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课程知识脉络笔记
中医基础课程知识脉络笔记 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04-19 12:02:56掌握决窍,生活处处有良药
上周知识点小总结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医的学习方法
五谷补五臓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以补益精气《素问.至真要大论》
五谷补五臓
肝病者,宜食:小豆(如红豆、绿豆、黑芝麻),狗肉,李子,韭菜 -皆酸
心病者,宜食大小麦(含麸皮的,要吃全麦面),羊肉,杏,薤(薤白,又称小野蒜) -皆苦
脾病者,宜食粳米(不黏的米,如大米,小米,建议小孩吃米油),牛肉,大枣(鲜枣),葵(苋菜) -皆甘
肺病者,宜食黄黍(黏的米,如大黄米),鸡肉,桃,葱 -皆辛
肾病者,宜食大豆(黄豆,黑豆,白扁豆,蚕豆),豕(shi三声)肉(猪肉,尤其小猪的肉),粟子,藿(豌豆苗,豌豆尖) -皆咸
观念纠正:现代养生说法的各色豆子分别入五臓并不符合内经的说法,黄帝内经对豆类的分法只有大豆和小豆
黄帝内经对米的分法是按照米是否黏来分,也不是按照颜色分的
一个人吃饭不能不吃主食,最重要的是五谷
影响药物的因素
四气
喝茶主要品的是气,不是味
热茶,取热性,比如热红茶(如送服川穹茶调散用热茶),类比中药:麻黄
温红茶,取温性,类比中药:肉桂(有研究者认为伤寒论里的桂枝用的都是肉桂)
凉绿茶,取凉性,类比中药:薄荷
隔夜茶,取寒性,类比中药:大黄(如大便不畅,可以喝隔夜绿茶)
寒热温凉四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用药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五味
酸苦甘辛咸五味举例
酸枣仁
味酸平
麻黄
味苦温
人参
味甘微寒
附子
味辛温
水蛭
味咸平
经典里记载的中药只有一个气,一个味,所以叫“一味药”
五味最初多是经口尝而辨别
辛,发散,行气活血(多归肺经)
多含挥发油,芳香疗法用的精油就是这个道理,如生姜、麻黄、薄荷等
甘,补益,和中,缓急(多归脾经)
多含有糖类,蛋白质。如枸杞,党参,甘草等
酸,收敛,固涩(多归肝经)
多含有机酸。食物如山楂,柠檬,药物如五味子,乌梅
苦,泄降,燥湿,坚阴(多归心经)
食物如苦瓜,药物如黄连
咸,软坚散结,泄下,潜降(多归肾经)
食物如海鲜,盐, 药物如芒硝,昆布
用药部位(主要说植物类)
分为:叶花茎根,果实,种子,树皮
现代和古代神农本草经用药部位发生了差异
酸枣与酸枣仁
神农本草经里酸枣用的是整个酸枣带核的
现代用酸枣仁,把核打开了,只用了里边的仁
瞿麦
神农本草经里用的是瞿麦的种子
而现代用的是整株的瞿麦
菊花
本经用法,花带着茎叶,所以属于苦味药
现代用法,只用花
天麻
神农本草经记载天麻别名叫赤箭,用地上部分
现代用的部位是根
麻黄
麻黄,地上部分,茎叶:发汗,治哮喘
麻黄根,地下部分:敛汗,止汗
全身都是宝的药物
桑树
桑叶:宣肺
桑葚:补肾
桑枝:通络,胳膊疼,关节疼
桑白皮:泻肺,治哮喘咳嗽
桑树根:治痛风,点燃烟熏烤
桑寄生:一种寄生在桑树上的植物,补肾
枸杞
神农本草经里枸杞连根,茎,叶,果实一块用
现代教材用的枸杞只是果实,所以是甜的
枸杞的根叫做地骨皮
金银花
金银花,花治感冒,清热泻火
腾,叫忍冬藤,通络,治胳膊疼
结论:用药不同部位会起不同作用,因为含有的气和味不同
其他因素对药物的影响最终都要归结到四气和五味
在一株植物所有部位里,种子是精华的结晶
为什么西瓜是凉的? 果实之反
一是为了保护种子
二是为了引诱昆虫,繁衍后代
道地药材
四川
附子,川芎
江苏
薄荷,苍术
东北
人参,细辛,五味子
广东
砂仁
云南
文山的三七
河南
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共同特点,扎根扎的特别深
山东
阿胶
中药的炮制
炮制目的
纯净中药
降低或消除副作用
增强药物的作用
矫味
改变性状,便于储存制剂
改变性能或功效
炮制方法
修治,水制,水火共制,火制,其他制法等
举例:醋制(三棱),盐制(知母),酒制(大黄),土制(白术),九蒸九晒(黑芝麻),焦山楂,炒麦芽等
采摘时间
植物类药
