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修文阳明文化园知识框架
这是一个关于修文阳明文化园知识框架的思维导图,详细介绍了了王阳明成就、修文阳明文化园、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等。
编辑于2024-05-09 23:46:16贵州修文阳明文化园知识框架(知识扩充版)
链接知识
中国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湘军头目、李鸿章老师)
补:春秋战国时期孙叔豹提出的圣人标准,由梁启超将中国历史文人全部梳理一遍找出2个半圣人
王阳明成就
三大战役:南赣剿匪、冥王之乱、广西剿匪
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完人
修文阳明文化园
修文阳明文化园基本概括:修文阳明文化园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阳明大道306号,国家4a级景区。景区有阳明洞遗址、王阳明纪念馆、梦回故里风情小镇、养心殿度假区等部分组成。整个修文阳明文化园的核心与灵魂是阳明洞遗址。阳明洞遗址这个山洞在当时古代叫做龙场驿,众所周知,是因为一个叫王阳明的人在洞中悟出“圣人之道,吾心之足,向之求理而事物者误也”,后面王阳明创办了自己的阳明心学而闻名天下。这也是中国思想史上光芒万丈的一页,吏称之为“龙场悟道”。在如今的现代也是被誉为“中国第一哲理山洞”,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阳明基本概括: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出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越9日)。曾在越城(今绍兴)会稽山的阳明洞隐居修道,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故世称阳明先生。精通儒、释、道三大主流派系思想,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是中国的圣人。 王阳明圣人的初期:在最初王阳明的儿童时期,并不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还经常翘课。翘课的原因并不是小守仁出于厌恶应试教育,也不是因为天资聪慧找个安静的地方反思教育体系的弊端、参究宇宙人生的真相,小守仁翘课的目的只有一个——和几个小伙伴玩打仗。 后面被父亲王华(状元郎)发现,被当场训斥了一下要好好读书,但是王守仁并没有听进去,而且还顶撞自己的父亲。过几天后王守仁的老师得知此消息,也对王守仁说了很多孝亲的道理,但老师讲的口干舌燥,王守仁听的也是哈气连天。最后王守仁认认真真问自己的老师,人活着要做什么才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师急忙的回答说:“读书登第,光宗耀祖,便是天下第一等事。而王守仁却说“唯唯圣贤,方是第一” 。对与成天吊儿郎当的问题少年,想当圣人,被老师摇头苦笑。事后老师把小守仁的这件事告诉他父亲王华,王华一听,又好气又好笑,并评论到“孺子之志,何其奢也!” 后面直到一个算命先生的出现,王阳明的人生也开始迎来第一个转折点。有一天,王阳明又翘课,在市场上瞎溜达,看见一个小孩在卖鸟就凑过去问价钱。后面小守仁因口袋钱不够,然后眼珠一转,让小孩先把鸟给他,回头再送钱过来。卖鸟的小孩不愿意,坚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于是就和小守仁比画开了。就在这时候,有个算命先生从从他们身边经过,无意间瞥了王阳明一眼。看到王阳明的相貌时,心里起一个念头:此子他日大贵,当建非常功名。于是算命先生把鸟买下,送给了小守仁,并慈爱地抚摸他的脸,意味深长的说了几句话:“小朋友记住我下面的话——日后,当你的呼吸长到领口时,你就进入了圣境;当胡须长至丹田,你就结了圣胎;当胡须长到丹田以下,你就结成圣果,功德圆满。”临走之前,算命先生又叮嘱了一句话,也是这句话,把王守仁从一个问题少年彻底变成了三好学生。算命先生叮嘱王阳明一定要读书自爱,将来必定应验! 王阳明一心想当圣贤,所以深深记住了三明先生的话,从此王阳明才会在课堂上潜心诵读。后面王阳明也就真的成为了圣人。
阳明洞
