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
佛教,《观无量寿佛经义疏》是佛教经典《观无量寿经》的注释书,也称为《观经疏》、《证诚疏》或《四帖疏》。
编辑于2024-05-11 16:55:46观无量寿佛经义疏
宋代灵芝元照
(1048年-1116年),字湛然,俗姓唐,浙江余杭人,北宋时期弘传律宗和净土的高僧。
主张戒律、净土并重,尝言“生弘律范,死归安养,平生听得,唯二法门”。
著作:戒律:《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净土方面有《观无量寿佛经义疏》《阿弥陀经义疏》一卷。
释题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义疏
佛
名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能说之人
观
能观之智
观者,观想、观照也
无量寿佛
是“南无阿弥陀佛”者
无:是命
量:是“弥”
寿:是“陀”
佛
觉者
阿弥陀佛(阿弥陀含有无量光,无量寿之二义);所观之境也
经
契经
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基
义
文意、义理
疏
疏通、注释、解释
序
元照律师自序
堪忍浊土异趣群居。安养净邦上善俱会。 是知棘林胎狱宜奋志以长辞。宝界金池可潜神而直往。
这是告诉我们娑婆的苦难众多棘林胎狱,我们要志以长辞。 极乐世界善人聚会宝界金池,我们要神而向往
愿生净土
潮音偏赞遍见琅函。海众高栖备闻青史
许多祖师、著作都称赞净土。
但以机宜殊等诱掖多门。或恒课密言。或专持嘉号。或克期系念。或洁己修斋。各赴时缘。备存众典。唯兹正观毕趣无生
正观:以专念修持净土法门为正观
其中又以持念佛明为正观
以修习净土有观经法为邪观
唯以正观(净土)能趣无生忍
信是除疑舍障之神方。长生不死之要术也
信的重要性:唯信乃能入
历观前古受诵尤多。逮至方今乐闻益众。忝从早岁专玩斯文。翻嗟亿劫之无归
深庆余生之有赖。然则诸师著撰各尚所宗。后进披寻莫知攸往
由是参详名理酬挍古今。摭取优长芟除繁琐。述而不作。何敢侮于前修。统之有宗。庶可贻于来学。文从简易意在修治
做义疏的原因
月藉指标见月而无劳执指。岸因舟度到岸而自可忘舟。曲被未来不负韦提之虔请。仰承遗嘱敢忘庆喜之重宣。聊赞上来冀资西迈云耳。
唯愿不负韦提希的请求,让更多的众生希求往生西方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律师谦虚
上卷
玄义分
一、教兴来致
初通明一代教兴
一、总说
总明佛出世的因缘
大觉世尊从本垂迹为欲开示众生佛之知见令其悟入
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二、分说
一、佛
1、佛示出生入寂
2.佛一代实教(声闻藏、菩萨藏)
皆为令众生自悟己心,明与十方法界有情体性等无差别,具足无量功德, 清静本染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众生心体不生不灭清静圆满十方究竟一相。
3.佛怜悯慈悲方便演说诸经
从华严的顿到鹿苑的渐
从一乘到三乘
从此土到他方
从自力到他力
示有无涅槃
为令众生悟自心洞达诸法,发大乘意修菩提道上求下化究竟成佛
二、众生:
无明痴暗熏习因缘妄现境界,念著计我我所,沉溺生死而不自知
二别叙今经教兴
从韦提机发求净土的因缘
阇王逆害幽禁父母,韦提苦切忧愁。遥望耆山请佛求救
佛慈悲赴幽宫。先称陈三种净福为兼济之缘,后说十六妙观正示往生之术
分析讲述这段经文的意义有十
一为愍众生忍受众苦无由脱故
二为愍众生为业缠缚无由解故
三为愍众生烦恼障重不能断故
四为愍众生福德浅薄受贫苦故
五为愍众生随邪背正去佛远故
六为令众生离诸染著住清净境界故
七为令众生心易得定故
八为令见身成就念佛三昧故
九为令见身见无量寿佛故
十为令众生疾成佛故
佛意众生皆生极乐净土得不退阿耨三藐三菩提
十六观
1、日观
2、水观
3、地观
4、宝树观
5、宝池观
6、总观
7、华座观
8、像观
9、真身观
10、观世音菩萨观
11、大势至菩萨观
12、自往生观
13、西方三圣像观
14、上三品生观
15、中三品生观
16、下三品生观
二、摄教分齐
初明二土立教纯杂
娑婆五浊惑业有轻有重,众生根性有顿有利,教法亦有大小,偏圆的不同。 故诸宗判教也有不同。
净土往生教观
极乐净土纯一大乘清静良伴,众生虽分九品皆发无上道信心。 往生到净土用功皆得不退菩提妙果
判净土为大乘
二辨大小渐顿
一、从天台的判教方式
净土是方等教摄
二、从二藏义理
净土是属菩萨藏
三、慧远大师的(四贴疏)云:属于顿教法
(韦提希等)凡夫证无生忍。不从小入。 故知是顿准知一代弥陀教观皆是圆顿一佛乘法更无余途
四、慈云法师说:小乘经典无一字说净土,小乘也不谈他佛亦无一字说弥陀。是则净土弥陀一历耳根即下大乘佛种,不可不闻不信。
净土是大乘教,是菩萨藏
三简了不了义
慈云法师说佛法有二:
一者小乘不了义法
二者大乘了义法
有了义
今谈净土唯是大乘了义中了义。经曰。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斯之谓矣。言了义者了彼净土即我自心非他方也。达彼弥陀即我自性非他佛也。如此则回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乎刹那际内
了义者,谓诸大乘经,皆明中道,佛性。
净土是大乘中的了义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出自《妙法莲华经·方便品》
“孕质九莲”:九品莲花化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是开示众生佛之知见。大乘了义岂复过此。
子主题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众生心忆佛念佛,前当来必定见佛,佛不远(言成佛不久也)
《妙法莲华经:如来授记品》如来亲记往生(药王品云受持此经即往生安乐世界等)。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谈普贤躬陈回向(普贤十大愿结云临命终时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等)
从者可以知到净秽身土都是众生自心所生。如果心体虚融则往生无碍。
不了义
不了义者,谓小乘等经,不明中道,佛性。
嗟今未学不达唯心。但认点灵便为净土。自谓心净土净不假他求。佛即我心岂须外觅。指弥陀为外物。贬极乐为他邦
忧感未学不明唯心,有点灵敢便认为是净土。说心净则土净,不须求其他,认为佛即我,不须外求。说弥陀为外物,贬极乐为他国。
三、辨定宗
初定经宗
宗:是主义一经之主义所以须辨示
天台:此经以心观为宗
此则就能观而言。观佛依正需要由心观
慧远大师和善导大师:此经以观佛三昧为宗
以能观和所观而立的。
观虽十六依正不同而主在观佛。
前六观是依报,从第七观到十六观是正报。虽有依正的不同,但是都主再观佛
观即念;念即是观
观佛的功德利益
《观佛三昧经》
佛告阿难此观佛三昧是一切众生犯罪者药。破戒者护失道者导。盲冥者眼愚痴者慧黑暗中灯。烦恼贼中是勇猛将诸佛世尊之所游戏
《首楞严经》
若能观佛一毛孔是人名为行念佛定。以念佛故十方诸佛常在其前为说正法。此人即能出生三世诸如来种。何况具足念佛色身。
若四部弟子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偷僧祇物污比丘尼破八戒齐作诸恶事种种邪见。若能至心一日一夜系念在前观佛一相好者诸恶罪障皆尽灭等。
观佛功德难思议
总结:
由虚妄与真是境冥合,佛用他福慧和慈悲拔济拯救我们。观佛是入道的初门。所以《楞严》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是则名曰香光庄严。
二明事理
一、事理一体
理是虚寂之强名
事乃施为之总目
事理一体
如水动为波,波有千万种形状,但是其性为“湿”性。 又如用墨写字,字有千差,皆因墨成字。
若谓冥心住寂能所泯亡则为理观
举心动虑取舍历然即为事观
二、对于离事敌对未能圆融的
一、引用智者大师十疑论回答
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
生即无生无生即生
二、理事二忏须分钝根和利根
一、钝根依事行
二、余经理观被上根
三、今经观法通摄利钝。
利根者不只理观,钝根者皆修事观,利钝都得往生。 只是往生的阶位有深浅。
三、对十六观古今判释的不同
古
一云十六妙境无非理观
一云据经始末皆是事想
一云前后十五是事唯第九佛观为理
今经
一、所观之境不不分理事之别。能观之人有离钝,见地有通塞,但都可以往生。 唐高僧辨秀曾经说;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何况保持正念
二、料检
一、
问今经理观如何修习。
答修法有二
一者能观心即以现前识心想念为体
日观就是以现前识心想为体的。
二者所观境即以弥陀依正庄严为体
十六种观境都是,能所相冥方成观行
二
问起心取境那名理观
答了此心境皆因缘生。缘生无生体非生灭即无生理
引用《十疑論》:
不生不灭者于缘生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了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此灭散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也
以缘生心观缘生境。心境虽殊缘生不异。能观是心所观即佛。心法佛法皆不思议
引《华严》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其义也。故诸行者先开智解通达无疑。然后晨夕念念系想彼方依正胜境炽然求生不妨心境。体自无生。非谓造作使之然也。是知世出世间诸所有法出处语默莫非妙理。非唯此观一代大乘所立观法莫不皆尔。
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又云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
引《法华》: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等。又云一切诸法皆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