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
全草类:在枝叶茂盛,花前期或者刚开花的时候(茵陈除外,嫩苗时采集,三月茵陈四月蒿)
叶类: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桑叶例外,深秋或初冬)
花类:花正要开放还没开放,含苞待放时(金银花例外)
果实和种子类:果实成熟后,或者将成熟时
根和根茎类:秋末到春初,如天麻,冬麻好于春麻
树皮:清明到夏至,如黄柏,厚朴
根皮:秋后草枯或早春萌芽前,如牡丹皮,地骨皮
总结:用药的哪个部位就等这个部位能量最强时采集
动物类药
品种不同,采集各异
具体以保证药效和容易获得为原则
鹿茸在五月中旬至七月下旬采集,补肾,过时骨化为鹿角,偏泻,如鹿角煮水喝治疗乳腺结节
矿物类药物:大多可以随时采集
存储方式
鲜药和干药的区别
甘味多汁的药用鲜药,如鲜石斛,鲜地黄,鲜麦冬
鲜药和干药效果是有区别的,补水分时要用鲜药
善用鲜药的:温病学家:汪逢春;江南孟河医派(费,马,巢,丁);京城四大名医善用鲜药,除了汪逢春,还有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
鲜地黄和干地黄
鲜地黄:本经记载,味甘寒,主治等等,生者尤良,这里生说的是鲜的
屠呦呦,青蒿素
来源于《肘后备急方》,用的鲜青蒿,所以屠呦呦用乙醚提取,保持青蒿的鲜药状态
常用鲜药:鲜芦根,鲜茅根,鲜石斛,鲜麦冬,鲜藕根,鲜薄荷,鲜荸荠(又称南方鲜人身参)等等;古代鲜人参是最好用来补津液的
百合地黄汤案例
干百合,干地黄,喝完了不会有张仲景说的拉肚子的情况,用鲜药就会有,所以建议用鲜百合熬好,加地黄榨汁兑入,才会大便如漆黑色
两个推荐夏季的鲜药榨汁方
吴鞠通,五汁饮:生津止渴,润肺止咳,清热解暑
顾金寿,八汁饮:止血,胃出血,肺出血,咳血吐血
为什么叫二陈丸? 陈皮,半夏两味药都是越陈越好。
陈皮是理气的
陈放时间过短是破气的
配伍与禁忌
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勿、相反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歌诀
妊娠禁忌: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等
题外话:土豪用麝香钓鱼
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通俗说太凉,太辣,太刺激,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用量与用法
用量
因时,因地,因人,患者体质等,具体分析
中药煎煮方法
煮药之前要先泡30到60分钟,但不要冲洗,泡好了直接煮
煮药容器选择砂锅,不要用铜,铁,铝锅煮药
加水适量,没过药材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
熬药熬两遍建议每次20分钟
熬药熬一遍建议40-50分钟,比熬两遍多放点水
出药量
成人:出300到400ml药液,每服150到200ml,日两服
儿童:出150到200ml药液,每服75到100ml,曰两服
熬两遍注意第二次一定加温水
错误吃药小故事一则:病人把白虎加参汤煮完倒掉药汤,把米和药渣吃了,结果肚子疼
服药方法
服药时间
空腹服
饭前服
饭后服
睡前服
定时服
不拘时服
服药次数
一般一日早晚两次服用
服药冷热
一般温服
特殊,巴豆,加凉水起制约作用
大黄:寒下
巴豆:热下
总结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才叫中药,否则只能叫天然药物
用中医思维思考中药,而不是现代药理研究
《神农本草经》药学理论介绍
三品分类
上品药:养命
中品药:养性
下品药:治病
黄帝内经里的“毒药”是指药之偏性,不是有毒的意思
药有君臣佐使
药有七情合和
气味炮制
制剂
治未病
取去为度
治则
服药时间
古代传统服法
病在胸鬲以上者,先食后服药;
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
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以饱满而在夜
大病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