兼里虚寒证的证治
3. 证候
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
4. 病机
少阳不和兼太阴脾虚,气血不足
5. 治法
先温中补里,后和解少阳(先补后和)
方选小建中汤、小柴胡汤
6. 讲解
1. 阳脉涩
指脉浮取见涩象,即脉浮涩
是气血不足,运行涩滞的表现;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不足提示了脾虚土弱
2. 阴脉弦
指脉沉取见弦象,即脉沉弦
主少阳气郁,少阳木气旺
3. 阳脉涩,阴脉弦
为木旺土虚,气血不足,腹部经脉失养,又有木邪乘土, 因此理当出现“腹中急痛”
4. 证属少阳不和兼太阴脾虚,气血不足,据“虚人伤寒建其中”的原则,采用先补里,后和解少阳的方法
5. “先与小建中汤”调和气血,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待腹痛缓解后,若少阳病仍“不差者”,再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7. 鉴别
第96条与本条都有腹痛
第96条“或腹中痛”是少阳病的或然证,为木邪乘土,脾络不和所致,以少阳病为主
所以主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去黄芩之苦寒,以免再伤脾阳; 加芍药以养血肉筋,缓急止痛
本100条则是以气血不足,中焦虚寒为主; 其腹痛是在气血不足,中焦虚寒的基础上,复为少阳之邪所乘,由于是“土虚”为主,又遭木邪克犯,所以出现了“腹中急痛”
所以治疗宜先建立中气,与小建中汤,再和解少阳,与小柴胡汤
8. Tip:抓病机
《伤寒》中,小建中汤的适应证凡两见
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为气血两虚,复被邪扰;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所养则心烦
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病机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为少阳之邪相乘所致
两条临床表现完全不同,但病机皆是脾虚而气血不足,故皆用小建中汤治疗;这正是异病同治的体现,也是抓病机,扩大经方临床应用范围的示范,无论临床表现是否相同,只要病机一致,就可以选用同一首方剂进行治疗
7. 小柴胡汤的使用禁忌
1. 原文
①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②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③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98
a. 下重:肛门有重坠感
b. 食谷者呕:进食后即发生呃逆
2. 提要
中虚湿郁和中虚停饮者皆禁用小柴胡汤
3. 证候
①脉迟浮弱、恶风寒②不能食,胁下硬满,面目及身黄,小便难,颈项强③渴欲饮水而呕,食谷者呕
4. 病因
脾阳素虚,外感风寒,且屡用误下
5. 病机
中虚湿郁;中虚停饮
6. 治法
温中解表,利水化湿;健脾利水
7. 讲解1
1. 脉迟浮弱,恶风寒
是表证未解;脉兼迟象,且手足自温,是兼邪在太阴
参合第187/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并据“脉迟为寒”的说法: 可知此证为 脾阳素虚,感受风寒,表里兼病,治当温中解表
2. 不能食
但医者屡用攻下,致使中阳更虚,脾虚气弱,受纳无权,运化无力
3. 胁下硬满
阳虚不运,寒停湿郁,阻遏肝胆经气
4. 面目及身黄
肝胆经气不利,进而导致肝胆疏泄失司,胆汁不循常道,溢于周身
5. 小便难
脾失转输,水液不行
6. 颈项强
提示表证未解
7. 诸证皆因误下中虚湿郁而成,若误投小柴胡汤,则因其方偏于苦寒,就可能导致脾虚气馅,里气不和,更增泻利下重之证
8. 讲解2
1. 本渴欲饮水而呕者,是另指脾虚饮停而言; 《金匮》云:“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责之脾阳不足,转输失职,气不化津,水气内停
水气内停,气不化津,则渴欲饮水; 饮水不化,饮愈多而水停愈甚,饮逆于胃,则为呕逆
2. 其治法当以健脾利水为宜,不可将呕逆误作少阳病之喜呕,而误投以小柴胡汤
3. 因小柴胡汤偏于苦寒,对中虚饮停之人误用则更伤中阳,以致中虚土败,食后引发虚气上逆的呃逆,故特别强调“柴胡不中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