引《普贤》:当知一切诸法即是佛法
引《净名经》云:一切诸法即菩提相
引《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总结
不能离诸法而谈妙理,这会堕于一边。就像《净名经》说的:譬如造立宫殿。若依空地随意无碍。若依虚空终不能成。诸佛常说法不离真俗二谛。真空妙有。
三辨观法不同
一、一代时教所明观法略为五例
一总观诸法如经观一切法空等。
二别观自心如止观还源观法界观净心观等
三或但观色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及不净白骨等
四兼观色心经云照见五蕴空十二入十八界数息等
五对观胜境即如诸经观佛菩萨等(此经即是也)
就观胜境也有五种
一观佛相海即观诸佛三十二相
二观普贤行法即观六牙白象菩萨身相
三观药王药上即观二菩萨行愿色相
破障
四观弥勒上生即观兜率天宫求生内院
生娑婆天界
五即今经观弥陀依正求生净土也
愿生极乐净土
忻愿求生
二、此方入道要在观心。净土往生义须想佛。 对比此方观心和观经的区别有六
一
观心:摄想归心
观经:送心他境(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天台疏云落日悬鞁用标送想之方)
二
观心:不局四仪
观经:则要须正坐
三
观心:不拘方所
观经:则定须西向
四
观心:不简余时
观经:须除便食(观佛经云除便转时地观云唯除食时等)
五
观心则断惑证理
观经:成业感生
六
观心:魔业发现
观经:圣德护持
三、料检
一、
问今十六观可名观心否
答若乃达境唯心则彼弥陀身土孰非心乎。但恐反求本阴局认点灵则尽属他经。非今正观矣
二
问或谓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唯观心为要。今经观佛岂不相违
答观法被机各有所主。若此方入道断惑证真则观心至要。若往生净土修因感报则观佛最优。彼明断证正取观心故有此语。非谓生佛二法永不通观。观佛三昧皆被未来义非徒设
三
问心佛无差上乘了义。今明观法何必强分
答理本虽融行相宜别。将使造修有托必须境智相应。古德有言观佛有二。一者自心三昧所见佛。二者西方从因感果佛。诸经观心即观自心所见佛也。今十六观正观西方感果佛也。据此两分求无疑滥故。天台十疑论云凡求生者希心起想缘阿弥陀佛相好光明。又观彼土七宝庄严备如无量寿十六观等。今经观佛斯为明据。
四
问曰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今观佛境岂非色见声求耶。
答曰三十二相犹皎月落于百川。四辨八音若清响发于幽谷。然有披潭捉月入谷寻声不了性空故不见佛。达士不尔。了色非色何妨端想于圣容。达声非声岂碍侧闻于妙法。故华严云色相不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
四料简异同
初简身土通局
初明佛身
一、以天台戒疏明四身
一法身
毗卢遮那佛是也
二真应身
报身
卢舍那佛
三法报应身
应身
四法报应化身
化身
释迦佛
二、一切诸佛皆具四身
弥陀身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即法报也
法身、报身
六十万亿那由他即净土应身也,或现大身满虚空中。 或现小身丈六八尺及圆光中恒沙化佛
应身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以至白鹤孔雀凫雁鸳鸯等皆是弥陀变化所作此等皆化身
化身
开三成四,是西方弥陀果德之身。 法身即是报身即是应化佛身一体非一非异也
三、佛为摄受教化众生从一身化为无数身,又从无数身变为一身
四、佛身寿命长短的辨析
一、慧远大师的《观疏》:佛寿命有真有应,真无有尽应有短长
二、《观音授记经》:阿弥陀佛寿虽无量当有终极般涅槃后观音补处号普光功德山王。据此定知是应(身)
三、《十疑論》:有满凡夫随分得见佛身粗相谓应佛也。菩萨见微细相谓报佛也。故知报应由机佛身何定。
总结:《涅槃经》云:佛告纯陀。汝今不应思惟诸佛长寿短寿。一切诸法皆如幻相。如来在中以方便力无所染著等。 又华严云如来法身藏普入世间中。虽在于世间于世无所著。譬如清净水影像无去来。法身遍世间当知亦如是。又云譬如工幻师示现种种事。其来无所从去亦无所至。幻性非有量亦复非无量。于彼大众中示现量无量。以此寂定心修习诸善根出生一切佛。非量非无量有量及无量皆悉是妄相。了达一切趣不著量无量。准知佛身体量叵得。尚非言思所及。
二明佛土
初正明
诸佛国土其数无量。 举要言之不出二种
一者法性土
众生佛土同一法性.毗虚遮那遍一切处。 常住法性诸佛如来所游住处强名为土实非土也。此谓唯心净土
唯佛一人居
二应化土
微尘佛刹若净若秽皆是诸佛随机应现摄化众生
应化土有三
一、实报土
应诸菩萨有
二、方便土
应诸二乘则有
三、凡圣同居土
应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有受分段生死和非分段生死,则有同居土
一、同居秽土
二、同居净土
秽土:
释迦化现居秽土
圣则大小三乘
凡通善恶六趣
净土
弥陀居净土
圣则纯一大乘
凡但人天
四、总结:今定指弥陀居净土
昔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修成极乐净土
二拣滥
诸经所说净土多种名字相滥,所以需要辨示
一、法性理土即寂光土
一、《净名经》:心净土净
菩萨取净土法
二、《金光明经》:愿我来世得此殊异功德净土如佛世尊。
三、《法华》云;教诸千亿众令住大乘法而自净佛土
四、《涅槃经》:佛临涅槃娑罗林间变成净土。尔时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软。众宝庄严犹如西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
五、《仁王般若经》:唯佛一人居净土
六、《圆觉经》: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二、释迦果报土
法华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净土不毁
总结:以上所说净土,都不是弥陀极乐净土
二辨古今废立。
初明福观
经文: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正受:①三为正,昧为受也。是禅定之异名。 ②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
思惟:以智慧观察,思考。
三福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世福
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戒福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大乘福
古疏
以三福答思惟
以十六观答正受
善导大师
将思惟合三福正受合十六观
今谓不然
理由
1、华严经说思惟正受但是三昧异名。
2、韦提前请但云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即可知道思惟正受只是请观
3、观前方便是:思惟正观成就才叫正受。
4、修 观之人先修福业助成观智,先明了三福之后才有 观行。 三福如宝货,观智如船桅。
总结:
是则事理相资福智双运。安有修观兀然端坐。不事师亲不持归戒不诵大乘耶。故须众善辅成正观
思惟、正受、三福都是众善,都是为了辅助正观。
二辨定散
善导大师
前十三观为定善
后三福九品为散善
今谓不然
理由
1、若如上所判应只有十三观,为什么名为十六观呢?
2、下九品的上品叫上辈生想名十四观,中辈生想叫十五观,下辈生想叫十六观,为什么这三观独名散善呢?《涅槃经》告诫我们要依法不依人。
三示地位
一、古
用大乘三贤十圣。对上三品小乘两凡四果对中三品
二、下九品往生净土
引十段经文为证
1、经云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
2、如来今者为未来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
3、如来今者教韦提希未来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
4、韦提白佛言因佛力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彼佛国土
5、汝及众生应当专心乃至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6、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
7、韦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得见彼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
8、佛告韦提希及汝众生欲观彼佛当起想念
9、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
10、九品中一一皆言若有众生等
证明如来说十六观止为常没众生不于大小贤圣人也
四解魔说
一魔说的缘由:说修西方净业临终感相皆是魔。 这是以邪障正,为害不浅。所以说魔
二、魔有四种
一五阴魔
二烦恼魔
三死魔
此三魔是汝身心
四天魔
居欲界天。乃是大权退恶进善。有大功行方可动之
三、修道若内心不正必遭魔,若心真实魔无能为也。
一、引众说绝疑
1、大光明中决无魔事。犹如白昼奸盗难成。
2、此土观心反观本阴多发魔事。今观弥陀果德真实境界故无魔事
3、念佛之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既为佛护安得有魔
4、云修净业人必发魔者佛须指破如般若楞严等。佛若不指则误众生堕于魔网。
今净土诸经并不言魔。即知此法无魔明矣
二、引山阴庆文法师的《正信法门》
问曰或有人云临终见佛菩萨放光持台天乐异香来迎往生并是魔事。这是为什么?
答:有依首楞严经修习三昧,或发动阴魔。有依摩诃衍论修习三昧或发动外魔(谓天魔也)。有依止观论修习三昧或发动时魅。此等并是修禅定人约其自力。先有魔种被定击发故现此事。
三、念佛三昧——全凭佛力
一、阿弥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
有如是等不可思议功德之力
若不为护持者则慈悲力何在?
