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4一建管理第10章
本导图的主要目的旨在学习一建管理的同时,将已学到的知识点分享与大家进行参考。希望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共同进步。
编辑于2024-06-13 15:02:15第10章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智能化
考试之前看看
10.1建筑信息模型(BIM)及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0.1.1BIM技术的基本特征
建筑信息模型实质上是一个数据库,该数据库以产品模型为主,是一个工程项目物理和功能特征的数字化表达。建筑信息模型的基本特征如下:
1.模型操作的可视化
2.模型信息的完备性
除对工程对象进行3D几何信息和拓扑关系的描述外,还包括完整的工程信息描述,如对象名称、结构类型、建筑材料等设计信息;施工工序、进度、成本、质量以及人、机、材资源等施工信息;工程安全性能、材料耐久性能等维护信息;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等。
3.模型信息的关联性
4.模型信息的一致性
5.模型信息的动态性
6.模型信息的可拓展性
10.1.2BIM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BIM技术应用实施模式及职责
1)实施模式
(1)建设单位主导的实施模式。
(2)承包商主导的实施模式。由工程项目各相关方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应用BIM技术,完成自身承担的工程建设内容。
2)相关方职责
(1)建设单位职责
①组织策划项目BIM实施策略,确定项目的BIM应用目标、应用要求,并落实相关费用。
②委托工程项目BIM总协调方。BIM总协调方可以为满足要求的建设单位相关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第三方咨询机构。
③与各参与方签订合同。
④接收通过审查的BIM交付模型和成果档案。
(2)BIM总协调方职责
①制定项目BIM应用方案,并组织管理和贯彻实施。
②BIM成果的收集、整合与发布,并对项目各参与方提供BIM技术支持;审查各阶段项目参与方提交的BIM成果并提出审查意见,协助建设单位进行BIM成果归档。
③根据建设单位BIM应用的实际情况,可协助其开通和辅助管理维护BIM项目协同平台。
④组织开展对各参与方的BIM工作流程的培训。
⑤监督、协调及管理各分包单位的BIM实施质量及进度,并对项目范围内最终的BIM成果负责。
(3)施工总承包单位职责
①配置BIM团队,并根据项目BIM应用方案的要求提供BIM成果,利用BIM技术进行节点组织控制管理,提高项目施工质量和效率。
②接收设计BIM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完善施工BIM模型,且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更新,保持适用性。
③根据项目BIM应用方案编写项目施工BIM实施方案,并完成项目施工BIM实施方案制定的各应用点。
④施工单位项目BIM负责人负责内外部的总体沟通与协调,组织施工BIM的实施工作,根据合同要求提交BIM工作成果,并保证其正确性和完整性。
⑤接受BIM总协调方的监督,对总协调方提出的交付成果审查意见及时整改落实。
⑥根据合同确定的工作内容,统筹协调各分包单位施工BIM模型,将各分包单位的交付模型整合到施工总承包的施工BIM交付模型中。
⑦利用BIM技术辅助现场管理施工,安排施工顺序节点,保障施工流水合理,按进度计划完成各项工程目标。
2.BIM技术在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在施工进度模拟、资金和资源动态分析、实时进度跟踪监控、进度分析和优化等方面。
3.BIM技术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工程算量、成本控制等方面。
4.BIM技术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碰撞检测和质量问题管理。
5.BIM技术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1)施工安全教育
(2)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布置。
(3)施工安全模拟。
6.BIM技术在工程合同管理中的应用
(1)依据合同中的BIM要求进行BIM管理。
(2)合同执行和界面管理。
7.BIM技术在工程项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1)BIM内置信息分类编码、工程量清单或定额。
(2)工程项目信息集成管理
10.2智能建造与智慧工地
10.2.1智能建造
1.智能建造的基本特征
(1)智能建造应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为基础。
(2)智能建造应以实现数字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施工、工业化组织管理为核心。
(3)智能建造应以数智化管控平台和建筑机器人开发应用为着力点。
(4)智能建造应以减少对人的依赖,实现安全建造,提高品质、效率和效益,助力数字交付为目标,这是发展智能建造的最终目标。
10.2.2智慧工地
智慧工地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驱动的新型施工管理模式。
1)智慧工地基本特点
(1)技术驱动:智慧工地依赖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
(2)全面感知与数据收集:智慧工地对工地上的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进行全面的感知和数据收集,这些数据是智慧工地运行和决策的基础。
(3)信息的共享和协作:智慧工地通过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和更科学的决策制定。
2)智慧工地总体架构
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每一层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责任。
(1)感知层:这一层是智慧工地的基础,主要包括各种传感器、监控设备、无人机等终端设备。
(2)网络层:这一层是智慧工地的数据通道和处理中枢,它起到桥梁和枢纽的作用,连接感知层和应用层,保证数据的高效流动和准确处理。
(3)应用层:这一层是智慧工地的核心,主要包括各种基于数据的智能应用。
3)智慧、工地建设原则
(1)满足社会监管需求
(2)优化管理效率
(3)资源整合与节约
(4)实现全方位覆盖
(5)全过程覆盖
(6)人文关怀
4)智慧、工地基础设施
智慧工地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平台两大部分。
(1)硬件设施。硬件设施是智慧工地的物理基础,包括但不限于传感器、自动识别装置、网关、路由器、服务器和显示屏等设备。这些设备负责收集、传输和处理工地的各类信息,为智慧工地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软件设施。
3.智慧工地运行
智慧工地运行应以施工场景为核心,充分利用从现场实时获取到的“人、机、料、法、环”等数据,主要包含人员管理、机械设备管理、物资管理、环境与能耗管理、视频监控管理、施工过程检测与监测管理等模块的运行。