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生心理发展
学生心理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基本发展观
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内部心理结构的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向原有知识经验存储中添加新的事实和思想,而是涉及思维过程质的变化
图式
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同化
主体能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的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顺应
顺应就是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以适应新的情况
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平衡
图式和环境刺激之间的协调状态
认知发展阶段
感觉认知阶段(0~2岁)
儿童通过探索感知觉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运动经验
显著标志:获得了客体永久性(9~12月),即知道了消失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前运算阶段(2~7)
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被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泛灵论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
自我中心
认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一切围着他转
思维不可逆性
运算时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刻板思维
未知“守恒”
无论物体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恒定不变
具体运算阶段(7~11)
开始接受学校教育,认知结构发生了重组和改造,获得了长度、面积、体积方面的守恒 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
合格的运算
同一性
可逆性
补偿性
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
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用语言符号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
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练习和经验
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物理经验
逻辑数理经验
社会经验
在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平衡化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要促进儿童内部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教育应当适合儿童当前的发展阶段
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皮亚杰理论的贡献、局限和发展
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活动论
人的心理受劳动活动制约
个体的心理发展起源于个体所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
符号中介论
物质生产工具 精神生产工具
人的心理活动与劳动活动都是以工具为中介的
内化论
外部心理过程结构转化为内部心理过程结构
人的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外部集体活动内化而成的
自我中心言语
并不是儿童不成熟的表现,而是其认知发展中的一个过程
皮亚杰
非社会性言语;是2~7岁儿童特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表现
维果茨基
是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 是由言语的实际机能向自我调节机能转化是一种过渡形式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低级心理机能
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
简单知觉、无意注意、自然记忆
高级心理机能
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类别知觉、逻辑记忆、抽象思维、有意注意
转化(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抽象——概况机能的提高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最近发展区
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能独立完成的任务
只有在他人的协助和支持下才能完成的任务
即使在他人的....也不能完成的任务
....对教学的影响
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
阐释了在相互作用情景下学习的机制
对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情景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个性于社会化发展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把发展看成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个体在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信任对怀疑(0~1.5岁)
自主对羞怯(1.5~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繁殖对停滞(30~60岁)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
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在教学的应用
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帮助学生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及行为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调节
自我概念
由个体对自身的观念、情感和态度组成的混合物
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受他人的强化和评价的影响
自尊
他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或个体是否接受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 培养自尊心的先决条件: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
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