若不为护持者则慈悲力何在
若不能鉴察被魔为障者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复何在耶
用反问方式表示强调佛的神力不可思议
二、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若谓念佛临终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复何在耶
五指滥传
净土教法的建立
1、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念佛,首创白莲社。慧远大师开弥陀信仰之先河是净土宗的初祖。
2、善导大师,集大成者净土宗二祖,主张专心一意念弥陀圣号。著有《观经四贴疏》四卷、《观念佛法门》一卷、《法事赞》一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
3、怀感法师精虔念佛三年,证得念佛三昧,著《净土群疑论》七卷
4、慈敏慧日大师在印度受净土学的影响,回国后主要弘传净土法门,其思想在于禅、教、律、净,四行并修着重于净土,开创净土宗与他宗合流之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净土慈悲集》等。
5、少康大师,净土宗五祖,毕生弘传净土教义,与沙门文谂共编《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一卷
6、慈云尊式法师结合天台的一心三观理念,以净土为指归建立弥陀忏。著有《往生净土忏愿仪》、《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各宗诸师多有弘传
不信净土有二障
一为他障
谓世传异说不辨是非。故于佛言反不信受
例如
如僧传慧布云。方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十劫莲华中受乐不如三途极苦处救众生也。
今谓得忍菩萨可容此说。若未得忍自不能救焉能救他。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慈救众生者无有是处。委如十疑论第一疑中所破。
有人云心若清净即是自性西方何必求生他方净土。
今谓非无此理。斯乃教中法性理土而非今经所明也。然具缚凡夫未登忍地。假令顿悟自心孰能恒守清净。法虽高妙不摄群机。但有虚言何由造入。
又云西方去此十万八千里。此亦误以四竺为西方也。
经云从此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岂止十万八千乎。略指一端。诸余不足议也。
有人云此十六观唯被下根耳。
今谓此经乃圆顿上乘成佛之法。是心是佛出自今经。韦提一闻即破无明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菩提心。岂皆下根耶
又云念佛人临终感佛菩萨来迎。皆是自心业现实无他方佛来
原因
一则不信佛语
观经九品临终感相皆佛说故
二不修佛力
诸佛菩萨慈悲誓愿拔苦与乐不遗物
三不信佛体
佛与众生体性平等有感必应
又有人云莫学愚人求生净土
今谓无量寿经说十方诸菩萨皆愿往生净土。况普贤行愿势至圆通皆愿往生净土。补处不退诸上善人岂皆愚人耶
又云求生净土念佛修观皆是执著取相殊非超越之法。
二即自障
一云净土难生吾无力量非敢过望。但不失人身足矣
一云吾毁戒破齐恶业深重。西方净土何由可生
一云佛说西方权诱众生且念为善。皆无其实。见修净业反生嗤笑。
一云聪明利智直悟己心。任己所为无非合道。岂同下士念佛修行耶一
一云临终作想夺彼胎阴刹那换报不历胞胎
中卷
别释经文
初释经题
一、经名
今
以正为观佛须先国土以为由渐后因观佛旁及徒众以显周遍
念佛三昧
一、经名有别二
①《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加“经”字共二十个字
就心境为名
“觀”:能觀智也
极乐国土即是依报摄前六观
无量寿下即是正报摄后十观
②《净除业障生诸佛前》加“经”共九个字
从破障感报为名
观成破障即见因
生诸佛前即来果
不指弥陀而言诸佛者即下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等
二、用此名的原因是从简而取的
三对经名的取义
①天台以正报收依报,化主包徒众。虽十六观,但说佛即周遍
②
远师以此经以观佛为主故偏举之
③今:以正为观佛须先国土以为由渐后因观佛旁及徒众以显周遍。
念佛三昧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
十号之一
说
1:悦可众心
2、经通五种人说
一佛
二圣弟子
三诸仙
四诸天鬼神
五变化人
3、一代时教唯佛说特显殊胜
4、净土一法定是佛说,非小圣和凡夫所知
能说教主
观
能观之心
特指第六意识唯能观体
无量寿佛
所观之境
梵语阿弥陀,此翻无量寿亦云无量光。即四十八愿中二愿光明寿命有能限量不取正觉。
寿即表福是解脱德
光即表智是般若德
佛者佛陀
翻觉者,觉有二义
一觉察义
二觉悟义
所说行法
别 题
经
通题
梵云修多罗此翻为线
贯穿理义摄持众生。能贯能摄有如线
子主题
圣人金口故云经也。
二释经文分为三
一、序分
一、经文:
从初至清净业处
二、序分二
一、证信序
一、经文:从初至而为上首
二、六事同证
一、如是:指正宗所说之法
显实相之理,决定可信。
二、我闻:阿难亲从佛闻明非自说
随俗名我闻
三、一时:始从众集终至毕席一期之时简非余时也
①如来说法无量不可定,故称一时
②西土与此方年月日时历数不同
③如来说法随时随人而说,最后才集结成的,前后不一
④今阿阇世王造逆,如来说法,阿难重述,不一时
五: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说经之处
1、梵云罗阅只伽罗此云王舍
2、古王创置从本为名。即王所居之处
3、耆阇崛此翻灵鹫
耆阇崛此翻灵鹫
峰形似鹫或众鹫所栖因以为名
四、佛:说教之主显非余人
1、佛:自觉觉他觉行完满
2、净土是释迦佛亲说
六、大比丘等:同闻之众
①:今取威仪故声闻居首
②大比丘即上首弟子迦叶阿难目连身子等
“大”
1、叹德
2、翻为大多胜
3、人天所尊故言大
“比丘”有三义
乞士、怖魔、破恶
③阿罗汉
有三义:应供、杀贼、无生
④僧伽
翻为众
四人已上和合无诤。羯磨说戒能辨一切灭恶生善之事故名为众。
⑤千二百五十人
眷属弟子
⑥菩萨
梵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此云大道心成众生
⑦三万二千
总举上首眷属之众
⑩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文殊师利此翻妙德
从法化生绍隆佛种名法王子
二、发起序
一、经文:尔时王舍大城至和悦
二、经起事因缘。《观经》以以杀逆为发起者。有二意
一欲彰此界众生极可厌恶
亲生如此何况余人
二为表此方机缘非遭极苦
1、所以要念脱离求往生
2、所以韦提希云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 不乐阎浮提浊恶世等
分为二:
经文:尔时王舍大城...
正明囚父(有四)
一频婆为子幽禁
经文: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一、阿阇世此云未生怨
①《涅槃》云:由未生时相师皆言此儿生已定当害父
②
阿阇名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则烦恼怨生
阇王杀父害母共造五逆
二、调达(提婆达多)此云天热
①斛饭王子;佛之堂弟:阿难亲兄
②犯三逆罪
1、推山压佛,碎石伤佛足,初佛身血
2、自号为佛,别构五法化人(破发轮僧)
3、莲华色尼诃之,拳打眼出,即杀阿罗汉
皆大权化事、方便度众生
三、频婆娑罗此云模实亦名影坚
亦有翻为颜貌端正
二国大夫人密奉麨浆
一、经文:国大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蒲桃浆密以上王
二、韦提希此翻思惟
即为今日请观之谶
三祈请戒法以济心神
初王陈目连
经文: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
一、目犍连此翻采菽氏
采菽豆而食,因以命族是王门师故称亲友。
二目连应机
经文: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
一、鹰隼飞喻神足之疾
二、八关戒唯局一日一夜
三佛遣富那说法
经文: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
一、富楼那此翻满慈子
从父母得名,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四法食兼资日久不殒
经文: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密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一、食以资身;法以沃心
经文:时阿阇世问守门者
明欲害母(有四)
初至不令复出幽闭深宫(有三)
初执釰欲害(有四)
初王问门者
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二守门实答
大王国大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三王闻嗔骂
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
四执釰欲害
即执利釰欲害其母
二二臣谏止(有三)
初修谏礼
经文: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
1、月光此翻固活
从德立号
2及与耆婆
庵罗女之子
二者皆多智显是贤臣
二设谏词
经文:白言大王臣闻毗陀罗论经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栴陀罗不宜住
1、毗陀经即俗典
2栴陀罗此云杀者
3、君既无道贤臣不辅故不宜住
三谏已欲去
经文: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釰却行而退 按釰却行示威令惧
三敕令幽闭
经文: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釰止不害母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1、阇王惊惧贤臣去过危害社稷。
2、这是囚禁深宫的 主要原因。
二韦提下翘诚请佛(有三)
初遭苦思法
经文: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
二陈词致请
经文: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
1、阿难是佛之侍者,常代佛慰问
2、韦提敬佛不敢轻易请佛
3、阿难此云庆喜亦云无染或云忻乐
三悲哀礼请
经文: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三未举下佛知往赴(有二)
初感佛垂应
经文: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
1、知其心念即他心智
2、乘空出没即如意通
二礼起见佛
经文: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在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一、见佛有 四种 殊胜:
一身色
二莲座
三左右侍从
四诸天供养
2、释迦翻能仁即应身;牟尼翻寂点即法身。上冥下应报在其中
3、释即帝释即释提桓因也
4、梵即大梵天王色界天主
5、古疏问:频婆韦提俱请弟子,为什么佛前面的是遣弟子去后面的是亲自前往?