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驿的原因和悟道了什么:明弘治18年(1505年)五月,明孝宗朱祜驾崩,年仅15岁的朱厚照继位,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恶搞天分的正德皇帝。而照顾正德皇帝的太监有。刘瑾,马永成,谷大用等8人。年仅15的朱厚照当了皇帝后,刘瑾等人也风生水起,一边怂恿皇帝飞鹰走马、嬉戏宴游,一边大肆干政,甚至还骑在文官头上屙屎屙尿。面对当时官场的腐败,对于群臣义愤填儕的谏言,当时的正德皇帝只当放屁,理都不理。内阁辅臣刘健、谢迁深感无奈,然后想打辞职报告,卷铺盖走人。随后就被宦官刘瑾开始反击,把始作俑者韩文、李梦阳等人全部炒了鱿鱼。后面又有20多人看不过眼,纷纷上疏,你被宦官刘瑾扒掉裤子打烂屁股,全部死与杖下。在宦官刘瑾的淫威之下,满朝文武人都不在吭声,没有人在敢以卵击石。而这个时候王阳明站了出来,面对官场的腐败,皇帝的不作为,王阳明先是给。正德皇帝照上一道奏疏,里面没有一个骂太监的字,而且还轻轻拍了拍正德皇帝的马屁,他“绝顶聪明”,只要能知过就改就是人民的好黄帝。在王阳明的劝说下,整篇文章,措辞平和,态度冷静,只讲理,不喷粪,唯一的诉求就是全程的皇帝赦免薄彦徽等人。虽然当时王阳明已经很平和、理智了,这么做是相当明智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企图把万恶的宦官刘瑾扳倒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刘瑾是流氓,那么当时的正德皇帝就是拼着龙袍的流氓,跟他们干果然是死路一条,跟他们讲理同样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很快,一道诏书颁下,王守仁也被扒了裤子打了40大板,最后就被贬到今天的贵州龙场驿丞。龙城驿是一个驿站,等同于现在高速公路的负责人,当时的王阳明九品官员都算不上。在贬谪之路,刘瑾还派两个锦衣卫追杀,王阳明。伪造套跳水自尽才逃过一劫。历经生死的考验,王阳明的身体和精神都重生,当时的心中再无犹豫,决定奔赴龙场。初道龙场因为当时无人居住,王阳明只能搭建草棚,因为水土不服,和王阳明同行的3个下人都相继病倒,后面才是来到现在的阳明洞居住,种菜砍柴,自食其力。王阳明当时的心情是悲凉的,自造刘瑾迫害以来,王阳明认为自己已经超脱荣辱计较。在这种生存条件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在人际罕见几乎被文明社会遗忘的犄角旮旯里,于是当时的王阳明就座在洞中想,然后圣人处在我现在的处境,圣人会怎么想。终于在一天半夜,王阳明悟出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阳明洞基本概括:会客中心右手进去是王阳明曾经住的山洞,也是“龙场悟道”的中心地带。自阳明先生离开后,历代诸多学者、名人、仕官到这里瞻仰阳明洞遗迹,刻画了大量的摩崖和碑刻于洞内外。有民国时期日本人的,还有一些是道光年间的。其中这里有摩崖43副,是国内外溶洞摩崖最多的一处,书体行、隶、楷、篆各其风格,500多年的沉淀使该洞在现如今成为“中国第一哲理山洞”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意思:所谓圣人之道,就是每个人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方法的过程。而圣人,就是潜能充分、人格臻于完善的人。所谓吾性自足,并不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是圣人,而是说每个人的心性之中具备一切成为圣人的潜能。正因为这种潜能或“圣性”是每个人本来具有的,所以人们如果向外追求,到外在的事事物物中去寻求成圣人的条件和理则,那就是侧底搞错了方向。
存天理、灭人欲的真正解读:在对后人宋明理学的教育中如果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是每个人身上的“亿万富翁”。那么“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兑现这些钱的支票。但这是很多国人不喜欢宋明理学的原因大多都是停留在6个字,“存天理,灭人欲”,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孔子曾经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所谓饮食,指的是人的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而“男女”指的是人的性需求,这都符合合理的欲望。所谓真正的“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人欲”,并不是简单的同于“人的合理欲望”,而是指人的“超出合理范围、违背正当原则的欲望”比如每个人活着,都必须通过工作换取服装、食物、房子等生活用品,这样的行为都是合理正当的,不属于理学要“去”的入欲范畴。