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教史~赫尔巴特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语: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赫尔巴特
一.E实践
1.《普通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的第一本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现代教育学之父”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3.在大学讲授P, 创办E研究所与实验学校
4.首个提出E心理学
二.理论基础
1.伦理学
2.心理学(统觉论)
含义: 人的感官当关注到了一个新刺激,新刺激有足够的强度引起我们意识阈下的已有观念,新刺激和已有观念相结合变成一个统觉团,使我们认识了新事物的一个心理过程,就叫统觉论。
三.道德E论
E性教学原则
1.目的
可能的目的
发展人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潜力和谐发展
必要的目的
伦理五德
2.E原则
①含义
②意义
3.德育方法(顺序)
管理(防止恶性)
教学(美育、德育)
训育(形成美德)
道德判断
道德热情
道德决定
道德自制
知情意行四阶段
4.评价
优
①将E、教学、德育紧密结合; ②保持E最高目的的一致性;③重视兴趣的作用; ④使道德可教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局限
①三者概念混淆 ②减少德育的途径,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四.课程论
1.兴趣
个体对外界刺激引起注意,希望自己了解新刺激的意愿
②目的
发展人多方面的兴趣
③分类
经验的兴趣
经验的兴趣:物理、化学 思辨的兴趣:数学、逻辑 审美的兴趣:文学、绘画
同情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外语、古典语 社会的兴趣:历史、政治 宗教的兴趣:神学
④阶段
⑤评价
(1)统觉论的前提条件 (2)E目的与德育的方向 (3)课程论的分类依据 (4)教学论的阶段依据
2.经验
课程内容应与儿童经验保持一致;(经验) 教材要有直观成分(直观)
3.统觉
课程编制要依据统觉原理,从熟悉材料过渡到不熟悉材料; 课程设计原则:相关与集中
4.儿童发展
课程编制要符合儿童发展顺序也符合人类发展顺序
婴儿期 人类历史早期 身体养护,感官训练 幼儿期 人类历史想象期 《荷马史诗》 童年期、青年期 人类理性期 数学、历史
5.评价
优:1.提出了近代E史上最完善最系统的课程理论;2.提出了课程编制的重要依据,防止编制课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3.编写课程做好四个重视:①重视兴趣的作用;②重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③重视心理学的基础价值;④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缺:在实践中课程编制过分重视知识体系,反而弱化了学生生活和兴趣的需要,走向机械论
五.教学论
①形式阶段论
②评价
优:5重视 ①重视知识的系统性;②重视学科课程和知识逻辑;③重视心理学与兴趣理论的指导;④重视教师的作用;⑤重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 总之,为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优:课程理论;重要依据;4个重视 缺:现实机械
意期要动⇒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德育是最高E目的,德育,教育与教学目的具有一致性
E有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产生作用,最终促进道德发展
目的、原则、方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