有两个原因
一阇王杀父。佛若亲往则起怨嫌护彼心故
二欲行佛法须委国王。频婆定死阇王登位。佛若自往则障碍不行。为护法故韦提无此自往无妨
四时韦提下见佛求法(有二)
初作礼申敬
经文: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
1;被囚日久不期遇佛,悲喜盈怀无暇容缓。挽断项缨持用献佛。
2、投身于地以竭其诚
二请法(有 二)
初通问往生处(有二)
初泛问宿因
经文: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伤叹往业
二正问生处(有三): 此三者示末世修行要术。如果不这样就是修净土也不能往生
初标忻厌
经文: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1、无忧恼处即净土
娑婆五浊人间天上皆有忧恼。唯佛净土依正俱胜但受诸乐无有忧
2、阎浮提翻胜金,即指南瞻部洲即娑婆大千世界。
阎浮于四洲中浊恶最甚
二叙可厌
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
1、五浊即见烦恼等五皆不净故总名浊亦名五滓
依正具有
2、十恶即杀盗等
行业
特举三途苦果以彰可厌
3、浊恶处即指我等众生现前识心
三立誓远离
经文: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1、五浊三界五逆十恶皆是恶声
2、极乐世界尚无恶道名即无恶声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总结:厌苦和欣乐是净土法门种的两大法门。欣喜极乐世界,厌离娑婆世界
二正请往生因
经文: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1、五体投地表礼之重,心之敬
2、今欲厌离故须求悔
3、佛日:如来说法破障除疑如日照世故云佛日
4、清靜业处:极乐依正莫非主伴净业共成故名清净业处
总结:据此韦提正求观法故云教我观也
二、正通分(有三)
经文:尔时世尊放眉间光至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一、放光现土审定机宜(有三)
初如来放光普现诸土
经文:尔时世尊放眉间光......令韦提希见
1、如来眉间有白毫相长一(丈寸)五周圆五寸外有八棱中空如筒白如珂雪右旋宛转。表从中道流出诸法。初散后聚亦表摄多归一。即显此经圆纯究竟一佛乘法
2、光台高耸喻若须弥。现土无量不可具举。略示四种以示可观
3、七宝成者言其尊贵
4、纯莲华者言其洁净
5、如天宫者言其快乐
6、颇梨镜者言其明莹
若论诸土庄严极众。经文从简各举一相。 欲彰极乐具兼诸美令韦提见
二韦提白佛选定一(有三)
初通叙诸土非是所类
经文: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
二别指极乐正合机缘
经文: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因以此界下凡心多驰散。若不的指一方专观一佛则观行难成往生多障。况弥陀光明常照誓愿弘深。是以生一土则诸土皆通。想一佛则诸佛齐见。
三求请往生所修观法
经文: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1、初修方便作意观缘名思惟
如地观云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即思惟也
2、观想既成任运妙契名正受
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即正受也
善导玄义据华严经思惟正受并是三昧。与此地观文证大同。又观佛三昧经云佛告阿难。佛灭度后佛诸弟子闻是法者思是法者观是法者此人常于梦中见佛。又云闻是语思是法者有正念者有正受者。准知思惟正受皆属观法浅深有异。又复前云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即知韦提唯请观耳
三频婆蒙光护证道果
经文;尔时世尊即便微笑.......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一、初如来现土正意在兹。机感相投潜通密应。故佛微笑
二、从口而出光照王顶。佛力加被令增道果
三、蒙光见佛深悟无常。发智断惑遂证三果
四、阿那含此云不还,结惑将尽不还下界
频婆据此见佛得果
频婆证果即归灭矣
二、正明观法净业正因(有二)
初如来许可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一、明净土非佛自说他无知者
云不远者此有三释
一佛眼观故如楞严说。天眼观大千界如观掌果。况佛眼乎。譬如登高视下一目万里。所谓登大山而小天下也
二心念速故。心神无碍遐方异域举念即至。所谓心念疾于风也
三佛力摄故。虽未得通乘佛神力。如十疑论说。劣夫从轮王一昼夜行四天下。所谓青蝇附于骐尾也。
二正示所说(有二)
初先示福业
一、先明三福者即是修观行人合行事业。非观无以导其福非福无以成其观。有观无福则阙于庄严。有福无观则牵于异趣。阙庄严则护报非胜。牵异趣则往生莫由。二法相资无往不利。
释三福三
初通标
1、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2、欲生者言其志愿
二别释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一、既是三世佛因。明知菩萨大行。第一共凡夫业第二共二乘业第三大乘不共业。就中四句。上二句报恩行。父母生育恩师长教导恩。下二句离恶行
1\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没有父亲母亲,根本没有我们这个人;没有父母抚育,纵然生出来了,亦不会长大成人,所以父母的恩最重
2、师长有教育之恩,没有师长,我们为人的知识、技术、一切做人的本领,统统没有。这统统是师长教给我们的,所以师长对我们有大恩。
3、对父母师长要发恭敬心,对一切众生发慈悲心。慈悲心者,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佛法以慈悲心为根本
二、不杀为十善之首(身除三邪口离四过意断三恶)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上句即翻邪三归。凡夫无始系属于魔。作法归投希求救护。若但受归有善无戒。若受众戒必兼三归。下二句即受戒法。在家五八出家十具故云众戒。受持无缺故云具足。威仪亦戒。轻细难持人多陵犯。故特标简。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就中四句。初即发大心。菩提翻道即无上道心。二即起大心。善恶因果皆我自心了知畏慎故云深信。三即生大解。教诠本智因诵发生。四即修大行。劝诱修行不令退堕。上三自行后一化他
第一要先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译成中国语为觉有情,即发上求佛(觉)道,下化众生(有情)之心,为发菩提心
第二要深信因果
第三、读诵大乘’是自利的行门。劝进行者’是利他的行门。劝是劝导、劝诱
三结告
经文: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1、此三事名为净业
如上所说修凡夫福、二乘福、大乘福等三事,统名净业
二明正观(有四)
初敕听示说
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
1、谛听善思即闻思两慧
2、清净业即十六观
二赞请
经文: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悦可圣心故云快问
三劝嘱(有三)
初明是佛所教
经文: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
1、阿难多闻劝令持说
2、由在幽宫同闻尚少。后还耆山意令重述故预嘱之。如来今者等并是付嘱阿难所说之词
二依教修成
经文;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报明镜自见面像
佛力:教由佛说即是佛力
三因修获证
经文: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1、得无生忍位当初住
2、若据观法功德力强见生可证。准下佛观即指生彼获证之相。下云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也
四示法(有三)
初叙韦提见土由
经文: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一、大权引实故示同凡。天眼六通之一。障内障外无不彻见。凡仙小圣虽得天眼遐方净刹亦不能观。异方便者若对当机即前光台现土令韦提见
二、据论垂教即下十六观法专被未来
二为未来请其方便(有三)
初叙己得见
经文: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
二伤他不见
1、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 此即大悲权巧利物方见。韦提位非凡小。
2、五苦者疏云五道皆非乐故。修罗一道开则为六合但有五。或取大本五恶五痛五烧以为五苦。即五戒所禁五种之过为五恶。犯此五事遭难犯法为五痛。后堕三途名为五烧
三正为陈请
经文;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未来众生一生不值佛二浊恶转盛三苦逼益深。业障如此。疑无见土之理。有何方便令得见乎
三如来答其所请(有二
初标示系想处
经文: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
一、净土观门要在专一故。须指定一方以为投心之处。故放光现土厥意在兹。故十疑论中名为一相三昧。文殊般若亦名一行三昧
二、比诸观法有三不同
1、余观不定方隅。今此定须西向
2、余观收神归念,今此送想彼方
3、余观遍历自他,今此定缘圣境
二别列十六观法
一、今先总分后方别解
1、就十六观大分为二。初一种先观此方落日指定向方。后十五种正观彼土依正二报。初观是总该下十五。下皆为别各不相收
2、就后十五复分为二
1、前五先观彼土依报庄严(分二)
A、前二观彼所依境界。观水成冰见冰为地。
B、后三观彼庄严之相。国土庄严不出三种
1、树即观彼林荫池即观彼流泉楼即观台阁。
2、地观为总摄余三故
3、树等为别皆依地故
2、后十观彼正报殊胜(分四)
一、前三观佛
1、第七观佛坐处
2、第八观像表真
3、第九正观佛相
二、十与十一观佛侍者左右分殊
三、十二十三总观三圣普杂不同
四、十四五六观佛徒众三辈差降
逐观别分
依报
第一日观(有三)
前方便
经文: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
一、应当专心系念一处。众生之心是散乱心,东想西想,要把它统一起来。专心即是一心,系念就是把心念安制在一个地方,此即遗教经所谓‘制心一处’,把散乱心管制在一处。那制心一处之制与此系念一处之系,同一意义。要把心念控制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初所观境
经文: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1、方隅渺无物表彰。此间落日有目皆见显了易观。
这是眼识能看见的
2、疏云落日悬鼓。用标送想之方
直指西方
3、言作想者想即是观。
想即观
二能观想(有四)
初示修仪
当起想念正坐西向
1、起想即发观也
2、正坐则身仪也
1、全趺半趺直身累手如坐禅法
2、古僧有坐不背西。
3、正坐的面一定要对著西方,因为要观想落日,而且极乐世界亦在西方,故当面向西方
二示观相
经文: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 心境相应凝然不动即定体也
令心坚住,专想不移。’令是使令,使令观想之心,坚固安住,专想那个要落的日头,不移就是不要东想西想。
三显成相
经文:见日欲没状如悬鼓
日没近地云散光收莹如鼓面。悬住空中
四劝常观
经文: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想成相起念念相续任运不忘
开目闭目皆见日落
三结示
经文:是为日想名为初观
就后十五观前五依报中第二水想欲成此土凝冰。第五想水正观彼方池沼。名同体别学者宜知
第二水观(有二)
1、水想正为观地。琉璃宝地举世所无。水面结冰是人皆识。因此见彼用似比真。故先举水冰后成宝地。2、疏云大水结冰实表琉璃之地是也
初所观境(有二)
初观水(有三)
初正想水
经文: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 显上澄清湛然不动故云无分散意
‘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想见那状如悬鼓的落日里面,通通变成水,那个水非常澄清,没有半点浑浊之象,亦令明了,就是前面观想落日之时,谓开目闭目,皆令明了。此处观想水,亦要观想得清清爽爽,明明了了,故说‘亦令明了’。 ‘无分散意’者,既已专心观想水,观想成功之时,此心便不再分散,一定把它训练得专心系念一处。
二变水成冰
经文:既见水已当起冰想
先观想水,水观成功,再观想水把它结冰
三变冰为琉璃
经文: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水把它观想成结冰,见冰映彻就是内外通明,水是澄清之水,结成的冰不但澄清,还带光明。光明映照,内外通彻。冰的观想,观想成功,再作琉璃想,叫冰再变成琉璃。
二观地(有三)
初地体明彻
经文: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
二地下幢擎(有二)
初示幢体
经文: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
1、八面八楞其状如塔
二珠光上映
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
三地上庄严(有四)
初地面华级
经文: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
金绳七宝互相间错如世花砖
二众宝色光
经文: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
1、众宝色光其光从地升空故如华。
2、从上照下故如星月
三合此宝光以成台阁
经文: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
四华幢乐器
经文: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1、华幢乐器四面围绕。风动出声说法警众。
2、风生八方故云八种。彼无时节。且对此方故云八耳
3、苦空等法即四念处。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破四倒
此之空者是对观身而说,知是倒即是不可著就是空也。
二结示
经文: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第三地观(有四)
日观和睡观皆是此观的前方便也
初思惟
经文: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土
1、一一观者指前总别相也
2、除食时者
1、此观圣境理合虔恭,对食起想义乖尊敬故。
2、观佛三昧经观像法云想念成已唯除食时除便转时一切时中恒见佛像等。
3、粗见
初心渐想未成定相
二正受
