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水果史话
对中国历史上的水果追根溯源,更展现了人类文明与世界变迁的宏大图景。进入汉代后,汉武帝的版图扩大带来了更多种类的水果,尤其是通过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葡萄和石榴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水果加工技术有所发展,如梅子的加工技术和葡萄的蜜汁保存方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水果史话
春秋战国 前770年-前221年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很多人对这句话有误解,误以为是证明木瓜有价值的说法;但事实上,木瓜美玉从来都不是等价交换的物件,只是拿木瓜作为一件并不稀罕的物品的象征而已。水果在中国古代的地位,远远不及可以作为一粥一饭的粮食作物
中国水果并没有那么多: 中国幅员辽阔,水果的种类却并不像大家认为的那么多。据统计,全世界能够提供水果的植物,包括栽培种、野生种在内,共有2792种,而中国现有的果树物种大约有670种,不到世界水果的1/4。
秦汉 前221年-公元220年
版图扩大对水果的影响
秦始皇第一次统一中国,但主要是黄河和长江流域,对于水果资源丰富的南端,仍然是南越王的控制范围。秦始皇的餐桌上,常见的水果仍然是桃、李、梅、杏,枣和板栗。南部的荔枝和柑橘只是作为远方朝贡的贡品
西汉平定南越国以后,汉武帝开始将一些水果移种到长安(扶荔宫),是一种宣誓领土的行为,对帝国版图的强调和展示
收服南越以后,汉王朝的版图也逐渐向西延伸。最有名的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西域的众多物产,影响最深的包括葡萄和石榴。
魏晋南北朝
水果加工:酿造和调味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酿造和调味事业蓬勃发展,其中酸味的来源主要就是天然的水果
梅子成为酸味的主要来源,当时的梅子加工技术和现代几乎无差别,除了保持原本风味的蜜制梅,还有特殊风味的烟熏乌梅
那时候的葡萄加工没有和酒精发生任何关系,主要是蜜汁(把去掉果皮的葡萄放在油和蜜中煎煮后保存)和荫坑储存(把整串葡萄放入屋内的荫坑中储存)
从中亚引入中国的绵苹果,那时候叫柰,在当时被制成饮料干粉,等需要的时候加入水调成果汁。
柑橘的加工方面,中国古人发明了陈皮,到现在也应用广泛,也是一味中药材
难以商业化的水果产业
魏晋时期的果树栽培产业形成一定规模,但盈利行为只发生在士族和地主阶层,而普通人的水果贸易无法换来钱财,顶多是换来谷物和绢帛(两个故事:杏林春暖和柑橘木奴),所以不能算是一个广泛的产业
这也与当时的重农思想有很大的关系,普通人经商受到严格的限制,只准州官放火,能做生意的也只有拿些掌握权力的士族和权贵阶层
唐
即便在唐朝盛世,由于运输条件的限制,南方的热带水果对于长安来说依然是奢侈品,但仍然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足以说明那个朝代的鼎盛,因为把荔枝在几日内运到长安且保持新鲜无疑是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的。
唐朝无疑是我们公认的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若从水果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并没有太大的进展,除了荔枝一时兴起,大家普遍熟知的依然是一些传统的中国水果,桃、李、杏、梅这些。水果生产技术停滞不前水果加工途径缺乏,主要还是由于古代中国对于水果的态度
葡萄美酒夜光杯:虽然葡萄这种水果在西汉就被张骞引进中国,但一直是作为鲜食,并没有像西方一样发展为葡萄酒。但不得忽视的是,随着酿酒技术的发展,唐朝的酒行有了大的发展,但主要还是用谷物酿造的粮食酒。
在唐朝,除了酒文化,其他饮料也开始流行起来,称为“饮子”,咱们现在的酸梅汤和王老吉都源于此。饮子最初是治病的汤药,在宋朝变成了汤,且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汤品异常繁多,木瓜汤、荔汤、桂花汤等等。
宋
科技技术发展最快的巅峰时期
大量的城市居民出现将宋代的农产品贸易推到了新的高度,南宋都城临安形成了产销中心,蔬菜交易形成规模。两种重要的蔬菜是白菜和菠菜。
两种重要的蔬菜是白菜和菠菜。白菜这种现代普遍的蔬菜在宋朝大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白菜有不同的品种,牛肚菘,白崧,紫崧等。菠菜生性耐寒,到深秋时节仍然保持肥厚翠绿的叶片,成为非常重要的蔬菜的补充
宋代的人对于新鲜果品储存以及果实长时间的保存有了新的认识,使用绿豆埋藏金桔,延长其使用时间。对于柿子这种需要快速成熟才能食用的水果,宋代人也别出心裁的用榠楂催熟柿子。但这些经验终究没有形成规模而被沿用下来。
明清
郑和为什么没有成为哥伦布
地理条件上:欧洲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没有台风和飓风的困扰,海上交通贸易发达,哥伦布在这个基础上带着荷兰国王的资助,和几条寒酸的商船就朝着未知的海域扬帆而去;相比中国大陆的情况就更复杂,每年夏天会有严重的台风,对海运有这巨大的破坏力,因此古代中国,海运和海上贸易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从探险目的来看,郑和下西洋仅仅是一场大明王朝对自身实力与财富的炫耀,是天朝上国国力的展示,郑和装备齐全,但最后什么都没留下,基本上是一场绚丽的表演;而哥伦布的物质条件艰辛,破旧的商船,少量的资助和随从,更多的是探险和发现宝藏的野心,让新旧大陆建立了联系,对于世界文明走向齐了决定性的作用。
那些没能随郑和进入中国的水果们
榴莲:中国人传统印象中的水果,都是芳香甜蜜的,而榴莲特殊的气味和怪异的外形让最初的中国人无法接受这种水果;更重要的事,榴莲作为一种热带植物,需要非常热的种植环境,在明王朝的辖区内,找不到适合它生存的方寸之地。
芒果实在郑和下西洋的200多年后才被引入中国。芒果和山竹的水果种子在脱离了湿润的果皮包裹之后,会变得干燥以及丧尸活性。在长途旅程中保持种子存活在当时无法做到。
闭关锁国下的水果交流
在郑和下西洋的几百年间,明朝和清朝都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然而,在清朝康熙和雍正年间,中国引入了南美洲的土豆和红薯,改变了中国的主食结构,带来了人口的猛烈增长,到了乾隆55年(1790年),中国人口超过4亿。
欧洲人的介入带来了天翻地覆的水果变化
苹果进入中国:苹果的祖先都来源于新疆野苹果,新疆野苹果在古代中国的分支成为柰,在中国栽培历史超过2000年,由于口感不够好一直没有收到关注;一路向西的另一支新疆野苹果和欧洲野苹果联姻,产生了更加优质的后代,苹果在欧洲一开始也并未作为水果受到重视,而是作为酿酒原料被推广,后来由于美洲大陆的禁酒令,酿酒原料商不得已变成水果供应商,通过广告宣传使苹果家喻户晓。
不受待见的中国水果:番木瓜、牛油果这类水果完全不像中国人传统认知中的水果味道,在中国一直没有打开市场
猕猴桃:清末年间,1904年,一名新西兰女教师伊莎贝尔到中国探望自己的妹妹,在回到新西兰的时候带了一包美味的猕猴桃种子,这包种子长出了三株猕猴桃,并顺利开花结果,这三株猕猴桃成就了现代猕猴桃产业,使得新西兰发展出了自己的猕猴桃品牌,成为猕猴桃出口大国
现代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中国人对水果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消费升级使得大家对于水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口感、品种、产地、味道,都成了水果的考量因素
电商和物流的发展给水果市场带来了更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