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案例发生于一次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授课内容围绕“寓言故事”的阅读理解。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李华同学频繁打断他人发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急躁情绪,影响了小组合作氛围。为引导李华正确认识并改正行为,教师决定采用教育口语中的批评语原则进行干预。
1. **有理有据,褒贬分明**:首先,教师邀请李华参与一个简短的私下对话,温和地指出:“李华,你在课堂上总能迅速抓住故事要点,你的思维活跃,这是很好的。但老师也注意到了,刚才在小组讨论时,你多次打断了同学,这可能让他们感到被打扰,不太容易继续分享自己的想法。”此番话既肯定了李华的优点,又明确指出了其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2. **讲究技巧,因人而异**:考虑到李华性格外向且求知欲强,教师采用了启发式提问的方式:“你是不是对这个故事特别感兴趣,所以迫不及待想要分享自己的见解呢?”这种提问方式旨在理解李华行为背后的动机,同时引导他思考如何更恰当表达自己。
3. **宽容理解,尊重学生**:教师继续说道:“老师知道你有很多好点子,但一个好的听众同样重要。下次如果你有想说的话,可以先记下来,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分享,这样既能表达自己,也能尊重他人,你觉得呢?”这样的语言既表达了对李华的理解,又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经过这次交谈,李华显得有所触动,点头表示认同。在随后的课堂活动中,他明显减少了打断他人的情况,偶尔还会提醒自己先记录想法。小组讨论的氛围因此变得更加和谐,同学们也乐于听取和分享彼此的意见。
- **个人反思**:虽然此次干预初步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教师意识到,深入探究李华行为的根本原因,比如是否因为害怕被忽视或是过于渴望认可,将有助于更精准地给予支持和引导。
- **一般性建议**:面对学生不当行为,教师应当即时而谨慎地使用教育口语批评原则,不仅要纠正行为,更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同时关注其情感需求。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鼓励他们开放表达,教师则需耐心倾听,适时给予指导和肯定。
通过此案例,教师深刻体会到,教育口语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工具,更是塑造学生行为、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持续的实践与反思,将有助于优化教育口语技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