经文: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一、三昧正音三摩地此翻正定或云等持
二、想成见地不待作意任运契合见境分明。如人学射初生后熟发无不中。言思叵及唯证方知故云不可具说
三彰益(有二)
初重嘱转教
经文: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
敕阿难者以前二观止是此方之物以为发观之端。及观宝地心达彼方定能脱苦破障除疑
二正彰利益(有二)
初破障
经文: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八十亿劫或云无量劫或云五万或云五十亿劫随宜不定非凡所测
二除疑
经文: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一、此观若成往生已决
二、举例:如唐高僧大行于泰山结庵修净业。未三七日见琉璃地心眼洞明。至后得疾其地复现
四辨邪正(有二)
初显正
经文:作是观者名为正观
言作是者指前观相。心境相称教行无违故
二简邪
经文: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乖前境量名为他观。不正曰邪。虽是佛教大小观法若非往生净土之观。并是偏邪非同外道邪见之邪。余皆例此
第四树观(有三
初结前生后
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告敕之语或标不标译人之变
二正明观行(有二)
初举所观(有二)
初示体量(有三)
初教遍观
经文:观宝树者一一观之
树相多种故云一一
二示行数
经文:作七重行树想
周回七重匝绕彼国。或云处处皆有七重
三明高量
经文:一一树高八千由旬
由旬亦云由延亦云逾善那。西竺驿亭之量。经律所出远近不定。诸家多取四十里为准
二明庄严(有二)
初光明庄严(有三)
初示叶具
经文: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叶具足者无凋落故
二明色光
经文: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码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
宝色与光五色相间。琉璃碧色出黄光。颇梨青色出红光。码瑙赤色出白色。车渠白色出绿光。若准大本。琥珀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银琉璃颇梨珊瑚玛瑙车渠等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广如彼说。即是众宝为映饰
三明珠网(有四)
初示重数
经文: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 每树七层每层一重其形如塔
二网间宫殿
经文: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网间宫殿如色界天梵王居处
三殿中童子
经文: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
一、一一下天童严饰
二、释迦毗楞伽此云能圣
三、摩尼亦云离垢亦云如意
四珠缨光明
经文: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众宝间者不独珠也。色中上者异于常也
二花果庄严(有二)
初总举
经文: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
行相当者当犹对也。叶相次者如鳞接也
二别示(有三)
初明树叶
明树
经文:一一树华纵广正当二十五由旬
三句示量。二十五由旬计一千里
明叶
经文: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
三句明色。百种画即叶上痕脉。如天璎者状其文也
二明树花
经文: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婉转叶间
洲边有树海底出金光色无比。置于暗中其暗即灭。华色同焉。其花旋转犹世风车
三明树果(有二)
初体相
经文: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帝释瓶谓帝释殿前有瓶莫测其量。以叶度果其大可知
二光变幢盖
经文: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一、映现有二
1、大千佛事
2、十方佛国
二、佛事——示生唱灭说法度生
二示能观
经文: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茎华果皆令分明
恐其参乱故令次观。茎等五种即是次第。茎谓根干必兼枝条
三结示
经文: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第五池观(有四)
初示体相(有四)
初举数
经文: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一国八池渠道相通
二明水色
经文: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玉生
一、“一一池水,七宝所成”——明色相。池塘阶岸众宝合成。池中泉水色亦如然故云七宝成也
二、“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玉生”——示出处。每一池心各有珠玉。泉从玉出流落池中常时盈满。
三明流渠
经文: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磲
十四支即是渠道
四明渠底
经文: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杂色金刚金有五色又精刚者
二明池莲(有三)
初示数
经文: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
一一水中即上八池各六十亿。小本经中四色四光。今言七宝故知多别
二明量
经文: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十二由旬计四百八十里。小本经但云大如车轮。举其极小者耳
三明水流花间
经文: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一、 从如意珠出故云摩尼水
二、华梵互举也
三、寻树上下寻犹循也
四、树即茎也;言水循华茎上入花中旋转发声却从茎下
五、演说有三
1、四念处
2、六度
3、赞佛相好
三明池光(有二)
初从珠涌光
经文:如意珠玉涌出金色微妙光明
二光化灵禽
经文: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1、即小本中白鹄孔雀。今经下文凫雁鸳鸯等。即知珍禽非止一类。今此但举毛色以通收耳
2、三念:赞叹三宝令其归皈敬
四结示
经文: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八功德一轻二清三冷四软五美六不臭七饮时调适八饮已无患。不出色香味触四尘而已。
第六总观(有四)
初正明(有二)
初别观宝楼(有四)
初示数
经文: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阁
一、众宝国者总召彼土也
二、一一界者准小本即池岸上。
三、经云四边阶道上有楼阁等
二诸天作乐
经文: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
伎即乐人
三天乐悬空
经文: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
如宝幢者言其量也
四乐音说法
经文: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子主题
二总观四种
经文:此想成已名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
一、承前楼观兼牒前三即为总观。若别若总各逗机缘。此观依报收无不尽。
二、言粗见者即思惟也,下文若见此者即正受也
二结示
经文: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三彰益
经文: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
破障除疑
四显邪正
经文: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正报
后十观(有四
初如来劝嘱(有三)
初劝听
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如上观依意在观正故重劝嘱
二许说
经文:佛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
一、娑婆众苦非观佛三昧无由可脱名脱苦法
二、三界为苦器六道是苦报
三重嘱
经文: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二三圣现身
经文: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一、前文光台现土令韦提见以为依报发请之端故云以佛力故见彼国等。今三圣共临以为正报发请之由故云因佛力故得见佛等
二、佛立空中二圣侍立。三圣立像斯为明据
三、阎浮金色犹不可比。则知其光不可尽见
三夫人为未来申请(有)
初见佛设礼
经文;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
二白佛申请
经文: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即白释迦也。菩萨存心不专为己。虽令我见意在未来
四如来广明
就下十观大分为四
今依次释
第七华座观(有二)
华座观者欲瞻尊境先观坐处。如对君上目视阶陛
初正明观行(有三)
初总示依处
经文: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
彼佛即是阿弥陀佛
华依于地。显是台座非池莲也
二别列庄严(有二)
初华叶(有六)
初色
经文: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
二脉
经文: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
其文工巧故如天画
三光
经文: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四示量
经文: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
二百五十由旬讨有万里
五显数
经文: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
六明珠光
经文:一一叶间各有百亿摩尼殊玉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明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光形如盖下覆其地
叶二华台(有三)
初明台体
经文: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台
一、即莲心也
二、释迦毗楞即如意珠。出生无尽皆如人意故云能生
二台外校饰
经文: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
甄叔迦此云赤色宝。梵即翻净
三台上宝幢(有三)
初明幢体
经文: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
即上台面四向立柱。上擎网幔以覆佛顶
二明宝幔
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官
夜摩即欲界第三空居天。彼天华光庄严最胜故多取为比
三珠光(有四)
初示数
经文: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
二珠光
经文: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
三光色
经文: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
四其色变现
经文: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一、其色变现为三即金台、珠网、华云也
二、更有别相故云随意
三结示
经文: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二总劝谛观(有五
初推本因
经文: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阿弥陀佛昔为国王遇世自在王佛弃国出家。法名法藏。发四十八愿。彼国依报境界身寿光明种种庄严一切果相皆愿所成。岂唯华座。寄此点示使知净土即佛愿体。愿由心发即佛心体。故知愿力理绝言思矣
二明由渐
经文: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
不先华座则观佛不成
三教纯一离杂想
经文: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一、一一观之即珠、光、台、幢
二、花叶及幢皆有珠光
三、镜中见面喻其无差
四示益
经文:此想成者灭除五万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灭罪除疑此是观佛最初方便灭罪犹少。次至像观灭罪乃多。后至佛观得无生忍即破无明
五简邪正
经文: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第八像观(有二)
初结前标后
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观佛
一、众生无始未识真佛多见形像故使先观
二、以像表真观佛易就
二正示观法(有三)
初通示想佛之意(有四)
此一段经我佛如来欲明佛观故于像观之首先叙观佛之功。即是开示众生成佛要道。一经妙旨唯在此文。
初明佛身普遍能应物心(有二)
初征
经文:所以者何
观佛其利安在
二示
经文: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此中正说弥陀以法身体同故言诸佛。华严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此明诸佛果证法身无所不遍。则与众生因地法身无二无别故。众生作想佛身随应。疏云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能入众生心想中如白日升天影现百川故。(有本体才去能显现照用) 想佛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如势至圆通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明佛常念众生。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此明众生不念有应无感也。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此明众生念佛感应道交也。此实弥陀世尊同体大慈悲善根力随缘赴感应物垂形。不思议用。苟明此理佛入何疑
是心是佛,感应到交
二明行者想成即具佛体
