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肠癌
外科护理学思维导图,大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癌症。
编辑于2024-05-27 11:26:51大肠癌
概念
1. 大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癌症。
2. 大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等。
病理类型
1. 大肠腺癌
2. 大肠粘液腺癌
3. 大肠淋巴瘤
4.未分化癌
5. 其他大肠癌类型
病理分型
肿块型
溃疡型
浸润型
早期症状
1. 不明原因的腹部疼痛。
2. 腹部胀气和腹泻。
3. 便秘或大便不成形。
4. 大便带血或黏液。
5. 持续的肛门或直肠不适感。
6. 体重减轻或消瘦。
7. 疲劳和乏力。
8. 发热、食欲不振、恶心等全身症状。
转移途径
淋巴转移
晚期为血行转移→肝
诊断方法
1. 直肠指检是诊断大肠癌的首要方法。
2. 钡剂灌肠和肠镜检查也是诊断大肠癌的重要手段。
3. 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大肠癌的扩散情况和周围组织浸润程度。
4. 病理活检是确诊大肠癌的金标准。
治疗方案
结肠癌根治手术
根据癌症转移情况
Dixon手术保留肛门根治术
Miles手术不保留肛门的根治术
姑息性手术
放疗和化疗
预后及康复
1. 大肠癌预后与病理类型、分期相关。
2.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3. 康复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需全方位关怀。
4. 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大肠癌康复。
临床表现
结肠癌
1. 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最早症状)
2. 腹部不适:如腹胀、腹痛、腹部不适或腹部肿块。
3. 贫血:由于肠道出血引起。
4. 体重下降:由于营养吸收障碍或癌细胞消耗过多能量所致。
5. 肠梗阻:肿瘤阻塞肠道引起。
6. 尿急尿频:肿瘤侵犯膀胱引起。
7. 腹水:肿瘤侵犯腹膜引起。
8. 远处转移:如肝转移、肺转移等。
9. 肠镜活检:可确诊结肠癌。
左半结肠癌
1. 排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
2. 粪便性状改变:带血或黏液。
3. 腹痛:可轻可重,非持续性。
4. 腹部肿块:可触及硬质肿块。
5. 肠梗阻:梗阻部位多位于左侧。
6. 全身症状: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7. 转移症状:淋巴转移可引起淋巴结肿大,肠系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多见。
8. 肠穿孔:较少见,多发生于左侧。
9. 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急、慢性肠梗阻、肠套叠,或巨大肿瘤引起肠腔扩张梗阻、肠壁缺血坏死。
右半结肠癌(以中毒症状为主))
1. 右侧腹部疼痛
2. 贫血
3. 乏力
4. 腹部肿块
5. 肠梗阻
6. 腹泻
7. 体重减轻
8. 发热
直肠癌
1. 直肠刺激症状: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便频。
2. 癌肿破溃感染症状:便血、脓血便、血水便。
3. 直肠梗阻症状:腹痛、腹胀、肠鸣音亢进等。
4. 侵犯膀胱、尿道症状:尿频、尿急、尿痛等。
5. 远处转移症状:肝转移可出现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6. 严重消瘦,恶病质:可使患者极度消耗出现恶病质。
7. 类癌综合征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等。
预防措施
1. 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多摄入高纤维食物。
2. 积极运动,避免久坐,减轻体重。
3. 定期排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4. 及时治疗肠道疾病,避免病情恶化。
5. 避免过度摄入高脂肪、高糖食物。
6. 戒烟限酒,减少有害物质摄入。
7. 5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大肠癌筛查。
8. 保持良好心态,减少压力,避免免疫力下降。
护理诊断
1. 疼痛:大肠癌患者可出现腹部疼痛,护理人员应注意疼痛的规律,及时予以缓解。
2. 营养失调:大肠癌患者往往食欲不振,需关注营养摄入,合理安排饮食。
3. 活动无耐力:大肠癌患者因病痛折磨而感到疲劳无力,需适度安排休息和活动。
4.知识缺乏:缺乏有关术前准备及术后注意事项的知识
5.潜在并发症:切口感染,吻合口瘘,造口及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等
6.体象紊乱:与肠造口和排便方式改变有关
7.焦虑 与对癌症治疗缺乏信心及担心肠造口影响生活,工作等有关
结肠造口的家庭护理指导
家庭护理技能培训
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造口护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性
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注意观察造口及周围皮肤变化,及时就医
定期到医院复查,接受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结肠造口护理
结肠造口的分类
永久性
永久性肠造口多用于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常见的有回肠造口。
临时性
临时性肠造口多用于急诊肠道手术或直肠癌根治术前的肠道准备。
结肠造口的评估与选择
结肠造口的位置选择(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最佳位置,避免肠梗阻、疝气等问题)
左结肠、乙状结肠造口——左下腹
横结肠造口——右或左上腹
右结肠造口——右下腹
造口类型及配件选择
结肠造口类型
单腔造口
双腔造口
袢式造口(环状)
造口配件
粘贴式环
卸扣式造口袋
腰侧造口袋
造口的活力
正常:鲜红或粉红色,平滑且湿润
造口的高度
理想高度为一到二厘米
记录为平坦,回缩,突出或脱垂
结肠造口的术后护理
术后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接受造口的存在及日常护理
消除患者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术后更换造口袋的时机与技巧
结肠造口袋更换的时间间隔
更换造口袋的技巧和方法 ①去除造口袋,清洁周围皮肤 ②测量造口大小 ③剪裁造口袋 ④粘贴造口袋 ⑤涂造口保护膜 ⑥扣对居夹及锁扣,必要时佩戴腰带
揭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由上向下撕离已用的造口底盘
擦
用温水毛巾或湿巾清洁造口及周围皮肤
检查
仔细观察造口情况及造口周围皮肤情况
量
使用专用造口测量尺测量造口大小,形状
剪
用专用剪修剪造口底盘,并详细告知修剪要点,待干燥,等待周围皮肤清洁后自然干燥
撒
涂撒造口护肤粉,并清除造口周围多余护肤粉
抹
根据情况合理使用皮肤保护膜
贴
撕开粘贴面上的保护纸,按照造口位置由下而上将造口底盘贴上
封
二件式造口袋需先装上造口袋,再用封口条封好造口袋出口,一件式造口袋须直接用封口条封好造口袋出口
快捂牢
嘱患者静躺20分钟,并用手空心握拳状按压底盘5~10分钟。
造口袋的使用
造口袋内充满1/3-1/2排泄物时及时倾倒,及时更换造口袋,以防因重力牵拉而影响造口底盘的粘贴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造口出血、感染、狭窄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结肠造口的饮食与活动指导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选择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
避免过度用力排便及进食产气食物
活动指导
指导患者适当活动,避免造口受压、扭曲或牵拉
活动时注意保护造口周围皮肤,避免损伤或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