人喜欢钱,这是正当,但是用毒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去赚钱,那就是人欲。人喜欢看帅哥、美女这是正当,但是已经有了老婆老公,在外面还有很多人,这就是人欲。先如今很多人会发朋友圈着是正当,但是故意在网上找一下假的图片,并发朋友圈而要“存天理、灭人欲”真正要“去”的只是溢出良知堤坝、在社会上肆意横流的物欲,而不是在法律和道德范围的人的正常欲望。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核心内容致良知:对于王阳明心学的良知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本体,有善有恶意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也被后面很多国人单独把“无善无恶心之本体”单独剥离出来批评。说这样思想太空疏、太含混,“空着一切解脱,无复挂碍”“混则一切含糊,无复拣择”,由此便混淆了现实中的善恶。但是把“无善无恶心之本体”从阳明心学剥离出来单独进行批判,也是不太厚道的,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要全面理解王阳明心学,就必须把四句话综合起来看。换言之,如果“天泉证道”王阳明对自己一生学问的“总结陈词”,那么“良知四句教”就是人们打开其心里世界的终极密码!事实上,阳明之所以说人性无善无恶,并不是取消善恶,更不是想混淆善恶,而是因为人性本质的善恶根本无法定论。确切的说,探讨人性的本性是善是恶,这本事就是戏论,就是伪命题。 打个比方,例如李世民发动了骨肉相残的“玄武门之变”,也缔造了海晏河清的“贞观之治”;上海黑帮老大杜月笙什么坏事都干过,却在抗战期间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四川一名女毒贩,用毒贩赚来的钱去资助一个贫困的脑瘫患儿……面对这些善恶集于一身的人和事物,怎么撇开他们所做的事单独去探讨他们本性的善恶?换言之,无论是人还是什么东西,都必须将其本性用到具体的事物上,落到行为上,才可以评价善恶,但所评价的也仅止与事情或者行为,而不是所谓的本性。 正因如此,王阳明才会提出他的“良知四句教”:人的心体虽然没有善恶可言,但是意念上(包括有意念发动的行为)却肯定有善有恶,故而才需要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来监管,更需要一个“为善去恶”的功夫去格物。在这里可能会有人问?孟子和王阳明都说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学而知的,就连一个小朋友看动画片,你不教他那是坏人,小朋友都知道那样的行为不对,而且良知肯定是善,既然如此,人的本性不就是善吗? 没错,良知确实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不学而知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三字经》里面的人之初性本善。良知本身并不是善,而是一种辨别善恶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使人具有向善的倾向,却没有赋予人纯善无恶的本性,也不能自动使人成为善人。孟子说,“见孺子将入于井”,任何人都会心生恻隐。这里一念恻隐就是良知,就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但是,同样具有道德意识,同样心生恻隐,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选择——例如 A可以选择救人,B可以选择报警,C可以选择旁观,D可以选择无视。良知只是道德意识,而在这里,人是完全的自由。 阳明心学的“良知四句教”最终的落脚点之所以在“格物”上,儒家与佛教之所以都强调修行,就是因为人具有这种自由意志,可以在善恶之间自主选择——假如人生来就善或者恶,那还谈什么格物和修行?因此,“良知四句教”对人们的最大启示就在于:他揭示了人的自由意志和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良知的关系。 动物界的生存法则就是弱肉强食,但是我们不能说动物是不道德的,因为动物的一切行为都服从于本能,不存在自由意志;重度精神病人杀人放火,既不用承担刑事责任,也无需承担道德责任,因为他已经无法辨别或控制自己的行为,丧失了自由意志。
知行合一:
心即理:
王阳明心学的影响
日本: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