经文: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一、就中初二句示心境相应。次三句显因成果相。下二句释成上义
二、是心者即指行者观佛之心。由观佛相相现心中。此心即具佛之相好。此据小身丈六为言。其功若此。若观八万四千相好心具亦尔。教令观佛其功若此。众生依教修因感果始于此心故云是心作佛。恐谓修成佛从外得。只由此心当体是佛故使建修无不果满故云是心是佛。若不尔者生彼国已具三十二大人相好自何而得耶。当知今日想佛之心相好果德悉已具足。莲胎孕质即是此心是证菩提不从他得矣
三、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两句经文,叫做性修不二。是心是佛,就是我们的本性,具足佛性,性者理也,故叫做理具;是心作佛,作者造也,是按事相上修观想,造作一尊佛出来,就叫心作;这修出来的佛,和我们本性所具的佛,没有两个样,叫做性修不二;性具的佛,和修造出来的佛,没有两样。 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这叫做依性起修,全修在性--性就是理体,又叫做本性,合称本体自性,就是真如法界的理体,人人本具有这个性;这个性明白了,依著这个性来起修,来作观想,这叫依性起修。全修在性,即是依著自性来起修--作观想,观想成就,佛境现前,它亦不出自性之外,这叫全修在性
三举彼果德令信因心而结
经文: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正遍知者十号之一也。出世法无不究尽。深广无际故喻如海。佛德无边略举遍知以摄余者。果人万德皆心想生。意勉下凡专勤修习功不虚矣
四劝修因须依果德
经文: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一、谛即实相。只由观佛功德高深故劝系想。前则通举诸佛。此则别指弥陀结归今经正意。故云谛观彼佛。
二、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
三、阿罗诃此云应供
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
即十号中略举三号
二正明想佛之法(有三)
初别明三像(有二
初弥陀像(三)
初见像色相
经文: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一、以像表真从易至难故。若画若雕随人见熟即以为境
二、坐彼华者即前华座
二见国土庄严
经文:见像座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
即前依报
了了分明的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庄严
三诫令谛观
经文: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观掌中者言其明了也
二二菩萨像(有二)
初观华座
经文: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
如前莲华者即佛所坐者。据菩萨身计应须减
二观形像
经文:想一观世音菩萨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亦作金色者即菩萨身同前佛色
二总明三像(有二)
初眼见胜境(有二)
初三像放光
经文: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
三像放光光色照树
二遍见三像
经文:一一树下复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遍见三像无处不有
二耳闻说法(有二)
初众音说法
经文: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流水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水光树禽风鼓乐器并如前示。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故云妙法
二忆持不忘
经文: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有合者名为粗相见极乐世界
一、谓所闻之法不乖教典故云合也
二、修多罗此翻契经
三、违教即妄合法犹粗。对下三昧以分粗妙
三显益
经文: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一、一除罪障二近三昧。即下佛观像观若成真身必见故云现身即得
三结示
经文:是为像想名第八观
准上经文明列三像。或谓二菩萨无像观者未知何意
第九佛观(有二)
初蹑前起后
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此与像观皆有蹑前起后次第之文。意使正修不容异彻。自昔科为真法身观。今准下结云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必应指彼弥陀果佛色相即法身耳。下二菩萨其例颇同
二显所观境(有五)
初正明(有三)
初示身相(有七)
初显身色
经文: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一、百千万亿夜摩天喻其大也。
二、阎浮金言其自体也
二示身量
经文: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佛身无量机见有殊。文中所举假以数量显非数量。欲彰佛身不可定故。即下文云如前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又云或现大身满虚空中。举此证前知无限量。蠡杯酌海丈尺量空。是可得乎。喻可见也
三眉毫量
经文:眉间白毫右旋婉转如五须弥山
一、右旋婉转其状如珠
二、一须弥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高亦尔。五须弥共一千六百八百八十万里
四眼色量
经文: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
一大海八万四千由旬四大海共三十二万六千由旬
五毛孔量
经文: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一、光即身光也
二、一一毛孔光如须弥
三、演即流也
六明项光
经文: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一、百亿大千言其量也。
二、化佛菩萨即应现也
七相好
经文: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一、丈六之身则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今弥陀身相好光明无量
二、八万四千则其数无量不可算矣。
三、光明遍照摄生,即是弥陀慈悲心体
四、问不念佛人佛光摄否。答念与不念光无不摄。但念佛者与光相应摄取往生定无退堕。智论云。譬如鱼子母若不念子则烂坏。楞严所谓佛念众生如母忆子但子于母有忆不忆耳。又如盲人在日轮下日无不照盲者不见。不念佛人亦复如是
二彰言略
三示所证(有二)
初观一佛
经文: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见多佛者法身体同。念佛三昧从此得名
二观佛身
经文: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一、见佛心者身为心相故佛无一切心唯有大慈悲。慈者与乐悲即拔苦。众生无尽佛大慈悲亦无有尽
二、智论云。慈有三种。一众生缘慈。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二法缘慈。无心观法而于诸法自然对治。三无缘慈。无心观理而于平等第一义中自然安住。后一据理体前二约事用。今举无缘义收三种。谓诸佛心不住有无不依三世。平等大慧常照法界。以此摄生生无不摄。不由缘起故云无缘。即前所谓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也
二结益
经文: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
舍身他世生彼土已即证无生。故知此观若成则上品上生明矣
三劝修(有二)
初劝观
经文: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一、依前观法即是谛观。
二、以修此观往生得忍功深利大故劝系心
三、故般舟经众生问佛何因缘故得生此国。弥陀答言。以修念佛三昧得生彼国也
二教入处(有二)
初观一相
经文: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多相自具者眉毫一相总诸相故。若据经文即观五须弥量故云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即知非丈六眉毫
二观一佛
经文: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
多佛授记者皆蒙印可授记作佛
四结观
经文: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
一切之言或总指所见诸佛或别在弥陀诸相。二释并通
五简辨
经文: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第十观音观(有二)
初结前标后
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复当观观世音菩萨
二正示观法(有四
初示境(有九)
初观身(有三)
初身量
经文: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
二身色
经文:身紫金色
三顶髻
子主题
二观光(有二)
初顶光(有二)
初光量
经文:顶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
二光中变化
经文: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二身光
经文: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五道众生合修罗故。菩萨垂形五道救苦众生故于光中现其色相
三观冠(有二)
初观体
经文: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
毗楞伽即摩尼珠也
二冠中化佛
经文: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冠中化佛以表带果而行用
四观面
经文: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五观臂
经文: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六观手
经文: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七观足(有二)
初举足相
经文: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
轮有千轮号千辐轮
二下足相
经文: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即踏莲华金刚摩尼二宝所成
八指同
经文: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
九简辨
经文: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二结观
经文: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真实色身即应身也
三劝修(有四)
初指前劝观
经文:佛告阿难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
当作是者即上诸相不可异故
二彰功力
经文: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不遇诸祸除现难也。除无数劫罪破往业也
三举闻以况
经文: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闻名获福如普门品广说
四教次观
经文: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
从上至下以为次第
四简邪正
经文: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第十一势至观(有四)
初观行相(有三)
初身相(有五)
初身量
经文: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
如观音者亦八十万亿那由他也
二观光相(有二)
初顶光
经文: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
百二十五由旬计五千里此即光体照则倍之
二身光(有三
初示色量
经文:举身光相照十方国作紫金色
二有缘得见
经文: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修此观者即有缘人
三因光得名(有二)
初从光立名
经文: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因见菩萨一毛光即见十方诸佛光。从光立名。
二从威势为名
经文: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一、以光照众生拔苦与乐。从威势为名
二、无上力者即十力也
三观天冠(有三)
初华
经文: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
二台
经文: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
三台中现土
经文: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
四观肉髻(有二)
初色相
经文: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
钵头摩此云赤莲华
二瓶光变现
经文: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五指余相
经文: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二行相(有二)
初十方震动
经文: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
二动处庄严
经文: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他方动处宝华高显与极乐无异
三坐相(有二)
初国土动摇
经文: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
即本国也
二分身说法
经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一、具举上下含摄中间诸佛刹土
二、三圣化身来集填空说法化导
二结示色身
经文: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
三彰益
经文: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即是破障
四双结
经文: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一、结前观音势至二观
二、不处胞胎等者脱娑娑苦生佛净土宝莲孕质永绝胞胎。
三、从顶至足总摄身相故云具足
十二十三两观前观依报第六总观。今此普杂亦即总观三圣。普观则先观自身后见依正。杂观则唯观正报大小不同。先别后总摄机斯足。对文可见
第十二普观(有三)
初示观相(有二)
初想自身(有二)
初蹑前
经文:见此事时
二起后(有四)
初起心往彼
经文: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二莲中跏坐
经文:于莲华中结跏趺坐
三想花开合
经文: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
四花开光照
经文: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
二明普见(有二)
初圣众满空
经文:见佛菩萨满虚空中
佛菩萨者即三圣也
二依正说法
经文: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一、水鸟树林依报说法
二、及诸佛者正报说法
二结名义
经文: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双结依正故得普名
三彰感应
经文: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三圣常来安慰印可
第十三杂观(有三)
初拣机
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若欲者则拣非欲不预此法也
二示观法(有二)
初观佛(有五)
初先观小身
经文: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一、顺此方机故观丈六
二、不言坐立应是立像
二后观大身
经文: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一、先所说者指前佛观
二、凡夫心劣虽不能观。仗佛愿力有想必成
三举像况真
经文: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想像获福观真可知
四身量不定
经文: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
佛无大小随机有异
五指余诸相
经文: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一、金色圆光如前佛观
二、宝莲即花座观
二观菩萨(有二)
初示同异教令辨识
经文: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
一、身同众生即彼徒众中下二辈形相全乖。诸大菩萨则有相滥。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
二、但观首相可辨二圣。观音冠有立佛,势至髻有宝瓶
二明随侍以显须观
经文: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助佛行化即影响众由常随侍故必观之
三结示
经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三圣不同大小有异故云杂想也
十四、十五、十六观,此三观摄徒众多。三辈九品是所观之境,因明生相所以很多人对此有惑。此皆修因感果。是识位有上中下三品,此三品皆标需发菩提心。今明上三品即彼菩萨众也。中三品即彼声闻众也。下三品即彼人民众也。三辈九品摄尽彼方圣凡之众。又复三辈各分高下如后具明
第十四上辈(有三)
一、第十四上辈有五
一发菩提心大乘心也
二解第一义大乘解也
三修行诸行大乘行也
四深信因果大乘信也
五回向往生大乘愿也
如此五法上三品中出没互见。上品上生具五。经明三心三行是也。上品中生有四。唯缺大行。经云善解义趣是也。上品下生有三。缺于解行。经云但发无上道心是也。若无第一不为上品。若无四五即不往生。故上三品即摄补处不退初心诸大菩萨也
初上品上生(有三)
初标
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
二释(有四)
初修因(有二)
初发三心
经文: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一、发三心者菩提心也。亦名无上道心
二、一至诚者。求佛菩提决定坚固至佛不移也。
断德法身佛
三、二深心者。于大乘法闻思修习至佛不已也。释论云。智度大海唯佛穷底故云深也。
智德报身佛
四、若对三聚初即摄律仪无恶不断故必至诚。二即摄善法无善不修故必渐深。三摄众生无生不度故必回施
恩德应身佛
果有三佛因必三心。不可缺一。
二修三行(有二)
初列行相
经文: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一、发上三心必修三行。然有径修三行义具三心故云复有三种众生等
1、一不杀是诸戒之首故别标之。具诸戒行此上品中须纳大乘菩萨戒。依善戒经先受五十具后受菩萨戒故云诸戒此即对上至诚心也。
2、二读诵经典不唯读诵必须学解发生智慧。此即对深心也
3、三回向发愿对上可知。仍加六念即念三宝及戒施天名大乘六念也
二示时限
经文: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少至一日多至七日举少况多欲彰功胜。则知菩萨大行一念能行犹为佛种。况一日七日宁不往生耶
二感胜缘(有三)
初众圣来迎
经文: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
一、精进勇猛即能感也。精进不懈勇猛不退
二、阿弥下彰圣应。佛与大众共集其前
三、七宝宫殿即佛居处
四、金刚台即莲华座。下云此紫金台如大宝华是也。但此金刚与下为异。二圣共执付与乘之
二弥陀光照
经文: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
三众圣同音赞叹劝进
经文: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三见已得生
经文: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得生所感圣境故必欢喜。形留神往有如蝉蜕。十万亿土刹那即至彼佛威神众生业力。易躯换报如反掌耳
四生后益(有五)
初见佛菩萨
经文: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
二闻法得悟
经文: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一、说妙法者大乘法也
二、得无生忍即断证也
三游历十方
经文: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
承事诸佛习学方便
四获记还国
经文: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到本国
即佛观云诸佛现前授记是也
五证总持门
经文: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陀罗尼此翻总持。一能持善二能遮恶。即于无量法门无不通达
三结
经文:是名上品上生者
二上品中生(有三)
初标
经文:上品中生者
二释(有四)
初修因(有二)
初行业
经文: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上二句示缺行也。善下彰有解也。第一义者了达诸法毕竟空寂。由从缘起无自性故出过诸法故云第一。心不惊者不狐疑也。信因果者诸法虽空善恶因果无毫差也。如此信解方契大乘岂有谤耶
二发愿
经文: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回此功德向彼庄严故云回向。若无愿求纵有信解不出轮回
二感缘(有三)
初众圣来迎
经文: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
紫金台亦即莲花
二赞叹安慰
经文: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
从法化生故名法子
三授手接引
经文: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三得往生
经文: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
四生后益(有九)
初经宿花开
经文: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
二身变金色
经文:行者身作紫磨金色
净土众生身皆金色
三宝华承足
经文:足下亦有七宝莲华
四众圣光照
经文: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
五开悟深法
经文: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
六下台礼赞
经文: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
七不退菩提
经文: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即七日已得不退转
八游行十方
经文:应时即能飞行偏至十方历事诸佛
具六神通故能飞行
九得忍获记
经文: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
一小劫者亦据此土一增减为言
三结
经文:是名上品中生者
三上品下生(有三)
初标
经文:上品下生者
二释(有四)
初修因(有二)
初有信发心
经文: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
显无解行
二回向愿求
经文: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国
二感缘
经文: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金莲花亦即台座赞言清净者既发大心必离诸恶故
三得生
经文:见此事时即见自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不言时限同前一念
四生后益(有五)
初华开
经文:一日一夜莲华乃开
二见佛
经文: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
三闻法
经文: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
四游历
经文: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
五入位
经文: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一、百法明门者华严云初地菩萨于刹那顷得百三昧见百诸佛。神通能过百佛国能动百佛世界。光明遍照百佛世界能成就百众生能知过去未来百劫能入百法门能现百身。复为一身以百菩萨庄严眷属。若仁王经有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等。欢喜地即初地。
二、初登圣果多欢喜故
三总结
经文: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三品行相
一临终接引异。上生佛菩萨接中生与千化佛接下品下生五百化佛接。
二所乘华座异。上生金刚台中生紫金台下生金莲花
三见佛闻法异。上生到即见闻中生经宿下生七日至三七日
四花开异。上生已开中生经宿下生一日一夜
五证入异。上生到彼即证中生一小劫下生三小劫寻文可见
第十五中辈三品
概述
一、第十五中辈三品此摄四果声闻众。经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等
二、问彼国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何有小乘声闻耶。 答:此土声闻则有二种。一者定性谓沈空滞寂取灭度者。往生论云二乘种不生即此类也。二不定性谓中间回向。已经开显知常获记
虽是声闻不住小果。法华真阿罗汉涅槃出家菩萨净土声闻即同此类。已闻大教发菩提心。但先学小乘闻说苦空无常无我发其本习先证小果终归大乘
三、此三品中上生常持五八十具四种戒行。中生亦持四戒但一日一夜。下生孝养仁慈。上二专持佛戒并有回向愿求。下一止依世教故但临终遇善。三阶行别故分高下
初中品上生(有三)
初标
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
二释(有四)
初修因(有二)
初明行业
经文: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
一、五八在家二众戒。诸戒即包十具出家五众戒
一不杀
二不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五戒
六不著花鬘缨络香油涂身
七不坐高床及不歌舞倡伎
八不过中食
八戒
二、淫断邪正名加净行
三、禁闭诸根亦名八关。然此四戒或道或俗各持。或出家兼具。既持净戒必离众过。五逆过中之最
二示愿求
经文: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善根为因生彼是果
二感缘(有三)
初众圣现前
经文: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
二光明照触
经文:放金色光至其人所
三说法开悟
经文: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赞叹出家即明此品。多收道众。离苦者近离尘缘远清烦惑
三得生
经文: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往生极乐世界
坐莲礼佛识神即脱
四生后益(有四)
初花开
经文:莲华寻开当华敷时
二闻法
经文:闻众音声赞叹四谛
赞四谛者顺所习故。苦集二谛世间因果是所断。灭道二谛出世因果是所证。四法皆实故并名谛
三得道
经文: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一、阿即翻无罗汉为生。结惑已尽不受后有故言无生亦云应供杀贼
二、三明者过去宿命明现在漏尽明末来天眼明。三皆洞彻独得称明
三、六通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如意六漏尽。六皆无壅故总名通
四、八解脱亦名八背舍。一内有色相外观也(不怀内身骨人而观外色不净此位在初禅)。二内无相外观也(怀灭内骨人观外不净得入二禅)。三缘净背舍身作证(除外不净定心清洁名缘净以无著心受三禅乐名身证)。四虚空处背舍(灭四禅色心缘无边空而入定知无常苦空心厌背故)。五识处背舍(舍空缘识入定知无常生厌背)。六无所有处背舍(舍识缘无所有入定知无常生厌背)。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舍无所有缘非非想入定知无常生厌背)。八灭受想背舍(背灭受舍诸心心数法入定休息名背舍)
三结
经文:是名中品上生者
二中品中生( 有三)
初标
经文:中品中生者
二释(有四)
初修因(有二)
初行业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
沙弥戒即十戒
具足戒即大僧大尼所受戒
二愿求
经文: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
持戒净业以求净报。持戒成德名称远闻。故喻如香
二感缘(有二)
初见佛众圣
经文: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
放光照触持花迎取
二闻空赞叹
经文: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三世诸佛并劝持戒断恶修善。故今持戒即是随顺
三得生
经文: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花合即生亦一念顷
四生后益(有三)
初见佛
经文: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
二闻法
经文:闻法欢喜
闻法亦即四谛苦空无常等下品同然
三获证
经文: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须陀洹此翻逆流谓逆生死流即初果也
三结
经文:是名中品中生者
三中品下生(有三)
初标
中品下生者
二释(有四)
初修因
经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执劳侍奉顺色承志故名孝养父母。儒教以为百行之本。推爱及物博施济众故云行世仁慈。儒宗以为君子之德由生前积善故临终遇缘
二遇缘
经文: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一、以善化人众所知识。知其道德识其仪貌。法华妙庄严王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即指妻儿为善知识。故知但能开导不局僧俗。国土乐事如上依报及大小弥陀经所说
二、法藏比丘者弥陀因名。昔为国王遇世自在王佛弃国出家。即于佛前发四十八愿
三得生
经文: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四生后益(有三)
初花开
经文: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
经文但云七日不说花开
二闻法
经文:闻法欢喜
二圣说法未及见佛
三得道
经文:得须陀洹经一小劫成阿罗汉
三总结
经文: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前二品临终见佛蒙光闻法。下品并无前二。生已见佛闻法。下品但见观音势至。上二并叙乘花而去到彼花开。下品不明义须合有但文略耳。上生应时即得四果。中生半劫下生一劫寻对可了
第十六下辈三品
概述
第十六下辈三品并无修因。皆是平生作恶临终遇善。准十疑论若无宿善今亦不遇故。此三品不无远因。上生但泛尔作过不知惭愧。中生所叙多是出家五众希贪名利毁破戒律。下生即造十恶五逆诸极重罪。罪有轻重故分三等
初下品上生(有三)
初标
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
二释(有四)
初生来造恶
经文: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
作众恶业明非极重不谤经典尚有正信
虽然不诽谤大乘方等经典,只是没有造诽谤大乘经典的罪而已,可是其他的恶业,造得很多
二临终遇缘(有二)
初知识开导(有二)
初闻法除业
经文: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
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二称名灭罪
经文: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持名念佛
念一句佛的名号,除却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二化佛来赞(有二
初化众来迎
经文;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
二赞叹接引
经文:赞言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三见相得生
经文: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四生后利益(有三)
初花开
经文:经七七日莲华乃敷
开二观音说法
经文: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十二部经
十二部经一切诸佛所说经法。总大小乘有十二类亦名十二分教。一契经二重颂三授记四讽诵五无问自说六因缘七譬喻八本生九本事十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论义部即类也
三闻法入证
经文: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初地就是欢喜地
此下三品生彼闻法皆发大心。前中三品但明小果。以其先发大心故不明耳
三结
经文:是名下品上生者
二下品中生(有三)
初标
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
二释(有四)
初造恶因(有三)
初别列四过(有四)
初毁戒过
经文: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二犯盗过
经文: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
一、僧物最重故特标之。僧祇此翻大众
二、常住物有二
一、常住常住即寺宇米谷等。
二、十方常住即供僧食饮等
三、现前僧物亦二
一现前现前谓据数即分者
二十方现前谓作相普施者
四、小结:四种僧物盗皆结犯。经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
三说法过
经文:不净说法
言不净者假托佛法希求利养
四无惭过
经文:无有惭愧
公然造作内无羞耻
二总结四过
经文:以诸恶业而自庄严
恶迹盈满故云庄严
三示来报
经文: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
应堕狱者应犹合也
二遇知识(有三)
初业相现前
经文: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
地狱众火即镬汤炉炭镕铜铁丸等。天台云火车相现即火轮也。因中果相自心中业
二知识开导
经文: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说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一、说佛功德有三
一十力
一是处非处力(佛知说法因缘果报从是因不生是果佛悉遍知) 二业智力(佛知一切众生三世诸业因缘果报)。 三定力(佛知一切诸佛三昧)。 四根力(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 五欲力(佛知众生种种乐欲)。 六性力(佛知世间种种性)。 七至处道力(佛知一切道至处相)。 八宿命力(佛知种种宿命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 九天眼(佛天眼净见众生生死业报等相)。 十漏尽力(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
二光明
三五分法身
五分中上三可解。修因感果名解脱。 五住二死究竟永尽果后起用名解脱知见
三闻法灭罪
经文:此人闻已除八十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感圣来迎以闻佛德一念信受转恶为善。火化清风境随心变其速若此
三得往生
经文: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
四生后益(有三)
初花开
经文:经于六劫莲华乃敷
二二圣说法
经文: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
三闻法获益
经文: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三结
经文:是名下品中生者
三下品下生(有三)
初标
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
标中上中两辈止于上品标佛告等。独下三品一一别标者以作恶往生反常骇众易惑难信故频标示。意令听受
二释(有四)
初造恶因(有二)
初叙现业
经文: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一、五逆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违负恩德故名五逆
二、十恶者即身三口四意三一切恶业皆十摄之
三、既作极重余无不为故云具诸不善
四、下至十念不生我国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今经五逆亦得生者。今解若据弥陀愿力岂遮造逆之徒。方便赴机言乖趣合。彼则显乐邦殊妙欲进于善人。此明净业功深不遗于极恶。但使持名回愿无不灭罪往生故。观佛三昧经云四部弟子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犯四重禁等。如是等人若能至心一日一夜系念观佛一相好者。诸恶罪障皆悉消灭。引彼证此罪灭何疑
二示来报
经文: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随犯一逆阿鼻一劫何况多犯故经多劫
二遇缘(有二)
初知识开导(有四)
初说妙法
经文: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说妙法者赞净土也。令念佛者作观想也
二病苦不能
经文;此人苦逼不遑念佛
三教修十念
经文:善友告曰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一、心观为念
二、口诵为称十念谓十声也
四灭罪数
经文: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念念即约佛声
二胜相现前
经文: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花如日轮者喻其量也。若准俱舍日面径五十一由旬。今此但取地居仰望。大小未必如论
三得生
经文: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四生后益(有三)
初花开
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二二圣说法
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
罪从缘生无有自性。诸法皆尔故名实相。普贤行法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也
三闻法获益
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三总结
经文: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三、显示利益结劝修习(有二)
初众见彼土依正庄严
经文: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
前但韦提独见今此大众皆睹
二随机获益(有三)
初夫人入证
经文: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 豁然大悟破无明也
逮无生忍证法性也
二五百侍女发心获记
经文: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得诸佛现前三昧
问往生论女人根缺皆不得生今何违者。答非谓此土女及根缺不得生彼。盖言生彼国者不受女人及根缺报耳。以弥陀发愿若有女人未生我国复受女像不取正觉。又云国中人天不具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是知彼无女人及根缺也。余如十疑论说
三诸天发心
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佛在幽宫说此观法。阿难目连侍佛左右。止有夫人侍女诸天以为听众余无闻者。后还灵山阿难重述。菩萨大众始得同闻
三、流通分(有二)
尔时阿难白佛当何名此经到末文。
初至皆大欢喜幽宫即座付属流通
初幽宫付属四
初立名教持(有二
初双问名持
经文: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一问经名二问持法故云双问
二别答(有二)
初示名(有二)
初从能观所观为名
经文: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总包依正但缺徒众。首题避烦但摘五字包摄亦备
二约功用为名
经文: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灭罪往生是经力用
二教持
经文:汝当受持无令忘失
智论云信力故受念力故持。既受且持则无忘失
二劝修获益(有五)
初见境胜
经文: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
二灭罪胜
经文:若善男子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三自身胜
经文: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
分陀利此云白莲花一人间奇瑞二性洁无染故以比焉
四伴侣胜
经文: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五果报胜
经文: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坐道场者谓成佛也。得道之场故名道场。一切诸佛皆于菩提树下趺坐断惑破魔成道。法身一体诸佛同证。故是佛家。势至章云去佛不远。小本经云皆得不退阿耨菩提
三付属忆持
经文: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意令对说持名功大持经亦然
四众闻欢喜
经文: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欢喜者一所未曾闻今得闻故。二清净国土得往生故。三展转开示利生无穷故。具斯诸义故怀大喜
二尔时世尊下还归崛山转说流通。(有三)
初佛还本处
经文: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
二阿难转说
经文: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
累嘱忆持意见于此
三众闻礼散
经文:无量诸天及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阿难亲闻代传佛语故云闻佛说也。
此书广究诸家之要义,其解说采取天台智顗及善导之释义,如十六观之解释取智顗之说,九品之解释则采善导之论,然其于十六观之看法不同于智顗之观心说。又于辨定宗旨一门中有关事理及观法之解释,与料简异同门所说,皆为本书之特点。更多:https://www.bmcx.com/ 本书之注释书有:观无量寿经扶新论一卷、观无量寿经义疏正观记三卷,宋代戒度撰;观无量寿经白莲记四卷,宋代用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